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秋兴八首其八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八诗歌鉴赏《秋兴八首·其八》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属于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秋兴八首》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
全诗以夔州和长安的秋天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章法井然。
诗人以夔州和长安的秋天景色为线索,将个人的情感和历史的风云变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
同时,诗人通过回环往复的手法,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在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凄凉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杜甫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其次,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也是其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杜甫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富有感染力。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深刻。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非常考究,不仅符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能够表现出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语言修养和艺术造诣。
再次,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细腻、深刻。
杜甫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将个人的情感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诗中的情感起伏跌宕、复杂多变,从对秋天的美丽景色的赞美到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再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思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得诗歌的艺术性更加丰富、高远,更能够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感动。
此外,《秋兴八首·其八》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表现出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文化巨匠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秋兴八首·其八》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作者:杜甫3、诗词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四、赏析11 背景与情感基调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111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篇写“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则是听闻后的第一反应。
“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了诗人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极度喜悦和激动,以至于泪水沾满了衣裳。
112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妻子愁何在”,诗人回头看妻儿,他们的愁容已经消失不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随意收拾诗书的动作,“喜欲狂”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12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放歌须纵酒”,诗人在白天也要放声高歌,开怀畅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青春”指春天,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正好还乡。
这一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
121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便下”,写出了诗人想象中归乡的路线,一气贯注,迅速而急切,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五、艺术特色21 节奏明快全诗的节奏轻快流畅,与诗人欢快的心情相得益彰。
每一句都充满了活力和动感,读来令人心情振奋。
杜甫诗词《江村》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江村》的诗意赏析《江村》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夏的成都,作者居住的草堂刚刚建成。
作者便作此诗借景抒怀,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首联描写环境,一个“抱”字用得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
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
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也就引出了尾联中别无他求,心满意足的心境。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颇有生活情趣。
《江村》【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
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
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
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
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
唐朝杜甫秋兴八首

唐朝杜甫秋兴八首一、原文《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吟。
解释: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描绘了夔州秋天的景象。
白露使枫叶凋零,巫山巫峡一片萧瑟阴森。
“玉露”点明了时节是秋季,“凋伤”体现出秋天的肃杀之感,枫叶的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枯萎。
巫山巫峡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进一步描绘了壮阔而阴沉的景象。
江上波涛汹涌,仿佛与天相接;塞上风云密布,似乎大地也被阴霾笼罩。
这里的波浪和风云不仅是自然景象,还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如安史之乱后的国家局势,风云变幻,危机四伏。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表明诗人已经在夔州度过了两个秋天,菊花的开放触动了诗人往日的忧愁,泪水不禁涌出。
“孤舟一系”则象征着诗人羁旅漂泊的生活,而“故园心”直白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吟”,写夔州的人们都在赶制寒衣,傍晚白帝城高处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捣衣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思乡、思人有关,这里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
《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远梦,山斋巾褐落晖。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解释:1、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站在夔州孤城,看着夕阳西下,常常依着北斗星的方向遥望京城长安。
“孤城”凸显了诗人的孤独,“望京华”则直接表达了他心系朝廷、思念京城的情感。
2、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听到猿猴的哀啼,诗人真的流下眼泪。
“八月槎”用了典故,传说中可以乘槎到达天河,诗人在这里感叹自己不能像传说中的人那样回到京城,为朝廷效力,一切都是虚幻的。
3、颈联“画省香炉违远梦,山斋巾褐落晖”,“画省”是尚书省的美称,诗人回忆起在京城为官的日子,那些香炉缭绕的场景已经离自己很遥远了,现在自己在山间的住所,穿着粗布衣裳,只有落日余晖相伴。
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

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狂夫”这一形象将赏心悦目之景和可悲可叹之事统一起来,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是十分成功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⑴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⑵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有随遇而安之意。
⑶筱(xiǎo):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参考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赏析《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
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
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
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杜甫的七言律诗

杜甫的七言律诗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才卓越,作品内容广泛,以写实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态度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七言律诗作品更是所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杜甫的七言律诗的特点、主题以及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杜甫的七言律诗的特点杜甫的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形式上,七言律诗以每句七个字为基本单位,在音韵上要求严格,分为仄平仄平平仄仄的律声。
这种形式上的限制使得杜甫在用词上更加精准、凝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其次,杜甫的七言律诗在内容上往往关注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他常以自然景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悲伤,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人民的同情,深刻地描绘出了唐朝的社会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最后,杜甫的七言律诗在表达方式上兼具理智与感性,充满力量与激情。
他时而借景抒怀,时而抒情吐志,时而歌咏英雄,时而抒发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种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他的诗歌以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主题杜甫的七言律诗不仅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主题上也具备丰富的内涵。
他的诗歌常常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展现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先,杜甫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忧虑之情。
他通过对战乱、流亡、贫寒等社会问题的描绘,揭示了唐朝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丽人行》中写道:“努力努力,破车驱马两分飞。
胡尘何奈!吴钩霜雪明。
”诗中表现了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人民生活的困顿的深刻关切。
其次,杜甫的七言律诗渗透着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思考。
他在《登高》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岁月更迭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时运不济的思考。
最后,杜甫的七言律诗也描绘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关注。
他通过对山水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哲理。
例如《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写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向往。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
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
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江村》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村》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村》唐代: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堂上一作:梁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译文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江村》注释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
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曲: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江村》"多病所需唯药物"、"但有故人供禄米"分析《江村》一诗的尾联上句,有两种版本,对于该两种版本的优劣,有说法认为:“先看“多病所需唯药物”句。
上面我们已经感知了诗人幽居江村的快乐与闲适只是表面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之身所需的唯有药物,能满足这微薄的希望,微贱之躯夫复何求?而我们体会:乱离之世,命如蝼蚁,药物又有何用,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正是暂得安宁,家人相聚,才想到珍惜生命,也好让这艰难得来的快乐延续下去,这应该是很朴素很低微很不得已的一种希望。
可这希望能否满足呢?将尾联下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连起来读,就会发现那只是一种奢望。
读到此,想到此,我们会不会为老杜的辛苦艰难的生存境况而洒下同情之泪?再看“但有故人供禄米”句。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杜甫的七言律诗艺术成就尤为突出。
首先,杜甫的七言律诗扩大了七言律诗的表现范围。
杜甫在七言律诗中不仅描写了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等常见的内容,还用于写时事。
杜甫用律诗写时事,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把律诗的表现力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
其次,杜甫的七言律诗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
杜甫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另外,杜甫的七言律诗达到了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
杜甫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最后,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炼字炼句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律诗的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
杜甫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
总之,杜甫的七言律诗艺术成就非常高,他通过扩大七言律诗的表现范围、以组诗的形式表现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达到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以及在炼字炼句上的成就,将自己的诗歌艺术推向了推向了推向了高峰。
杜甫《登高》赏析:秋景与情怀交融

杜甫《登高》赏析:秋景与情怀交融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之冠”,以其深邃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而著称。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至极,愁苦繁多,苍白鬓发如霜雪;生活潦倒失意,刚停下手里装着浊酒的酒杯。
2、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杜甫月夜的诗歌体裁

杜甫月夜的诗歌体裁
嘿,你知道杜甫那首的诗歌体裁是什么吗?哎呀呀,这可得好好说
道说道。
这首诗啊,它属于七言律诗呢!就像一个精致的艺术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
比如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哇,这简
单的几个字,就把那种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不是很厉害!这
就好比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几笔下去,一幅动人的画面就出现在
眼前了。
七言律诗可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呀!它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杜甫在这首诗里,把格律运用得炉火纯青,就
像一个武林高手,把招式使得行云流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一句的节奏把握得多好啊!你想想,要是没有这种严谨的体裁规范,那这首诗还能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吗?
再看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描写多细腻呀!七言律诗就
像是一座坚固的大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不可或缺,共同构建起
这宏伟的文学殿堂。
杜甫就是那个伟大的建筑师,用他的才华和情感
搭建起了这座不朽的诗篇。
我觉得啊,杜甫的以七言律诗这种体裁呈现,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无限魅力和力量,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对这首诗的体裁有了更深的感触呢?。
杜甫《客至》赏析: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待客之情

杜甫《客至》赏析: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待客之情杜甫的《客至》是一首深情而细腻的七言律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刚刚定居,恰逢友人崔明府来访,于是写下此诗以表喜悦与感激之情。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
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2、注释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
相过,即探望、相访。
舍:指家。
但见:只见。
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市远:离市集远。
兼味:多种美味佳肴。
无兼味,谦言菜少。
樽:酒器。
旧醅:旧醅:旧酿之酒。
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
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余杯:余下来的酒。
三、创作背景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
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在诗人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崔明府来访,诗人心情高兴,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1)首联:描写户外之景此诗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进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xx),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经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644fe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b.png)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
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
人生之艰难。
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
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
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
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杜甫登楼赏析

杜甫登楼赏析《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诗人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前一句总结全诗的主旨,领起后半篇。
后一句所写眼前实景,扩展了前句虚写的伤客心情。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暮春登楼所见。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引起诗人许多幻想。
他想到外寇当前(吐蕃于763年入侵),自己在成都登楼赏景好像在望故乡一样。
但“古今”犹在,“天地”依旧,国家却深陷于动乱之中。
因此他不能不感叹“兴废由人事,堪伤千万心!”“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这两句是说国家总算有一个像北极星一样稳定而持久的首都(“终不改”),而吐蕃也总算被驱逐出长安了(“莫相侵”),所以诗人认为暂时虽然多难(“万方多难”)而终将走上坡路。
诗人用吐蕃入侵类比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
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末联运实入虚,以近切的史实和眼前的景物结束全诗。
后主指刘禅,三国时蜀国皇帝刘备之子,“亡国昏庸之君”,因日暮途穷而自投罗网做了魏国的俘虏。
他被押解到洛阳后,“故旧谁怜我?平生父老兄弟皆反关东”(《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作者:孙华俊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杜甫七言律诗章法句法奇特无比,本文以几首诗为例,来大致概括杜甫七言律诗的句法特点。
关键词:杜甫七言律诗句法近日拣读杜甫诗,发现其七言律诗章法句法颇为奇特,概言之:1.从首联至尾联,四联各自都对仗;2.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3.错综句法。
举例言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例近体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首联尾联则少有对仗。
此诗四联八句分别各自对仗。
(此体在老杜诗中绝无仅有)论者对此诗多有褒扬。
胡应麟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诗籔》)又周梃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又查慎行云:“对起有飐沓之势,结句亦对。
”(《初白庵诗评》)又云:“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
”(《瀛奎侓髓汇评》)又沈德潜云:“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又施补华云:“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
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
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岘佣说诗》)律诗例以偶句押韵,此诗首句押韵亦奇。
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
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读为“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细检索,论者对此有不同读法。
1.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如浦起龙云:“…独宿‟二字,一诗之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
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
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
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意象之间紧密相连,其气势如江河直下,却又使读者并不难于理解;名词之后的修饰语均简洁精要,恰到好处。
后两句中却只使用了两个意象,即落叶和长江,但对意向的修饰更加繁杂,“无边”“不尽“从写整体范围之无尽,“萧萧下”“滚滚
来“同时写声音与动态,可谓雄壮而具体。
前两局的简洁精要与后两句的反复构成对比,而悲壮的诗意与雄伟的气势却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3.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自杜甫诗歌问世于中唐来,对其一千余年的评价史中,最为人知而少有异议的评价就是“沉郁”和“顿挫”。
杜甫诗歌,尤其是七言律诗,沉郁顿挫的原因,也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此节简要叙述内容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简洁精练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安排,厚重浑成的意象采用三点。
杜甫的七律语言往往浓缩得极为精当,用极少的文字构筑一个意符,而意符之间的连接则会造成顿挫的效果。
如“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黄牛峡、静、滩声、转,之间,均有类似的意符的连接;同时黄牛、白马各自又是常见的语词,自然形成了顿挫的效果。
在结构方面,杜甫诗歌的时间排布、空间排布往往会发生交错式的转移、切割,也有助于“沉郁顿挫”感受的形成。
二、杜甫七律于形式方面的艺术特色
1.对仗形式的更新
与五言律诗相比较,七律的写作中需要对仗的往往减少。
五言律常出现首二句或者末二句对仗的现象,如杜甫本人的作品《登岳阳楼》,首句即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但七言律诗首句和尾句通常并不对仗。
但在杜甫的七律中,却常常出现首尾两句也对仗的情况,而对仗的具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句与句之间的严格对应,可能出现部分对仗等现象。
如上述《登高》,尽管首联和尾联“未尝为对“,但事实上则是八句对仗的。
其首二句虽然押韵,但依然使用了严格规整的对仗方式;而尾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看似不对仗”,然而“苦”意为“非常,极”,“苦恨”对“新停”,“繁霜”与“浊酒”之间的对仗,都堪称是别出机杼的妙对。
这种精巧的八句对仗,无疑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除了首尾均可对仗之外,杜甫还运用句内对仗的技巧。
如上述《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局就有句内对仗,“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仗工稳而巧妙。
2.拗体与以古入律的创作
以古入律,即使用律诗的句式、对偶方式,全诗八句,中间两联对仗,而在声律方面参照,并无律诗的平仄要求。
进一步地,这种部分或全部的破弃声律的诗歌被统称为拗体诗。
元朝文论家方回统计,在杜甫七言律诗中,全篇拗体(而并非局部拗句)的共有十九首;而并非通篇拗体的拥有拗句的创作则更多。
此类诗歌的突出代表是以古入律的《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首诗若按照正体律诗的标准衡量,不合音律,然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奇崛沉雄。
不合音律的拗体正是造成这首诗奇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采用不合音律势必造成一定的拗口之感,而以古入律又增强了诗歌的古朴之气。
除了声律之外,这首诗的句法也高古斗硬,如第二句中的“之”字,在近体诗中甚少如此使用,而在此处则造成了前述“缥缈”形容词的延伸至“飞楼”意象,从而在对意符的直接修饰中插入了时间的延迟成分,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力量与厚重程度,可谓笔力万钧。
结语
杜甫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中的巅峰之作,更是值得人们不断探索的宝库。
本文只是对杜甫七律的艺术特色的浅析,尚祈能从中看出杜甫诗歌的无穷的艺术价值与诗人的探索精神和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