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感觉、知觉、观察

[教学目标]

1、理解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感知、观察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了解观察的策略。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感知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一节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一、感觉、知觉、观察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周围的客观事物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滋味、温度、硬度等等,当事物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人就会有所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总是结合为整体而存在,或统一于事物的整体之中的。因而,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通常会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映象,这便是知觉。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感知。

(三)观察

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

二、感觉、知觉、观察的作用

(一)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感知、观察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都是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观察。例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感知和观察活动。

(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可以充分说明感知对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俄国医生鲍特金(1830—1889)描述过一个病例。这个病人除了一只眼和手上的一小部分有感觉外,全身其他部分都失去了感觉。如果这个病人再闭上这只眼,别人也不去动他那只手,他很快就睡着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通过感知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他就会失去意识。这样的人根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什么认识世界了。所以,人必须通过感知、观察,获得外界和自身的信息,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第二节感觉、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及其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

人的感觉依据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称外部感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

(1)视觉

视觉是可见光波刺激视分析器而产生的。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400—760毫微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波。光波的物理性质与我们视觉中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的关系。

(2)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人所听到的音高、音强、音色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波形等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声音也可以按波形和振幅是否有周期性的振动而分为乐音和噪音。噪音超过一定的强度,较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就会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听觉对于人来说,其重要性仅次于视觉。它接收10%以上的信息,对人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3)嗅觉

对有气味的物质微粒的刺激作出反映就引起嗅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位于人鼻腔中的嗅细胞。

(4)味觉

对能溶解于水或唾液的有滋味的物质刺激作出反应就引起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苦、酸、咸、甜。可以用奎宁、醋酸、食盐、蔗糖引起上述四种味觉。

(5)肤觉

肤觉是物体的机械特性、温度特性、电的特性作用于相应的外周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肤觉是个总的称呼,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三种主要形式。

痛觉是有机体的警报系统,它提供刺激物带来的危害信号。

2、内部感觉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感觉称内部感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和身体组织内。内部感觉包括动觉、静觉和机体觉。

(1)动觉(运动觉)

动觉是反映骨骼肌运动和身体位置状态的感觉。动觉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人能够知道自己身体的位置和运动,运动的强度和速度,肌肉的松紧和物体的轻重等,就是凭借动觉而实现的。

(2)静觉(平衡觉)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叫前庭器官,位于内耳。人对头部和身体的移动、上下升降、翻身倒置、摇晃振动等运动的辨别都要依靠静觉。

(3)机体觉(内脏觉)

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和变化状况的感觉叫机体觉。机体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如食道、胃肠、膀胱、肺、血管等)壁内。

(二)感觉的规律性

虽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有着共同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心理学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能力。阈限就是界限。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之分,分别用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来衡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的强弱是用绝对阈限的值来衡量的。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地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感官受到破坏,引起痛觉。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低。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就是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这是从能否觉察出刺激量的变化或差别方面来考察感觉能力。刺激量的变化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个体才能觉察出来。这种刚刚能感觉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这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差别感受性是通过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的,二者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1934,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以I表示原初刺激强度,以ΔI表示差别阈限,那么在一定强度范围内ΔI与I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I=K。这就是韦伯公式,也叫韦伯定律。K被称作韦伯常数,有时亦称韦伯分数。因为差别阈限ΔI的数值会因原刺激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人们便把韦伯分数K称为相对差别阈限。应当指出,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相对差别阈限都会有变化。

应当指出的是,不仅绝对感受性会因人而异,差别感受性也会因人而异。即便是对同一个人,差别感受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会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感觉适应,在不同感觉中,其表现和速度各不相同。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则是嗅觉的适应。味觉和触觉的适应也都比较明显。痛觉则最难适应或几乎没有适应,因为痛觉是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如果痛觉很容易适应的话就会危及有机体的生存,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

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降低。在一般情况下,感受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降低;如果受到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提高。人们正是依靠感受性变化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与环境保持平衡,便于生活和工作。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这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例如,同一个白色的方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

先后对比是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这种刺激物的感受性的变化。如吃糖之后再吃苹果,就不会觉得苹果甜,而吃苦药后再吃苹果,就会觉得苹果特别甜。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是因为,大脑是分析器的综合体,不同分析器的活动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某种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其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