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 冬则温: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为父母把被窝焐暖。
{2} 凊(qìng,一读jìng):凉。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
{3} 省(xǐng):探问,请安。
{4} 定: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这里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5} 反:同”返”,指返家。
{6} 面: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
{7} 业:职业,做事。
{8} 无变:没有改变。指在外做事有规律、合规矩,不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
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但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规》的要求,绝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理应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
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个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愿意,因为能够吃一点。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点糖果。那我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但是如果妈妈叫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我就会说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所以我们能够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绝大部分的父母是当得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
之间心灵相通,这个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的。
《广州日报》记者在母亲节这天实行了一次采访,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记者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这些儿女基本都这么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的有没有想到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钱”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所以,网络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这个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绝绝大部分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以前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对于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由此能够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的教育方法,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
近几年,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特别流行一种物质奖励的做法。什么叫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在家里给自己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这个做法美其名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现在觉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为这是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一个星期天他到公园去玩,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