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史诗的思想及艺术特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史诗”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电大零二春汉语言专业:达长林摘要:杜甫的诗内容博大,从不同角度迅速、真实、深刻地

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尤其以“新闻快递” 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表达了忠君、爱国、悯民的儒家思想及对统治阶级荒诞行为的强烈批判和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他的《兵车行》、《洗兵马》、组诗“三吏”、“三别” 及号称“史诗”的《北征》都集中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性、深刻性和严谨性,被誉为“诗史” 。在中国诗坛上,杜甫既是一个“集大成者”,又是一个“开新世界”者,他将“赋”广泛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对话体” ,真正做到了“以文为诗” 。其诗体裁广泛,他的五古、七古、排律、五绝、七绝等都达到了唐代超一流

的水平。同时还创造了极富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诗歌风格顿挫,具有很高的思想蕴涵及艺术魅力,被后人称为“诗圣” 结合其部分诗歌对他的“史诗”所表现出的思想及艺术特色作以简单分析。

沉郁。本人

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现留下的还有1400 余首。他的诗内容博大,从不同角度迅速、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尤其以“新闻快递” 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号为“诗史” 。在中国诗坛上,杜甫既是一个“集大成者”,又是一个“开新世界”者,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性、深刻性和严谨性,其诗体裁广泛,同时还创造了极富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具有很高的思想蕴涵及艺术魅力,被后人称为“诗圣”。

而本人所要探讨的“史诗” ,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现实及人民生活的部分诗歌。尤其是在唐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前后所写的诗,这部分诗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堪称“史诗”

乾元元年(七五八年)秋,“安史之乱”的头子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已由洛阳北走渡河,退保邺城(今河南省安

阳县),正被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 ,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体”。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又在这时自魏州率兵来救邺城。乾元二年三月初,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河阳桥退保洛阳,“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震等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 杜甫便在“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的时候离开洛阳,折回华州任

所。途中就其所经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诗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和《兵车行》《丽人行》等,本人就以上诗歌所体现的杜甫诗歌思想及艺术特色作以简单分析。

甫“史诗”的思想特色

杜甫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儒学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所以儒家的仁政主张成了他思想的主导。第一,忠君爱国思想。儒家的仁政主义,是要通过“君”来实现的,所以杜甫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君”上,处处流露对君、对国的忠心上。第二,爱民思想。儒家主张仁政,既

仁民爱物”、“爱民如子”,这在他的诗中主要表现为对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及同情。第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地批判。这三个不同的主题相融相同构成了杜甫史诗的思想主题。

首先,这些思想突出地表现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

天宝四年(755年)11月,杜甫从长安到奉先探望妻小,本篇作于到

家之后,诗歌既是作者长安十年困守生活的总结,也是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初社会真相的形象写照。作者在诗中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镬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窥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及“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表达他辅佐明君的政治抱负和忠于国君,同情人民的思想。即使被同学先生笑话也毫不在乎,这其实也是杜甫一生“奉儒守官,匡济天下”主导思想的深刻直白。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小儿子惨被饿死又使他对现实产生深切的忧愤,他不禁想到过骊山时看到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的享乐场面,君臣取乐、人民受苦,作者强烈地谴责了统治阶级恣意搜刮、聚敛无已、贪图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揭示当时危机深重的社会现实,同时由所见所闻不禁推己及人, 表达出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及对人民苦难、疾苦的同情。可谓“句句抒情,字字见血”,读之不得不被他的博大情怀所感动。

再看看他的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三吏”的第一首,为了弥补兵员不足,唐军不顾当时兵役制度,就近肆意抓人

(中男不服兵役),当时作者途径新安,正遇县吏抽中男出征,杜甫怀着极大的愤怒质问官吏胡乱抓人,却又以极大的同情劝慰征人。诗在揭露统治黑暗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这一矛盾一是他面对人民遭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时十沉重而痛苦的心灵的真实写照, 但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掠

夺,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 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这首诗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是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

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潼关吏》中作者面对驻守潼关官吏充满自信的回答,却没有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