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而西安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中国国内各阶层人民纷纷奋起抵抗,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一)教材地位本课上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的国内局势,下启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1.九一八事变: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日本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北大营,侵占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日本侵略者进一步侵略华北,引发华北危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3.西安事变:讲述了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了解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的情况;知道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学生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性。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提高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本册数角度来说:本课属于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言,上承1840年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抗击与救亡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前后贯通、专题融合。
(2)从单元角度来说:本单元共5课,本课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为后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做铺垫。
故本课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3)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历史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属于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
从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本课设计了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
明线:抗战初期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
暗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1、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部分学生读书面也比较广。
2、对于中日关系问题比较感兴趣,且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史实等有基本的认知,课程中易激发感性认识。
劣势:1、由于世界史为九下学习内容,所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日本大陆政策”等世界史概念学生较为认知模糊,难以理解为何日本要此时侵华,以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原由。
2、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于该部分的逻辑整理方面相对较弱。
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下对史实进行理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时空观念: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于19世纪国际背景之下,结合材料、地图分析日本侵华原因及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体会中国近代史中的巨变和多事情。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历史思维。
2. 教学重点•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情况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作用。
3. 教学难点•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东北抗日战争和国共关系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展示图片和互动答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
5. 教学资源•活动板书: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时间和地点;•PPT及图片资料;•教材、参考书。
6. 教学过程1.预习铺垫(5分钟)课前让学生预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让学生自行搜索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并预估事件的影响。
让部分学生自读分享、批判。
引导学生分析如下几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具体指何事件?•起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事变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哪些重要历史人物/事件?2.活跃课堂氛围(10分钟)让学生拿出白板笔和本子,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答题,参考资料有教材、参考书和图片等。
每组四个学生,每题两分钟,每题结束评估一遍,择优汇报答案。
(1)问: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2)问:西安事变发生时间和地点是?(3)问:在抗战时期,西安事变的影响是什么?(4)问:毛泽东是如何参与到西安事变中的?3.PPT展示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配合图片阐述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同时,讲解事变时期,中国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所讲述的事件过程。
4.学生讨论和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分别代表着什么历史阶段的起点和终点?•两次事变都体现了中国的哪些历史问题?•两次事变对国共关系有什么影响?5.教学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讲述的事件历史、人物、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理解19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掌握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方法1.解说教学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件和教材,介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辩证教学法:以讨论和比较分析为主,通过对中日冲突和鲁迅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第二步:讲授(3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介绍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并就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班级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并就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日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鲁迅和梁启超对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思考和分析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概述:介绍石拱桥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基本结构。
2.赵州桥:分析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卢沟桥:探讨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及历史事件。
4.拱桥的艺术价值:阐述石拱桥在建筑、艺术和科技方面的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努力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通过不断优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石拱桥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举例解释:
-在讲解石拱桥结构原理时,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拱券受力原理、基石的稳定作用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石拱桥的力学特点。
-对比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指出它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价值,如赵州桥代表了唐代石拱桥建筑的辉煌,而卢沟桥则见证了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比古代石拱桥与现代桥梁的发展,使学生理解石拱桥在建筑史上的地位,以及现代桥梁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3.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石拱桥的结构原理和力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石拱桥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结合石拱桥的地理位置,理解桥梁建设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石拱桥的定义、历史发展及其在我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5.现代石拱桥:介绍现代石拱桥的发展及创新。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石拱桥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 了解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
2.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8课教材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3. 教学案例: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内容介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主要政策,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思考并分析两个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主要政策,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勿忘国耻》教案

-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空背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时间线索、地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英雄人物的事迹理解:学生可能在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英雄的壮举。
-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战争胜利对于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勿忘国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勿忘国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战役: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
2.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讲述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概念。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和坚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卢沟桥事变。这个案例展示了抗日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以及我国人民如何团结一心、英勇抗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勿忘国耻》的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不一,这让我意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课堂上,我尝试以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发现部分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并不积极。我意识到,或许我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以便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图片解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个事件,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然而,对于这两个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掌握两个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插图等丰富的课件,生动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2.资料:收集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相关的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3.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逐步掌握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掌握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难点: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学习心得。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教师简要介绍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如: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为何能够得到开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意义?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一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段苦难岁月的历史真相,认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背景可能了解不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恐惧、悲观等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相。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研究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历史知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军侵华的恶行、国共两党的对抗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西安事变。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这段历史的基本情况,认识到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罪行、国共两党对抗和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军侵华的恶行、国共两党的对抗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2.难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日军侵华的严重性、国共两党对抗的背景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探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国共对抗和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罪行、国共两党对抗和西安事变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经过。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但由于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过于片面或偏激,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___、爱国学生、部分___爱国将领展开了反日浪潮。
___在___,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___,爱国将领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通过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研究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说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经过;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3: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___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___、___“以下犯上”,扣押___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松花江上》并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 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时空观念:能够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能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参。
2.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教学1.九一八事变1.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等。
2.详细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如日军的进攻路线、中国军队的抵抗等。
3.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包括中国领土的丧失、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2.局部抗战的开始1.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如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等。
2.分析局部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3.西安事变1.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包括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中国国内抗日呼声的高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和战争状况。
3.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课前导学:让学生回忆一下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什么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知预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提示等形式,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堂展示展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和文物等教育资源,介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事件。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学习重点1.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学习当时愤然反抗的民族情感。
3.清新广场在西安事变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小组对话。
3.电脑课件辅助讲解。
五、互动讨论1.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2.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及组员,共同认真学习,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六、展示课件以电脑课件为展示媒介,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结合图片和文物为学生们深入呈现。
七、课堂任务1.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撰写有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小论文。
2.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总结: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在这两个事件的相关知识方面成为一个专家。
2.本节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对话、电脑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3.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自身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反
思
重
点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难
点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学习过程点拨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到了红军长征,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日本人开始侵略中国了没有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就得说到日本的所谓“大陆政策”
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敢以下犯上,实行兵谏,逼蒋介石抗日。那蒋介石抓了以后,该怎么处置他呢教师总结:当时中共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确实杀了不少共产党人,但中国共产党最后却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我们中国来说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5、中国军民的反抗:
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抵抗日军的侵略。
②中共派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开始了。
教师提出问题:1、九一八事变是在哪一年爆发的(生答:1931年)2、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是谁
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没有多久,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对东北三省人民实行了残暴的殖民统治但是东北人民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当时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了东北义勇军,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
二、自主学习3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自主学习3:(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背景 :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中共提出建立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2、目的:为了。
3、时间和人物: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
1、“九一八”事变
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②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队(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3、西安事变(1936.12.12 又叫“双十二事变”)
①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4、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党中央派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5、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
6、意义: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而蒋介石把几十万的兵力全部部署在围剿红军上,围剿共产党的内战上。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去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没有劝说成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最后发动了兵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3、 结果:东北三省沦陷
4、中国人民和中共坚持抗日(局部抗日):杨靖宇、马占山
5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溥仪)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
2、目的: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自主学习2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自主学习2:(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华北危机: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1933年1月,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自主学习1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爆发:年月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制造,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2、蒋介石政策:。
3、结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
4、影响:中国人民开始了。
课题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主备人
审核
八年级教研组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学
习
目
标
1.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沧亡。
2.知道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史实,把握一二·九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掌握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该以先辈们为榜样,肩负起为国家、为民族而学习的历史责任。
(2)时间:年12月9日。
(3)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4)意义: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探究释疑
探究释疑: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张、杨受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抗日高潮的感召;蒋介石一意孤行,拒绝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四、互助提高
略
五总结归纳
②经过: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④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板
书
设
计
一、九一八事变
1、过程: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