《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
维新变法运动的教案:戊戌变法的原因与经过
维新变法运动的教案:戊戌变法的原因与经过一、简介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也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经过两年多的推行,虽然受到了部分人的拥护,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政治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革命的到来。
二、原因1.内忧外患加剧晚清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停滞不前,国力逐渐衰弱,而外部压力不断加剧。
鸦片战争以后,不断有列强入侵,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现象日益增多,国家面临的局面日益危机。
2.西方知识的传入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开始有一些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兴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日本的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现代化意识,他们对中国的未来有着非常明确的判断和预测。
3.士人的不满情绪随着国家的逐渐衰落,传统文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地方出现了士人的不满情绪和抗议行动,对清朝反感和批评的声音日益高涨。
三、经过1.六君子的推行1898年9月11日,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六君子照旧推行了百日维新时期的一些改革方案,并增加了新的政策。
他们试图通过宪政制度的建立,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改革,来维持和巩固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旧势力的抵制然而,在推行改革的同时,新旧势力的矛盾也愈发激化。
旧派官员、士人、地方势力以及一些西方列强,都对此表示抵制和反对。
朝廷更是不满维新派的动作,多方出示阻拦,说是破坏了君臣关系,挑动了社会动荡。
3.失败维新派的改革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多数改革方案因为尽管如此的大力反对,最终都未能得到执行。
朝廷对维新派的强行打压,导致维新派的民主风潮受挫,史称失败。
四、失败原因1.旧势力的强大传统旧势力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对维新派有重重反对和阻挠,这是导致维新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情不利推行变革的时机并不利,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朝廷内部和社会都没有一个适合变革的状态,民众对改革方案也不够成熟和理性,这都阻碍了维新派的改革进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 北师大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学生看书列提纲,把握全课知识结构;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公车上书”;通过收集资料、介绍资料了解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通过观看录像、合作探究、历史短剧表演了解戊戌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程序:一、情景导入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二、知识构建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本课的主要知识机构(5分钟)背景时间公车上书地点发起人主要内容影响背景严复与《天演论》主要思想影响起因短暂的“百日维新”开始标志主要内容影响结局评价三、问题探讨1、简单的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你认为“维新派”和“洋务派”哪个更进步?2、公车上书”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但它起到了什么作用?3、维新派都有哪些活动?4、《天演论》是一部什么方面的书?它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认为严复思想的先进之处在哪里?为什么?”5、为什么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6、将“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洋务派的措施加以简单的比较。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2)》精品教案(word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3.严复译述的《海国图志》,把(B)介绍到中国。
A.西方先进科技B.西方进化论学说
C.世界各国的地理和历史D.民主和科学
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B)。
①改革政治②兴办新式学校
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作业
布置
完成《同步导练》P21-22
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异同,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兴起于民族危机加深之时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革新的运动。
学习康梁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开拓进取、变法革新的精神,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献身精神为榜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重点
难点
重点: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巩固
通过当堂选择题和《同步导练》P21-22的作业巩固。
给出问题,布置作业。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
当堂
训练
检测
当堂
训练
检测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
A.公车上书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C.《天演论》的发表D.《马关条约》的签订
2.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B)。
A.慈禧太后B.光绪皇帝
3.作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
内容
作用
政治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师:近代史上像康有为、梁启超这样主张变法的人士,被称为维新派。他们的政治思想与洋务派有什么区别?(课件展示“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生(结合上节课知识很快便可知答案)
师:(课件展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练兵方法,并简单解释)
师:(课件展示“创办报刊:《国闻报》、《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开办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译述西方著作:严复译述《天演论》”)并解释)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有:创办报刊,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北方的《国闻报》和南方的《时务报》;组织学会,参加学会的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最早成立的学会是1895年在北京成立的强学会;开办学堂,著名的学堂有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和谭嗣同在长沙发起的时务学堂;译述西方著作,如严复译述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
教学
重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师:(课件展示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阐明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送到皇帝手中,但其全文已辗转传诵,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少传播了这些言论,扩大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7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自主学习一、仔细阅读课本35页第一目内容,完成1—2问题: 1.康有为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举国震惊;2.上书是否达到了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上述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康、梁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二、阅读教材第36页“警世洪钟天演论”,回答第3题:3.天演论为什么被称为警示洪钟严复在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令人耳目一新;严复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三、阅读教材第37—38页内容,回答4—5题: 仔细看书,没什么难的4.光绪皇帝为什么决心变法发布哪些变法诏令民族危机的严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5.这场维新变法的结局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只记这一句话就行;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3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4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5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6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的政变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2.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也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归纳整理维新变法经历了“序幕”、“高潮”、“失败”三个阶段,请你列出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几句话简介一下;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影视剧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高潮:戊戌变法;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戊戌变法持续103天,最终失败,因此又称“百日维新”;拓展练习1.2010·江苏徐州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A B C D2.2010·广东东莞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3.2010·广东佛山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4.2008·临沂中考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5.2010·山东东营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6.2009·武汉中考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正确的是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 都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C.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D.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7.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变法;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对于人才给以特赏以昭激励”;材料三如图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主张:反对议和,主张编发;或者主张“拒和、迁都、变法”,要求光绪帝变法;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发展商业,培养人才;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谭嗣同;谭嗣同希望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所以他认为自己死得其所;为了变法图强,不拍牺牲;教学案例1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25分钟小结:3分钟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练习:6分钟1、某一历史网站上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正确的是A.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B.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C.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历史探谜一个多世纪前,为了救亡图存,一批有志之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变法为何会失败众说纷纭,你认为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课堂延伸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教学案例2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实录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实录板书: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师:同学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九一八,日本侵略东三省;师:对,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出兵侵占东三省,是我们的国耻;在1895年历史同样也铭刻了中国耻辱的一页,也和日本有关,这是哪一事件呢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师:没错,同样在这一年,北京城发生一件大事;1300多进京赶考的举人聚在一起人声鼎沸,议论纷纷;这时走出一人,手中拿着一篇文章高声朗读起来;这1300多人顿时鸦雀无声,都在仔细聆听;这个人是谁他读的是什么这个人就是广东举人康有为,他所读的就是用两天一夜写成的一万多字的上书;众举人听完后纷纷表示赞同上书内容,并在上书上签字,表示要联名上书;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板书;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呢生:读书上注释;师:表扬看书非常仔细,认真做了预习;为什么这些举人要联名上书呢生:马关条约的签订;师: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生:略;师:概括,陪两亿、割三地、开四口、设工厂;这是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板书:马关条约师:面对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康有为在上书中提出什么主张生: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师:议和是指什么生:马关条约师:变法是指什么呢你能从书上对康有为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吗生:学习西方的制度;师:什么制度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生:政治制度;师:没错,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想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什么是君主立宪制看“每课一得”,并想一想现在有哪些国家还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生:英国、日本;师:学习西方的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当时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吗当时的历史潮流是“近代化”板书;什么是近代化简单说就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板书,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因此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公车上书之前维新变法的主张还只是一种政治学说,但公车上书之后就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了,我们历史上就将其称为“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就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板书;以康梁为首的主张变法的人我们称为维新派;他们通过上书强求变法的举动可以看出维新派非常依赖于谁生:皇帝;师:没错,维新派希望依靠皇帝发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我们也将维新派称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板书;那么公车上书有没有达到目的呢生:没有;师: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上书根本就没到光绪皇帝的手里;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就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们认为自己的变法主张知道的人太少,当时社会上没有形成要变法图强的社会舆论,怎样才能让变法主张广为人知呢你能帮维新派出出主意吗生:演讲生:发传单生:出书生:编歌谣师:表扬并加以提炼和引导为“办报、办学、学社、译书”板书出示材料一: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变法主张;师:变法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板书;其中有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引起极大反响,这个人是谁翻译的书是什么生:严复,天演论板书;师:请看这则材料;出示材料二:中国历史有个着名人物就因此改名叫适,这个人是谁生:胡适;师:没错,胡适作为白话文的推动者,原名不叫胡适,看过天演论后改名胡适字适之;为什么这本书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被称为警示洪钟呢生:严复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师:严复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二中国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象生物界一样要“进化”,怎样进化生:变法;师:对,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否则将被淘汰,也就是亡国;很多人也因此从不知道变法主张到知道变法主张,从不支持变法到支持变法;并投身到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中来;也因此历史给严复一个怎样的评价呢生:思想启蒙家;师:没错;启蒙的含义也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校、办学社、译书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制作了办法舆论,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这些努力也使变法运动迎来高潮阶段,也就是变法主张要付之实施的阶段,这就是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板书百日维新、高潮;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生:1898年6月师:准确地说是6月11日,1898年,今年正好是周年纪念,多少周年生:110周年;师: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生: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师:“国是”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家大事;“是”特指大事;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也称之为戊戌变法;当时光绪帝为什么要变法维新呢要知道如果要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要限制皇帝权利的,为什么光绪要推行变法呢请看这则材料;出示材料三;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皇帝书师:请一位学生朗读一下;生:高声朗读;师:请同学翻译一下;生:中国遭到瓜分的大祸,形势迫在眉睫;师:对,第一句就告诉我们马关条约之后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狂潮板书: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板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好,请继续解释;生:必须当机立断,进行变法,否则皇上和大臣做长安的犹豫师:布衣是什么意思生:百姓的意思;师:那现在能翻译最后一句了吧生:否则皇上和大臣做老百姓都做不成了;师:老百姓都做不成那成什么了生:奴隶;师:对,亡国奴;因此光绪决定进行变法;在变法的一百多天里就颁布了两百多道诏书、政令;这些政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生:略教材P37师:正确;这些内容在当时朝野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有人极力反对,有人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哪些人会支持,哪些人会反对呢请同学们按找内容逐条思考一下;思考片刻后,小组交流讨论2-3分钟;师:现在请同学们将思考、交流的结果说一说;生:发展农工商业,百姓支持,可以生活的更好;资产阶级也肯定支持;主张重农抑商的顽固派反对;师:对,从此我们也能看出变法主张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生: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员,一些没有才能的官员也反对;生:废除八股文,读书人也支持;师:好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谁来说说看;生:如果废除八股文,就断了很多读书人的仕途,肯定很多人反对;师:没错,那有没有读书人支持呢生:有,一些人认识到八股取士是钳制思想的工具就会反对;师:对,特别是接触西方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反对,而且主张办新式学校,还要求开放言论;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师:当时的时代潮流是什么生:近代化;师:包含那两个部分生: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师:哪些内容符合经济工业化生:发展农工商业;师:哪些内容符合政治民主化生: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少了点内容生:君主立宪制;师:为什么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生:皇帝本就没有实权;师:没错,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另一方面光绪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请看材料四师:这像是光绪的诏书吗生:不像;师:更像是谁的生:慈禧的;师:说明实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生:慈禧;师:光绪帝也想获得实权,所以提拔了一批维新派作为朝廷官员,这也引起顽固派的不满,纷纷到慈禧那里告状,慈禧也感到受到威胁,准备发动变法;光绪就发密诏让康有为等维新派准备剥夺慈禧的权力;维新派的谭嗣同就找到袁世凯,为什么找袁世凯呢生:袁世凯有兵权;师:袁世凯满口答应了谭嗣同的要求,并说“杀荣禄就向杀一条狗一样容易;”但第二天袁世凯就向荣禄告密;于是已经做好准备的慈禧正式开始政变;政变的结果如何生:光绪被囚禁,康梁出逃,谭嗣同等人被杀;师:时间是1898年9月21日,历史上也称戊戌政变板书戊戌政变;这也标志这什么生:维新变法失败了;板书结束师: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所以历史上成百日维新;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选择了留下来,慷慨就义;请看P38页对其的介绍;生:看书介绍;师:谭嗣同刑场上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人说这是最强音,有人说这是绝命辞;如果说这是最强音,那它是维新变法的最强音,如果说它是绝命辞,那它就是清王朝的绝命辞;因为他唤醒更多的爱国志士探寻救国之路,他们也一定会反思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究竟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思考维新变法运动究竟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首先看维新变法运动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生:符合;师:从内容上符合,但这些措施都被废除了,除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大的前身,也就是今年是北大110周年校庆;既然都被废除了,那这场运动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生:思考;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之前变法主张几乎都无人知道,公车上书之后,通过办报、办学、组织学社、译书等活动,知道变法主张的人越来越多,变法也得到极大的推动并达到高潮开始由皇帝颁布诏书进行实施,虽然最后失败但一定知道的人更多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什么作用生:思想启蒙的作用;师:对;板书思想启蒙但毕竟没有达到挽救民主危亡的作用,因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板书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下一步爱国志士该怎样救中国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学习,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背景:马关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瓜分狂潮经过:公车上书办报、办学、学社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译书严复天演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影响:思想启蒙启示: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变法的内容来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能力。
3、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的相关史实和一些与变法相关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从史实出发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到戊戌变法是兴起于民族危机加重的时候,主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精神。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讲述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知识分子通过变革旧制度的改良方法,来推进中国自强、并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
从本单元的主题“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强国之路”来看,《维新变法运动》在本单元中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承接洋务运动的救国理念,但却是从变革封建制度方面来开展救国运动,可是用改革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方法是无法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因此才会引发之后革命党人革命救国的救国运动。
本课按照维新变法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个线索来讲述整个变法的始末。
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中国再次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面临这个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弊端所导致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维新运动兴起的大背景。
在掀起变法之前准备活动中,除了康梁两人的领导之外,还有严复用西方“物竞天择”的思想对变法的宣传,是对变法的兴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由于教材中只是简单讲述了变法的经过和结局,学生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变法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对课文这两个难点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相关史料,重点了解变法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素材中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全面地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地评价这次变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维新变法教案
——袁世凯是个看风使舵的老狐狸,他出卖了维新派。接到密报,慈禧赶回皇宫,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宣布重新“亲政”。百日维新终于失败。
2、百日维新的失败
提问:为什么会失败?
(1)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仅是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相比较,封建顽固派势力就强大得多了。
(二)维新运动兴起
公车上书——1895年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问)他们是谁呢?——康有为和梁启超
1895年恰好是举办三年一次的会试,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到北京赴考,共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国的上书请愿活动,过去“公车”是举人的代称,康有为等人是举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公车上书”。
授课科目
社会
授课班级
八(5)、八(6)
授课教师
吴丽娜
课时数
1课时
课题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内容,培养学生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要的任务。
2、使学生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
3、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2、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3)主要内容
(三)百日维新
1、戊戌政变
2、百日维新的失败
对比异同点,加深理解、印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精心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梁启超文章《少年中国说》,只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爱国文章,读后,有何感想?反映作者什么心声?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政治局、教育家,清光绪举人。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就是梁启超先生政治生涯中很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维新变法运动》(课本第102页)二、教与学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说“中国老朽之冤业”,理解为“中国衰老腐朽的罪孽”,而梁启超先生就经历了那么几次。
“中国老朽之冤业一”在梁启超23岁时,1895年,泱泱大国就历经这一屈辱事件,出示“漫画”。
反映什么事件?(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马关条约》)补充文字材料。
如果你生活在这一时期,对于这一事件有何感想?(生回答)而血气方刚的梁启超就此作词抒情《水调歌头—甲午》。
(展示)(你们的情感如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梁启超在感慨之余,有无行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上书。
“中国少年之责任一”1、公车上书看书,完成填空。
(阅读卡)影响?(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但由于清朝廷中顽固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以“国强为己任”的梁启超有没有灰心?“中国少年之责任二”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结合书本103页,梁启超在《时务报》中的言论,严复在《国闻报》中的观点)谈谈立学会、办报纸的影响?(启发民智、制造舆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但在梁启超25岁时,再一事件让梁启超康有为他们认为不变法不行。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过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金乡县胡集中学戴新月【课前准备】(课前3分钟)班长宣布:1.下面开始温故互查,前后两位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关者得5分。
2.请将得分以“正号”的形式,画在你的作业本上。
3.(上课铃响)接下来请韩老师上课——起立【导入新课】【教师抽查】请看大屏幕,请读题并说出答案。
(1分钟)伴随着战争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我们看段视频,感受那段民族危难的历史——幻灯:播放视频(危局中国)(3分钟)谭嗣同对祖国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伴随着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一些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上书皇帝、锐意改革,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
今天,让再次走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去领略爱国志士变法图强的光辉历史吧!(4分钟)【设问导读】幻灯:自学初体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2-33页正文黑色字体,结合设问导读“圈划、标注课文”。
1. 采取浏览、快读(两倍语速),捕捉关键信息。
2. 学案“冒号”前面的关键词,请你写在课文对应的知识要点处。
3. 在自渎、标注的基础上,前后六人小组相互交流,进行修正、补充。
(10分钟)【精讲深化】幻灯:【危局警示篇】公车上书师:请同学们在读课文,结合关键词提示,描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
前后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纠正。
接下来,请一位班长主持,提问有关“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发动者、主张、影响等相关知识信息。
(请公平照顾每个小组)活动:班长主持,学生回答。
(13分钟)师:公车上书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科举考试举人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是成为此后的维新名士,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生1:介绍康有为。
师:康有为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应该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北师大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严复与《天演论》,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那些代表人物的所作所为,从中感受改革的艰难与改革者的勇气,学习这些代表人物的伟大精神,理解近代中国进步的艰难步伐与革新气象。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进步的作用与意义。
教与学双边流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新课的方法导入新课内容。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起立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最后依然以失败而告终,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人又进行怎样的探索呢?讲授新课: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正文部分内容,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代表人物及结果,大体了解这场运动的概要内容。
(1)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举国震惊和强烈抗议,一些在北京参加科考的举子联合向清政府上书,表达改革的意愿。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简要过程与结果:此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掌握。
(4)影响:维新变法运用由此拉开序幕。
二:严复与《天演论》(1)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宣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班学堂,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2)代表人物:严复。
(3)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宣传载体:《天演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他的主要主张及地位和影响。
三:戊戌变法运动:(1)背景:1895年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到了极度危险的边缘,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清政府改革图强;光绪帝的积极推动。
(2)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2)主要内容:本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的掌握:经济措施;军事措施;教育与文化措施;政治措施。
(3)变法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2. 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在历史上的具体实施和影响。
4. 小结讨论(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总结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维新变法,并举一些案例,说明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维新变法展开,通过介绍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维新变法的影响。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维新变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选播优秀影视片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设计本堂课用活动课的形式完成,计划用四个课本剧:康有为公车上书;警世洪钟《天演论》;光绪帝下诏变法;慈禧后戊戌政变。
课本剧之间的转承由教师完成。
课本剧之后有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由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在洋务派的促进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推动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了。
而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他们渴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马关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些爱国志士在探索着挽救民族危亡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变革在悄悄地酝酿着。
那么,这场变革是怎样开始的呢?好,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幕:康有为公车上书(投影:一、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学生讲清:⑴什么叫公车?⑵简单介绍康梁;⑶“公车上书”的背景;⑷“公车上书”的经过,康梁简单介绍维新观点;⑸“公车上书”的结果)“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有一个人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情况并不满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维新变法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人是谁呢?好,我们有请严复上场。
(投影:二、警世洪钟《天演论》)(要求学生讲清:⑴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⑵《天演论》的内容以及对维新变法的作用;⑶康有为对严复的评价;)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严复不愧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维新变法思想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着。
那么,作为清王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维新派对其抱有很大期望的光绪皇帝载恬,又是如何反应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幕:三、光绪帝下诏变法(要求学生讲清:⑴光绪帝自介以及为何变法;⑵光绪帝召康有为商议变法(取消开国会、设议院);⑶光绪帝下诏变法及变法内容简介;⑷社会各阶层反映)四、慈禧后戊戌政变(要求学生讲清:⑴发动政变原因及准备;⑵面对政变传言维新派表现;⑶戊戌政变经过;⑷谭嗣同刑场表现)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
这场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书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进行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幻想通过清王朝的统治者的支持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那么,中国的出路又在何方呢?讨论题:1、“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失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2、如果维新变法运动取得成功,你认为中国会走向富强吗?3、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有何异同点?4、如何评价维新派及维新变法运动?一、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讲清:⑴什么叫公车?见书P35页注释①⑵简单介绍康梁;⑶“公车上书”的背景;⑷“公车上书”的经过,康梁简单介绍维新观点;⑸“公车上书”的结果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应试单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事件。
1895年春,各省的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选拔进士的考试)。
正在考试期间,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人北京,北京城内群情激愤,到处都可以听到反对卖国条约的议论,应试的举人们听到后,义愤填膺,特别是台湾籍的举人听到自己的家乡被出卖,泣不成声。
18省的举人集会,决定联名上书皇帝,他们推举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六百多名单人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
在这份上书中,康有为以极其悲愤的心情,痛陈《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并指出前三项只能是“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变通旧法才是“自强之策”。
为此,他提出了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三项变法主张;建议裁撤冗员,紧缩结构,澄清吏治,改革官制;应于每十万户中举出“博古今、同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供皇帝咨询”“并准其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所有人员,岁一更换,“若民心推服”可继续任用。
上书的内容既包括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要求,也包含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
这次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未送达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全文已辗转传诵,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单人回到省后,也多少传播了这些言论,扩大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要求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公车上书”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康有为(1859—1927),广东南海县人。
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单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
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以为西方治国有法度,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的道路。
1882年,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的西书进行研究,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他再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未能上达。
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单人上万言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又未上达。
当年5月底,第三次上书,其思想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
7月,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再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o 1898年1月,应光绪皇帝令,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让步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
4月,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1913年,回国宣传尊孔复辟。
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1927年病死于青岛。
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县人。
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单人。
1890年,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译制的书籍,初步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1891年,就学于康有为,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5年,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o后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
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1898年,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等。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鼓吹君主立宪制,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同时,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司法总长。
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与蔡锷联合反袁。
8月,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
他始终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他的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要求讲清:⑴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⑵《天演论》的内容以及对维新变法的作用;⑶康有为对严复的评价;见书P36页引言严复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14岁考入福州造船厂所属的船政学堂学习,24岁被派往英国海军学院留学。
三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1879年回国,第;年便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总教习等职。
中日甲午战争后,深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不满洋务派的“自强新政”,认为要挽救祖国,必须从根本上学习西方。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
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
1915年列名“筹安会”,帮助袁世凯复辟。
《天演论》《天演论》即进化论,原是赫胥黎的论文集《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两篇。
严复用文言文意译了它的主要内容,并附加了自己的许多见解。
他通过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生物界一样,都是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呼吁中国变法图强,否则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亡国厄运。
在书中,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宣传了“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抨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合法性和迫切性,以唤起民族的觉醒;希望促使中国的学术和政治能遵照进化的原则,由落后变为先进,做到自强保种。
《天演论》于1897年12月开始在《国文报》上陆续发表,第二年4月正式出版,风行全国。
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从思想上武装了维新派。
康有为读到这部书的译稿以后,称誉严复是中国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三、光绪帝下诏变法要求讲清:⑴光绪帝自介以及为何变法;可参考P39页材料阅读。
⑵光绪帝召康有为商议变法(取消开国会、设议院);⑶光绪帝下诏变法及变法内容简介;⑷社会各阶层反映可分三个阶层:支持维新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因维新而利益受损的清廷顽固派。
载湉载湉(1871—1908),道光皇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
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胎入继大统,是为光绪皇帝。
重875—1908年在位,做了34年的傀儡皇帝。
1889年,光绪皇帝重9岁,举行“大婚典礼”,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仍掌握着内外大权。
经历了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年青的光绪心有不甘。
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政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诏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