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理论述评汇总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四种模式及其评析
代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并不仅限于政府,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全过程中,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恰恰是政府治理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的重要区别之一。
“治理”与“管理”并不是随意使用的两个概念。
治理是当代政府管理的一种新形式,是行政改革的产物。
好的治理即善治,就是使公共事物所覆盖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合作管理。
治理的主体既是政府,也可能是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
治理的对象则是公共事物。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出现了由传统的政府管理转变为治理的潮流,与此相应,对治理与善治的研究也成为西方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
在我国,最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界与学界也开始讨论并在实践中关注政府治理的问题。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由管理向治理的变迁还刚刚起步,其范围还主要集中在城乡基层政府和基层社区,它虽是治理的初级形态,但却推动了政府管理向治理的变迁。
本文拟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出现的四种新模式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
一、省直管县的“扁平化治理”模式从2002年起,浙江、广东、河南、辽宁、湖北等地出现了在财政上省直管县的试点,浙江甚至已经在一些社会管理事务上进行省直管县的试点。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浙江省是我国最早进行省直管县探索的省份之一,曾先后于1992年、1997年和2002年三次出台政策措施,开展经济强县扩权改革。
2006年,浙江省下发了《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掀起了第四轮“省直管县”浪潮。
根据《意见》,义乌市政府在某些方面将获得与其上级政府金华市政府“相当”的权力。
扩权事项包括,一是进一步扩大义乌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治理理论主要思想综述
第8卷第3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01.8N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ZH ENGZ HOU U N IV E RS IT Y 0F L I G H T INDUSTRY(Social Science)Ju n.2007【文章编号]1009—3729(2007)03—0038-04治理理论主要思想综述张宝锋(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治理理论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其逻辑体系包括“经济人”假设、公民参与、自组织治理、强势民主、顾客导向、市场化政府等。
自组织治理是治理逻辑体系的内核,其主要特征是交换与合作、支持与制衡、互惠与信任。
【关键词】治理;自组织治理;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D O;C91—06【文献标识码】A治理作为当今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的代成本,或是取得最大收益,或是把成本降到最低。
名词,在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发挥了巨大(2)知识的完备性、偏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计算能作用,成为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治国理念,鉴于其对力。
知识的完备性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时具备关于我国政府的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因其所处环境的各方面知识,其具备程度即使达不到此对治理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十分必要。
绝对完备,至少也是相当丰富与透彻的。
偏好的稳定性是指个人的偏好体系是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一、“经济人"假设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
较强的计算能力是指治理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个人能计算出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哪个可达到其偏主义,而二者都是以“经济人”作为自己学说出发点好尺度上的最高点。
[1l 的。
治理理论在承袭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思想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同时,也将它们立论的基石“经济人”假设接纳了过领域。
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来。
“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也以个人利益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的最大化为目的。
异地商会地方治理功能研究述评
行了大量 的考察与探讨 ,并产生 了丰硕的研究成 果。本文
系统 梳 理 了学 者 们 对 异 地 商 会 地 方 治 理 功 能 的 研 究 成 果 , 并在 分 析 前 期 研 究 不 足 的 基 础 上 ,提 出今 后 进 一 步 努 力 的
其次地方治理模式下政府与民间商会等非政府公共组织普遍具有制度化合作的需求国家应当尽快出台一都能够有效促进民间商会或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法律法规1为民间商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从法律制度层面合理规范政府与民间商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治理边界将商会组织纳入到制度化的治理体系之中ozj二对异地商会地方治理功能研究的基本评价与展望通过以上对异地商会地方治理功能方面研究的分类整理可以看出其成就突出体现在
第二 ,基于政治学视 角的分析 。这 种研 究从政 治学视 角分析 了异地商会产生和兴起 的经 济基础 、阶层基础 以及
制 度空 问 。认 为 “ 州 人 经 济 ” 温 、温 州 民 营 企 业 家 群 体 的 壮 大 以及 温 州 和 各 地 政 府 的支 持 和 引导 是促 成 商 会 生 成 和
言 ,国家 的强 势 地 位 使 政 府 可 以 有 选 择 地 培 育 民 间 组 织 , 而 非 赋 予 民 间组 织 以 同等 发 展 的机 会 。 商 会 因其 对 于 政 府 在 经 济发 展 方 面 特 殊 的 作 用 成 为政 府 的首 要 培 育 对 象 ,正
主体 即企业与政府 的角度出发 ,强调异地 商会是企业 自发
第2 0卷第 5期
20 0 8年 l 0月
பைடு நூலகம்
广东行 政学 院学 报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
奥斯特罗姆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她的自主治理理论是对自主治理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强调了在特定领域内由群体自发形成的、具有合作性质的治理机制。
这一理论为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特别是在解决公地问题、理解个体理性与协作行为以及设计有效的治理原则和规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与启示。
2. 主要理论3. 实践评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深入实践应用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她的理论为现实世界中的公共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自主治理的框架显得尤为适用。
在实践中,自主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包括自然资源管理、社区发展、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许多社区和组织开始尝试建立自主治理机制,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监督行为、解决冲突等方式,实现对共有资源的有效管理。
这种自主治理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社区成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同时,自主治理理论也在社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贫困地区或发展中国家,政府资源有限,难以覆盖所有社区的发展需求。
此时,通过引入自主治理机制,社区成员可以共同规划和管理社区资源,推动社区的发展。
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公共卫生领域,自主治理理论同样具有应用价值。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往往难以迅速做出反应。
此时,通过引入自主治理机制,相关组织和社区可以迅速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危机。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社区通过自主治理的方式,实现了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自主治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自主治理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如社区成员的信任、合作意愿等。
城市治理综述
城市治理研究综述李忠民汤哲铭随着近20年来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巨大变迁,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治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点,包括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在内的多门学科,对城市治理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
在过去的10多年间,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诸如把公司治理理论引入城市治理之中、对城市治理模式的不断丰富、城市治理学科与各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等。
据此,本文针对国内外城市治理理论,对发展中的城市治理理论进行综述性研究。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从文献概览的角度回顾了治理的概念与城市治理定义,并且整理了有关城市治理模式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结合公司治理的成熟理论对城市治理结构问题进行拓展性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已有的研究界定了城市治理的主体以及进一步分析了主体之间的博弈;第五部分将城市治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第六部分讨论了有关城市治理目标与城市治理绩效标准第七部分给出一个评论性结论。
第一部分、城市治理概述一、治理的概念及内涵研究城市治理问题,必须弄清楚城市治理的含义,为此,首先应该明确治理的观念。
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可追溯到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一词,原意主要是指控制、指导或操纵,与政府(government)的含义交叉。
迄今为止,对“治理”的理解仍众说纷纭。
但各种不同的理解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共识既当今社会、(政府正式组织)并不需要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除政府以外,社会上的其他非正式(组织机构、单位、社团等)可以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这成是治理概念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
目前全球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治理概念不下200个,在此,笔者将比较分同的和有较大影响的治理概念归纳如下。
全球治理协会报告:认为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工价与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作的办法。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在当今社会,城市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
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
1. 城市治理的概念城市治理是指城市各种力量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城市治理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公民治理等方面。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其他力量也不可或缺。
了解城市治理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契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其中,社会契约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民主理论强调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强调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
了解这些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治理的本质和规律。
3. 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案例和教训。
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堪称典范;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则在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失败和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了解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城市治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之策。
总结回顾在我看来,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城市治理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城市治理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制和机制,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治理之道_埃莉诺_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_张克中
公共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张克中内容提要: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理论在摈弃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自主治理理论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
制度安排在解决公共事物治理困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显示了巨大力量,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建立了多中心的制度安排。
针对复杂系统中公共事物治理而设计的适应性治理对于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大意义。
奥斯特罗姆在探寻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的跨学科贡献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转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适应性治理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选择政治学背景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 l i n o r O s t r o m)作为诺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是源自她对经济治理的贡献。
奥斯特罗姆在系统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水资源、森林甚至气候等公共池塘资源(C o m m o n-P o o l R e s o u r c e s,C P R s)的制度结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她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在企业理论(科斯)和国家理论(诺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治理(S e l f-g o v e r n a n c e)理论;在市场理论(亚当·斯密)和主权理论(托马斯·霍布斯)的基础上开发了多中心治理(P o l y c e n t r i c G o v-e r n a n c e)的公共经济理论;在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
奥斯特罗姆创建的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学派之一,作为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的创始性代表人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功到自然成”。
一、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突破国家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一)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事物。
5治理理论研究及其价值述评
治理理论研究及其价值述评马丽娟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研究员, maryyc@作者通讯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新风巷8号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 750021摘要:治理理论的流行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
治理理论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治理理论为市场主体的失效提供了新的解答方案,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体现社会各方主体全面参与国家治理的诉求和愿望,也为国家治理提供诸多了实际的操作理念。
本文对治理理论的出现、发展、国内的引入情况做出了疏理,同时对治理理论对中国的适用价值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治理理论 价值述评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its value of ReviewAbstract :Governance theory has been popular is an undoubted trend. The governance theory for th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management theory as a subject of market failure and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the governance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al part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demands and desires, but also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a lot of actual operation concept. The governance theory appeared, development, domestic made the introduction, while the governance theory on Chinese practical value is evaluated.Key words: Governance Theory Value of Review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以"治理危机"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之后,“治理”一词便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
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理论述评
运动、 资本市 场 的各 种 活动 一 般都 属 于 治理 的 范畴 。与
“ 统治” gvrmet一词相 比, (oe n) n 治理具 有更 广泛的意义 , 它
制和规范公 民的各种 活动 , 以最 大限度 地增 进公 共利 益。 从治理所涉及的范 围和强调 的重点来看 , 治理 的主要 内容
和特征可 以作如下归 纳 : 1 政府 不是 国家唯 一 的权 力 中 () 心, 社会组 织 、 私人部 门、 非赢 利组织 、 行业协 会 、 团等参 社
掀 起 了治理研究 的热 潮 , 同时 , 于治 理理 论是 否适 合 中 对
[ 作者简介] .高青莲, 南农业 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讲 师;.贾海薇 , 南农 业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1 华 2 华
[ 收稿 日期 ]0 0 _3 _5 2 1_ 0 _ 0
・
2 ・ 9
四川行 政学 院学报 2 1 0 0年第 2期
造, 围绕着政府 治理什 么和政府如何治理而展开。政府治理 是各种 相关 主体 的互 动过程 , 工具 的选 择存在 着 多元 化的 其 倾 向, 与改革决策和制度 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 键 词 政 府 治 理 治 理 模 式 治理 工 具
【 中图分类号 】9 12 C 3.
【 文献标 识码】 A
・
的主要 问题 有政府 治理 什 么?政 府 如何 治理?政 府有 哪
些 模式?其 工具选择 如何 ?如何 评价 ?这些 问题 构成 了 现代公 共行 政的焦点问题。 治理理论 的内涵和外延及 其评价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1. 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1. 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治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治理。
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提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数字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
三、社会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治理的责任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
2. 社会治理的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述评,理论]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一、引言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划分和研究视角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有阶段论、学派论、范式论、途径论、谱系论等。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阶段论的观点影响较大,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笔者也侧重于按照历史脉络对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系统划分。
笔者认为,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和公共行政的当代发展时期。
前三个时期的思想译介和研究成果较多,人们了解也较多,而21世纪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迅速,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更是席卷全球,对我国的影响也较大,而且出现小丛林(small jungle)现象。
但是很多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对于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前沿是十分不利的。
近年来,笔者更加关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的前沿理论,并在尚未有译著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英文原著,取得了关于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即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也是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对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进行系统概述与评析,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治理与公共治理,与统治交叉使用,含义相似,主要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学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和福利国家危机引发的政府改革运动赋予了Governance新的含义,跨越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等多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一般认为,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标志着新治理开始流行,1992年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就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浅谈治理理论剖析
浅论“治理理论”摘要:治理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较有影响的理论,是关于当前政府和政府改革的研究课题。
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福利国家失败和市场机制失灵的语境中,它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公共选择理论。
治理理论在西方一经提出,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治理理论虽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由于社会发展阶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治理理论时,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做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治理理论;理论基础;一.治理问题的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学术界,治理理论十分流行,以治理为研究课题的著作开始涌现,并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分析非洲的发展形势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再到世界银行1992年年度报告的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
“治理”一词在学术界传播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与此同时,治理理论在实践上也被运用到各国的政府和政治改革上,甚至有学者提出“没有政府的治理”。
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因此作为舶来品的治理理论是否适应于中国,就成为中国学者争论的焦点。
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这一理论,并且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实的政治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强烈的人文关怀而忽视了学者应有的学术理智,否则就会导致对治理理论的滥用和对政治实践的误导,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和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论证。
本文将从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以求能把握治理理论的精髓,从而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做一个尝试性的判断。
二.关于治理概念的综述在英语中,“治理”一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中的“操舵”一词,原指控制或操纵。
在对治理的各种定义中,最权威的定义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近邻》一文中:“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之总称,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治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应对社会问题,提升治理效能。
本文旨在对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协同治理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回顾协同治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总结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协同治理的主体、机制、模式、路径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协同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治理理念与模式,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治理。
该理论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合作的治理格局。
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扩展到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
这些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共同参与到治理实践中。
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协同治理理论倡导建立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沟通协调、决策参与、责任共担等。
通过这些机制,多元主体能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治理挑战。
共同目标的追求: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共同追求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或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共同目标的追求有助于凝聚多元主体的共识,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动态适应的治理过程:协同治理理论认为,治理过程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城市治理理论流派发展探析
城市治理理论流派发展探析城市治理是指城市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管理和决策实施。
城市治理理论是对城市治理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涉及多学科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城市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早期治理理论(1950s-1970s)主要关注国家治理的问题,城市治理被视为属于公共行政范畴,城市治理的权力来源于政府,强调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
早期治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代表是韦伯,他强调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在城市治理中强调政府的决策和实践的合法性,认为城市治理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效益。
然而,早期治理理论忽略了市民的参与和反馈,城市治理模式过于垂直。
新公共管理理论(1980s-1990s)出现于美国,将市场原则融入到公共服务中,强调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可以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并减少政府的干预。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重要原则是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倡导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灵活性,强调市场规则和企业管理的应用,推动公共领域的私有化和市场竞争。
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忽略了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忽略了城市治理中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并且市场机制的运用会存在一些问题。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990s-2000s)强调城市治理是多元化的社会互动过程,城市治理的权力来源不单纯于政府,而是由多种参与者共同协商决定。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包容性政治、参与式治理和协力治理,需要政府机构协调和平衡各利益方的权力关系。
相比于前两种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了市民的参与和反馈,强调社会学习和知识构建,更具前瞻性和思辨性。
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存在缺陷,比如政府机构难以承载所有参与者的意见,参与者之间的协商可能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
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的深入和发展,城市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城市治理理论要求政府机构能够协调和平衡各利益方的权力关系,注重市民参与和反馈,强调知识构建和学习。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公共治理评论
“ 概念 是学 术研 究 由以展 开 的工 具 , 要促 进 学
市 场激 励机 制 与私 人部 门的管 理 手段 结 合帮 助政
术研究 水 平 的不 断提 高 ,任何 学 科都 必 须对 它 的 基本 概念 有着 共识 性理 解 。 ” l 】 在“ 治理” 、 “ 公共 治 理” 等 概 念 界 定上 , 中外学 者 们 众说 纷 纭 , 莫 衷 一 是, 因此 , 笔 者在研 究 西方 公 共 治理 前沿 理 论之 前
一
、
引言
共 治 理理 论更 是席 卷 全球 , 对我 国的影 响 也较 大 ,
对于西方公共管 理学理论发展史 的研究 , 国 内外学者投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 的划分和 研究视角也呈现百家争鸣 、 百花齐放的盛况 , 有阶
而且出现“ 小丛林” ( s m a l l i u n g l e ) 现象 。 但是很多西 方 公 共 治 理 前沿 理论 著 作 还 没 有 翻 译 成 中文 , 对 于全 面 了解和 深 入把 握公 共管 理学 科 理论 前 沿 是 十分 不利 的。近年来 , 笔 者更 加关 注西 方公 共管 理 理论 , 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 的前沿理论 , 并在 尚未 有译著可供参考 的情况下尽可能地 占有和消化英 文原著 , 取得 了关于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 , 即新公 共 服务 理 论 、 网络( 化) ① 治理理论 、 整 体 性 治理 理 论 、数字 治 理 理论 和 公共 价 值管 理 理论 的 阶段 f 生 研 究成 果 。本 文也 是阶 段 l 生研 究 成果 之一 , 对西方公共治理 五大前沿理论进行系统概述与评 析, 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二、 相关 概 念界定 : 治 理与公 共 治理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治理是指组织社区内的各项活动,发挥群众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和决策作用,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实现社区的共同发展。
在当今社会,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1.1 社区概念社区是指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的社会群体。
社区的范围可以是居住地区、工作场所、学校、兴趣爱好群体等。
1.2 社区治理的理念社区治理的理念强调“政府引导、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社会协同”。
政府应该引导社区发展,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加强社会协同,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同目标。
1.3 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社会自治型”。
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是指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市场主导型的模式是指市场力量在社区治理中起主导作用,社会自治型的模式是指社区居民在自治基础上自我管理和发展。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研究2.1 社区管理机制的建立社区管理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社区情况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建立社区管理机制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专业组织的协同运作。
2.2 社区治安的维护社区治安是保障社区居民安全的基本前提。
社区治安维护需要强调警务部门、社区居民和专业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智能化交通管理、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提高社区治安水平。
2.3 社区服务的完善社区服务是政府服务的基础,也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加强社区服务需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专业组织的服务能力,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2.4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有效促进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加强社区居民的信用记录、推进社区居民的社交活动等方式,可以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社区治理的有效开展。
三、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3.1 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未来社区治理的重要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作者:兰淑娇曾超群段凯俐林辉燕杨晓琴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8期摘要: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整体性治理研究颇多,从不同理论层面来诠释整体性治理,基于此,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从整体性治理的背景和“整体政府”着手,就整体性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整体性治理的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综述、分析。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整体政府模式理论一、整体性治理的背景与概念1.相关背景(1)公共治理下的社会环境背景: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长期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整体性治理出现的内在要素。
曾令发(2010)介绍了整体型治理理论产生的相关背景,对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
无论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疯牛病、禽流感、SARS等病毒的侵扰,还是地震、台风、泥石流、海啸,风险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公共治理下的风险社会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使得风险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造就了世界风险社会。
可以说风险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技术—工具理性乌托邦的轰然坍塌,意味着现代民主政治元话语的失语,意味着必须在反思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构社会治理模式。
然而伴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大大加剧了公共治理所面临的“棘手难题”(wicked problem)的突出性。
所谓棘手难题是指“那些跨越部门之间界限并且只是通过单个的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如毒品、犯罪、大众心理健康、教育、贫穷、社会排斥、环境等问题。
风险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棘手难题的再生产,而棘手难题的不断催化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危机性与风险性。
在风险社会和棘手难题的共同作用下,要求公共治理必须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而传统官僚体制、市场化模式,甚至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又不可避免地让公共治理步入到碎片化的困境,整体性治理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公共治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难题。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作者:曹剑光来源:《东南学术》2008年第02期来源日期:2008-4-8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地方治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概况,对与地方治理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地方治理研究所涉的主要领域,并指出我国地方治理研究中存在的包括滥用“地方治理”概念、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地带、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国内;地方治理;述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治理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及欧美发达国家及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现象”,“它是在民族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社会形态和国家权力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政府组织为有效回应环境变化和危机挑战而选择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而我国在此时也正努力探寻着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行政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央放权、地方分权化改革、农村村民自治改革等正轰轰烈烈进行着,而上述的改革迫切需要有说服力的相关理论的指导,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伴随着治理、善治理论的引入,作为更为有实际意义、更具体化的地方治理理论也引人中国,对此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实际运用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本文试图从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着手,梳理、总结目前相关学者取得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的基础是进行基本概念界定,因为只有在界定了基本概念的外在边界和内在含义的基础上才可能构建相关的理论框架并展开论述。
然而,目前国内学者除对“治理”的概念作较多的论述外对其他相关的概念较少进行较为深入的界定与辨析。
笔者认为,对于“地方治理”理论主要涉以下重要的概念需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及辨析:地方治理、地方政府治理、民族国家治理、社区治理、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创新等。
(一)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英国著名学者威廉·L·米勒、马尔科姆·迪克森和格雷·斯托克认为,地方治理是“关于地方服务的委托、组织和控制,这些地方服务包括地方区域内卫生、教育、治安、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等。
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地方政府在整个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政府治理是指通过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提高政府效率等方式,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完成好政府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地方政府治理也需要注重探索和运用理论模型,以便提高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理论层面,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如何塑造地方政府的观念?从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地方政府观念是影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基础因素。
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社会倡导和思想教育,推动全社会营造尊重法治、注重公共利益、注重服务大局的氛围。
其次,如何落实权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强调权力不是自身所拥有的,而是社会委托的,应该借助权力服务社会和公众。
在地方政府治理中,权力的滥用、扩大化或不考虑公众需求存在一定的风险。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加强制约机制的完善,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市场化改革、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和信息化建设。
政府要优化公共服务,同时加强社会化管理及对市场投资活动的引导和监督,推动政务公开和全社会管理的透明化发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达到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目的。
在实践层面,不同地方应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具体情况开展相关研究和治理尝试。
在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实践和改革由来已久。
当前,国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公共治理和现代治理手段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对三农、城乡社会服务、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的管理,深化治理改革,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强化对全社会公众的责任和服务。
总之,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需要兼顾政治解决与现实需求。
如何完成好地方政府的职责,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和实践需要考虑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治理理论述评引言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就不能了解后者。
在欧美,地方政府被视为民主政治训练的场所、公民道德和意识培养的基地、切合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的制衡者之一。
而地方政府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股以效率和效益为名称的城市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要求在全美城市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合并、兼并,尽可能地减少地方政府单位的数量,理想的结果是一个包括郊区的城市地区只有一个政府。
但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决不能仅仅依赖于地方政府,需要将视野扩展到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NGO和市民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有政府主导和影响的地方公共舞台成为多重组织和个人与政府共同表演的场所。
政府更多的是协调者而不是控制者,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是服务的供应者而不必是生产者。
因此,传统的地方政府全能角色必须进行分解和重构。
一,邻里关系首先,我们必须对“邻里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作出澄清并对其进行讨论,因为这一概念是地方治理理论的一块基石。
(一)邻里关系的定义。
Seebrook对邻里关系的定义是:在一个区域内,大多数人认识周围住着的人,而且很可能认知每一个人的年龄划分,知道所有标志性建筑和区域中心。
可以说,邻里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日常生活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有用的维度。
它聚焦于一个关键的生活空间,在那里人们怎样接近材料和社会资源,怎么传递一个机会,生活在那里的对于自己或者外来者而言,标志性方面是哪些。
地区劣势肯定存在,但它不仅因为在地方房屋市场和人们所在城市版图的地理位置。
对于困难的社会体验加强了人们已有的困难体验。
一些在邻里关系的人们尽全力来为自己创造最大化的机会。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的变量是这些活动和体验是否发生在一个业已建立的社会互动的社会世界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一步界定邻里关系1.邻里关系的基本元素:亲近和邻里接触是我们在城市生活的组织中的最简单但也最基本的元素。
地方的利益和联系培养了地方感情,并且在这个基础系统下,邻里关系构成政府控制居民的基本控制。
它是最小的地方单位。
邻里关系没有地方组织。
2.邻土群组:一个邻里关系是一个独特的领土的群组,以区域的自然特点和居民的空间、社会特征作为相互区别的特点。
3.邻里关系概念的划分:邻里关系这个概念,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独特的区域,划分为黄金海岸和贫民窟,劳动阶级或者中产阶级。
这些区别来源于不同资源贡献的门路:区域界限、居民伦理文化特点、人们的心理归属感、可供人们购物、休闲、学习设施。
同时包含这4者的邻里关系在现代城市是很难找到的,区域的和个人的界限未必矛盾。
(二)区分邻里关系与社区。
社区与邻里关系有时是同义词,然而,邻里关系更多的是限制在空间的维度。
它与居住的区域相关,在这个区域里,人们参与进“邻里关系”,其通常被视作一系列与居住空间相关的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互动。
Davie和Herbert推崇“基于地方的社区”,它的理解比邻里关系更加困难。
社区,被看作城市的一个地区,是一个有物质规划,有土地使用和设备的集合。
它包含了人的一些特征,比如性别、家庭、年龄、伦理等。
当把加入行为、互动关系、个体的组织、他们的个性类型以及如何解释和察觉他们的区域,很显然,社区被看作是一个内在城市区域,很复杂。
可以说社区的界限是明显划界的。
社区的划分通常一个有自己的社区历史的、居民利益意识的和面向本地的商务和组织的城市亚区域。
社区由一个通过制度安排的推行集体生活的人口组成。
共同利益和行为规范嵌入其中。
而邻里关系是当地居民如何想它。
一个真诚的、准确的“邻里关系”的定义,只能由住在那里的、工作在那里的、退休在那里的,并以此引以为傲的人们来下定义。
同时,社区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地方导向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当地人们社会生活。
一个社区是一个由居民表达分享利益的意愿的互动过程。
据此,他们划分了邻里关系与社区三个基础的领域第一领域:区域内容。
关于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的差别。
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区位学以及“社会区域分析”。
这些研究方法关系的是如何识别和测量城市社会区域结构。
第二领域:行为和互动。
关于居民在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互动产生的行为和互动。
这个领域有一个关于社会网络紧张度的分析,强调“地方的邻里关系”的概念。
这个紧张度中网络比邻里关系更强调,但这个看法可能低估基于邻里关系存在的联系的重要性。
这个领域的重要主题是,邻里关系在形成行为和互动上的影响。
邻里关系的中心旋律是联接大社会的制度、力量与地方生活的特定联系,来保证思考邻里关系时不要脱离城市其他部分。
第三领域:概念上的识别。
这个领域研究的是社区感或者是地方产生的感情。
这里有两个亚领域,一个是“认知”,一个是“情感”。
前者考虑的是邻里关系和地方社区被察觉的方式,通过居民自己的命名,领土构建和心理地图。
后者考虑的是他们的对邻里关系和地方社区的态度,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地区归属感。
但是这些归属感很难测量。
(三)邻里治理的几个案例:纽约底特律,和圣保罗这三个城市都有正式的市民参与机制,分享行政分权和在城市发展计划,土地使用,区域管理上提供建议和反馈。
在纽约,社区委员会的建立(设立)在19世纪60年代写进了城市的宪章,1975年在宪章修改时又做了重新的界定,提供了关于他们当前的形式、目标的方针,他们在本质上是顾问的角色,他们有责任在一系列的土地使用,财政决策问题上核准和修改。
一个委员会有50个成员,一半是由市长任命,一半是根据地区市议会成员的意见选出(Marcuse,1987)在底特律,市民地区自治会是市政府和邻里的联络人,它的目标是用城市的复兴资金促进发展。
这些区自治会是作为一个在发展项计划而目上享有核准权的计划性团体而产生的,尽管有些为执行它们自己的项目产生了分支机构。
自治会的成员一部分由市长任命,一部分在市选举委员会的引导下由定期的邻里成员投票选出。
尽管市民地区自治会作为市政府和邻里间的主要的正式联系人,但他们的资金确实很不确定的。
政府赋予志愿性部门的社区延伸服务以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社区组织,如教堂,社区发展机构。
在圣保罗,整个城市被化分为由17个计划性地区的体系。
每个区域大约有16000人。
它们由地区居民选取的委员会治理,隶属于邻里办事处。
一部分人员是由社区组织者进行配置的,由市政府拨款。
委员会的角色是多样的,有些是专门的组织和顾问团体,有些直接参与到服务的提供和地区的发展。
外界的代理机构,开发者,市民可以就有关发展计划与委员会商讨,这些建议会进入到政府的最终议程。
在一些案例中,市政府可能会为了纯技术目的与这些邻里组织合作,这些与邻里组织的关系被用作邻里参与的代理人,这出于一种信念:这些组织与邻里有足够的联系,能带来足够的地方性影响。
在Baltimore(巴尔的摩,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城市),回应者谈到关于鼓励邻里关系的一个长期传统,就是市政厅会对通过有经验的邻里组织表达需求的邻里做出回应。
许多回应者把这些连接政府与邻里行动者的手段称为疏远和经常是敌对的。
这些传统的关系通常被定义为高度政治性和总是被描述为自上而下的,指示性和疏远的,或许在邻里与邻里间不同,但大部分都持怀疑的观点,不然就是一部分邻里行动者对其持完全不信任的态度。
一位城市官员这样说:“一小部分可能会把它们自己当作非常合作的工作关系。
另一小部分会把它们自己认为是保持强烈的对立关系。
很可能大部分,大约60%或70%会觉得它们的关系是有限的,某些情况下需要邻里处于一个相当重要并且有经验的层面,同时需要它们要对政府如何许诺与邻里共同合作的,但有时被它自己的优先权所代替的项目有大量的知识。
”(四)邻里治理与地方政府的理想关系在THOMAS的调查中,城市官员被认为是更好的沟通和提高项目执行的刺激因素。
帮助获取邻里利益得到支持的可能性:这包括在服务传递方面,使他们在决策制定的批评声中受保护,通过这些组织增大社区支持的可能性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分配。
同样的,BERRY(1993)分析了5个城市中基于邻里的市民参与机制的角色和作用。
通过分析得出,当邻里社团体制无法有效的在城市议程中为新的问题获取创制权时,就会通过各种城市行政代理机构设立的沟通交流和项目选择机制来逐渐增加其对优先权的影响。
同时,这种机制加强了市民与被选官员的联系。
这次调查被采访的官员都是不变的强调地方政府在其权限内需要稳步促进与邻里的联系。
与回应者传统上所说的疏远和对立的关系不同,官员们普遍把这种地方政府和邻里的理想关系描述为:伙伴关系。
至于如何最好的去运行这种伙伴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
很多人认为邻里的角色应该主要是作为进言的顾问,使他们关注的问题和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告知和反馈给城市的计划。
一些回应者建议邻里应该承担一个更强的角色,为城市发展计划和活动承担更直接的责任。
不考虑这些关注点,伙伴关系这个理念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信念:邻里关系的行动者在邻里环境,优先权,需求方面有更多的认识。
另一方面,政府有技术上的专家和制度上的能力去帮助实现邻里目标。
因此,邻里和地方政府被理想的认为是互补和相互支持的角色。
一些官员,尤其是那些被行政部门任命的与邻里合作的政府官员强调为了让政府与邻里行动者能成为相互支持的角色,文化的转变是必须的,只有通过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政府与邻里的重新信任关系才能建立。
政府官员们一般认为:其一,政府与邻里关系的行动者应进入一个相互支持的这样才能有所发展。
其二,文化上的转变。
通过城市与邻里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政府信任才能重建。
而其中一个政府官员的具体观点如下:1 政府应承认在某些问题上市民中有真正的专家和足够知识和技能,尽管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或许不是很科学,但那是有价值并且是具有可信度的。
2从市民的角度而言,他们也应该相信政府是有好的动机的,他们了解自己的政府并且不必要求政府以他们的行为方式去办事。
理想的市民应该要求成为他们政府的所有者,然后我们会看到政府在每一个层面都向着市民的要求迈进。
回应者认为政府理想的角色是作为技术上的资源,在计划、财政、法律问题上提供专门的知识,同时作为平衡选民利益,协调邻里关系的公众信任的角色,以保证计划的经济发展能有效、公正的开展。
邻里的理想角色是为社区确定应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公共政策的发展和公共项目的执行中提供相应的信息,同时在需要时,促使政府为其提供相关技术资源和在执行地方计划时提供帮助。
(五)邻里治理的实体的局限性尽管能力建设被认为是主动治理实体的主要功能,许多技术能力的问题被提出,认为它们是邻里的主动建设和邻域治理组织能有效参与的主要的限制因素这主要在与隶属与他们的组织和个体的能力。
理想的情况下,他们应该参与邻区的社会计划和经济发展,帮助政府界定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