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合作治理理论研究深入
从合作治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国外合作治理理论研究
要点一
合作治理研究国际化
国际学术界对合作治理的研究已经涉 及多个领域,推动了合作治理理论的 全球化发展。
要点二
合作治理研究方法创 新
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博 弈论、计算模拟等,提高了合作治理 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
随着定量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 未来合作治理理论研究将更加注 重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通过数 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手段,对合 作治理现象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 和研究。
04
研究力量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
合作治理研究机构
以各级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教育和党校等为主要研究力 量,开展合作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评价方法选择
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 等,对合作治理的效果进行量化和比较。
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合作治理的 过程和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和解释。
混合研究方法
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 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评价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
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全面了解 合作治理的整体效能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建议与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合作治理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 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加强与国际合作治理理论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 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和平台,促进不同领域和 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重视合作治理理论的实践应ANKS
城乡社区合作治理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社区建设、城 市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等。代表性成 果包括《城乡社区合作治理的实践与 经验》等。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治理组织、优势、挑战1.引言在全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公共问题和利益冲突。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将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2.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源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治理组织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协调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和公民治理的重要性,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各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在公共管理中采用分散式的权力结构和多种治理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多中心治理理论包括了多种治理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社区组织等,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共同协调管理公共事务。

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多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协调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公民参与度。

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多种实践形式,如公共合作、社会参与、网络治理、政府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等。

这些实践形式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为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合作与协调。

治理理论论文总结范文

治理理论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其核心观点、主要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权力下放、合作共赢。

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应共同参与治理,形成合力。

1.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 权力下放: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应适度放权,让市场、社会组织等在特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治理效率。

3. 合作共赢:治理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各方主体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治理理论的主要流派1.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治理效率。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本、盖布勒等。

2. 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行政官员应关注公民需求,以公民为中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斯、沃特曼等。

3. 企业家政府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政府应像企业一样,追求效率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本、盖布勒等。

4. 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强调社会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鲍登、科恩等。

三、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1. 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借鉴了治理理论的相关观点,推行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2. 社会治理创新: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智慧城市建设: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现代化。

总之,治理理论为我国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应继续深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推动治理实践创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最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精品

最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精品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多赢”,即网络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取各自的利益所得[1]33。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一)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初引入我国是用于解决教育问题,曲正伟指出多中心治理体制在我国义务教育治理中具有适用的合法性,提出了保持各中心之间均衡和突出政府责任主要性的多中心治理体制[2]9。

付小倩等从建设主体、建设路线、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现代体系建设的多中心思路,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深化提供了有益借鉴[3]106。

(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刘芳雄最早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中,对于温州企业忽视环境保护责任的现状,提出了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解决温州环境问题[4]139。

对于我国城市地区的雾霾问题,刘菲提出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社会的参与机制,实现由传统到“绿色”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5]1-2。

(三)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对于农村公共物品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李莹莹提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改革农村公共物品单一的供给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供给主体[6]1。

张海涛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探寻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提出了发挥第三部门、农村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政府治理中的补充作用,形成多个中心相互协作治理局面,形成村级治理的“善治”局面[7]1。

(四)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对于我国社区居委会一支独大格局的负面影响,刘伟红提出了发展其他社区组织,提升社区组织发展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形成多中心的公益物品供给格局,以打破社区居委会的绝对优势状态[8]88。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年度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 一 殊 荣 令 公 共 管 理 学 界 深 这 受鼓舞 。 近 年 来 国 内 学 界 对 于 多 中 心 治 理 理 论 、 式 及 模
“ 中心” 多 及多 中心 秩序 的理 解 上。波 兰尼在 《自由 逻辑 : 反思与 辩驳 》 书 中 区分 了社 会 的两 种秩 序 : 一
动 的逻 辑 ” 大 公 共 事 务 解 决 之 道 的 理 论 模 型 都 不 三
理 的双重角度来探讨 多 中心协 同治理模式 的内涵 。
二 、 中心 治 理 理 论 的 兴 盛 逻 辑 多
“ 中 心 ” 理 理 论 的 逻 辑 前 提 主 要 体 现 在 对 多 治
能说 明特定情 况下的公共 事物 总是得 不到关 怀 的必 然 的悲 剧性结果 , 莉诺 ・ 埃 奥斯 特 罗姆 提 出 了超 越 于政府 和市场之外的多 中心 治理理论 , 以“ 并 共用 性 资源” 的理论 模 型和 分析 框架 为 核心 深入 阐释 了 以 强有力 的中央集权或者彻 底 的私有化来 解决 公共 事 物 的悲剧原 因 , 利维坦” 即“ 和私 有化 , 不是解决 共 都 享性 资源的灵 丹妙 药 , 而 找寻 出了一 条 真正 解 决 从 公共事 务的困境之道 。正是基 于这一理 论 的提 出和 模 型的运用 , 埃莉诺 ・ 奥斯 特 罗姆 教授 被授 予 2 0 09
信息来取悦 上级 , 息 } 乃 信息 丧 失 以及与 此 信 1 { l
[ 作者简介 ] 杨志 军(9 3一) 浙 江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 学院行政管理 系教 师。 18 ,
[ 稿 日期 ]0 0 _ 7 1 收 2 1_0 — 0

29 ・
四J , 政 学院 学报 2 1 第 4期 l l  ̄ 0 0年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传统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新兴的治理模式,以其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探讨其理论内涵、实施路径及成效评估,以期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理论内涵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打破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理论内涵:1. 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2. 权力分散化:各主体在环境治理中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形成权力分散的治理结构。

3. 合作网络化:各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互动、相互依存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三、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实施路径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制定与引导: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形成合力。

3. 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4.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环境治理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四、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实践案例以某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为例,该市采用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实践包括:1. 政府引导: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政策支持。

2. 企业参与:企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和技术,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3. 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开展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

4. 公众参与:公众通过参与环保活动、提出建议等方式,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理革命”的产物,它是以自主治理为基础,以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为特征的理论形态。

尽管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不足之处,但许多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自主治理;文献综述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政府改革浪潮,掀起了所谓的“治理革命”,后来又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与全球化、现代性重建和公民社会复兴一样,都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治理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石,是当前学术界一个热点,也是在理论上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诸多学者都做出了积极探索,本文就多中心治理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学者们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做简要的回顾,以期描述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对多中心治理内涵的概述多中心治理是个复合概念,由于提出时间有先后之分,而就其本质而言,多中心和治理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所以对它们分别进行解释。

(一)多中心的内涵“多中心”(Polycentrity)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1951年在《自由的逻辑》(The 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博兰尼区分了社会的两种秩序:一是指挥的秩序,一是多中心的秩序。

他引进“多中心”一词是为了证明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以及阐明社会管理可能性的限度。

“多中心性”在博兰尼的文章中是“负重(六边形)框架上各顶点的相互移动”,这样的相互适应移动状态即形成了“多中心秩序”(polycentric order)。

将若干要素排列为多中心的任务就叫多中心任务(polycentric task)。

在博兰尼那里,“多中心”只是描述他所发现社会秩序的特征的一个词汇,而经过奥斯特洛姆等人的阐述和发展。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单一主体治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通过多层次的协商与沟通,形成网络状的治理结构。

这一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平等性、多元性及协同性,以实现公共事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一)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优势1.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多中心治理模式鼓励公民参与环境治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可以促进行政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增强治理效率:多元主体协同工作,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二)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应用1. 跨区域环境治理:通过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共同应对跨区域环境问题。

2. 社区环境治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通过社区自治、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实现社区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发挥其在政策宣传、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四、当前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1. 多元主体间协调困难: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协调困难。

2. 政策执行难度大: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

3. 公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地区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仍需提高。

(二)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完善沟通机制:建立多元主体间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导培育和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三、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总结
第一,多中心治理结构意味着民间的和公民的自治、自主管
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协同治理模式
理的秩序与力量,围绕着特定的公共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采取 都在试图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多
弹性的、灵活的、多样性的集体行动组合,寻求高绩效的公共问题 样性,都在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都在积
讨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
织,压力集团,企业等等,表达和介入的合法性不再取决于强权,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兴盛逻辑
而是取决于“建议和定时间表的能力”。独立的监督和鉴定机构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逻辑前提主要体现在对“多中心”及多 表达了“公权力、国家和政府在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方面的不安”,
中心秩序的理解上。波兰尼在《自由逻辑:反思与辩驳》一书中对 总体利益成为不同社会参与者谈判的关键点。
自上而下的指挥秩序和多中心的秩序的特点、形态、优劣势作了
总而言之,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社会采取协同治理模式,使得
详细的比较和论述。他强调的“多中心”具有某种隐喻特色,与自 各种要素通过某种途径和手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所发挥的整
发秩序是同义的,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则是强调参与者的互动 体功能总和大于各子系统单独的、彼此分开时所发挥功能的代数
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与治理形态。其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 和。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许多人协作,许
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国家政府权力的相对 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
弱化,并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 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协同治理指覆盖个人,公共和私人机构管理他们共同事务的 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从而有
全部行动。这是一个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 效克服单一权威主体或者单极政府力量所形成的垄断和低效影
的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得到调和,并产生合作。这一过程既建 响。
立在现有的机构和具法律约束力的体制之上,也离不开非正式的
20 10 年 4 月(中)
·管理视野·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杨志军 陆 宁
摘 要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作为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两大治理理论的统合模式,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
的多样性,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期望建立一种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
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解释效力,而且也能在多个行政的和公共性的实
功效:(1)区域公共事务的协调治理;(2)促进当代中国公民社会 的发育成熟;(3)基层行政官僚的执法行为;(4)全国自上而下式 的扫黄打非行动;(5)积重难返的环保治污行动;(6)重大公共安 全事故。
参考文献: [1]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三联书店.2000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与治理形态。其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 和。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许多人协作,许
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国家政府权力的相对 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
弱化,并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 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治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应对社会问题,提升治理效能。

本文旨在对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协同治理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回顾协同治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总结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协同治理的主体、机制、模式、路径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协同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治理理念与模式,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治理。

该理论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合作的治理格局。

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扩展到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

这些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共同参与到治理实践中。

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协同治理理论倡导建立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沟通协调、决策参与、责任共担等。

通过这些机制,多元主体能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治理挑战。

共同目标的追求: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共同追求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或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共同目标的追求有助于凝聚多元主体的共识,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动态适应的治理过程:协同治理理论认为,治理过程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作者:杨志军陆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1期摘要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作为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两大治理理论的统合模式,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期望建立一种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

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解释效力,而且也能在多个行政的和公共性的实践议题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多中心协同治理协作性组织网络共享性资源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09-01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井喷之势。

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当初对于中国学者的期望程度相吻合,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对于“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的匮乏与不足。

本文主要从多中心治理和协同治理的双重角度来探讨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兴盛逻辑“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逻辑前提主要体现在对“多中心”及多中心秩序的理解上。

波兰尼在《自由逻辑:反思与辩驳》一书中对自上而下的指挥秩序和多中心的秩序的特点、形态、优劣势作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述。

他强调的“多中心”具有某种隐喻特色,与自发秩序是同义的,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则是强调参与者的互动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与治理形态。

其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国家政府权力的相对弱化,并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导培育和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多中心治理结构意味着民间的和公民的自治、自主管理的秩序与力量,围绕着特定的公共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采取弹性的、灵活的、多样性的集体行动组合,寻求高绩效的公共问题解决途径。

第二,多中心治理模式必然强烈要求公民的参与和社群的自治,将公民参与和自治作为基本的策略。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作者:刘月梅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就是要使社区的各类主体协商共治,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优化社区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社会主体力量的提升,以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多中心治理理论则为实现党委领导下各个主体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试图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组织的快速兴起、公民意识的大幅提升,这些都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迫使各级政府部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近年来,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式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成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这一理念为各级党政组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面提供了指导方针,指明现阶段的基层社会治理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党政机关、非营利组织、社会大众等主体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

一、研究现状(一)基层社会治理近些年来,大量学者对基层社会治理做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十分豐富。

目前,针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探索。

李德(2016)分析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碎片化”困境,包括利益诉求碎片化、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为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建设给出了建议。

郁彩虹(2018)以无锡市为例,分析了其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成效和问题,从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社会组织活力、基层社会自治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无锡现行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环保需求。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该模式以多元化、协作性和平等性为特点,以解决传统环境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本文将对该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多中心理论概述多中心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形成一种多层次、多中心的治理结构。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使得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开放和多元。

在环境治理中,多中心理论的应用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积极进行绿色生产;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公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治理局面。

2. 协同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使各方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相互支持、协同配合。

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3. 平等性原则: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各方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应尊重各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其合法权益;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应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 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通过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等方式,确保环境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和方法,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环境治理为例,该城市采用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_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_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一、引言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念应运而生。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指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决策、共享资源、共担责任,从而实现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

本文将探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逻辑理路。

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依据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政府治理理论、市场理论和网络理论。

政府治理理论指出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不能独自承担全部责任,需要与其他主体协同合作。

市场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则通过协同合作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治理过程中。

网络理论认为网络结构可以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资源的快速流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将不同主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1. 生态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合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

例如,中国推行的河长制就是一种典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政府、企业、居民等通过合作治理河流,实现了水环境的整体改善。

2.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是日益严重的问题,单靠政府的治理措施往往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可以通过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企业和志愿者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交通管理,如实施分时段限行、推广公共交通、鼓励共享出行等措施,从而有效减缓城市交通拥堵。

3. 社会福利服务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福利服务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利益相关方,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往往无法满足需求。

引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则能够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福利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例如,社区养老服务可以由政府、社区居民、养老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多中心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平等协商和合作共治,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分析其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理论基础多中心理论起源于公共治理领域,主张在治理过程中引入多元主体,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环境治理领域,多中心理论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平等协商、合作共治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应用1. 政府主导的多中心环境治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

例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保活动。

2. 企业参与的多中心环境治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等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同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3.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多中心环境治理: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环保活动、监督环境政策执行等方式,推动环境治理的进行。

四、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虽然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挑战。

主要包括:1. 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难度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目标、利益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导致协调难度大。

2.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3. 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是保障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监督不力、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最早在2000年引入我国,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界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主要用于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和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等几个方面。

提升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对策是:注重理论应用角度的自发性;提升治理理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

标签: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多赢”,即网络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取各自的利益所得[1]33。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一)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教育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初引入我国是用于解决教育问题,曲正伟指出多中心治理体制在我国义务教育治理中具有适用的合法性,提出了保持各中心之间均衡和突出政府责任主要性的多中心治理体制[2]9。

付小倩等从建设主体、建设路线、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多中心思路,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深化提供了有益借鉴[3]106。

(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刘芳雄最早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中,对于温州企业忽视环境保护责任的现状,提出了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解决温州环境问题[4]139。

对于我国城市地区的雾霾问题,刘菲提出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社会的参与机制,实现由传统到“绿色”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5]1-2。

(三)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对于农村公共物品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李莹莹提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改革农村公共物品单一的供给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供给主体[6]1。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强制力,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等。

近年来,多中心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环境治理领域,为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基于多中心理论,对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多中心理论概述多中心理论起源于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在一个区域内,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自主决策、相互协作,形成一种多元、互动、自组织的管理结构。

在环境治理领域,多中心理论强调政府、企业、社区、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打破传统的单一主体、单一决策的环境治理模式。

三、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构建1. 多元主体的参与在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企业、社区、公民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推动绿色生产;社区和公民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2. 自主决策与协作在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中,各个主体应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同时,各个主体之间应进行协作,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进行。

3. 信息共享与反馈信息共享和反馈是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重要环节。

通过信息共享,各个主体可以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策略和行动。

同时,反馈机制可以使得各个主体对环境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优化环境治理的方案。

四、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效果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某些社区通过建立环保组织、开展环保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环境的改善。

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为环境治理提供保障。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作者:曹剑光来源:《东南学术》2008年第02期来源日期:2008-4-8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地方治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概况,对与地方治理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地方治理研究所涉的主要领域,并指出我国地方治理研究中存在的包括滥用“地方治理”概念、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地带、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国内;地方治理;述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治理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及欧美发达国家及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现象”,“它是在民族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社会形态和国家权力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政府组织为有效回应环境变化和危机挑战而选择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而我国在此时也正努力探寻着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行政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央放权、地方分权化改革、农村村民自治改革等正轰轰烈烈进行着,而上述的改革迫切需要有说服力的相关理论的指导,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伴随着治理、善治理论的引入,作为更为有实际意义、更具体化的地方治理理论也引人中国,对此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实际运用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本文试图从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着手,梳理、总结目前相关学者取得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的基础是进行基本概念界定,因为只有在界定了基本概念的外在边界和内在含义的基础上才可能构建相关的理论框架并展开论述。

然而,目前国内学者除对“治理”的概念作较多的论述外对其他相关的概念较少进行较为深入的界定与辨析。

笔者认为,对于“地方治理”理论主要涉以下重要的概念需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及辨析:地方治理、地方政府治理、民族国家治理、社区治理、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创新等。

(一)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英国著名学者威廉·L·米勒、马尔科姆·迪克森和格雷·斯托克认为,地方治理是“关于地方服务的委托、组织和控制,这些地方服务包括地方区域内卫生、教育、治安、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多中心合作的网络状治理形式现已为政治形态研究、公共行政以及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研究的新思维模式。

在经济转型发展期,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都在经历深刻而不同以往的变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据此也发展出更为适应新形势的应用模式与多样化研究思路,此种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的研究与尝试应用,是为了在传统的国家管理“超级利维坦”与极端私有化之间寻找平衡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

纵观多中心合作治理的研究脉络与成果,为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模式探究与应用试验提供新的可选择途径。

标签:多中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多中心合作;研究述评一、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之国外研究(一)研究现状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发展最初源头来看,“治理”(governance)一词与“政府统治”(government)英文词汇均派生自“govern”(统治、支配),政府的传统统治管理作为其最早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形态显著于“治理”之前,因此“治理”概念的派生與治理行为主体的早期研究对象以及理论构架也常以国家政府为多见。

作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社会领域自主多元治理的核心理论,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治理运动而逐步升温。

在治理理论基础、治理范式规范研究方面,1989年世界银行以“治理危机”一词的提出将治理带入非国家正式制度解决机制的观察视角以来,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与《21世纪的治理》明确将治理与政府统治区分开来,将治理视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未得到正式授权仍发挥效用的管理机制,其包含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内涵较政府的统治管理更为丰富。

治理行为的权力责任边界视角的概念研究体现于英国学者加里·斯托克(Gerry Stocker)对治理行为从政府权力、行为、责任边界确定与治理行为最终目的为研究导向提出了有关治理的五个方面的阐释思路。

治理作为不同机制模式的研究代表以罗茨(R·Rhodes)对其将治理视为“最小国家管理活动、公司管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体系和自组织网络”的六种研究模式。

此后,西方有关治理的理论研究范式分散于以罗兹(Rhodes)为代表的“权力——依赖”框架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斯通(Stone)的都市政权与经济成长机制关系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调节规制框架研究,以及治理理论研究后期通过西方国家治理运动改革实践从而进一步与国家、政府、社会等研究要素相结合的系统框架的整合研究,Jon Pierre与Guy Peters在其合著《治理、政治与国家》(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中将治理概念作为分析地方政府治理的结构与框架,视治理为政府和社会的动态互动结果。

Moon.M.J与E.W.Welch合著文章《公共领域中市场的管理适应》(Manageri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将国家政府作为治理流程主体,研究政府在政府治理流程中设计、生产以及维护的职能。

多中心理论中“多中心”概念,缘起于英国迈克尔?博兰尼(Michael Polanyi)《自由的逻辑》中“多中心”的提出与“自发秩序”和“集中指导”秩序的总结。

后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等人通过《大城市地区的政府组织》(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蒂伯特等合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沃克等合著)、《共同合作:集体行为、公共资源与实践中的多元方法》(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波蒂特等合著)等,以及迈克尔·麦金尼斯专著的《多中心治道与发展》等将多中心自主理论的研究推向高潮。

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作为公共选择学派在制度分析方面的多中心框架研究,旨在解决传统“囚徒困境”简单博弈与集体行动逻辑不可避免的博弈悲剧对公共资源与公共领域治理的负面影响,通过广泛的实证研究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公共事物进行分析,为国家治理、公共福利经济等研究提供了避免“利维坦式”包办与私有市场化过度自由两极化弊端的中间解决道路。

而国外学者对中国国家治理改革的研究则主要存在与对当代中国治理变革形态的历史演变以及改革开放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美国学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著《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作为中国治理与政治形态发展研究的背景脉络,将“从革命到改革”的治理手段变迁的思想内植于中国特有的组织化治理形式研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组织并出版的《中国治理》从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分析上提出,“在中国现在所面临的许多挑战中,最基本的问题是政府作用的重新界定,此问题进一步可以延伸为公共支出的可持续性和改革行为的效率问题,它是组织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基础”。

以“China governance ”与“transition”作为标题与主题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中进行有关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研究检索结果显示,真正由国外学者研究的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相关研究数目并不多,并且以集中在公共行政方面较为常见,在政治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寥寥无几,所涉及的研究主题也集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中国全能主义国家治理与经济转型的相关研究上,而以“China polycentric governance”为主题检索词进行外文文献检索,分布与政治学研究范畴的文章更为少见。

(二)研究小结由于治理理论与多中心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社会转型的改革实践中,以西方国家的国家制度安排与经济制度基础为发展土壤,基础理论、范式研究、多学科视角拓展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都带有各自国家转型的特点,基于这样的理论产生现实,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都要高于治理理论与多中心治理理论移植入我国国家治理中的研究,因此其相关分析框架、探索领域拓展的成果较为丰收,并且能够不断适应调整与和西方国家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尝试探索。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囿于逻辑框架理论储备背景和我国国家转型期与西方国家转型比较仍属初期的特点,而仍集中于将多中心治理作为转型研究的一种分析视角,而不能真正体现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内生发展机制与未来变化发展的特点与走向,在分析视角、理论适应性与现实观察西方化上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之国内研究(一)研究现状国内有关从国家治理及其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治理理论基础研究、治理理论中国适应性的研究以及与治理理论模式发展的研究等方面。

治理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国内较早的研究应以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论文集为主要代表,该论文集合了治理理论代表人物斯托克、库依曼、杰索普、罗茨等人的著作,将治理概念及理论引入国内学界研究的视野之中,并给善治——治理适应现代政治發展要求的形态概括为“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其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随着概念与理论的引进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尤其将国家与政府作为治理研究主体进行中国适应性的探索性研究更为多见。

以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理论为代表的探索公民社会形成网络状治理形态兴起与发展的研究,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在社会领域的兴起多国家治理形态的影响与反作用。

由俞可平主编的《中国治理评论》从2011年至2013年已出版三辑,主要包括: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的主题探讨,重要学术会议回顾的学术动态总结更新,治理创新案例的研究汇总以及与国外治理的比较研究汇总等多个方面,并在每辑中对该年度的国内外治理相关的专著书籍与论文文献做出列表式总结,在更新研究情况的同时,为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获取途径。

包含国内外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多相关学科学者对治理理论、治理实践对治理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动态的及时更新汇总,是国内目前对于治理及其相关研究视角与内容较为全面、更新速度较快的专著丛书。

俞可平在该丛书第一辑的《中国的善治之路:中美学者的视角》中,将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总体趋势特征描述为,方式上的“从革命到改革”、主体角色上的“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权力实施的“从专政到宪政”、政治形态特点的“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政治”、国家治理发展趋势的“从政治国家到公民社会”、治理模式的“从政府统治到社会自治”、治理导向的“从管制到服务”、权力安排形式的“从集权到分权”、治理民主形式的“从基层民主到高层民主”、利益关系的“从利益冲突到利益协调”、决策形式的“从传统决策到现代决策”以及权力制衡目标的“从惩治腐败到监督权力”,多达12个方面的变迁过程的概况综述。

在以社会制衡理念主导下的善治理论发展将“自组织化的社会领域”提出后,治理理论逐步进入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

合作网络模式的研究作为国家治理理论的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

史伟峰在对国内政府治理理论做综述研究时,将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中对于合作网络的在其行为模式假设、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合作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典型。

将国家治理放置于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中,将“自组织网络”与“政府管理”在网络状治理模式中融合,提供了治理模式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拓展,承接这种研究模式,李文彬在《基于网络关系的政府治理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价值网络与顾客网络等三种关系模式,对政府作为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协调的进行模式研究。

而网络状合作治理的研究思路进一步刺激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政治学等相关社会学科里的发展。

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的引入,以毛寿龙教授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他组织编译了奥利特罗姆夫妇为主的、有关多中心治理与自组织治理的相关专著,包括《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文森特·奥利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和《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埃莉诺·奥利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埃莉诺·奥利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以及《多中心治道与发展》和《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迈克尔?麦金尼斯)等六部专著,将多中心、自组织理论较为详尽与系统的引入国内学术研究领域。

多中心治理与政治学结合研究方面,从政治哲学研究视角看,孔繁斌在《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一文中提出主要的想法,即“多中心治理”运作的建构路径需要回到承认政治中才能得以解决,并且从政治哲学视角分析而得多中心治理作为一种结构使政治伦理的需要而非秩序化的工具理性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