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传奇人生

合集下载

南怀瑾:一个时代的智者

南怀瑾:一个时代的智者

从1918年3月18日诞生,到2013年9月29日离世,南怀瑾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到新生的涅槃。

南怀瑾曾说:“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为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南怀瑾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这是世人对南怀瑾的一种敬仰。

和20世纪众多的国学大师一样,南怀瑾饱读经书,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铸造了自己的文人风骨和精神世界。

与20世纪众多国学大师不同的是,南怀瑾更注重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用结合,在实践中求证知识的力量,检验文化的生命,用历史的经验指导当下的社会实践。

“买票不入场”是南怀瑾的一种人生智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大会,“民主政治”一度热闹非凡,南怀瑾的两位朋友认为南怀瑾人脉丰富,年轻有为,而且具备世间、出世间的学识修养,希望南怀瑾出面组织成立新党。

南怀瑾听后婉言谢绝,笑说:“你们大家是我的好朋友,真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啊!”1947年,南怀瑾回乡计划带家人离开大陆。

那时的温州还听不到内战的枪声。

一天夜半,其父问他天下大势如何收场,南怀瑾回答说,国民党已是落日残阳,将来肯定是共产党的天下。

其父惊讶地问:你是共产党?南怀瑾回答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做过政治教官,读过共产主义的书。

我是您儿子,是共产党的话一定会告诉您的。

那是南怀瑾父子最后一次见面。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民族的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他毅然入局,担当两岸密使,挥书《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份,托交海峡两岸最高当局,促成汪辜会谈和海峡两岸“九二共识”达成。

“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南怀瑾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中国大陆投资必须具备的四项理念和认识。

投资达30亿元的金温铁路,是浙西南2000万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从商而言,不值投资。

南怀瑾:入川觅“剑仙”出川成大德

南怀瑾:入川觅“剑仙”出川成大德

南怀瑾:入川觅“剑仙”出川成大德作者:阿墨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09期“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这副南怀瑾晚年手书的名联,成为今天学界对南怀瑾国学大师地位的敬仰与高度概括。

70多年前,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曾滋养过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至今,在都江堰市的灵岩寺、青城山,在成都的大慈寺、人民公园等地仍能觅得南怀瑾当年的足迹和传说。

江浙少年“携剑”入川1937年,20岁的南怀瑾从老家浙江温州来到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都。

当时,他暂住在城西的贵州会馆,随身背一柄剑,常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周围的茶馆里饶有兴趣地听成都人“摆龙门阵”。

起初,人们对这位着中山装、操江浙口音的少年多少有些戒备,当了解到这位少年的身世和他“携剑”入川的目的,人们就不再怀疑了。

原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南宅殿后村一书香门第,他幼承庭训,研习诸子百家,还在12岁时拜师习武,梦想成为侠士剑客。

南怀瑾后来在他的演讲稿《太极拳与道功》中这样介绍,少年时期他对武功非常痴迷,只要遇见有一技之长的人,便会叩拜为师。

到20岁前,他所拜过的各门各派的师父多达80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南怀瑾不只向江湖拳师学习,还进入专业的武术馆习武。

他特别提到,自己是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生。

此前,中央国术馆在杭州举办的浙江全省性国术比赛中,“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

”但南怀瑾认为,“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自古有“燕赵多侠士,峨眉出剑仙”的说法,南怀瑾遂“携剑”入川,不为别的,只为到峨眉山访名师,学剑术。

据四川作者王国平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风靡一时,热爱武术的南怀瑾为书中描写的剑仙而入迷。

他认为,真正的剑仙可能在四川的峨眉与青城两山。

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组图)

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组图)

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组图)第一篇: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组图)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组图)各位大德有缘人,以下是我多方搜集的有关南师辞世经过和南师荼毗后舍利子等的若干情况,如今公布出来是为了让大家免于苦闷,增强信心,因为南师说过:道是天下人的公道。

而南师也是大家的南师(右图所示:设在太湖大学堂内的南怀瑾先生灵堂)。

南师辞世前的一些事一:2012年初的时候,南老师就请人建造水晶舍利塔200尊!并在不久后建造完成,此事件让一些道友微微感觉有些不妙。

二:2012年5月12日,张公尚德老师达摩书院网站,公布一则消息:「南怀瑾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时间正定在南老师逝世的那一天:9月29日。

此事件很有些奇特,因为一般情况下,总结一个人的成就,都是在这个人已经......才开始总结的。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道友虽也微微感觉不妙!但也没敢往深处想。

三:2012年5月29日,南老师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自己龙年有劫,但谁也没有料到会这么严重。

四:2012年8月左右!古国治老师告诉一些道友说,今年的“亲子教育课”和“自我认知课”将会是最后的课程,明年将不再举办课程,有道友问为什么,古老师答:南老师让他明年住大学堂,现在看来,其实这应该是南老师在作安排太湖大学堂以后的主持者。

五:2012年9月初左右,南老师示疾并住院,并在这个时期,南老师开始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

“这动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

南师辞世的经过2012年9月19日早晨,南师在与儿子南国熙讲完话后,说“我累了,要休息了”,随后入定坐化,此时南师气住脉停,体软身热。

弟子们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触碰南师,全力护持,为南师祈福诵经。

至9月25日七日内,南师体温和头部温度都未大变,身体柔软,体出檀香。

9月26日发觉南师体温明显下降,遂宣布成立护持工作小组,并开始准备后事,进行修建荼毗炉等事宜。

至29日南师状况再无逆转。

9月29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到太湖大学堂审视并确认南师已无生命迹象,开具死亡证明书,认定南师辞世时间为2012年9月29日下午16时26分。

南怀瑾先生的最后六年

南怀瑾先生的最后六年

南怀瑾先生的最后六年【南怀瑾老师出门迎客(2009年摄影:颜世贵)】------------------------------作者:栾吟之周楠(文章自《解放日报》)苏州吴江七都镇,太湖大学堂。

这是南怀瑾先生一手创建并度过一生中最后六年时光的地方。

2012年9月29日,95岁的他在此安详辞世。

半个多月过去,在秋日阳光的掩映下,大学堂内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古典式建筑显得肃穆、萧瑟。

七号楼一楼,南怀瑾和弟子们曾经用来修行打坐的地方,现在是南老的灵堂。

白衫银眉,手持香烟,一张他的慈目相片挂在大厅正中。

祭台的正中,是一座名为“行走中的禅”的佛像,六根蜡烛长明,周围放满了一束束鲜花。

10月18日下午,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来到这里,商议的是太湖大学堂日后注册等事宜。

设在大学堂内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还在如常教学,六年级的孩子们一招一式像模像样,正进行武术课程。

第二天,南怀瑾先生追思会举行。

南怀瑾生前不乏争议。

他被一些人尊为当代大儒、国学大师、禅宗大师,却被另一些人视作高级策士、“学术上经不起推敲”。

这些争议,并未远去。

而南老在太湖大学堂所度过的这最后六年,对于外界来说,依然不乏神秘。

留给“太湖大学堂”的问号如今,谁来接管太湖大学堂,法定代表人能否变更?设在太湖大学堂里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今后的招生、教育方略,是否会有所改变?太湖大学堂的正门,在七都镇庙港大桥不远的环湖路旁。

大学堂内,绿荫环绕,草地上,一群散养白鹅正满地找食。

这里由七八幢高低错落、古典风格的建筑组成,其中有回廊、庭院,内部陈设像学堂、也像佛堂。

遇见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举手投足都彬彬有礼,说话柔声细语。

据说,太湖大学堂在筹建过程中,从选址、踏勘,直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南怀瑾都亲自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

“南怀瑾和七都这个滨湖小镇的缘分很深。

”当地政府官员介绍,1998年南怀瑾第一次来,便说“将来,到这里来骑着小驴子读书修行,一定非常好玩”。

2000年,时年83岁的南怀瑾先生,拍板买下当地300亩滩涂。

南怀瑾_传道解惑(图)

南怀瑾_传道解惑(图)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南怀瑾先生十年前就已经提到,“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人物简介·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严格传统的私塾教育。

青年时代曾任教于军校,辞去教职后,游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研究佛学三年。

1945年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9年春赴台,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

1985年夏,离台赴美。

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精神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有著作三十多种。

1988年,返港定居,参与促成金温铁路的建设开工。

2000年开始至今,南怀瑾花费6年左右的时间,在太湖边修建太湖大学堂,继续传道授业解惑。

▲▲▲儿童读经运动很多人称南怀瑾先生为大师,而他自己总是低调地说这一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

事实上,这位耄耋老人阅尽人间风光。

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的南怀瑾先生,从孩提时起就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

到17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极爱读书的南怀瑾先生不仅爱读书,也热爱藏书,他的收藏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

而他自己读书也是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南怀瑾先生无论是演讲、上课还是闲聊,他都可以随口引证。

不过,无论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与学生、友人的言谈里,他一直在推崇着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儿童读经运动”。

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有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这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

南怀瑾简历,南怀瑾个人经历及学术思想简介

南怀瑾简历,南怀瑾个人经历及学术思想简介

南怀瑾简历,南怀瑾个人经历及学术思想简介南怀瑾人物经历出生经历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

学习经历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

父亲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

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南怀瑾自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屯垦戍边。

后又被调回任军校政治教官。

其间,曾在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潜心于佛典。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弃隐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寺,结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闭关修持,远游康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

禅门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

南怀瑾: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_名人故事

南怀瑾: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_名人故事

南怀瑾: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自小接受中国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了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著作。

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

它不仅是国学大师,诗人,还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他一生行迹奇奇特,常情莫测,令人犹不尽识其详者。

在为人处理方面,他更是将老子,庄子,孔子的智慧集于一身,俨然一个布道者,在人事纷繁,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中,为我们详解其“道”。

让我们不妨跟随大师的行踪,支看看他在漫漫人生里的点点滴滴。

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这是南怀瑾的处世技巧。

在台湾时,蒋家父子当权,他本有机会踏进仕途,但他不动心,远离政治是他的一贯标准,这是他的“方”。

但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高层人士来往。

一天,他在给他创办的协会一个“特别班”上课,一看台下坐着全是国民党的少将中将,这可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人物。

虽然南怀瑾远离政治,不想和蒋家父子过于亲近,但他并不反对和政要来往,只要来听他的课,来者不拒,这是他的“圆”。

正是这“方圆有度”的处世大智慧,使得他的人生左右逢源,路途坦荡。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日子过得相当艰苦。

不过,他仍然不忘助人。

一次,在得知邻居家揭不开锅时,他悄悄地将自己家的米送到邻居家门口。

那时,整个台湾经济并不发达,但只要有人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即使后来他成名后,依然保持这种救人于急难的作风。

发达后,1997年他又造福乡亲,投资数亿元修建金温铁路,为当地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正是这种乐善好施,使得他能鹤发童颜,健康高寿,因为有科学研究,乐于做好事的人通常心地善良,心中常有愉悦感,而这种良好的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南怀瑾的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

他在儿时遭遇了一件奇特的险事,让他刻骨铭心,他把这件事与福报联系在一起思考,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学。

南怀瑾的父亲是个有经商头脑的人,有着温州人善于经营的智慧和胆识,因而他的家境相当殷实。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9月29日下午4时,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走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南怀瑾心喜武术道功,兼修儒、释、道,擅制茶、噱品茶,尤为深通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等身,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于一身。

南怀瑾早年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1949年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生平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曾学习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

抗日战争,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随即潜心于佛典,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闭关修行三年。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政大、辅大等大学开课,多名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

南怀瑾对孩子从严教导,其子南一鹏曾说,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

他评价自己的父亲称“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

又于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移居美国,并成立维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在香港闭关沉思。

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与1992年开始建设,于1998年6月11日通车。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他却自评:“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没有一样是对的。

”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褒之者,认为他是旷世难见的大师,抛砖引玉,点石成金;而贬之者,毫不留情地批其不学无术,疏漏颇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本人对各种评价,均持散淡态度。

大师生平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

到17岁时,他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之为乐。

年轻的南怀瑾还喜欢跋涉名山大川,拜访各种隐士奇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毅然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灵岩禅寺,南怀瑾至交传西法师在此住持。

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结识了袁老先生,晤谈之下成为忘年之交。

1943年春,104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当时南怀瑾随袁焕仙代表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前往成都未果,但是南怀瑾与虚老相谈甚欢并参学皈依。

后来南怀瑾辗转于四川、西康、西藏等地参访,并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

在四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但是所获亦丰,他自己有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

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

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

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之后,南怀瑾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成都,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南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细细阅读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

1949年春,南怀瑾来到台湾,相继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处讲授中国传统经典。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南怀瑾简介_南怀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南怀瑾简介_南怀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浙江乐清⼈,1918年⽣于⼀个耕读传家的书⾹门第。

南为独⽣⼦,其⽗对他寄予厚望,⾃幼督课甚严。

南⾃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遍读史籍经书,为其终⽣学业打下扎实基础。

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得到学界同⾏普遍赞誉。

学⽂习武频换跑道 抗⽇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陵⼤学学习。

⾯对⼭河破碎、⼈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毅然决定从军报国。

当时,他⼤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

毕业后进⼊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凉⼭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援前⽅。

不久,南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睹官场⿊暗,不想再从政,遂萌⽣退意,有⼼研究佛学。

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坪寺开始潜⼼研究禅学。

他在那⾥⼀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与僧侣为伍。

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精读⼼⽆旁骛,并时时向当地⾼僧虚⼼求教,遍读⼤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典籍。

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后,受聘于云南⼤学、四川⼤学等校,开课讲学。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求教。

经向⽩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学、辅仁⼤学及⽂化⼤学教授。

⼀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钱⼤均及杨管北等⼈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万禅林台北道场”,成⽴“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县设“⼗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打禅。

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雄等地多次举⾏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南怀瑾生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他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等三十几部著作,几十年来在海内外长销不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人生颇富传奇。

记:您现在正致力于"儿童读经"的推广,这又是为什么呢?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不知晓,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

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

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记:您提倡读古代的经典,那么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南:还是为了"做人"。

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要更好地"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县人。

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行政研究部肄业。

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曾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

返蜀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期间,遇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而发明心地,后于峨嵋山发愿续接中华文化断层,并于大坪寺阅大藏经。

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

数十年前曾旅美、旅港。

在台、港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出版社(后改组为: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杂志、知见杂志、美国弗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主持十方丛林书院。

在香港期间,曾协调两岸三地,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

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

与浙江省合建金温铁路,造福东南。

继而于内地创办东西精华农科(苏州)有限公司、吴江太湖文化事业公司、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恢复禅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医现代化研究——道生中医四诊仪研制与应用,资助印度佛教复兴运动,捐建太湖之滨老太庙文化广场。

数十年来,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中英文经典课余诵读及珠算心算并重之工作。

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

其学生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师生云云。

以及其他众多利人利民利国之举,难以尽述。

先生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东西精华文化融合,造福人类未来。

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一百三十余种。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南怀瑾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作家,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曾间接促成九二共识、出资兴建金温铁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相关资料吧!国学大师南怀瑾简介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

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龙应台对南怀瑾的评价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

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个人语录——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

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国学大师南怀瑾》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南怀瑾》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南怀瑾》阅读答案(2) 《国学大师南怀瑾》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年,一代奇才兼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

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初期,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在峨眉山中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在峨眉山中峰顶的大坪寺闭关三年,苦读五六千卷佛家经典,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

1945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

栖身基隆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生活甚为清苦。

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恬淡为乐,安贫乐道。

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

几年后,先生受聘于大学执教,且应邀到各处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

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致力讲说中华文化。

先生讲学范围极广,除儒、释、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

先生的学生遍及各地,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这也是先生最为欣慰的事情。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期间,南先生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

不久,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发行《知见》。

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蔚为奇观。

南怀瑾,脱了国学大师的外衣,只剩下江湖和名利

南怀瑾,脱了国学大师的外衣,只剩下江湖和名利

南怀瑾,脱了国学大师的外衣,只剩下江湖和名利本文导读:1950 年 5 月16 日,借由一场复杂的海空联合行动,13 万国民党部队完整撤离舟山群岛。

这场成功的行动,在台湾北部海港小城基隆却造成了意外的冲击:当时盛行的舟山(大陆)-冲绳-基隆走私贸易被突然打断,舟山港内从事走私生意的机帆船也被全数征用,不少合伙租船跑生意的投机客一夜间血本无归。

未来的国学大师,当时的基隆义利行老板南怀瑾,亦不能幸免。

是年,南怀瑾32 岁。

这位温州杂货商之子,本已手握三艘机帆船,是基隆走私业的翘楚。

由于股东里很有几个黑白通吃的角色,追索本钱不择手段,他不得不将发妻遣回大陆,带着来台新娶的回族太太东躲西藏。

破产后艰辛的基隆岁月里,南怀瑾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在基隆郊外荒山结庐而居。

走投无路下,学历只有小学肄业的他,决定踏上一条知识变现的谋生之路。

他重新拾起年轻时在四川游历所积累的汉密、藏密杂学底子,尝试写书(《禅海蠡测》),又拜了老师学习卜卦堪舆。

但始终没有混出什么大的名堂。

在1950 年代的小城基隆,信仰生意还是一个非常狭小的买方市场。

个人的坚忍与奋斗在历史行程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转机在1956 年到来了。

南怀瑾经人介绍认识了杜月笙的干将之一——台湾航运业大佬杨管北。

此时杨已称病退出一线经营,在家中辟出奇岩精舍,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

初识之时,杨这样阅人无数的大人物对南怀瑾很不感冒。

杨说,“在六年前,我不仅不悟,他的话我不仅不信他,而且觉得他在变戏法。

”然而,南怀瑾与等闲贩卖焦虑感的三教九流江湖游士不同。

他青年时代混迹于四川佛教圈,追随过大愚、普钦等汉密大师,近距离观察过抗战时期西狩川滇的各界贵人与佛教上师之间的密切互动,对于大人物的趣味、思维和行为有切身的认识。

现在这屠龙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南怀瑾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手腕,用整整六年时间彻底折服了杨管北。

最后几年,杨对其信之弥坚:“第四年上才比较有点信;第五年才信,第六年才真信,我没有随便信。

南怀瑾人生最大的福报从吃苦中来(人的福报是有定数的)

南怀瑾人生最大的福报从吃苦中来(人的福报是有定数的)

南怀瑾人生最大的福报从吃苦中来(人的福报是有定数的)音乐综艺节目《歌手》中,华晨宇开唱《好想爱这个世界》时,放了一段华晨宇与宋丹丹的对话,给我的感触很深。

宋丹丹的大意是这样说的:你完全有能力得第一名,但最好别如愿!倘若你一路走得太顺,未来如果翻跟头有可能接受不了,来点挫折好。

人生不要太顺,总要为自己的未来积攒点好运和福报。

宋丹丹的一席劝告让我不禁联想到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一次开示,在开示过程大师说了这么一番话:“人一生的福报是有定数的,当你享受到了福报带来的美好时,更加应该慢慢用、省着用。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此南怀瑾先生从多个方面作出了解释,他表示人生过得太顺,反而更需要小心,当心福报耗尽。

不顺时,也不要太烦心,人生没有永远的逆境,向着阳光奔跑,福报不请自来。

01做生意,做企业,靠的是福报曾经有人问及南怀瑾大师,什么地方消磨福报最多,最应该注意时,南怀瑾大师对提问者只说了三个字,“利益场”。

南怀瑾大师表示,福报是果,因在于修。

世间各种报应都不是命里注定的,而是修来的。

一个人修缮内心,修缮自身言行,其实说到底还是在给自己修福报。

越是有钱,越是生意做得大的人,往往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守财”比“进财”要难得多。

无福不受禄,福报享尽了,钱财也会跟着流逝,最后也只能坐吃山空了。

就好比一些人平日里人缘不错,做生意也往往诚信待人,所以熟悉他了解他的人自然也就会给他介绍客户,这便是平日里积累福报带来的好处。

但如果有朝一日,他的初心发生了改变,心中贪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满足现状,总想去压榨手里的资源来获取高回报,越来越忽视客户的重要。

届时,哪怕关系再好再熟悉的老客户,最后也肯定会离你而去。

这也就是福报享尽带来的恶果。

对此南怀瑾大师告诫我们:相较于钱财的积攒,福报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精力去储存,有福报,无论你做什么都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

平日多反省自身的不足,遵从其职,尽行其责。

不要好高骛远,心比天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积累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

南怀瑾事迹

南怀瑾事迹

南怀瑾事迹篇一:南怀瑾的事例南怀瑾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XX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浙江乐清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

【事实】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

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

谦卑南怀瑾曾多次评价自己一生: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尊重母亲南怀瑾的弟子们都知道,南老向来非常尊重女性,强调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对子女成才的影响,这在这堂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倡导女性要读历史以后,他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几千年历史的骨干,主要是靠女性保存下来的。

自古到今,出一个先圣的帝王,或者圣贤、英雄,乃至孔子、孟子,乃至释迦牟尼、耶稣,都是有一个“忍辱负重、承先启后”的好母亲,母性的功劳,影响有这样大。

关于做人南怀瑾对着学生们说:在这里,你们学习的内容是生活的教育,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

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响。

做人的根本是生活。

【事实】太湖大学堂的首批毕业生将奔赴世界各地,学校希望他们带着传统经典、生活技能和一颗沉稳的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些孩子,会背诵古诗古文,拥有在水里驾驶独木舟、看天空辨方向、钻木取火等技能,这是一位95岁的老人在太湖边上推动的实验。

南怀瑾的故事

南怀瑾的故事

南怀瑾的故事南怀瑾,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传奇的人生故事。

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书法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大师级人物。

南怀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让人们深深地感慨和敬佩。

南怀瑾,原名南怀仁,1940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

他的父亲南怀南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对南怀瑾的成长影响深远。

南怀瑾从小就受到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父亲教授他书法、诗词和经学,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独特的文化眼光。

南怀瑾年轻时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岁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被迫离开了故乡,流落在外。

但是,南怀瑾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相反,他在逆境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修养。

南怀瑾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和深远影响,他立志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他努力撰写了大量的文化学术著作,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他的著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南怀瑾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精髓,被誉为当代书法的翘楚。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在国际上展露头角,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南怀瑾的一生,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怀瑾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他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南怀瑾先生的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强大自己的例子

强大自己的例子

强大自己的例子
1、南怀瑾
国学大师南怀瑾初来台湾之时,住在一个菜市场附近。

污秽堆积的菜市场臭气熏天,贩夫走卒吵吵嚷嚷地喧嚣终日。

但南怀瑾身居其中却充耳不闻。

他经常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婴儿哭闹。

如此困顿境遇,南怀瑾仍能安贫乐道,恬淡为乐,在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

2、沈从文
沈从文说:“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静待泉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

《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就是如此。

在访问量为零时,她安静地码着字;当网友质疑她抄袭时,她安静地不作回应。

“别人认为我抄袭,那我就写,写到几十万字、几千万字构不成抄袭的可能性为止。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既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人群,因为他们的内心可以在独处时绽放大千世界,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恬淡清寂。

3、莫扎特
莫扎特曾窘迫到在天寒地冻中不得不搂着妻子哼着曲子、跳舞御寒,但在寒冷中依然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用仅仅36岁的短暂生命谱写了永恒的传奇乐曲。

面对心爱的妻子去世,泰戈尔忍受着痛苦,将这痛彻心扉的悲怆凝成了诗集《追忆》。

他说,我不求自己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的内心能够征服它,因此泰戈尔终成一代诗圣。

泰戈尔的心灵容器是这样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南怀瑾传奇人生: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新华社记者昨天从苏州市吴江区某宣传系统相关人士处获悉,据南怀瑾先生好友透露,著名学者南怀瑾已于29日在他创办于吴江的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记者30日试图联络太湖大学堂,但该机构未对此作出回应。

此前,有关南怀瑾病危的消息已经传出,9月20日,太湖大学堂官网发布消息称,南怀瑾正在禅定。

这也是目前官网上的最新消息。

南怀瑾,一九一八年出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曾经与大师有过交往的几位友人及弟子的描述,来回顾大师传奇的一生。

学界对南怀瑾先生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可他给自己的评语却是:“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尽管他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但他却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而且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他的很多拥趸的家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于他而言,当之无愧。

台湾的国学大师叶蔓就说,当年跟着南怀瑾先生学习,常常会因先生简短的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便如醍醐灌顶般顿悟。

叶蔓: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一边,问我学佛学得怎么样?可是我觉得佛对我不实用。

先生说那你放下,我说我放下了,他说你把放下也放下。

顿时醍醐灌顶。

南怀瑾先生常常是一袭深蓝色的棉布长袍,翻出3寸宽的白色袖口,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

他的学生总也难忘,吃饭时,南怀瑾先生只吃极少量的蔬菜和米粥,但总愿意坐在学生跟前,一脸微笑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看起来慈祥得就如邻家的老爷爷。

但有时他对学生又常常会恨铁不成钢似的一脸严厉,在我们找到的一段资料中,就听到了先生对学生的一番苦心教导。

南怀瑾:有人说佛学是浩如烟海,那么渊博、高深。

这句话也害了大家,像海那么深如烟那么渺茫,于是像你们这些人就不学习了,何必去游那个泳呢?你们一定要学习学习啊,多学中国字。

在弟子张耀武的眼里,南怀瑾先生看似严厉,但讲起话来常常诙谐幽默。

某次讲座因为因为有外国客人也要听就需要一段段翻译,南先生笑眯眯地对外国友人说:“30年前,美国人说全世界不懂英文活不了,30年后全世界人不懂中文活不了,不过,对不起,你们都老了,来不及学了。

”台下笑成一团。

南怀瑾先生1918年出生在浙江乐清,他评价自己,就是一个“顽固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顽童”。

南怀瑾先生也曾有过一段格外艰难的岁月,做船运生意却因货船失火,投资血本无归,连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

一家六口的生活要靠朋友接济才得以继续,可就是在那段日子,南怀瑾一手抱啼哭的婴儿,一手拿笔,在鱼市的那间小黑屋子里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禅海蠢测》,所用的纸张,就是鱼贩用来包肉的透着腥味的纸。

再后来,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广泛追捧, 1990年,《论语别裁》在大陆出版,几年间发行就过百万,堪称神话。

先生生前曾让人惊叹的一件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筹资兴建了金温铁路,并在1998年通车。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件难事最终得以成功,源于四大因素的机缘结合。

南老师说,他这个人就是整个社会的,天下的儿女就是他的儿女。

所以为了报答他的家乡,他90年代建了我们中国第一条非公有的一条铁路_金温铁路,他靠四个理念——共产主义的理想,资本主义的资本,社会主义的制度,中国文化的精神。

1949年南怀瑾先生离家去了台湾,离开家乡的岁月里,南怀瑾先生曾一次次感叹,自己是“几回好梦至家乡”,他在心里无比热切地盼望着两岸一家亲。

南怀瑾先生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大师用95年的修行为世人留下的,是岁月也无法消融的宝藏。

(记者冯会玲)
上善若水学水五德
有同学在网上问我:“老师,最近老是看人写东西或起网名都用‘上善若水’这几个字,您能给我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吗?”
要照往常,我早就说“上百度查呀!”但对这个学生我没说。

因为,这个学生是在我众多学生中比较“特殊”和“另类”的了:他经常逃课在房间睡大觉;说话办事都“不走脑子”;不修边幅,脏兮兮的,同寝室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一起住;还动不动就提出来转专业,结果哪个专业都不愿要,令老师很头疼。

但最近不知是什么东西碰到了他的哪根神经,他表现得特别好,每天都能按时上课,并从不迟到早退,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替他感到高兴。

他能主动向我讨教,表示他想学习了,有了求知的欲望,我应该“趁热打铁”,在做名词解释的时候也启发他一下,自己也对这个成语“复习”一下。

哈哈!
“上善若水”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此段原文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单就“上善若水”一句可解释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再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其实,对水赞赏有嘉的不仅仅是老子一人,孔子、司马光等圣贤之人也都曾对水之仁德善行也大加赞赏。

如孔子就曾说: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
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也对水大加推崇,他说:“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不例外。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就善于用水作战,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写过“水五则”:“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前年,清华大学赵玉平教授对水之“五德”进行了“现代派”的总结:(1)总保持前进的态势;(2)推动自己也推动别人;(3)流动中清洁自己;(4)遇到困难激起百倍勇气;(5)胸中澄澈映照万物。

……
一切都因水而生美,一切因美而颂德。

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无论是在学习或工作或生活中,更需要有水之“五德”来相伴,涵养“五德”,拥抱智慧,人人争做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的人。

水有“五德”,人有七情六欲,如能完美的结合,形成和谐与统一,必将对今天的社会发展起到好的作用。

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微笑代替
训斥,用理解代替指责;用温暖感动人心,用真诚换得人心;用思想引领行动,用沟通酿造和谐;用创新打开局面,用技术推升未来。

国家的强大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进步,需要我们每个人将“五德”精神发扬光大!
水之五德.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就是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浩大无尽,就是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就是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就是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就是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就是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