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性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替代性”解读(2010-06-29 17:30:26)

标签:企业丛谈(5)不可替代性分类:时事笔谈/文化·哲学思考

作者:暮初

“不可替代性”是衡量一个人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组织中的个体难以被其它个体取代的程度。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的作用很重要,替换他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和代价。虽然“不可替代性”表示组织对个体的依赖性很强,但事实上“不可替代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绝对地说好与坏,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理解。

一、员工、上司、老板之间的博弈

1、作为员工,为获得职业安全感,通过掌握特殊的技能,进而用任组织中的某项重要工作,让组织上下认同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程度,从而取得职业的相对稳定。也就是通过个人努力在职场上扩大“势能”,形成无形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换句话说,以员工的能力、业绩和对组织的忠诚度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不可替代性”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组织考虑替换你时,因为顾忌可能付出较大的成本损失而“投鼠忌器”。由此可见,员工要保住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有条件的:一是员工的“不可替代性”应该为组织所需,二是“不可替代性”是员工所独有,三是员工是否付出得比别人多,是否比别人对组织更忠诚。

但是,“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就是“暂时”,并不永久。因此绝不能自恃“不可替

代性”与上司叫板,这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事实上,地球离开任何人仍照样旋转。因此,“不可替代性”虽然对于员工个人很重要,但前提是不能对别人构成潜在威胁,越是具有“不可替代性”越是要有谦恭的态度,否则将成为众矢之的,犹如把自己架到火上烤。

总而言之,作为员工,加强个人努力,增强知识积累没错,但切不可锋芒太露。要知道进入组织做事,是获得工资收入和积累人气,而不是斗气。在到达“不可替代性”的底线后,要适可而止,要多从上司的角度看问题,认同和依从组织文化,争取消除上司的戒心,获得上司更大的支持。

2、作为上司,并不希望员工有太强的不可替代性。员工过强的不可替代性对于上司来说简直就是上司的一个心病。这就是说,当员工的“不可替代性”过于强势时,上司就会觉得受到胁迫。另一方面,当组织架构有变,一旦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员工过多流失,又会严重削弱上司的权威,进而对上司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上司面对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员工犹如面对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上司的真实想法是,既要员工能干,又不能让员工形成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员工的“不可替代性”置于可控的范围。如通过提高工作标准和规范制度,把工作流程进行分拆,把核心技术进行分拆,不让不信任的人掌握核心部门,以达到不受制于员工的目的。或者,给不放心的员工树一个对手,增加相互的制衡机制,稀释其不可替代性。当然,作为上司一定具备必要的谋略和稳妥的做事方式,不会急于一时,一定会看准时机加以施行,避免引起激烈的反弹。

说穿了,作为上司既要努力削减下属的不可替代性,但又要营造自己在老板面前的不可替代性。不然,自己挖一个坑,连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算怎么回事。

因此,作为上司要加强对员工人品的考察,对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员工加强分类管理,重视选拔人品好的员工。同时,削减“不可替代性”较强,但人品不佳的员工职权,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导向,争取组织整体边际效益最大化,

争取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3、作为老板,应该看到组织中的80%工作是由不可替代性较强的员工完成的,但是不可替代性较强的员工只占到组织人员总数的20%,说明不可替代性较强的员工效率高于其它员工。也就是说,另外20%的工作是由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的80%的员工完成的,说明“不可替代性”以外的员工的总体效率较低。由于这个比例永远存在,因而员工中的“不可替代性”是无法消除的,是客观存在的。最多只是低位均衡或者是高位均衡的区别而已。何况,组织重金聘请的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较强的人才。虽然这些人对老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在一个组织中,员工要保住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而上司要削弱员工的“不可替代性”,上司和员工之间围绕“不可替代性”展开博弈。实质就是上司和员工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只不过看不到硝烟而已。作为老板要在组织的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加强协调和平衡,加强对组织的整体掌控。

二、以“不可替代性”恰如其分地评估业绩

“不可替代性”既然客观存在,那么如何把它的正效应发挥好就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在考核员工的过程中,看一个员工的业绩并不是仅仅是数量级层面,而是应该考虑这个业绩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换作别的人能否同样完成目前的数量和质量。假如能替代,那么这个员工的业绩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仅仅是完成工作职能范围内的事,离了你组织照样存在,所以业绩的评估就要打折扣,只考虑一般的奖励。假如由某员工的“不可替代性”较强而不可替代,那么这个员工的业绩具有“不可替代性”,对全局有较大的贡献,需要考虑给予特殊的奖励;并同时考虑防止其坐大而尾大不掉。

业绩评定不能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维来进行。否则,将不利于创新。也就是说,要站在组织持续发展和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对组织领导的考核上,要求领导层鼓励员工增加“不可替代性”,努力为组织出力。在

组织管理的谋划上,要尽量分散“不可替代性”,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减少组织因人才流失所带的风险性,从而达到激励和约束的辩证统一。

三、以“不可替代性”评估组织发展目标

一个组织要想在本行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组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个不可替代性就是“核心竞争力”(最高层次就是“垄断”)。也就是说,组织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来进行。但这个核心竞争力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市场(服务对象)是否认可本组织的价值,二是技术和管理的组合是否独有,是否最有效率。三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组织的不可替代性也是相对的,表现相对于同行业其它组织的差异性,相对于同行业其它组织的互补性。

四、以“不可替代性”解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我去街边小理发室理发,人较多便坐在边上等待。听理发师傅在发表高论,说是理发店边上一个机关单位,除了局长,还配备了许多位的副局长,更不要说有多少位的科长、副科长。从一个局来推断全市,可以想象每个机关单位不管人数多少,领导职数一定是人满为患。他感叹用纳税人的钱养了许多的闲人。在场有几个人在附和这个意见,但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让人听起来只是发发牢骚而已。

实际上,这个现象用“不可替代性”来解释就非常简单。当然,在当时的场景下没有必要向他们作如此如此的解释,对于来理发店的普通市民来说,可能也无法理解。

事实上,各个机关单位之所以除了局长以外,配备了许多的副局长。正是出于“不可替代性”的考虑。试想,当一个局机关只配一个局长统筹一切,而且这位局长又相当敬业和具有专业水准。那么,要替代这位局长,就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就是说,这位局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当然,这位局长好商量还好,假如这个局长恃才傲物,不听号令又如何是好。因此,根据“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