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内涵、特征和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特征和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镇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当前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目前农村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正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高度认识“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们要努力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争取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推进我市现代化进程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面貌虽有较大的变化,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的现象仍然存在,消除城乡差别,任务仍然相当繁重。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受到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持

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社会的和谐。当前,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