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史诗的思想及艺术特1

合集下载

简述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

简述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

简述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多变,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和风格,但绝大部分都具有史诗意义。

杜甫的诗歌具有许多世界纪录和历史记录的价值,尤其是他关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反思国家发展的历程与轨迹、人民生存的困境与斗争,成为杜甫诗歌的史诗意义所在。

首先,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唐代国家的兴衰史,成为了唐代史学上不可或缺的资料。

在《草堂集》、《七律》、《登高》等诗作中,杜甫慨叹唐朝当时不断的战争、兵灾和天灾,表达了对唐朝政治腐败和国家灾难的忧虑。

他也在《奉和中书舍人贾舍人早朝大明殿用辞》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唐朝在当时财富、文化和威望的辉煌赞美,对唐朝历代君王的仁德、才干和政绩崇敬。

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唐代国家的兴衰史,也是杜甫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和治国理念的体现。

其次,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生活,向后人展示了唐代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成为了唐代社会史学上的重要参照资料。

在杜甫的《春夜喜雨》、《新嫁娘词》、《偶题》等诗中,他描绘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他关注农夫、牧人、贫民生活的细节,反映了他对弱者生存状态的关注,也反映了对虚伪、贪腐的戒惧。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呈现出了一个颠覆了史学启蒙思想的人类社会图景,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再者,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关注,为后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

他的《三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岳》等诗中,他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和疾苦,揭露了官吏的虚伪、贪腐和暴力、武力对百姓生命和财产的侵犯和伤害,表现了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类幸福的呼唤。

这些诗作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核心文化及哲学价值,也展现了杜甫奋斗的精神及他的政治、人文思想成就。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诗意义。

他以诗为媒介记录了唐代国家和社会的兴衰、人民的耐劳和不屈的精神,这些诗经成为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杜甫在历史荒原上树立了人类良知和精神的灯塔,保护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和谐文明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历史与哲学反思。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特点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以沉郁顿挫的浑厚诗风和历尽沧桑而痴心不改的执拗的爱国情怀,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永远屹立的诗人形象。

杜甫生于712年,于770年逝世,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氏家族“奉儒收官”的家风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遭际。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特别值得称赞。

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杜甫的对祖国、人民、朋友等的情感决定了他的诗歌内容的广阔。

1、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在诗歌中表达人民的愿望。

杜甫的一生是逐渐走向民众,走向社会底层的一生。

他的一声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童年时代,他七岁能诗,十四、五岁称誉时辈。

二十时,开始壮游。

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他这个时候的诗歌都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年轻诗人的心胸气魄,是杜甫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基础。

(2)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奸相李林甫操纵而落第。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知道天宝三十四载,才被任为右卫率府参军。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生活有开始转折了。

诗人的理想都不到实现,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想人民迈出了第一步。

写出了倾诉不平、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此时,杜甫就有揭露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黔武。

再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经典名句.(3)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杜甫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困境。

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不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呼吁。

2. 境界宏大:杜甫的诗作通常以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氛围为特点,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

他将个体的遭遇和世界的命运相结合,使诗歌融入了更深远的意义和共鸣。

3. 自然写实:杜甫的诗作中经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描写,尤其是山水景色和季节变化。

他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4. 情感丰富: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抒情手法,表达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诗作既有悲愤的呼号,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讴歌。

5. 体现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困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描绘了那些被生活所边缘化的人们的命运和苦难,表达了对社会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社会关怀的意义。

他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试论述杜甫的诗歌特色

试论述杜甫的诗歌特色

杜甫:唐代思想情感与艺术精湛的诗人典范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杜甫诗歌特色的简要论述:
1.思想深邃:杜甫的诗歌常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哲理等方
面,其思想内涵极为深刻。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启示意义。

2.情感真挚: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人民、国家、历史的关爱和感
慨。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也有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思考,更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反思。

这些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真挚情感和高尚情操。

3.艺术精湛: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却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刻画,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

4.风格多样: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诗篇,也有沉郁顿挫之
作。

他善于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杜甫的诗歌特色在于其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艺术精湛和风格多样。

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涵盖广泛,从个人的遭遇到国家的兴衰,从社会的疾苦到自然的风光,展现了深刻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关怀。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杜甫的诗作进行深入研究。

一、杜甫诗的艺术特点1. 情感深沉与主题广泛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现上具有深沉的特点。

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遭遇,还深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他的诗歌主题涵盖了从政治抒怀、民生疾苦,到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深切关注。

例如,在《春望》中,杜甫通过对国家破碎、民生困苦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忧愁,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2. 语言精练与工整杜甫的诗歌语言工整、精练,他对诗歌的格式和对仗有严格的要求。

这种严谨的语言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规范化。

他擅长运用平仄和对仗,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

例如,《登高》中的语言工整,平仄对仗得当,使得整首诗韵律优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水尽而寒潭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工整的对仗和准确的平仄,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叹和对个人遭遇的沉痛感受。

3. 写实风格与细腻描写杜甫的诗歌以写实风格著称,他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描写极为细腻。

这种写实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例如,在《石壕吏》中,杜甫通过对一个衙役的刻画,展现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压迫:半夜雷轰城上楼,山中却是秋风骚。

家人问他何所见,且慢一片红黄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更加生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杜甫诗歌的主要特征

杜甫诗歌的主要特征

杜甫诗歌的主要特征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征:
1. 关注现实:杜甫的诗歌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等现实问题,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2. 情感深沉: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 风格质朴: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他以平实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4. 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叙事性强的特点,他通过叙述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5. 强烈的政治意识: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他在诗中呼吁改革、反对战争、关注民生等,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6. 对历史的思考:杜甫的诗歌对历史有深刻的思考,他在诗中探讨了历史的规律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7. 意象独特:杜甫的诗歌意象独特,他通过形象的描写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他的诗歌不仅关注现实,而且对历史有深刻的思考,对人类的命运有深刻的体悟。

他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为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到 成都后初游诸葛亮庙时作。诗借咏丞相 祠堂,而深寄缅怀之思,歌颂诸葛亮的
丰功伟绩。
前四句写丞相祠堂,一、二句点题,交代祠堂所
在,而已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三、四 句写祠景,而景中寓情。 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五、六两句,从大处着笔, 言简意赅,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德。 末二句,对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赍志而殁,深表 痛惜。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
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笃于兄弟情谊 的杜甫,在不绝于耳的战火声中,写下此诗。“舍弟”, 即家弟。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 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颔联 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了时令。“月
钱谦益《钱注杜诗》:“秋兴之发端也。江 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 紧。末二句结上生下。”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首从秋入,见 因秋起兴,为八章发端。” 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对秋而伤羁旅 也。上四因秋托兴,下四触景伤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就孔明发论,结仍归自己。直将夔州血泪,滴
向五丈原鞠躬尽瘁之时。此诗人之性情也。不
得其性情,而贪发议论,则古人自古耳,于诗
人何与?(〔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大历三年(768)正月 中旬离开夔州乘舟出三峡,经江 陵,过公安,舟抵岳阳,已是岁 暮,这一年他全是在波涛汹涌的 长江上的一叶孤舟中度过的。诗 人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名 楼,放眼八百里洞庭,自是感慨 万千。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动乱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

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唐代诗人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星,他的诗作兼具思想深邃与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他的诗词表达独特、意境深远,成为唐代文坛耀眼的明星。

本文将从杜甫的思想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杜甫的思想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入思考。

他镜鉴世事,以笔破时弊,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杜甫反映了唐朝政权腐败、士兵望风而逃的现象,批判了统治者的失职和不义。

他抨击贪官污吏,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尖锐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困境。

杜甫的思想触动了广大的读者,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杜甫也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反思。

他多次描绘了战乱的场景与人民的困苦,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北征》一诗中,杜甫揭示了唐朝边疆频繁战乱的现实,他痛惜国家的疆域损失和人民的离散流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杜甫热爱国家,关心国家的兴衰,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总的来说,杜甫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准确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疾苦,他的思想触动了后世的文人雅士和读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世人所传颂。

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深沉,同时字句凝练而丰富。

他善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感人之处。

例如《月夜忆舍弟》一诗,杜甫以朴素的言语描绘了在月光下忆及已故亲友的情景,字句简练而扣人心弦,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杜甫的诗歌也擅长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并以自然景物象征着社会的命运。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杜甫用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冷暖差距,并以夜晚的秋凉之感象征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充满意境的描写方式,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概述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真实的写实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并介绍他在唐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1 真实写实杜甫以对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为特点。

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了对贫苦农民、战乱等状况的深入剖析。

1.2 抒发壮志豪情在面对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杜甫常常表达出追求正义、执着坚强的壮志豪情。

他直抒胸臆,倾尽全力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纯粹的情感。

1.3 异彩纷呈的形象描绘杜甫的诗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宦官、贵族、将领、平民百姓等。

他以流畅自然的笔触,为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形态。

1.4 自然山水元素杜甫对自然景观和山水之美有深刻感悟,并通过充满意境的描写传达自己对大自然奇妙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

2. 杜甫的诗歌思想除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杜甫在诗歌中还表达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2.1 关注社会现实杜甫关注社会问题,对城市贫苦农民深感同情。

他用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平、战乱带来困扰以及人民生活艰难等问题所产生的忧虑和愤怒。

2.2 倡导行善正义杜甫以自身追求正义为动力,呼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在不同的时刻表达了对于人们行善、追求高尚品德和为实现国家繁荣的愿望。

2.3 反抗专制统治在乱世之中,杜甫展现了坚定不移的反抗精神。

他以批评贵族奢靡腐败、追求天下太平为诗歌主题,呼吁社会回归正道。

2.4 表达个人苦难与哀愁杜甫在部分作品中,以个人遭遇和内心痛苦的表现手法,传达了自己深沉的伤感和忧郁情绪。

这些作品反映出他对命运无常和生活困苦的思考。

总结杜甫以其真实写实、抒发壮志豪情、形象描绘和山水元素等创作风格,塑造了许多经典诗篇。

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行善正义,并通过诗歌反抗专制统治。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诗仙”写诗的特点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二)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杜甫诗集》的创作特点与艺术成就评述

《杜甫诗集》的创作特点与艺术成就评述

杜甫诗集的创作特点与艺术成就评述一、创作背景与简介杜甫(712年-770年),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经历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在这个背景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集》收录了他所创作的众多诗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二、创作特点1.现实主义色彩浓厚:杜甫在其诗中展现了对时局及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揭示出人类生存状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情感真挚深沉:他以率直激烈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并以自己亲身经历所感知到的苦难与困顿来感染读者。

3.才情丰满灵动:杜甫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使其作品充满了思想碰撞和艺术张力。

4.关注时事社会:他的作品不仅关注自身境遇,也关注到社会上各类人物形象及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忧虑与担当精神。

三、艺术成就1.创造性地运用诗歌形式:杜甫创新性地在唐代诗坛使用了七言律诗,使其作品既符合中国传统的韵律要求,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以写实手法描绘景物:他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以纤毫毕现的笔触将山水景致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诗中。

3.思想深邃且世界观宽广:杜甫以自己对人生困境和政治腐败问题的洞察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启迪人心、批判哲学性质的论述,体现出独立深沉而又开阔超越的世界观。

4.影响后世诗人:杜甫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宋代文学形成及明清时期文人的影响深远。

总结:《杜甫诗集》的创作特点彰显了杜甫才情横溢、表达真挚、批判现实的个性,而他所带给后世文坛的艺术成就则充分展示了杜甫卓越的文学造诣与影响力。

通过研究杜甫及其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唐代社会与人类心灵之间复杂而又真实的交织关系,这正是《杜甫诗集》为读者带来独特价值的地方。

试论杜甫诗歌的历史性与思想性

试论杜甫诗歌的历史性与思想性

试论杜甫诗歌的历史性与思想性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齐名双峰,甚至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可以列入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其丰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诗歌的艺术性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大河之子杜甫艺术特色

大河之子杜甫艺术特色

大河之子杜甫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悲壮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杜甫的艺术特色:
1. 现实主义风格:杜甫的诗歌以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他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

2. 抒情主义表达: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他通过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受,展现了诗人深情的内心世界。

3. 壮志豪情: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愿望,他热爱国家,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民众安居乐业。

4. 磅礴豪放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语言雄浑大气,句式多为长句,用词广泛丰富,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形象生动。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磅礴豪放的艺术风格。

5.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杜甫的诗作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人类的命运和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抒情色彩,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关注,具有磅礴豪放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大河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史诗”的思想及艺术特色电大零二春汉语言专业:达长林摘要:杜甫的诗内容博大,从不同角度迅速、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尤其以“新闻快递” 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表达了忠君、爱国、悯民的儒家思想及对统治阶级荒诞行为的强烈批判和对社会前途的担忧。

他的《兵车行》、《洗兵马》、组诗“三吏”、“三别” 及号称“史诗”的《北征》都集中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性、深刻性和严谨性,被誉为“诗史” 。

在中国诗坛上,杜甫既是一个“集大成者”,又是一个“开新世界”者,他将“赋”广泛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对话体” ,真正做到了“以文为诗” 。

其诗体裁广泛,他的五古、七古、排律、五绝、七绝等都达到了唐代超一流的水平。

同时还创造了极富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诗歌风格顿挫,具有很高的思想蕴涵及艺术魅力,被后人称为“诗圣” 结合其部分诗歌对他的“史诗”所表现出的思想及艺术特色作以简单分析。

沉郁。

本人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现留下的还有1400 余首。

他的诗内容博大,从不同角度迅速、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尤其以“新闻快递” 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号为“诗史” 。

在中国诗坛上,杜甫既是一个“集大成者”,又是一个“开新世界”者,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性、深刻性和严谨性,其诗体裁广泛,同时还创造了极富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具有很高的思想蕴涵及艺术魅力,被后人称为“诗圣”。

而本人所要探讨的“史诗” ,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现实及人民生活的部分诗歌。

尤其是在唐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前后所写的诗,这部分诗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堪称“史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秋,“安史之乱”的头子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已由洛阳北走渡河,退保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县),正被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

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 ,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

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又在这时自魏州率兵来救邺城。

乾元二年三月初,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河阳桥退保洛阳,“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震等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 杜甫便在“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的时候离开洛阳,折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经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和《兵车行》《丽人行》等,本人就以上诗歌所体现的杜甫诗歌思想及艺术特色作以简单分析。

甫“史诗”的思想特色杜甫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儒学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所以儒家的仁政主张成了他思想的主导。

第一,忠君爱国思想。

儒家的仁政主义,是要通过“君”来实现的,所以杜甫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君”上,处处流露对君、对国的忠心上。

第二,爱民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既仁民爱物”、“爱民如子”,这在他的诗中主要表现为对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及同情。

第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地批判。

这三个不同的主题相融相同构成了杜甫史诗的思想主题。

首先,这些思想突出地表现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天宝四年(755年)11月,杜甫从长安到奉先探望妻小,本篇作于到家之后,诗歌既是作者长安十年困守生活的总结,也是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初社会真相的形象写照。

作者在诗中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镬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窥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以及“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表达他辅佐明君的政治抱负和忠于国君,同情人民的思想。

即使被同学先生笑话也毫不在乎,这其实也是杜甫一生“奉儒守官,匡济天下”主导思想的深刻直白。

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小儿子惨被饿死又使他对现实产生深切的忧愤,他不禁想到过骊山时看到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的享乐场面,君臣取乐、人民受苦,作者强烈地谴责了统治阶级恣意搜刮、聚敛无已、贪图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揭示当时危机深重的社会现实,同时由所见所闻不禁推己及人, 表达出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及对人民苦难、疾苦的同情。

可谓“句句抒情,字字见血”,读之不得不被他的博大情怀所感动。

再看看他的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三吏”的第一首,为了弥补兵员不足,唐军不顾当时兵役制度,就近肆意抓人(中男不服兵役),当时作者途径新安,正遇县吏抽中男出征,杜甫怀着极大的愤怒质问官吏胡乱抓人,却又以极大的同情劝慰征人。

诗在揭露统治黑暗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

这一矛盾一是他面对人民遭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时十沉重而痛苦的心灵的真实写照, 但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掠夺,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 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这首诗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是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潼关吏》中作者面对驻守潼关官吏充满自信的回答,却没有赞誉,而是意味深长地劝他“慎勿学哥舒” ,其实作者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到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身处江湖却心忧国家,其对国家的忠心已表露无遗。

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63 年)此诗最能表现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一方面谴责统治者乱拉兵丁,加祸于民,另一方面又希望早日平息叛乱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诗中写历经战乱之苦的作者自己终于在隔三个月之后听到朝廷官军收复黄河南北的部分地方,平定了安史之乱,激动得涕泪横流,欣喜若狂,立刻收拾行装,拟定路程,纵酒放歌,归心似箭,急急欲回洛阳,充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心和思乡情。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叙述了官吏夜间捉丁抓兵的暴行,通过老妪之口,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位老妪为了平叛(指安史之乱)已经献出了两个儿子的生命,但到头来连她自己也不能幸免。

诗人杜甫面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向“圣明天子”献颂歌,而是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

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这位“封建文人”在对《石壕吏》作了注释之后讲了这些话,也许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从这里汲取一些历史教训吧!事实证明,反动统治者很难汲取这种教训,所以终归灭亡。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一面鹰犬四出,舌L “抓壮丁” ,一面下令从中学《国文》课本中删去《石壕吏》,正说明这首诗具有多么强大的批判力量!《新婚别》是“三别”之首,作者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迁再迁,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上了,对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误国误民的讥讽流于言外。

但作者笔下的少妇并没有过多的埋怨,而是鼓励丈夫放心杀敌,忧国忧民的思想再次成了作者忠君谴君的矛盾心理的根源。

或者说,谴君是爱君的另—种表现形式。

同样是战争中的不幸者,与前一首不同,《垂老别》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一辈子饱受生活辛酸,到老本应在家安享晚年。

而他,却要被逼出征,明知此去死路一条,夫妻两人却还要相互安慰,临了老翁终于狠心要走,却忽然觉得五内有崩裂似的痛苦。

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怎能不使人痛哭流涕?到底又是谁在逼他?是安禄山还是唐军?恐怕一时难以说。

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大国不在,谈何小家?作者在极力描述安史之乱迫害下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时,又极力赞扬了老人的爱国之心。

用“家破人亡” 来形容安史之乱下的广大人民生活,我想是再适合不过了,《无家别》中因战败而逃回家兵车行》这首诗则是诗人集中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愤满,尖锐地谴责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而造成“边庭流血成海水”的罪行。

诗用乐府的形式,先描述一个亲人生离死别的场面,再历数战争的罪恶,尤其长期以来边境上因连年争战,白骨累累的悲惨现实,后借“汉室”把批判矛头直指唐朝皇帝,表现了诗人与人民心相连,敢大胆地替人民说话的勇气。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59 年)是一首充满诗人伟大人道主义激情的诗篇。

在一个秋风苦雨的夜晚,诗人由自己的“床头屋漏无干处”,而想到了天下的人民,渴望有“广厦千万间” ,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为此,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出知识分子的一种清贫美德和对穷苦人民群众的关切,后人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多少受了点杜甫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他个人的悲剧又是和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灾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个人的苦难越深,经历越丰富,对时代、人民的生活体验就越真切。

冷静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加上他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格,才使他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

因此,他的“史诗”在思想上表现出很强的人民性:他对君主表现出极大的忠心却又对统治阶级表示愤懑,甚至谴责抨击他们,对人民在安史之乱中的悲惨生活表示极大的同情却又劝慰他们主动投身平叛之争,这一切的矛盾都是其人道主义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差距造成的,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忠君”、“爱国”、民”应该是相融相通的。

甫“史诗”的艺术特色1)“沉郁顿挫”为其基本风格。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以纪行为线索,以咏怀为主体,叙事之中时见议论,而抒情述怀则随议论而激昂起伏;其中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出动荡不安的社会气氛。

形象的对比、奇偶相间的诗句、短促低沉的入韵脚,都使本诗显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