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树散文范文

我心中的树散文范文
我心中的树散文范文

我心中的树散文范文

在我旧屋的院子里有一棵杏树。那棵杏树已经有十五年了,是父亲种下的。我和父亲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对我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一天,父亲吃完一个杏觉得很甜,很有味道,就对我的儿子说:“走,到院子里,姥爷给你种上它。”说着,父亲起身领着孩子出去了。我忙碌着家务,不知父亲怎么种的。

那年十月份,父亲想我了,独自来我家住了几天。这在父亲的生命里是第一次,不知为什么他会自己来,我没有问过也没有来得及问。

秋天的季节里水果很多,尤其是我所在的这个小城镇,农副产品相当丰富。父亲的到来令我欣喜不已,总是给他买很多的水果。

晚上睡到半夜,父亲突然起床,我很吃惊:“爸,你怎么了?”“肚子有点儿不舒服。”我说:“你就不要出去了,就在便盆里方便吧。”“不了。”父亲往院里走,丈夫赶紧跟着。父亲的腿脚不是很利索了,仲秋时节,夜间的温度很低,我担心父亲受凉。他肚子痛得厉害,没有出院门,就想解手了。丈夫扶着他蹲在了院子有下水道的地方,把水打开,让父亲方便一些。父亲不好意思,让他离开了。

年纪大了,已经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排泄。父亲的内衣裤里也有了粪便。丈夫拿出他的内衣裤给父亲换上,趁着夜色,给父亲清洗干净衣裤。父亲很是感激他,一个劲儿地说:“我这个女婿真的很好,爸把女儿交给你是放心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起来了,换上了他的衣裤,把丈夫的替下来要去洗。丈夫说什么也不让。

吃完早饭,父亲说:“蓝儿,爸今天回去了。你看,年纪大了,什么也干不了,也不方便了,来几天让你们多麻烦啊。家里你妈也不会弄炉子,我也怕她中煤气的。”我不知该说什么了,留下父亲,母亲在家也确实很不放心。她一直工作,家务做得很少,父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我内心清楚,父亲这一走,不知会不会有再来的时候,我的眼泪静静地流了出来。父亲说:“你这孩子,爸还要来的,你哭什么呢?”我无声地点点头。

我们把父亲送上了火车,帮他安顿好。他从车窗里探出头来,挥挥手:“回去吧,放心,爸没事的。”

望着远去的车身,我的泪又出来。

过年的时候我回去了,父亲却和我说了些让我担心的征兆,他说:“爸今年的脚肿的厉害,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啊!”

我想起爷爷重病时的脚,我还给他洗过脚的,可是父亲没有什么病的样子啊?我劝他说:“那都是迷信,爸,您不要想这些。”可是,父亲却从那个他平时紧锁的小红柜里,拿出了大哥的残疾证,他和母亲的退休证。

也许自己还是很年轻,那年正好是我的第三个本命年,对很多事情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只是简单的安慰了父亲几句。其实家里的事情,父亲只和我说的,从来都不会和二哥三哥交流,他已经无形中把我培养成家里的权威,而我特殊的家庭地位也就成就了我在家里除父

亲之外,最有话语权的人。然而,毕竟我很年轻,没有太理会父亲的这些异常举动,只当他是对家事的担忧,我多劝慰一下也许就会好些,让父亲不用太过操心了。

春天,我家那个院里的小土坑里长出了很多嫩芽,其中一个长得很快,很高。看看叶子,丈夫说:“这是棵杏树,我给挪一挪,让它在坑边吧,不影响种其他的。”我想:这就是父亲种的那棵杏核儿发芽了。

树渐渐长到了两米多高。

暑假回宣化探望父母,我兴奋地告诉父亲:“爸,你种的杏核儿长出来了。树很高呢!”父亲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1997年秋天,儿子就要上中学了。由于考上重点中学需要住校,我也要给他准备一下,只好和父母待了十天,就带着儿子回沙城了,忙忙碌碌地应对着很多事情。

八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侄子来到我家。原以为他和父亲一起来的,看看身后,没有人进屋,只有他一个:“爷爷呢?”我问。他说:“爷爷病了,让姑回去呢。”说完他就和儿子出去玩儿了。

晚上,我给三哥打了电话,想了解父亲的病情。他告诉我,父亲还是拉肚子,从医院回来没有住院。让我第二天回家看看,父亲想我了。

那一夜,我看到夜空的月亮格外的圆,因为那是农历的七月十六。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想着父亲的病情,这是第二次发病。

父亲的身体一向很好,只是91年时中风,昏迷不醒,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父亲终于挺过来了。出院后我就将父母接到我家疗养,觉得自己比别人会照顾的更好。父母在我家住了三个月,直到父亲可以不依靠拐杖行走。

这以后的六年里,父亲一直很注意身体,怕给孩子们找麻烦,他很要强的。

夜很静很静,一只猫头鹰从屋顶飞过,“嘎、嘎”叫了两声。我的心揪着。

梦里见到了父亲,他高兴的在炕上坐着,我还往他的嘴里喂糕点呢。

第二天,我匆匆坐车回家,随着人流到了地下道口,我看见了三哥的徒弟和小侄女。我急忙地问:“静,爷爷的病怎么样了?”

小侄女毫无表情地说:“爷爷死了。”

我脑子顿时一片空白,不知怎么走出车站。在门口,一眼看到前来接我的二哥。他看到我,脸马上扭过去了,我知道,哥哥在流泪。

我还是毫无表情地坐上车,没有问什么,也没有一滴眼泪,我不相信,我的父亲就这样的走了,他不会不等我的,他不会不看他唯一的女儿一眼的。我不信,我没有眼泪流出来。

下车了,家的门口有很多亲朋站着,我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径直走进家门。

我看到了,看到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父亲静静地躺着,躺在临时搭的门板上,穿着寿衣,一动不动。

我摸着他冰冷的脸,他的嘴微张着,我看到了,我最最亲爱的父亲,最敬重的人,他就这样的躺着,躺在我的面前,他再也不能看着他心爱的女儿的脸欣慰的笑了。我情感的闸门一下泵开了,泪水伴着我的哭声流着流着,流在父亲的脸上,流在父亲的衣服上。家人把我拽起,我看到母亲苍白的面容,我和她相视着流泪。母亲抱着我,不停地抽噎着:“你爸一直等着你,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儿的看窗外。你打过电话后,你爸就不行了,他知道沙没事了,放心的走了。”

从母亲的嘴里,我知道了父亲是在前一天的傍晚7点半离开的。

父亲离开了,可是那棵他种的树长得很好。父亲去世第二年的清明节,我因为儿子脚被烫伤,没能回去上坟。没有想到的是,他会来我家。

清明那天的凌晨,我在梦中清清楚楚地看到父亲坐在我的床边,背对着我望着孩子。我大声的呼喊:“爸!爸!爸!”他没有回答,只说:“孩子脚烫了,我来看孩子。”

我不知人死会不会有灵魂,但是我坚信,父亲真的来过。

母亲闹病的那年,来我家住了一个月。有一天早晨,她告诉我,父亲看她来了,就在那棵杏树旁。

母亲在父亲不到三周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们都说不出三年的是真正的夫妻。也许吧,母亲7岁和父亲定亲,相濡以沫走完一生,父亲不放心母亲。

父亲时时也在关注着我,那棵杏树就是父亲的化身。人们说“桃三杏四”,它在第四个年头,真的结果了,但是非常奇怪,它只结了

一个果实。婆婆说邻居的闺女不怀孕,人们让她找独杏吃就行,让我把这棵熟了的杏给她吧。是啊,如果真的那么灵验,我到希望她能怀孕。一个生命的诞生,也许也是为了纪念父亲。

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

杏树给我带来的不只是甘甜的果实,而是父亲那浓浓的爱,从果实的汁水中流到我的嘴里,流到我的心里。

我离开我的旧屋了。婆婆说:“把树砍了吧,省的人家租房子闲黑,不亮堂。”我说:“不能砍,这是我父亲种下的,我要留着它。人们不住,我还不租呢,我让这棵杏树给我看着旧屋。”

房子让别人住着,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就是让他们别亏待了我的杏树。

现在我很少回到那里,那棵杏树也就成了我心中的影子,它长在旧屋的院里,长在我的心里,它成了父亲不朽的化身!

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一、基础知识: 1、文字: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字典、六书。 2、句子:陈述、疑问、简略、数词、被动、祈使、感叹、无主、主动、否定。 3、修辞: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引用、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反语、反问 4、标点:句号、顿号、冒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书名号、着重号、逗号、分号、 问号、引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 5、语音:声母、韵母、拼音方案、普通话、声调。 6、词汇:词的结构、词的解释、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成语。 7、语法:词类、短语、单句、复句。 8、逻辑:概念、判断、推理。 二、阅读与写作 1、材料:生动、典型、围绕中心、新颖、真实。 2、表达:抒情、议论、记叙、描写、说明。 3、体裁:剧本、诗歌、小说、散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4、中心:鲜明、正确、集中、深刻。 5、结构:层次、开头、过度、段落、结尾、照应。 6:语言:准确、生动、简练、通顺。 三、文学常识 1、古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2、现代:五四以来、抗战时期、解放战争。 3、当代:反右前、文革前、文革后。 4、外国:亚州、美州、欧洲。 四、文言文知识: 1、古诗词: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词、曲 近体诗:律诗、绝句

2、古代散文:记、铭、说、序、表、疏 3、注释:古今异义 通假现象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4、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1、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2、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4、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共四部分22项131点。

2019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

2019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XX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⑶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大班散文诗《树真好》教案 反思 说课稿

树真好 领域:语言班级:苏西班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中洋溢的对树的赞美和珍惜,体验、感受生活中有大树的美好,懂得爱护树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 2.初步尝试朗诵散文诗,了解重叠词: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清清爽爽。 3.懂得爱护树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 活动准备: 《树真好》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谜语导入(谜面: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像伞不是伞,小鸟喜欢它。谜底:树) 二、基本部分 (一)《树真好》散文诗,教师诵读,请幼儿欣赏。 (二)出示PPT分句欣赏散文诗 1.观看图片,教师并诵读散文诗。 2.教师通过画面提示幼儿。

3.谁说树真好? 4.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述。 教师提问小结:他们为什么说树真好呢?我们再来听一遍。教师配以课件再次朗诵散文诗一遍。 (三)结合PPT课件(根据幼儿意愿出示),提问: 1.你听清了吗?先想说谁(哪张图)? 2.鸟为什么说树真好?(它们可以在树上干什么?)引导幼儿学说第一句,先夸树真好,然后再说为什么说树真好讲出来。 3.我们全家为什么说树真好? 4.小猫为什么说树真好? 5.我和布娃娃呢? 6.学习完整朗读散文诗。 小结:树真好,它让大家的生活充满乐趣,变得那么美好,让我们也一起来夸一夸。(引导幼儿看图有顺序地说。)(四)再次图文并茂欣赏散文诗 1.观看图片,教师诵读散文诗。 2.教师请幼儿观察仔细观察文字 3.认识叠词 (五)师幼诵读散文诗 (六)在生活中大树是怎么帮助我们的?

说完整话。如:树真好,它能…… 三、结束部分 土地荒漠化,我们该怎么办? 四、延伸部分 树真好,人人都来种树,低低的山谷,高高的山坡,大树连成片,森林真美好! 五、活动反思: 分解散文诗的内容,从简单的人物入手,帮助幼儿学习分析、归纳这篇散文诗的几个要点(地点、人物、事件。)再次欣赏散文诗,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倾听。重点学习第一句,让他们说说鸟妈妈和小鸟怎么夸树的,为什么喜欢树,它们可以在树上干什么,然后让幼儿完整学说这样的句式,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学习用赞美的语气来夸树,表达自己对树的热爱之情。以后我会把主动性交给孩子,用问题“树真好,还有那些人和动物也会喜欢树呢?”把孩子们引入大胆创编的境地,发散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附:散文诗:树真好 树真好。鸟妈妈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荫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

文言文知识树

文言文知识树 1、文言文篇目: 必修一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战争中巧用外交辞令 《鸿门宴》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必修二:《兰亭集序》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赤壁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游褒禅山记》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 《劝学》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师说》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 气和斗争精神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 《苏武传》新时代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张衡传》张衡的品格和贡献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滕王阁序》怀才不遇的感慨 《逍遥游》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

2、每课需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实词(大纲要求120个及其他重要的):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朝亡厌既国师微辞鄙过 易 《荆轲刺秦王》诚说见私乃道顾遗谢 被涕 《鸿门宴》素善要属举胜安倍复 内间当坐(35字) 必修二:《兰亭集序》是信期修次致诸或类 《赤壁赋》望兴徐如绝非固适 《游褒禅山记》卒阳盖相孰少奇舍识 《孔雀东南飞》堪怜(28字)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兵王走知 《劝学》利劝假疾就 《过秦论》乘却使率族从 《师说》若及嘉贻解 (20字)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徒患宜幸悉度故请 右即质 《苏武传》去负许爱 《张衡传》莫迁阴造(20字)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胡归再何恨涉 《滕王阁序》得穷已 《逍遥游》恶数行 《陈情表》病除逋寻察治汤(20字)

小说、散文知识及阅读解题方法

小说、散文知识及阅读方法指导 一.文体知识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以小见人、托物言忐、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等 (1)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通过……与……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入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3.散义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4.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5.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6.描写的方法: ①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②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解题技巧。 ★1、“标题”类考题 (1)标题含义是什么 方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例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 例2:《天窗》。(见练习试卷)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分析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情感+效果 ①内容:表明写作对象、揭示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某内容、揭示主旨; ②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③情感:表达……情感; ④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启发读者思考、简洁精练、富有韵味、富有诗意等。 例1:《蔷薇几度花》:标题中“蔷薇”在文中的作用:①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②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③烘托老人的形象;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⑤生动形象,激发读者兴趣。 例2:[2008年]《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4分) 答: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②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主旨;③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3)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方法: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另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妙处)。 方法:含义(本义、引申义)+作用(内容、情感、结构、效果) 例:《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能否换成《香甜的饭菜》或《我的母亲》?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不能。因为“一缕炊烟”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一条线索,而且一缕炊烟是母亲形象的化身,赞美了母爱像炊烟一样温暖、柔和,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诗意。而《香甜的饭菜》不够具体,太平淡;《我的母亲》又太过于概括,范围太大,所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最好。 ★2.体会词语的含义。 步骤:①解释词语的本义②解释词语在本文中的含义③对所在句子意思的表达有何作用。④作者情感。 句式:“xx 如:《老山界》 答: 界的陡峭和险峻。突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方法:圈关键词(比喻词)+联系上下文解释关键词(比喻词)+联系中心整合+(作者、对象)情感 关键词就是那些形象凝练、有强烈表现力或意义深刻、含蓄隽永的词。 如:《好梦何必成真》结合全文,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 ..,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黄金的地狱里而已。”的理解。 答:“黄金”喻指富裕的物质生活, “天堂”喻指丰富的精神生活。此句的含义是人类若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内心世界将变得荒芜贫乏,荣华富贵将成为心灵的囚牢。 如: ,然后联系上下文解释“扫把”喻节俭勤劳的美德。最后进行整合:放心吧,孩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是不会让人丢面子的。此句写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突出父亲对儿子更深层次的爱。表达作者对这位纯朴善良的父亲的赞美。 4.语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方法:答:不能。①因为这几个词语或句子之间有前后相承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感性到理性或由表及里或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才能“”。 或者②这几个词语或句子与前文或后文某内容(具体)相照应。 5.赏析句子:外在手段及效果+内在作用+对象情感 (1)外在手段: ①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设问、反问、排比、起兴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渲染、抑扬、照应、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等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④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⑤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幻觉 (2)内在作用: ①景物特征②人物情感(心理、性格、品质等)③生活哲理 (3)对象情感 例1:文章第1段,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描写得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答:此句从视觉、嗅觉、听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要有动作、有颜色、有气味、有声音的劳动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生活的艰难,抒发了作者苦涩的情感。 例2:“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上海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二模考试之后的冲刺阶段,高三语文阅读如何组织有效复习,是目前高三考生及教师思考的问题焦点。按上海语文高考试卷体例结构的六大版块,再做一次梳理与强化,是常见的比较踏实有效的做法。本文试就阅读版块中的现代文(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点,做些复习提要。 先看看近三年高考“现代文(二)”的选文类型与基本题型: 从汇总表中不难看出,上海高考现代文(二)——文学作品阅读题已形成两个明显的固化范式: 1.分值加大,反映了对考生人文情怀的引导与关注。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测量加大权重,有利于整体提升考生的语文素养与气度,对中学语文课加强文学阅读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2.考点丰富、灵活,涉及面广,全面考察文本解读能力:选材立意、写作内容、思想主旨、感情基调、组织线索、结构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修辞效果、词语品味、景物描写…… 这里特别提醒:要注意一道多项选择题(6选2),选择肢考点自由无拘,完全看文本材料特质,适合考什么就出什么考题;而且分值大(6分),是阅读题中分值最高的小题。 例如,2012年高考现代文(二)第9题: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C F) 这6项选择肢涉及的考点: A项考点:品析句子表达作用。文章开篇紧扣题目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简洁,突出记忆中的核心印象——“骆驼队”。 B项考点:理解描写用意。第②段用拉骆驼者的忙碌,比较突出驼群的“沉默”(温顺性格)。 C项考点:品析词语的表达作用。第3段中“拉骆驼的”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用“但是”表示前后有转折关系,并非表“强调”。因此C选项错误。 D项考点:动作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这一串动词用在高大的骆驼身上,突出了温顺特点。 E项考点:理解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互变换及其表达效果。间接引用又叫“原意引用”,不仅可以使行文有变化,有时还可以简洁文字,使表达更具概括性。 F项考点:整体把握语段内容与感情。第15段虽然描写了天气变暖后骆驼毛皮“太不整齐”的样子,但从“我真想”的善良愿望、骆驼“轻松的步伐”、铃铛“更清脆”等鲜明情感的词语中可以看出,“我”爱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判断不当。

大班散文诗欣赏:树真好

大班散文诗欣赏:树真好 长寿湖镇红光幼儿园汪云伟 活动目标: 1.感受树真美,培养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 2.欣赏散文诗《树真好》,了解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懂得爱护树木。 重点领域:语言艺术 活动准备:各种树图片,配乐诗朗读音频《树真好》 活动过程: 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它是谁呢?[森林卡通图片] “树”【汉字树图片】 你的生活周围哪里有树呢?对了,花园里、公路边、森林里,到处都是树。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很多树哦,它们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场地真实图片】 配乐(播放音乐清晨MP3)【三十秒森林图片视频】 孩子们,看了这些树,你喜欢吗?你觉得这些树怎么样?嗯,这些树呀,每颗都有树干、树枝、树叶。【图片指示说明】 那孩子们,你知道树有什么作用吗?【动画图片及字幕】说说看。孩子们说对了,树可以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树为我们挡风遮雨、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还可以用树来制造各种东西,木材、家具、纸张等等,【相应图片加字幕说明】。原来呀,树还有这么多的作用呢!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诗《树真好》 【朗诵】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树真好。我家屋子里清清爽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天热了,树下铺着阴凉儿,我和我的小猫咪,躺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就爬到树上躲起来,气得大狗“汪汪”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呀摇。 树真好。夏天的夜晚静悄悄,只有树叶在一起唱歌谣。 树真好。树叶在秋风里飘呀飘,树下铺着树叶地毯,我们可以在上面滚来滚去,跑跑跳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幼儿园大班散文诗教案树真好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散文诗教案《树真好》 __________________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门:部

__________________ 间: 时 1 / 5 活动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2、欣赏散文诗,初步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重点: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学习散文诗所表现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学念念散文诗 材料准备: 1、配有朗诵的ppt制作的一本大书 2、树木好处的文字:生态平衡、挡住风沙、净化空气、休闲、遮阴、躲避、提供玩耍、唱歌自然现象、小朋友玩耍 3、幼儿有树木的好处的相关经验 设计思路: 在幼儿园的语言领域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儿歌和故事,很少部分会有儿童散文诗的教学,《树真好》是一篇关于树和人类动物之间的和谐

关系,从诗歌中透露出淡淡的惬意生活,通过人类和动物,深深的赞美了树对我们的作用。最近,十二月份我们开展了“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幼儿在了解、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木。《树真好》是教材中的一首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我把它纳入这次主题活动中,希望通过这次散文诗欣赏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散文诗优美的语境,并尝试用诗歌里的话来说“树真好” 活动流程:理解散文诗-欣赏散文诗-念念散文诗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生活经验,理解诗歌内容(放ppt一遍) 2 / 5 1、师:最近我们小朋友了解了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好处,今天谢老师带来了一本就是关于这方面的书,看看书名叫什么?《树真好》;表扬:字都认识了。我们那里也看见过这本书(语言区的三味书屋和请你编一编都有这本书)谢老师把他们做成了一本大书放在了电脑里,现在我们一起到电脑里看看,树到底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2、幼儿观看用ppt制作一本大书,引发幼儿与生活的联系 @这页谁喜欢树?树给小鸟带来了什么好处呢?(树是小鸟的家,有了树小鸟才能在树上做窝。(保持生态平衡)、 @树有什么好处?(挡住风沙)、 @这页树又有什么好处?(净化空气) @他们在树下干什么呢?为什么在树下野餐(休闲娱乐)、

大班语言《树真好》

大班语言:树真好 活动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初步感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尝试进行适当的创编,在活动中善于表达,乐意表达。 3.了解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有关森林的音乐,散文诗《树真好》的PPT课件和配乐朗诵,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图片(大图片一套,小图片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营造氛围 1.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好像还看到了什么?、 3.看课件:原来我们来到了一片美丽的树林。看,这儿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呢? 二、音画交融,欣赏诗歌 1.第一遍欣赏:树林真美。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优美的小诗。 2.幼儿欣赏配乐诗朗诵。师提问: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喜欢这里的什么呢?(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3.第二遍欣赏:这首诗歌里确实有许多好玩的事,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还有哪些呢?现在就让我们再来美美地欣赏一遍,一边欣赏一边用自己的小图片摆出来。 4.幼儿欣赏配乐诗朗诵.并且根据诗歌内容摆放出相应的小图片。 5.请幼儿看着自己的小图片跟着配乐轻轻地诵读诗歌。 6.交流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歌有趣吗?你们想去那片树林吗?为什么想去呢?想去做什么呢? 7.简单小结:这些都是大树妈妈带给大家的快乐,你们觉得树好不好?能不能用诗歌里的句子来赞叹一下。(树真好) 三、读悟结合,体会意境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歌,朗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教师念“叫、跑、飘、闹、觉、摇、跳”,让幼儿细细体会。) 2.师提问:听出来了吗?刚才每个字的读音都怎么样?在诗歌里,我们就称为押韵。因为有了押韵,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加好听了。 3.师生一起朗诵诗歌《树真好》。(同时播放相应的课件) 4.请个别幼儿示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押韵的字读得很饱满。 5.请幼儿站起来再次有感情地朗诵,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 四、自主创编,提升情感 1.师:树多真好呀!除了诗歌里所说的,树对我们人类和地球还有什么好处呢?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淡化文体(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 1

中班语言活动:散文诗《树真好》

中班语言活动:散文诗《树真好》 设计意图:春天生机盎然,树是幼儿熟悉的事物,且幼儿对树很感兴趣。《树真好》是一篇较为简短的散文,散文诗以幼儿的视角铺开,为我们描述了树带给幼儿的种种乐趣。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浅显流畅,回环复沓,琅琅上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每段都紧紧围绕“树真好”展开描述,字里行间流溢出浓郁的快乐美好的生活感受与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一篇很适于对幼儿进行精神熏染与朗读感受的文章。散文中的小鸟、小猫等都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对象,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特别适合做幼儿园中班的欣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感知散文诗的意境美。 2、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联想、讲述。 3、萌发初步的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2号 2、故事磁带 3、自制一颗开满花的大树(将猫头鹰、黑熊、小猪、蝴蝶、蜜蜂、松鼠等图片“隐藏”在大树的不同位置) 活动过程: ——出示大树,引导幼儿讨论:这里有一颗树,谁会喜欢这棵树?请幼儿说说?(教师竖起大拇指用动作提示,引导幼儿说出“真好”)。 二、初步欣赏散文诗《树真好》。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树真好》的散文诗,教师结合挂图朗诵,听听这首散文诗里树给谁带来了快乐? ——提问:散文中,谁说了“树真好”? ——小鸟为什么说“树真好”?(它们可以在树上干什么?)小鸟叽叽喳喳在叫什么呢?引导幼儿学说第一句。 ——我们全家为什么说“树真好”?为什么在树下野餐,大家吃的很香?——小猫为什么说“树真好”?

——我和布娃娃呢? ——结合磁带引导幼儿学习完整朗读散文诗。树真好,它让大家的生活充满乐趣,变得那么美好,让我们也一起来夸一夸。(引导幼儿看图有顺序地说。) 三、谁和大树在一起 ——树还会给谁带来快乐,我们一起来找找。出示大树,教师示范仿编散文诗。 附: 树真好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做窝,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就爬上大树躲起来, 气得大狗“汪汪”乱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啊摇,摇啊摇。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语文复习资料阅读技巧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知识与技巧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知识与技巧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 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内容上: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

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树真好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树真好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2、了解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图20图;小朋友的书。 2、汉字:树真好 活动过程 一、感受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喜欢树木,保护树木的 情感。 1.出示:一棵大树 2.提问:你喜欢树么?说说你的理由。 追问:树真好,我们怎么保护树呢? 3.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树,树让城市变美,保护了环境,树 为人们提供资源,带来了便利。树真好。 二、感受诗歌的格式,通过欣赏散文中的好词以及体验文中的动 作等,对作品有更深的认识。 1、老师带来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让我们听听散文诗里是怎么说的? 2、欣赏诗歌—树真好 3、提问:还记得散文诗里说了什么? (鼓励幼儿用优美的语言叙述,教师用散文中的句子回答,还可以用动作体验一下)

4、分析感受诗歌格式念三段,根据诗歌拉出相应的图片仔细看看,诗歌每一句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诗歌每一句先说了什么,然后说的是什么? 小结:散文诗每一段的都先说了“树真好”,然后说清楚了树好 在哪里。 三、尝试用诗歌的格式进行想象创编。 1.幼儿尝试用诗歌的格式予以仿编你们刚才说到树有那么多好处,那请你们编进散文诗好么? 2.幼儿分组,三个朋友为一组,在乐曲的伴奏下进行仿编 3.展示并交流。 树真好 树真好, 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 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树真好, 我家屋子里清清爽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 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 天热了,树下铺了阴凉儿,我和我的小猫咪,躺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 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就爬到树上躲起来,气得大 狗“汪汪”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