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慕课习学本应用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务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融情入境的写法。

,层次井然,】学习作者写景善于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特征1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2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走近鲁迅童年的童年,学习热爱大自然3、过程与方法2融情入境的写法,培养,层次井然,】学习作者写景善于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特征1 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品味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2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3 验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3 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融情入境的写法。

,层次井然,学习作者写景善于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特征】2 教学难点了解插叙,理解美女蛇的作用四、教学方法-----精读----默读拓展延伸-----感悟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六、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童年是一段一份份快乐。

每一颗都记录着我们的一个个微笑,童年是一串珍珠,动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里都洋溢着纯真·欢乐·友爱。

童年的时光真美好。

今体味鲁迅先生的童真童趣。

,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四边互动,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出示“自读清单”3 检查自读情况三】并把注音,圈画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做到正音释义1.释义标注在相应的字词旁。

教师抽查。

我们扑捉到哪些信息,.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学习的场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文题出现两处地名明确:,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课文大致分,可以发现,由此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前学习任务】1.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信息。

2.读准、写会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课上学习任务】单元起始活动:今夏六月,同学们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毕业典礼”,如今升入中学,回望小学,你一定有很多难忘的人和事……本单元中选择了中外名家写“学习生活”的几篇文章,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同学们的生活相联,年级美篇我面向全年级同学开展朋友圈发圈积赞活动。

活动要求:1.在你的朋友圈中发两组照片,并配以文字。

一组是回忆你的旧日同窗或师长,表达你对告别小学生活的感悟,一组是反映你现在的中学生活,表达你对未来的畅想和展望。

2.需要将你朋友圈里的点赞数和评论截图,获赞和评论最多的同学,将被评选为“发圈小达人”。

3.获奖作品晋级到年级公众号的评选决赛中,参与年级评奖活动。

学习任务一:默读全文,复述全文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全文共计2473 个字,请同学们在默读时计时,在7 分钟之内读完。

复述要求1.复述内容中包括:谁、在哪儿、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字数要求:50 字以内。

学习任务二:1.朗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说说“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

这是一个的百草园2.把笔下的景物和趣事用儿童的视角重新分类:类别笔下的事、物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把这些事物串联在一起。

你觉得重点写的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还是“单是……”呢?4.童年鲁迅眼中的百草园是“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资源】《朝花夕拾》小引鲁迅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第4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读(学习任务单)

第4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读(学习任务单)

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读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预学】
朗读课文
【课中探究】
任务一:整体感知
1.限时5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

提示:“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

任务二:精读研析
为什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不同态度?鲁迅先生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发现“百草园”之“乐”】
1.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第2—8段,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策略,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2.你如何理解第9段中“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读文章,积累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并进行赏析,背诵文章第2段。

2.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关键信息,借助文章了解鲁迅小时候的童年时光。

【自主学习任务】1. 默读文章,标段落标字词标语句。

2. 再次朗读文章,注意圈点勾画,借助下列的工具梳理文章内容。

自主探究:
1.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给你的写作带来哪些启示?
2.文章第2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角度展开赏析,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

3.文中的“先生”是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4.读完文章,你觉得鲁迅先生整体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有区别吗?谈谈你的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任务单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菜qí()皂jiá()树斑máo()
急zào()和ǎi()蝉tuì()
确凿()脑髓()倜傥()
2.积累: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

本篇课文选他的著作集《____________》。

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________________。

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

③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______ ___________。

④____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低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____住了。

【答案】
1.畦荚蝥躁蔼蜕 záo suǐ tì tǎng
2.①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②就有无限趣味。

低唱,弹琴。

③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④扫支撒系牵拉罩。

翻转课堂慕课习学本应用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课任务单) - 副本

翻转课堂慕课习学本应用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课任务单) - 副本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A课任务单(制作人:田东良)一、学习目标1知道作者鲁迅,识记生字词。

2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任务单任务一:1、了解写作背景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

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

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

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2 了解“三味”之义:“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yáo zhu 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之义。

3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绍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小说集有《》、《》、《》,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等。

补充知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或者是“形散神聚”任务二:默读文章完成1、2小题温馨提示:默读要求:1、动眼不动嘴(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2、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符号做标记)3、一气呵成1给下列字词注音窜()拗过去()攒动()倜傥()倘若()人迹罕至()蝉蜕()脑髓()2写出下列字词què záo( ) línlí ( ) kuī甲()轻jié()yuān bó()héǎi() zhìpǔ()人声dǐngfèi()任务三:快速浏览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 解读标题: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分别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两部分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任务四:精彩赏析,加深感知。

翻转课堂慕课习学本应用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课任务单)

翻转课堂慕课习学本应用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课任务单)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 课任务单 (制作人:田 东良) 一、学习目标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七段捕鸟过程。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味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任务单任务一:1、朗读并背诵第二段并完成练习 (读课本 44 页四题)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 味觉。

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 勃,情趣盎然。

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的分 析。

静态:动态:视觉:听觉:味觉: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 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任务二:默读文章完成 1、2 小题 温馨提示:默读要求:1、动眼不动嘴(不出声、不动唇、 不指读、不回读)2、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不同的问题用 不同符号做标记)3、一气呵成1 反复朗读第 7 段,作者写捕鸟事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提示不仅准确生动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而且写出了孩子们捕 鸟时的欢欣、愉悦。

任务三: 小组合作交流,第四自然段讲述美女蛇的故事属 于插叙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知识补充: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作用:一是,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二是,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三是,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起伏多变任务四: 达标检测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

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接着一百块钱说了。

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 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 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活动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活动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活动单课前预习:1.梳理字词。

整理易错字词,注意字形字音。

2.浏览课文,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初读课文活动要求:梳理字词。

活动方式: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活动要求:浏览课文,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结构。

活动方式:自读课文,思考文章所写具体内容—组内1+1或1+2交流—确立展示方式—合作展示—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从课题入手,思考写了哪几处地方的生活?)活动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写方法。

1.自己朗读课文2至8节,尝试拟小标题,要求精炼准确。

活动方式:自己拟标题—组内交流—全班展示2.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的安排顺序的高妙之处?(友情提醒:可从写景顺序、观察角度、用词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

)活动方式:读出景物—思考写作顺序—选准赏析角度赏析—组内交流—全班交流3.写冬天的百草园,用了准确而生动的动词,可以用置换的方法加以比照,如“支”换成“顶”行不行?说说为什么能描写得如此精妙。

活动方式:画出动词—自主赏析—小组讨论整合—全班展示活动四背诵比赛活动内容:比一比,组内互查,看谁背得快背得准,评出“背诵之星”。

活动方式:自我背诵——组内尝试——集体展示课后演练:活动单导学练1、2以及课内阅读理解第二课时课前活动:1.回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选取了哪几个片段,体味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并从文字中找出依据。

2、通读全文,讨论课文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课堂活动:活动一自由朗读第9节以后的内容。

活动内容:回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选取了哪几个片段,体味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并从文字中找出依据。

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展示活动二通读全文,讨论课文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活动方式: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整合——全班交流活动三反馈训练:活动单导学练课外阅读理解。

《朝花夕拾》阅读任务单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阅读任务单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任务单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标段号。
2.勾画出写鲁迅少年上学时的学堂名称、学习科目、所读之书的句子,并填写表格。
学堂名称
学习科目或内容
感受、结局
三味书屋
读书、习字、对课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3.勾画出写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句子并分析他离开三味书屋的原因。
原文段落(只需摘录关键句)
(选自《从Leabharlann 草园到三味书屋》)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原因:对新知识、新学堂的渴求;对三味书屋枯燥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的失望;躲避流言;长大后自然要升入高一级的学堂。
(选自《琐记》)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渴求;对三味书屋枯燥教学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内容、单一教学的失望;躲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艺术》学习任务单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艺术》学习任务单
察的良好习惯。
三、资源链接

四、困惑与建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通过观看微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艺术和完成微课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学习写景的方法技巧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和童真童趣
微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艺术》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微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艺术》和完成《微课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学习写景的方法、技巧,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和童真童趣。
3.学习方法建议:
观看微课,结合视频学习,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环节一:读一读: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环节二:学一学: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景艺术。
环节三:练一练: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写景片段练习。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和进阶任务单,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体会作者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和童真童趣。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确凿”“菜畦”“蟋蟀” 等。

(2)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学习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手法,能够分析其作用,并模仿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不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纯真。

(2)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对封建教育的思考,让学生珍惜当下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重点1.学习默读技巧,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情感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如“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体会作者在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时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封建教育的思考。

3.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当我们回忆起童年时光,总会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和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

也许是家乡的那片田野,也许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小巷,也许是某个充满神秘的角落。

今天,我们要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去看看他心中的那片“百草园” 和“三味书屋”。

在那里,有着他独特的童年记忆和成长经历。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提问: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主要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不同场景和氛围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中生动、准确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4、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风格,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融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2)探究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4、比较分析法: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分析其异同,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风格。

(2)初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的相关背景,引出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字词讲解检查预习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易混字词。

(3)课文解读①百草园部分分析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百草园的生机与乐趣。

探讨百草园中的趣事,如捉蟋蟀、拔何首乌等,理解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自由和快乐。

思考百草园为什么是作者童年的乐园。

②三味书屋部分了解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学习生活,与百草园进行对比。

分析先生的形象,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探讨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感受和成长。

③对比分析比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同点。

探讨作者在两个不同场景中的情感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任务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感受其中的乐趣和不同。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表达的深层思想。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对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解决。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通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童年生活相关的图片或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出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预习①抽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确凿”“菜畦”“桑葚”等。

②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作者鲁迅的相关信息。

(3)整体感知①请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②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从题目来看,可分为两部分,即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4)精读百草园部分①学生朗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动物和植物。

②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③分析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活动,如捕鸟等,体会其中的乐趣。

(5)精读三味书屋部分①学生朗读描写三味书屋的段落,了解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学习生活。

②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不同?③探讨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先生的描写,分析先生的形象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课任务单(制作人:田东良)
一、学习目标
1.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寿镜吾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任务单
任务一:
1、默读10-24自然段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想一想作者选取哪些片段来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2在文中画出描写寿镜吾先生的句子,并说说他是什么样的人(可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并填写关键词)
外貌(用---------画出):
语言(用~~~~~画出):
动作 (用═══画出):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任务二:
重读10-24段,想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三味书屋的读书过程充满了哪些情趣。

(联系“百草园”的生活,想一想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百草园”中的“我”和三味书屋的“我”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任务三:
达标检测
贼道
余显斌
那年,雪很大,雪花一片一片向下拍。

王小义坐在炉火前,伸着双手烤火。

突然“啪”的一声,飞进一个纸蛋。

王小义知道,买卖来了。

王小义是盗,说白了,就是贼,身手很高,三十年来,没落过网。

之所以如此,是他有一套周密的计划。

王小义做贼,有踩探的,销赃的。

生意做成,三七分成。

没人担心王小义食言独吞,在贼界,王小义贼德很高,口碑甚好,从未发生此事。

因而,谈起王小义,赋们都一翘手指,道:“王哥,高!”
这次送信人在信中详细指出了银子所在地方,而且画了地图。

当然,信中没有忘记告诫,自己那份,藏在月亮洞内,月明之夜,自己去拿。

纸中,还包了一个玉饰,碧绿的玉鱼儿。

信中特地嘱咐,偷了银子,把玉鱼儿放下。

王小义火不烤了,也没心思坐了,出去了一趟。

天很阴,雪花那个大呀,一团一团落下来,砸在雪地上,“噗噗”直响,但王小义走过,地上没一点脚印。

王小义出去了一趟,证实了信息的准确性。

当夜,一身白衣,出了门。

银子整齐地码在那儿,一夜间,全转移了地方。

当然,临走,王小义没忘了放下那个玉鱼儿。

尽量满足同伙要求,是王小义另一贼道。

第二天,王小又起得很迟,见没啥动静,走到街上去遛遛。

城里,到处贴着告示。

昨夜,县衙门所接受的救济捐款,和朝廷下拔的救济款,一文不留,被贼全部盗走。

“听说,那银子放在一处极秘密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人议论。

“天哪,没有救济银子,几年大旱,没粮过冬,那还不把人饿死光。

”又有人接口。

王小义心里一惊,很是后悔。

正常情况下,他只偷富户,不偷穷家小户,没啥可偷;也不偷官府,惹不得,弄不好会掉头的。

王小义心情惶惶回了家,坐不是,站不是。

下午,又有消息传出,贼已显了影踪:在藏银地方,发现了一个玉鱼儿,是县尉大人的饰品。

县令一怒,捆了县尉,严刑拷打,不交银子,就交人命。

王小义听了,窜到街上,随着看热闹的人流,涌向衙门。

衙门外,人满为患。

县尉跪在堂上,满身刑具,浑身是血。

县太爷坐在堂上,咳嗽一声,对着县尉道:“你一生清明,口碑甚好,为什么做这样为人不齿的事?”
下面,所有县民,议论纷纷,也纷纷点头。

县尉没说什么,转过身,对着县民们跪下,一下下叩头,然后泪流满面道:“乡亲们,我有罪,没搞好治安,让贼偷了大家的救命银子。

但,我绝不是贼啊。


县令笑了,呵呵的,一拍惊堂木,道:“你自夸清明,却如此卑鄙。

来呀,大刑侍候。

”一声令下,棍棒如雨,不一会儿,县尉晕倒地上。

县令一挥手,让人将县尉提下去。

一县百姓,也叹息着离开。

第二天,县尉又被提上大堂,不待动刑,他抬起头,道:“大人,你给我几天期限,我一定把银子追回来,分文不少。


“好吧,把县尉大人的母亲接进县衙,县尉大人你免除了后顾之忧,好好捉贼吧。

”说完,哈哈大笑。

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扣人质,县尉是个大孝子啊。

时间一晃,到了月半,县尉依然一筹莫展。

那夜,在狱中,空中飞下一个纸团,教他这一句话,而且保证,一定会找到啊,可是至今没有音讯。

正在长吁短叹,又一个纸团飞下,落在他手上。

他拿起纸团,忙追出,外面,空空的,不见—人。

那夜,明月如盘,高挂天上。

月亮洞,黑幽幽一片,阴森可怖。

一个人影,鬼魅一般,闪进洞,火则一亮,照着洞内银子,分明不像是四成,倒像十成。

银旁,插一木牌,上写:贼亦有道,盗亦有德。

黑影一惊,转身欲逃。

一声锣响,一群差役拥上来,围住蒙面人。

当头是县尉,抓住蒙面人面巾,一扯,一惊:那人,竟是县令。

(节选自2010年1月《文学报》有删改)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16.文章多次出现“玉鱼儿”有什么作用?
17.联系全文,分析县令这一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