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合集下载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图文稿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图文稿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第二节种子植物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中的德育渗透,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制定了如下的德育目标:(1)利用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 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3)认同种子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进而珍惜每一粒种子,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4)通过拓展探究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5)通过开篇寄语和故事讲述,对学生进行挫折和赏识教育,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奖品激励机制,在多媒体课件中应用动画、视频、情感故事等,利用多种实物如多彩的种子、种植的小植物等,不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突出教学的重点。

另外,利用有趣的拓展小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因教学内容容量大,在教材的知识点处理上也略微有所调整,将孢子与种子的优越性比较移到下一节课讲授。

二、教材分析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2012版),七年级上册。

种子的结构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

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非常重要。

本节知识难度不大,能够观察到的实物较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这一节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学生未曾接触的结构名词,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种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种子植物的两个类群。

其中,第一课时无疑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了指导性强的导学案,通过小组自主学习交流,同组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生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生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生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1. 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某中学高一年级的生物学课堂上。

学生群体多样,既有对生物学感兴趣的优秀学生,也有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的普通学生。

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教学,旨在达到以下目标:-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使他们能够思考生物学与社会、环境、伦理等方面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引入真实的遗传学案例,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角色,例如实验设计者、数据分析者、报告撰写者等,通过合作完成一项遗传学实验。

- 视频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遗传学相关的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 学生演讲: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通过演讲,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还可以提升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课堂参与度提高;- 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他们开始思考生物学与社会、环境、伦理等方面的关系;-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总结与启示通过本案例教学,我们发现以思政教育为导向,结合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政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生态、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特征: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基本特征等。

2. 生物与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3. 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分类体系等。

4. 生物的进化和生态平衡:生物的进化历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

5. 生物伦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分类方法等。

2. 教学难点:生物的进化和生态平衡、生物伦理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新知识:讲解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分类方法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生物的进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伦理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观点的阐述、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等。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七、教学资源:1. 生物图文资料:包括生物的图片、图表、视频等,用于展示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第一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1.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2.学生学法: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发表看法,全班汇报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学中的道德观念,认识生物学对人类道德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给出一个道德难题引起学生思考,如“人类是否有权利干涉自然界的规律?”
二、讲解(15分钟)
1. 概述生物学对人类道德的启示,例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维护
2. 分析生物学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如动物权益、基因编辑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学案例,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一些生物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讨论的道德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生物学对于人类的道德启示,并强调培养道德意识和品质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比如写一篇关于生物学与道德的作文或者就课堂讨论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心得:本节课以生物学为切入点,通过讨论生物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对于人类道德的启示。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初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初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初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中的渗透现象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和德育教育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中的渗透现象2. 渗透现象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渗透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1. 实验法:观察各种渗透现象并进行简单实验。

2. 图片、视频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生物中的渗透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渗透现象的重要性及作用。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生物中的渗透现象吗?它对生物体有什么重要作用?二、学习(25分钟)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图片、视频展示,了解生物中的渗透现象及其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渗透现象在生物体内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渗透现象在生物中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四、拓展(15分钟)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探讨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道德故事或事件,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生物中的渗透现象,还培养了正确的德育观念。

通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和道德教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注重渗透现象和道德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年级:高中
教学内容:什么是德育教育?为什么在学校中实行渗透德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视频、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德育教育?为什么在学校中需要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解释德育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2. 分析渗透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1. 小组讨论:你认为学校中哪些行为和活动可以体现渗透德育教育?
2. 分组展示: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交互讨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渗透德育教育解决问题
2. 学生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2. 定期进行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或讲座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
1. 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德育教育的理念,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渗透德育教育在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做简要总结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课例-1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课例-1

生物德育渗透课例基因的表达X 颖生物德育渗透课例—基因的表达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准确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②理解并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与与DNA复制的区别。

(2)能力目标:①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与读图能力。

②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复习,掌握先逻辑推理再经验验证的方法。

③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复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

④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①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②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激发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欲望。

③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教育。

2.教学重点:〔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与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3〕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4〕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5〕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3.教学重难点:〔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4.教学方法: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

5.教学过程:学习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教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学引入课题学生自学回顾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回顾教师讲解思考教师适当提示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回答: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恐龙的DNA培育繁殖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X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X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来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教授生物多样性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随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例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研究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案例2:引导学生的生命伦理思考另一个德育渗透的案例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生命伦理思考来进行。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动物实验等。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讨论这些伦理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判断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论述来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尊重、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德育发展。

案例3: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实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或观察研究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观测植物的繁殖方式等,来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个德育渗透案例,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生命伦理思考和鼓励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使他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引言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们需要在各个学科中寻找机会将德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

1. 科学与道德的结合在生物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以及遗传学道德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参观动物保护区,让学生亲身了解动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的意识与责任感。

2. 探索与实践共同促进德育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研究与道德评估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将接触到生物学领域中的道德困境,例如基因编辑和药物试验等。

教师可以分组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道德评估,引导他们思考科技发展与道德价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与批判思维能力。

4. 生物学科与生活的结合在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和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例如人体健康、饮食与营养等。

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

结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通过科学与道德的结合、探索与实践的共同促进、案例研究与道德评估以及生物学科与生活的结合来实现。

这些教学案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实施德育教育的启示和思路。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的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的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渗透是生物体内液体平衡的重要过程;2. 掌握渗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4.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教学内容:1. 渗透的定义和分类;2. 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渗透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4. 渗透在身体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通过展示海绵吸水的实验,引出渗透的概念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 理论学习:简要介绍渗透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模拟生物体内渗透作用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分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渗透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情景应用:讨论渗透在身体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身体内液体平衡。

6. 总结提升:复习渗透的基本知识,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意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评价:1.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措施。

2. 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学生综合评价,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

教学延伸:1.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将渗透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关注身体健康并注意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以上为渗透德育的生物课堂教学教案范本,欢迎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运用。

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内容:人体生物学知识与生命伦理道德
教学目标:通过生物知识的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了解人体生物学知识,包括人体器官结构与功能等;
2. 探讨生物技术与生命伦理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命的伦理道德问题。

教学难点:
1. 如何将生物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效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伦理道德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并提出以下问题: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在哪里?我们如何看待生命伦理道德问题?
二、讲解与讨论(35分钟)
1. 生物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
2. 生命伦理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生物技术在生命伦理方面的影响,例如遗传改造、克隆技术等,让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提供生命伦理道德案例,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伦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四、小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知识与道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馈:
可设计一份简短的问卷或讨论小组,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以便了解学生对生物德育渗透教学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摘要: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

这个观点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依据初中生物课本身的特点,以及生物课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笔者在日常生物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教育。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深挖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

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

如:在给初中一年级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

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

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厚今薄古,扩大德育教育的内涵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

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23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

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三、注重乡土教育,增进学生德育感受爱祖国是和国家对公民的最起码要求。

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的人是不会热爱祖国的。

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案例简介本案例以初中生物学科为背景,通过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发展。

以下是具体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生物学科的生态环境为教学内容,通过教授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爱护和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

教学实施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以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生态保护案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将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以及实际行动。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评价本案例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参与度和成果为主要考量指标。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生态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德育目标的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效果通过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研究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发展。

通过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以上是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的概述。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非法律意见或法律文件,如有需要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初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年级:初中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物的分类;
2.认识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通过学习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PPT、教科书;
2.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玉米种子等。
第三步:了解生物特征(20分钟)
1.通过实验或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让学生认识生物的独特之处;
2.引导学生探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第四步:总结(10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德育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尊重生物,保护生态环境。
拓展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游戏,巩固学习成果;
2.组织学生参观动植物园或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增强学生对生物的了解和认识。
态度与习惯培养: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德育活动,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
2.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检验学生对生物分类和生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分类是如何进行的;
2.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德育渗透。
第二步:学习生物的分类(20分钟)
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2.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动植物的共同特征,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实践;
3.讨论物种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初中生物教案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教案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教案渗透德育
目标:
1. 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2. 理解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难点:理解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的呼吸器官。

2. 班级演示呼吸实验。

3. PPT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猜测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并探讨它们的功能。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以及它们的功能。

2. 讲解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即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对身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由老师或学生示范呼吸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呼吸的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呼吸实验,体会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保护好自己的呼吸系统?
2. 探讨如何维护呼吸系统健康,例如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吸烟等。

五、反思和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并表示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呼吸系统。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邀请家长一起讨论呼吸系统的保护方法。

教学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还培养了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注重呼吸系统的保护,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德育渗透

高中生物教案德育渗透

高中生物教案德育渗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发育过程;
2.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与生长条件;
3.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并提倡爱护大自然。

教学内容:
1.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与生长条件;
3.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的保护责任。

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二、学习任务(15分钟)
1.教师讲解植物的基本生长发育过程,与学生一起探讨植物的生长需要和生长条件;
2.学生分组探讨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状态,并汇报讨论结果。

三、德育渗透(2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污染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相关建议,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保护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

五、课后作业(5分钟)
学生自觉收集和整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料,并撰写一篇小结。

评估方式: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
3.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环保行动、参观植物园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于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体验,实践德育渗透。

高中生物教案(渗透德育)

高中生物教案(渗透德育)

高中生物教案(渗透德育)
学科:生物
级别:高中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现代生存环境的挑战和问题;
2. 了解人类在保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1. 人类现代生存环境的挑战和问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等;
2. 人类在保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

教学流程:
1. 导入环节:呈现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知识点讲解:介绍人类现代生存环境的挑战和问题,以及环保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几个真实的环境问题案例,并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资料: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2. 真实案例资料:关于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案例资料。

教学评估:
1. 参与讨论: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
2. 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3. 行动实践:后续课程或校园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落实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延伸:
1. 在日常课堂中加入更多关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案例和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志愿活动,培养实际行动能力;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提倡环保理念,影响身边的人共同关注和保护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2.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3.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
任感。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

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
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

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

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

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

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
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

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

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

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

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

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