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型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原型批评
【摘要】原型批评是在整个人类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影响极大的批评方法,它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 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原型批评
一.原型批评的概念解读
(一)原型
原型批评源自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比较研究, 开启了从神话和仪式角度研究文学的一代之风。原型批评的直接理论先驱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人无意识, 人还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它是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 即原型或原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后来的加拿大评家弗莱充实和发展了荣格的原型理论, 他认为“原型”是指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现在,我们通常认为: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 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 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 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这里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无内容的, 它的内容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
(二)文学中的原型
文学中的原型是指在文学史上不断反复地重现的文学形式化单位。例如: 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形式化单位“弑父娶母”, 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俄狄普斯王》、《哈姆莱特》中反复重现。
(三)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又叫神话批评、仪式批评和图腾批评,作为20 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它侧重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它通过对作品中原型的发掘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破译文学作品中的密码,发现潜在的神话模式。它注重的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 而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作品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而由于原型批评展示了所谓科学批评方法的潜在力量,而且与文化寻根的思潮暗暗相合,因此,它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且被视为文学批评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研究范畴广涉人类学、神话学和心理学,在性质上是一种的跨学科研究。
二.原型批评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灰姑娘”童话原型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在文学上集中反映一种理想和信念,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如何悲惨,最终都会跟那些幸福、拥有一切的人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甜蜜、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一切智慧、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无论后世文学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形、一种文学模式,它的涵意并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的蕴义。
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如果说古老的“灰姑娘”童话“原型”反映的是人类祖先的内心冲突和集体幻想的话,那么,简·奥斯丁几乎存在于每一部作品中的“灰姑娘”童话结构,则是对这一古老“原型”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童话”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内心矛盾和爱情幻想,把这一“灰姑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简·班纳特姐妹分别嫁给了财势两旺的达西先生和彬格莱先生。《诺桑觉修道院》中的凯瑟琳·莫兰嫁给了富有的贵族泰尼先生。《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芬妮·普莱思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庄园少爷爱德蒙·伯特伦的新娘。《劝导》中的安·艾略特与衣锦还乡的温特沃斯上尉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家园”原型
荣格说,“原型就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中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话,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文学世界中,西方有“伊甸园”的“家园世界”,中国也有“辋川”的“心灵家园”。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现实家园是他的故乡——湘西。作者用混合着抒情、感伤而忧郁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笼罩着浓郁水气的世界,它构成了弗莱所说的那种“天真世界”。湘西家园,还真切的体现在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中,对于湘西普通生命充满着炽热的感情,所以才抒发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湘西情结。其次,这个存在于文本中的美丽的家园,其实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的湘西,所以“家园”也有理想的意义。“还乡”、“归家”这些文学主题,无不在宣告着人类对于家的依恋与憧憬。作为人的生命和理想的归宿地,“家园”在文学中往往蕴含着安全、稳定、和谐的含义,它通常是人类集体意识中最贴近于心灵的地方,它也是精神的寄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抚慰着世人的灵魂。当沈从文从偏僻的湘西土壤来到现代都市,故乡的人和事物在记忆中不断闪现,他选择在精神上回到了一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年的文化土壤。当他以一种逃避“现代化”都市的姿态,用美妙的笔调为湘西谱写恋歌时,其实,《边城》中美好的“家园”原型已经不再是作家现世中的故乡,也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童年乐园。作则着力构筑的湘西世界,结合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意义上的地域范畴,而上升为人类永恒栖居与寻找的家园。
(三).恋母情结
原型意象是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
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膨武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
20世纪初英国文学巨匠劳伦斯(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就有深刻而丰富的神话原型意蕴。当时心理分析理论尚未传到闭塞的英国,而劳伦斯的情人芙丽塔,她的前情人是佛洛依德的弟子,因此经由他芙丽塔接触过佛氏学说。芙丽塔初次读《儿子与情人》的手稿时便惊呼劳伦斯的经历是典型的俄底浦斯情结,是大师理论的生动文本再现。小说描写了富有艺术天赋但体格孱弱的青年保罗无法挣脱具有强烈控制欲的母亲的保护,无法与青梅竹马的农家女玛丽安,以及后来相识的桀骜锋利的女权主义者克拉拉发展正常的恋爱关系。实际上文中克拉拉及其丈夫道斯也有很强的地母天父暗示意义,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分析保罗的情人克拉拉及其丈夫道斯的神话原型,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劳伦斯的俄底浦斯情结。
母亲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远古的人类心灵中都具有一种对母亲的特殊依恋,这种特殊依恋成为人类的种族记忆而投射在人类文化的天幕上。荣格认为母神原始意象或原型,并不是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在人类的原始神话和原始艺术中的各类女神形象里,可以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象征性表现,母神崇拜出现于心理母权时代,其统治占据着原始状态的人类心理,无意识地指导着人类的心理进程。
【总结】;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旨在寻求原型的意象、母题和模式,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它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远观”研究,重视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同时,原型批评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