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16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16
常,包括面部的某些特征或肢体异常、其他器官异
治术后难以脱离呼吸机的主要原因。鉴别患儿术前
是否已经合并气道异常对于判断预后极为重要,以
常、生长发育异常等,需怀疑心血管综合征的存在,
可建议患儿进行遗传咨询和诊断,有条件者可考虑
便向家属交待预后及治疗方案。先心病患儿中合并 气管狭窄的比例可高达12%以上[3∞7|。尤其在合 并主动脉弓病变的患儿中更为明显[3 8|。先天性气
需要行单纯诊断为目的的创伤性心导管检查。 新生儿CCHD的手术时机与患儿临床症状,如
患儿的病史,包括家族史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 异常情况,是在新生儿CCHD的心脏专科检查时首
先要详细追问的。一部分新生儿在产前检查时已提
示先心病可能,但大部分新生儿是在生后数天因发
现心脏杂音和/或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而进行心脏
合适的手术方式。这3项检查均可以在床旁完成,
对危重患儿尤为适合,是目前常规的心脏检查项目。
近年来,心脏增强断层扫描(CT)和心血管磁共 振成像(MRI)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对心脏内部结构及
diease,CCHD)是指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症
状的心脏解剖畸形,如不及时合理施救极易早期夭
大血管形态的评估,使先心病无创伤性诊断更加趋 于完善D4-1s]。和MRI比较,CT有一定辐射,难以 评估反流性病变,但CT的扫描时间少于5 S,无需长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7年3月第38卷第3期Chin J
Pediatr
Su—rg,Mareh
2017,V01.38,No.3
・专家共识・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评估 中国专家共识(草案)
中华医学会小;L,J,I-科学分会心胸外科学组 通信作者:贾兵,Email:jiabin92012@hotmail.corni莫绪明,Email:mohsumin915@sina.COrn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述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述评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中国专家在CHD的介入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首先,介入治 疗对CHD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其次,介入 治疗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从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到复杂的动脉导管 未闭、肺动脉狭窄等,介入治疗的应用逐渐普及。此外,中国专家在介入治疗的 术后康复方面也达成了一定共识,认为抗凝治疗、定期复查等是必要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 专家共识》述评
01 一、背景和目的
目录
02
二、共识内容和推荐 意见
03
三、共识的应用与推 广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外科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 一。为了规范和促进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国专家们制定了《先 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本次演示将对该共识进行介绍和评价,以 期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内容摘要
尽管介入治疗在CHD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介入治疗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CHD,部分复杂病例仍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不能完全忽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 术后抗凝治疗。
内容摘要
总之,介入治疗已成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且在中国的 应用逐渐扩大。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术后治疗,介入 治疗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 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也需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做 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希望通过本次演示的介绍,对 大家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十 法洛四联症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十 法洛四联症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法洛四联症王辉山1,李守军2 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1.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沈阳 110016)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摘要】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其基本病理解剖改变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

目前此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对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存争议。

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并结合中国国内专家的意见,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 TOF 的外科治疗。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每万次分娩中患 TOF 的新生儿约为 3~6 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5%~7%。

TOF 属于圆锥动脉干畸形,包括 4 种同族心血管畸形:漏斗部狭窄在内的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对位不良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骑跨范围≤50%)以及继发性右心室肥厚。

临床上对 TOF 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存争议,因而本文将结合中国国内的情况,开展讨论,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 TOF 的外科治疗。

1 方法与证据我们检索了MEDLINE、PubMedPlus、yuntsg、维普、同方、万方等数据库,从 2020 年 1 月回溯近20 年关于 TOF 的文献和专著,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结合专家讨论结果,最终形成以下共识。

共识采用的推荐级别为: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效,专家组有统一认识;Ⅱa 类:有关证据或观点倾向于有用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专家组有小争议;Ⅱb 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或有效,但可以考虑使用,专家组有一定争议;Ⅲ类:已证实和/或公认无用或无效,不推荐使用。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约占先心病总数的20%以上。

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一是体外循环(CPB)辅助下外科手术修补,二是经皮导管介入封堵。

近年,国内外学者融合传统外科手术和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技术特点,探索了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的封堵器和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

该技术一方面避免了CPB手术创伤和潜在并发症,另一方面又避免放射线辐射以及婴幼儿患者年龄和体重的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0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了该手术而成功治愈,我国学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该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但是截止目前,尚无有关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统一的临床应用指南;另外由于VSD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膜周部VSD 邻近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传导束;肌部VSD往往多发;干下VSD位于双动脉瓣下等等,许多问题常常困扰操作者,初学者更是如此。

因此迫切需要总结权威专家的实际经验和体会,形成共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此新技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1.1适应证1.1.1 年龄通常≥3月。

1.1.2 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膜周VSD,1岁以内者VSD直径>4mm、<8mm。

1.1.3 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肌部VSD,直径>3mm;多发肌部VSD。

1.1.4 干下型VSD不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者,1岁以内者VSD直径<6mm。

1.1.5 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1.1.6 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间隔穿孔。

1.2禁忌症1.2.1 对位不良型VSD。

1.2.2 隔瓣后大型VSD。

1.2.3 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度以上返流者。

1.2.4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腔内有赘生物。

1.2.5 合并需要同期CPB外科手术纠正的其他心血管畸形。

(但不包括合并VSD的复杂畸形需要利用该技术缩短CPB和阻断时间等的情形。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_秦永文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_秦永文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_秦永文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多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

本病的发生率占成活新生儿的0.3%,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25%~30%。

由于VSD 有比较高的自然闭合率,约占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0%。

在上海早年文献报道的10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VSD占15.5%,女性稍多于男性[1]。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占用医疗资源多,术后对患者有一定不良的心理影响。

因此,外科治疗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1988年Lock 等首次应用双面伞关闭VSD以来,已有多种装置应用于经导管VSD 的介入治疗,如CardioSEAL双面伞、Sideris纽扣式补片和弹簧圈等,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多,残余分流发生率高,均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

1998年Amplatzer发明了肌部VSD封堵器,成功治疗了肌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专论Special comment·【摘要】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

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

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

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膜的损伤和心律紊乱的发生。

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早处理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本文详细介绍了膜部和肌部VSD的诊断,规范化的操作方法,术中和术后可预测的情况处理。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中图分类号:R5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4X (2011)-02-0087-06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the common view of Chinese medicalexperts.Part Two———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mmittee on CongenitalHeart Diseases,Internal Medicine Branch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ese Physicians'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ZHU Xian-yang,E-mail:xyang@yahoo.com.cn【Abstract】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is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t accountsfor25~30%of al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The key point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VSD are thecareful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the rich experience in manipulating skill an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According to the imaging findings on the selective left sided cardiography and echocardiography,the morphology and type of VSD,mainly including the precis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defect,can be accurately determined,on this account the proper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can berationally selected.During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the twine and damage of the right atrio-ventricularvalve as well as its tendinous cords should be avoided,and th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new aortic ortricuspid regurgitation should be prevented.After the treatment,the patient should be closely observed,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atrioventricular blockshould be promptly dealt with.In this chapter,thediagnosis of membranous and muscular VSD,the standar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of transcatheter deviceclosure implant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predictable events occurred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willbe systemically described.(J Intervent Radiol,2011,20:87-92)【Key word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terventional therapy;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omplication;atrioventricular block作者单位:110016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通信作者:朱鲜阳E-mail:xyangz@yahoo.com.cn部VSD,但是由于肌部VSD仅占VSD的1%~5%,临床应用数量有限。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

Amplatzer 双面伞封堵器
Amplazter球囊测量最大伸展直径
装载双伞
封堵器的释放
三.主要并发症及处理
• 残余分流
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为6%~40%,而3个月之后残余分流发生率 仅为1%。
• 血栓栓塞
左心房的封堵器表面形成血栓,可引起全身的血栓栓塞,术中和 术后应用肝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可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
现状
•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7%~0.8%, 每年患有先心病新生儿约15万。
• 宁波市每年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 500人。
• 我国每年约有2万患者采用介入方法获得治 疗。
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 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 • 每2500~5000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1
例。 • 女性多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比例约为1:3。
一、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 体重≥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
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 (二)禁忌证
•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生物。 • 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 • 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 高度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与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结构与性能有关
• 封堵器移位或脱落 • 腱索断裂 • 三尖瓣关闭不全 • 主动脉瓣返流 • 溶血
与存在残余分流有关,高速血流通过封堵器可引起溶血。
肺动脉瓣狭窄 (Pulmonary stenosis,PS)
• 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8%~10%。 • PBPV是最安全、效果最佳的介入性手术,

中国心血管支架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心血管支架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心血管支架发展前景分析一、心脏支架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唯一供给心脏血液的血管,当期随同全身血管一样的硬化,呈粥样改变,造成供养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即为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一般为药物缓解和手术治疗,药物只能够缓解,手术治疗为治疗最重要的方式。

而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开胸后做搭桥手术,手术恢复时间比较长;另一种是微创介入手术,这种手术恢复快,创伤小,容易被患者接收,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微创介入手术主要是PCI手术,是通过微创的方式把支架放置在病变位置,撑开狭窄的血管,保持血管的通畅。

并非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心脏支架。

常见的适宜使用心脏支架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法洛四联症等。

中国平均每100万人有542例患者进行PCI治疗,而同期日本每100万人中超过2,000例患者接受PCI治疗,美国超过3,000例。

由此可见,中国人均PCI手术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977年,在德国首先用球囊扩张来尝试治疗冠心病,通过PCI手术把球囊送到血管狭窄病变部位,然后多次扩张把血管撑开,随即撤出球囊,并发症主要是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撕裂和负性重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只是简单的手术治疗。

1986年,裸金属支架(BMS)被应用到临床,置入血管狭窄部位撑住血管防止其再狭窄,植入后容易出现长期慢性炎症反应,形成内皮增生而会再次导致血管狭窄甚至血栓。

据调查数据显示BMS术后再狭窄率达30%。

2003年,携带(载)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洗脱支架投入临床,这些药物主要是雷帕霉素、紫杉醇等抗增殖药物,甚至降低血管再狭窄的概率到5%以下,在降低内膜增生和血运重建方面的收益优于金属裸支架。

但是DES支架有可能会造成出血的并发症,而支架会长期留在患者体内,容易形成血栓,患者依然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避免形成血栓。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7%~0.8%,每年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万,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

但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能够通过矫治手术得到治愈,回归到社会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

目前,每年有2万患者采用介入方法获得治疗,由于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使愈来愈多的医师和患者接受这种创伤小、恢复快与治疗效果明确的方法。

鉴于国内众多的不同设备和医疗水平的医院,以及参差不齐的医师技术手段严重的影响治疗结果与远期疗效,开展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规范合理的治疗行为,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工作更加健康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受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的委托,起草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借鉴。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每2500~5000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1例。

早产儿发病率明显增加,出生时体重<1kg者发病率可高达80%。

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

根据PDA直径的大小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大多数的专家认为PDA一经诊断就必须进行治疗,而且大多能够通过介入方法治愈。

一、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体重≥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二)相对适应证1.体重4~8 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2.“沉默型”PDA;3.导管直径≥14mm;4.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5.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三)禁忌证1.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生物;2.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 肺总阻力>14woods;3.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4.依赖 PDA存活的患者;5.合并其它不宜手术和介入治疗疾病的患者。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相对适应证 ➢ 体重4~8 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
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 “沉默型”PDA; ➢ 导管直径≥14mm; ➢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 ➢ 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主动脉瓣狭
窄和关闭不全。
PDA封堵术
禁忌证 ➢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生物; ➢ 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 肺总阻力>
14woods; ➢ 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 依赖 PDA存活的患者; ➢ 合并其它不宜手术和介入治疗疾病的患者。
PDA封堵术
介入器材 ➢ 蘑菇伞型封堵器 ➢ 弹簧圈 ➢ 其他封堵器:
Amplatzer Plug,成角 型蘑菇伞封堵器,肌 部和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等
PDA封堵过程
先心病介入性治疗技术种类
扩张术类 ➢ 房间隔造口术 ➢ 瓣膜成形术 ➢ 血管成形术
先心病介入性治疗技术种类
封堵术类 ➢ 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 ➢ 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 ➢ 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 ➢ 冠状动脉瘘(CAF)堵闭术 ➢ 复杂紫绀型先心伴侧支血管封堵术
球囊房间隔造口术
肺动脉瓣狭窄——PBPV
疗效评价:术后肺动脉与右室(漏斗部) 之 间跨瓣压差≤25mmHg,右室造影示肺动脉 瓣狭窄已解除,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 术效果良好。
肺动脉瓣扩张是一个安全的手术,扩张 后RVOT狭窄解除,随时间压力阶差进 一步下降,与外科疗效相似,目前已
成为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肺动静脉狭窄 体动脉狭窄 主动脉缩窄 Senning和Mustard术后心内挡板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
肺动脉瓣狭窄——PBPV
适应证 ➢ 典型肺动脉瓣狭窄,跨肺动脉压差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脏,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电复律、起搏器)。
6.出血:由于在左心室及动脉高压系统进行操 作,尤其在反复操作导引钢丝进人左心室或在交换 导引钢丝、导管时,容易引起局部穿刺点及导管接口 处出Ifll。
四、随访
儿童先天性As在成功进行PBAV术后可获得
2.球囊的稳定性:保持球囊在左室流出道的稳 定性可提高PBAV术的成功率并减少主动脉瓣反流
进展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PBAV术的成功率较早
够的球囊与瓣环直径比值时,可采用双球囊扩张术,
选用的两根球囊直径和长度应大致相同,以避免扩 张时上下滑动;此外,也可选用Inoue导管行球囊扩 张术。 3.重度PS的PBPV术:在导丝和导管通过瓣 口前就要准备好球囊导管,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避
期进一步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前减少,在国外
1.主动脉瓣反流:大部分为轻度,中至重度反
流大约占4%左右。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可引起急性 左心衰竭,需行外科手术。 2。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6%左右,多见 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股动脉血栓形成可表现为足背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皮肤温度下降或呈缺血 状。可给予全身肝素化治疗或尿激酶溶栓;如经药 物治疗无效,可应用经导管法或外科手术法取栓。 3.左心室及升主动脉穿孑L:球囊扩张可引起主
是操作上的难点,需要耐心探查,尽量避免对瓣膜和
冠状动脉的损伤。对于重度AS患者,在导管甚至 导丝通过狭窄的瓣口前就应准备好球囊导管,尽量 缩短操作时间;对于新生儿危重性AS患者,可先选 用较小球囊扩张,然后再选用合适大小的球囊扩张。
技术应用于临床。30余年的研究表明,球囊扩张术 对外科手术后的局限性主动脉再狭窄可获得良好的 效果,可部分替代再次外科开胸手术;而对于未经外 科手术的主动脉缩窄,由于术后再狭窄及动脉瘤的 发生率相对较高,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J。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张文泉;王咏梅;李贵双【期刊名称】《新医学》【年(卷),期】2011(42)1【摘要】多年来外科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治疗的金标准.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很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虽然大多情况下介入治疗能顺利完成,但并发症时有发生,介入手术仍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先心病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有心脏、大血管穿孔、心包压塞、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瓣膜关闭不全、残余分流与溶血、血管并发症和拔管综合征等.该文分析了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处理和预防.%Surgery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al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as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option for a wide number of congenital cardiac conditions.Although mos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rocedures are accomplish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cardiac perforation, large vessels perforation, pericardial tamponade, arrhythmia, occluder off, valvular inadequacy, residual shunt with hemolysis and extubation syndrome, may occur.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caus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mmon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总页数】5页(P1-5)【作者】张文泉;王咏梅;李贵双【作者单位】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53014;山东德州市立医院心内科,253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25001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J], 潘治涛;张曦;盖勇;熊振宇2.常见先天性心脏病655例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J], 冉迅;吴立荣;张蓓;沈正;李安敏;陈云;熊国宝3.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J], 庞程程;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4.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五、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5.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J], 王忠超;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张坡;崔春生;盛晓棠;朱鲜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SD的心脏超声诊断

VSD的心脏超声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儿 童 医
南 大 学
学湘
中雅
心二



儿 童 医
南 大 学
室间隔缺损的超声诊断
学湘
中雅
心二


心脏解剖

儿 童 医
南 大 学
学湘
中雅
心二


漏斗部 干下
室上嵴
室间隔膜部 正常1cm2
心脏解剖

儿 童 医
南 大 学
学湘
中雅
心二


漏斗部 干下
室间隔膜部 正常1cm2
心脏解剖与VSD
伴有肺动脉高压,室缺口可出现双向分流,收缩期为左向右分流呈红色,舒张期为右向左分流呈 兰色。
Ⅱ、脉冲多普勒
取样容积置于左室长轴、心底短轴、心尖四腔切面显示室间隔缺损或可疑缺损处的右室面,可检 出收缩期高速正向或双向充填型频谱。
Ⅱ、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径扩大及搏动增强
由于左向右分流致右室血容量增加所致。
(3)合并肺动脉高压
2DE显示肺动脉显著扩大,肺动脉瓣开放时间短及收缩期 振动
M型显示肺动脉左瓣曲线a波消失,ef段平坦,伴收缩期提 前关闭呈W型或V型。
2、M型超声心动图

儿 童 医
南 大 学
肺动脉高压:
学湘 中雅
常用切面有:
心二 医
左室长轴

右室流出道长轴
心底短轴
胸骨旁、心尖、剑下四腔、五腔图。
心尖四腔/五腔切面
中 心尖四腔/五腔切面
儿 童 医
南 大 学
学湘
中雅
了解VSD的大小;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2年数据,我国每年约12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下文简称“先心病”),发病率为0.6%~0.8%[1],占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的28%,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先心病的成功矫治是人类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通过球囊导管实施房间隔造口术标志着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先心病的开始[2];1967年,Porstmann经导管应用泡沫塑料塞成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开启了先心病封堵治疗的先河[3];20世纪90年代,Amplatzer研发的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陆续问世,使介入器材和技术日趋完善,将先心病介入治疗引入了新纪元[4]。

随着国产封堵器面世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1、历史沿革1.1 起步阶段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爱卿教授等的报道,其应用球囊为1例8日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实施了房间隔造口术[5]。

1986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展了首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6],此技术现已成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

此后,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也相继在临床开展[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市儿童医院钱晋卿教授开始应用Porstmann法治疗PDA,在对Porstmann法加以改进后获得成功[8]。

20世纪90年代中期,Sideris(Sideris封堵器研发者)、Bensen (Cardio-SEAL封堵器研发者)教授来华传授ASD封堵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汝平教授率先在国内采用进口Sideris封堵器、Cardioa-SEAL封堵器治疗ASD、VSD, 但因并发症较多而未得到推广[9-10]。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约占先心病总数的20%以上。

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一是体外循环(CPB)辅助下外科手术修补,二是经皮导管介入封堵。

近年,国内外学者融合传统外科手术和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技术特点,探索了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的封堵器和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

该技术一方面避免了CPB手术创伤和潜在并发症,另一方面又避免放射线辐射以及婴幼儿患者年龄和体重的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0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了该手术而成功治愈,我国学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该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但是截止目前,尚无有关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统一的临床应用指南;另外由于VSD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膜周部VSD 邻近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传导束;肌部VSD往往多发;干下VSD位于双动脉瓣下等等,许多问题常常困扰操作者,初学者更是如此。

因此迫切需要总结权威专家的实际经验和体会,形成共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此新技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1.1适应证1.1.1 年龄通常≥3月。

1.1.2 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膜周VSD,1岁以内者VSD直径>4mm、<8mm。

1.1.3 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肌部VSD,直径>3mm;多发肌部VSD。

1.1.4 干下型VSD不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者,1岁以内者VSD直径<6mm。

1.1.5 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1.1.6 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间隔穿孔。

1.2禁忌症1.2.1 对位不良型VSD。

1.2.2 隔瓣后大型VSD。

1.2.3 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度以上返流者。

1.2.4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腔内有赘生物。

1.2.5 合并需要同期CPB外科手术纠正的其他心血管畸形。

(但不包括合并VSD的复杂畸形需要利用该技术缩短CPB和阻断时间等的情形。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九 主动脉瓣下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九 主动脉瓣下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九):主动脉瓣下狭窄董硕,闫军,李守军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摘要】主动脉瓣下狭窄(subvalvar aortic stenosis,SAS)是指左室流出道狭窄水平位于主动脉瓣下的一类疾病,是包括由简单至复杂的多病种的一个疾病谱。

此类疾病根据不同组织形态类型各具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在某些类型的手术方式选择上仍存在争议。

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和专家意见,在 SAS 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和手术治疗策略方面做了全面的归纳与建议,更适合我国SAS 患者的临床特点,更具有临床操作性。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下狭窄;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主动脉瓣下狭窄(subvalvar aortic stenosis,SAS)是指左室流出道狭窄水平位于主动脉瓣下的一类疾病,包括由简单至复杂的多病种的一个疾病谱。

据文献[1] 报道,儿童发病率为0.025%,占所有左室流出道狭窄患儿的15%~20%。

SAS 可能与遗传相关,有家族性遗传倾向[2]。

SAS 可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继发左室肥厚、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损害、心肌缺血、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律失常等。

根据梗阻程度、病变复杂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气促、胸闷、心悸、胸痛、活动耐量降低、生长发育受限、晕厥、猝死等。

根据组织形态及手术策略不同,SAS 可分为 5种类型:隔膜型、纤维-肌型、隧道型、肥厚型心肌病型和合并其它畸形的SAS。

不同类型各具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仍有某些类型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存在争议。

我们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和专家意见,制定该专家共识,力争逐步完善SAS 的外科治疗方案。

对于同时合并主动脉瓣<4.5 mm 或 Z 值<–3 等发育不良的情况,可能涉及到单心室治疗策略的问题,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内。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九 主动脉瓣下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九 主动脉瓣下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九):主动脉瓣下狭窄董硕,闫军,李守军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摘要】主动脉瓣下狭窄(subvalvar aortic stenosis,SAS)是指左室流出道狭窄水平位于主动脉瓣下的一类疾病,是包括由简单至复杂的多病种的一个疾病谱。

此类疾病根据不同组织形态类型各具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在某些类型的手术方式选择上仍存在争议。

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和专家意见,在 SAS 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和手术治疗策略方面做了全面的归纳与建议,更适合我国SAS 患者的临床特点,更具有临床操作性。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下狭窄;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主动脉瓣下狭窄(subvalvar aortic stenosis,SAS)是指左室流出道狭窄水平位于主动脉瓣下的一类疾病,包括由简单至复杂的多病种的一个疾病谱。

据文献[1] 报道,儿童发病率为0.025%,占所有左室流出道狭窄患儿的15%~20%。

SAS 可能与遗传相关,有家族性遗传倾向[2]。

SAS 可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继发左室肥厚、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损害、心肌缺血、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律失常等。

根据梗阻程度、病变复杂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气促、胸闷、心悸、胸痛、活动耐量降低、生长发育受限、晕厥、猝死等。

根据组织形态及手术策略不同,SAS 可分为 5种类型:隔膜型、纤维-肌型、隧道型、肥厚型心肌病型和合并其它畸形的SAS。

不同类型各具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仍有某些类型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存在争议。

我们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和专家意见,制定该专家共识,力争逐步完善SAS 的外科治疗方案。

对于同时合并主动脉瓣<4.5 mm 或 Z 值<–3 等发育不良的情况,可能涉及到单心室治疗策略的问题,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内。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6页
三、并发症及处理
1. 封堵器脱落
发生率约0.3%, 主要为封堵器选择不妥,
个别操作不规范造成, 术中推送封堵器切忌旋
转动作以免发生脱载。一旦发生弹簧圈或封堵
器脱落可酌情经过网篮或异物钳将其取出, 难
于取出时要急诊外科手术。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不能形成完整内皮化, 或为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不够或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造成微小血栓形成
脱落阻塞脑血管所致。所以, ASD介入治疗术
后抗血小板治疗最少六个月, 如有头痛史可延
长至1年, 并依据详细情况确定是否加用氯吡格 雷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或改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左心房内隔膜, 左心房或左心室发育不良。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23页
二、术后处理及随访
1 术后局部压迫沙袋4~6h,卧床20h;静脉给予抗 生素3d防治感染。
2 术后肝素抗凝48h。普通肝素100u/kg/d,分4次 静脉注入,低分子肝素每次100u/kg,皮下注射, 每12h一次。
第19页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20页
一、介入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 1.通常年纪≥3岁。 2.继发孔型ASD直径≥5mm,伴右心容量负荷
增加, ≤36mm左向右分流ASD。 3.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 上、下腔静脉及肺
静脉距离≥5mm;至房室瓣≥7mm。 4. 房间隔直径大于所选取封堵伞左房侧直径。 5. 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其它心脏畸形。
手术取出封堵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操作方法 3.1 术前准备
常规签写书面同意书,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 人交待介入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同意后 方可进行手术。 3.2 操作过程 3.2.1 麻醉 婴幼儿采用全身麻醉, 术前 5 ~ 6 h 禁食、水,同时给予一定比例添加钾镁的等渗盐水 和足够热量的葡萄糖静脉补液。 成人和配合操作的 大龄儿童可用局部麻醉。 3.2.2 常规穿刺股动、静脉,送入动静脉鞘管,6 kg 以下婴幼儿动脉最好选用 4 F 鞘管,以免损伤动脉。 3.2.3 行心导管检查测量主动脉、肺动脉等部位压 力。 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者必须计算体、肺循环血流 量和肺循环阻力等, 判断肺动脉高压程度与性质, 必要时行堵闭试验。 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了解 PDA 形状及大小,常规选择左侧位 90°造影[4]。 成人动脉 导管由于钙化、短缩,在此位置不能清楚显示时可 加 大 左 侧 位 角 度 至 100° ~ 110° 或 采 用 右 前 斜 位
— 174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年 3 月第 20 卷第 3 期 J Intervent Radiol 2011, Vol.20, No.3
4 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 4.1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正确判断肺血管病变的类型是手术成功的关 键。 当患者心导管检查 Qp / Qs > 1.5、股动脉血氧饱 和度 > 90%,可考虑拟行介入治疗。 可先作试验性 封堵,并严密监测肺动脉、主动脉压力和动脉血氧 饱和度的变化,如肺动脉收缩压或平均压降低 20% 或 30 mmHg 以上,肺小血管阻力下降,而主动脉压 力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无下降或上升, 且无全身反 应,主动脉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无对比剂分 流,可进行永久封堵;如肺动脉压力升高或主动脉 压力下降,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烦躁、 血压下降等明显的全身反应时, 应立即收回封堵 器,并对症处理。 对于试验性封堵后肺动脉压无变 化、患者无全身反应、血氧饱和度及心排血量无下 降者,预后难以估测,此时最好做急性肺血管反应 试验,若结果为阳性者可释放封堵器,术后需应用 降低肺动脉压的药物治疗;若结果为阴性者应该选 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心导管检查判断能 否封堵治疗,对这部分患者的介入治疗尤应慎重[6]。 4.2 婴幼儿 PDA 封堵要点[7] 4.2.1 正确选择封堵伞的型号 婴幼儿 PDA 弹性 较大,置入封堵器后动脉导管最窄直径大多增宽,年 龄越小扩大越明显,最好大于 PDA 最窄处 4 ~ 6 mm, 管 状 PDA 选 用 封 堵 器 要 大 于 PDA 直 径 的 1 倍 以 上,同时要考虑到主动脉端的大小,使主动脉侧的 伞盘尽量在主动脉壶腹部内,以免造成主动脉管腔 狭窄,术后要测量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的连续压力 曲线,如压差大于 10 mmHg 提示有狭窄必须收回封 堵器,重新置入合适的封堵器材或改为外科手术。 4.2.2 要避免封堵器过分向肺动脉端牵拉,造成医 源性左肺动脉狭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若显示左肺 动脉血流速超过 1.5 m / s,提示存在左肺动脉狭窄, 应调整封堵伞的位置。 4.2.3 动脉导管形态变异 婴幼儿 PDA 内径较大, 以管状形态居多, 主动脉壶腹部直径相对较小,常 规蘑菇伞置入后会凸入主动脉腔内,容易造成主动 脉的变形和管腔狭窄, 此时选用成角型封堵伞治 疗,可以减少封堵器置入后占据部分管腔和因对主 动脉的牵拉所引起的变形。 4.2.4 传送鞘管的使用 体重 ≤ 8 kg 的婴幼儿静 脉不宜选用 > 9 F 的鞘管。 送入鞘管时应该用逐渐 增粗的鞘管逐一扩张静脉穿刺口,以免大鞘管的突 然进入造成静脉痉挛、撕裂、内膜卷曲断裂而产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年 3 月第 20 卷第 3 期 J Intervent Radiol 2011, Vol.20, No.3
— 173 —
1.3.4 依赖 PDA 存活的患者。 1.3.5 合并其他不宜手术和介入治疗疾病的患者。
2 介入器材选择 有以下几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蘑菇伞型封堵
器 (Amplatzer PDA 封 堵 器 及 国 产 类 似 形 状 封 堵 器)。 2.1 蘑菇伞型封堵器
封堵器由镍钛记忆合金编织,呈蘑菇形孔状结 构, 内有 3 层高分子聚酯纤维, 具有自膨胀性能。 Amplatzer 封 堵 器 主 动 脉 侧 直 径 大 于 肺 动 脉 侧 2 mm,长 度 有 5、7 和 8 mm 3 种 规 格 ,肺 动 脉 侧 直 径可分为 4 ~ 16 mm 7 种型号。 国产封堵器与其相 似,但直径范围加大。 2.2 弹簧圈
动脉导管未 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 病的 10% ~ 21%, 每 2 500 ~ 5 000 例存活新生儿 中即可发生 1 例。 早产儿发病率明显增加,出生时 体重 < 1 kg 者发病率可高达 80%。 女性多见,男女 比例约为 1 ∶ 3。 根据 PDA 直径的大小可有不同的 临床表现,大多数专家认为 PDA 一经诊断就必须进 行治疗,而且大多能够通过介入方法治愈[1-3]。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4X(2011)-03-0172-05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the common view of Chinese medical experts. Part Thre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Committee 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ternal Medicine Branch of Cadiovascular Diseases, Chinese Physicians’Associatio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72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年 3 月第 20 卷第 3 期 J Intervent Radiol 2011, Vol.20, No.3
·专 论 Special comment·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
【摘要】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0% ~ 21%。 随着国产器材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扩 大了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范围, 使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能治愈。 本文系统介绍 PDA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弹簧圈和封堵伞的操作方法与并发症防治,特别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婴 幼儿,外科手术后再通等各种不同类型 PDA 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 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1.1 适应证
体 重 > 8 kg, 具 有 临 床 症 状 和 心 脏 超 负 荷 表
作者单位:110016 沈阳 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 通信作者:朱鲜阳 E-mail:xyangz@yahoo.com.cn
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1.2 相对适应证 1.2.1 体重 4 ~ 8 kg, 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 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1.2.2 “沉默型”PDA。 1.2.3 导管直径 > 14 mm。 1.2.4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 3 个月。 1.2.5 合并轻 ~ 中度左房室瓣关闭不全、 轻 ~ 中 度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1.3 禁忌证 1.3.1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 生物。 1.3.2 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 肺总阻力 > 14 wood 单位。 1.3.3 合并需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30°加头 15° ~ 20°来明确解剖形态。 注入对比剂的 总量 ≤ 5 ml / kg。 3.2.4 将 端 孔 导 管 送 入 肺 动 脉 经 动 脉 导 管 至 降 主 动脉,若 PDA 较细或异常而不能通过时,可从主动 脉侧直接将端孔导管或用导丝通过 PDA 送至肺动 脉,采用动脉侧封堵法封堵;或者用网篮导管从肺 动脉内套住交换导丝,拉出股静脉外建立输送轨道。 3.2.5 经导管送入 260 cm 加硬交换导丝至降主动 脉后撤出端孔导管。 3.2.6 使用肝素盐水冲洗传送长鞘管,保证鞘管通 畅而且无气体和血栓。 沿交换导丝送入相适应的传 送长鞘管至降主动脉后撤出内芯及交换导丝。 3.2.7 蘑菇伞封堵法 选择比 PDA 最窄处内径大 3 ~ 6 mm 的蘑菇伞封堵器, 将其连接于输送杆前 端,回拉输送杆,使封堵器进入装载鞘内,用生理盐 水冲洗去除封堵器及其装载鞘内气体。 从传送鞘管 中送入封堵器至降主动脉打开封堵器前端,将封堵 器缓缓回撤至 PDA 主动脉侧, 嵌在导管主动脉端, 回撤传送鞘管,使封堵器腰部镶嵌在动脉导管内并 出现明显腰征,观察 5 ~ 10 min,重复主动脉弓降部 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造影剂返流后 可释放封堵器。 3.2.8 弹 簧 圈 堵 塞 法 采 用 经 动 脉 侧 放 置 弹 簧 圈 方法,先将导管从动脉侧送入,通过 PDA 置放于肺 动脉内,再将选择适当的弹簧圈装载到传送导丝顶 端,送入端孔导管内,小心将其送出导管顶端 2 ~ 3 圈,回撤全套装置,使弹簧圈封堵导管主动脉侧。 经 静脉途径放置弹簧圈方法同蘑菇伞封堵法,先释放 主动脉侧弹簧圈,再将端孔导管退至动脉导管的肺 动脉侧,继续推送传送装置,使弹簧栓子在肺动脉 侧 形 成 1.5 ~ 2 圈 ,10 min 后 重 复 主 动 脉 弓 降 部 造 影,显示弹簧圈位置合适、形状满意、无残余分流则 可旋转传送柄,释放弹簧栓子。 动脉法若要在释放 前明确封堵效果,可从传送导管内注入对比剂观察 或者需从对侧股动脉穿刺,送入猪尾导管,行主动 脉 造 影 [5]。 3.2.9 撤除长鞘管及所有导管, 局部压迫止血,包 扎后返回病房。 3.3 术后处理及随访 3.3.1 术后局部压迫沙袋 4 ~ 6 h,卧床 20 h;静脉 给予抗生素 3 d。 3.3.2 术 后 24 h,1、3、6 个 月 ,1 年 复 查 心 电 图 、超 声心动图,必要时复查心脏 X 线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