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未来

摘要: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的非农化重组, 是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曲折发展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过程当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推进城镇化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在深刻总结经验,客观认识国情, 准确把握发展条件和机遇的基础上,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学者观点发展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城镇化理论由建国初期的新兴的研究热点变成了长达近20年的研究禁区,一些有见解的观点或论著也被束之高阁。对中国城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最近20多年里,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城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总的来看,5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研究阶段(1949~1957年)。1949~1952年,国家对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进行了改造,整顿了城市社会秩序,强化了城市生产功能,生产迅速恢复,使城镇吸收劳动力能力在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展。1953~1957年,国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156项重点工程在各大中城市的布点和实施,大大推动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还诞生了11座新城市。这个时期城镇化理论研究的突出特征是围绕着“城市领导农村”与“城市恢复重建”展开。

第二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城镇化研究阶段(1958~1977年)。1958年的“大跃进”狂潮,引致大量农民涌进城市,特别是“大炼钢铁”的推进,更进一步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到1960年,城镇人口已高达13073万人,年均超1000万人,新设城市33座,造成城市本建设规模过度膨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全国压缩城镇人口3000多万,精简职工2000万左右,出现第一次逆城镇化现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少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导致城市经济明显衰退,城市人口机械增长已成负值,出现第二次逆城镇化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前后,城市人民公社也开始萌芽:1958年9月,河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到1960年7月,全国各大中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城市人民公社化。这种从形式上强行推行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做法,其结果反而延迟了城镇化的进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城镇化研究阶段(1978~2000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1984年,小城镇发展问题第一次受到中央政策的肯定与支持,其标志是同年1月的5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6和10月的5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的通知6,至此,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城镇化战略渐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在5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问题。2000年6月,“小城镇大战略”,被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6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11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列为当前及“十五“期间必须着重研究解决的战略问题,使

中国的城镇化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学者对城镇化的观点

不同的人对城镇化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诸建芳:我认为,中国城市化率仍将快速增长。一般而言,中国城市化率由30%到70%的阶段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自1978年之后步入加速轨道,城镇人口增速反超农村,并保持至今。1992年至2010年,以建立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和改造,以及小城镇发展为主要驱动力,我中国城市化率由27.5%提升至50%,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正步入第二个加速阶段,预计2010年至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完成由50%至70%的跨越。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49.95%。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70%后减速的经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大约20个百分点的快速提升空间。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课题组对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进行了测算:201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3.4%;2020年为57.7%;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70%,达到67.8%。预计2010年至2030年的20年间,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剔除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每年将有1300万至1400万人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依据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我们估算,2030年中国60岁至85岁的人口约为4.24亿,占15亿总人口的28.3%。2030年之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迎来高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趋于停滞,城市化水平将维持在68%左右。

目前,中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这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排序有所不同,说明中国三次产业的发展尚不平衡。展望未来,我国农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说明中国仍具有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也印证了中国未来存在城市化率的提升空间。

未来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助推中国城市化率跨越

“50%-70%”区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劳动生产率进步所引致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化率接近50%时,中国第三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说明中国产业调整的内在驱动力正在蓄势。

李迅雷:当前,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在思考今后1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而城镇化再度被主流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或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个别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城镇化是让中国经济未来20年年均潜在增长率达到8%的主要理由。对此,我并不认同。

目前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为51%,这是按常住人口计算,如果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数据都预示着中国城镇化之路还可以至少延续20年,即城镇化率达到70%。然而,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城镇化水平,去农村调研看看中国的“农村化率”,会发现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已经非常少了,而城镇化率=1-农村化率。如果农村化率很低,是否意味着城镇化率较高呢?

据我们估算,中国现有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远低于官方统计数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约为2.62亿,但官方并没有说明这2.62亿农村劳动力中,究竟有多少是全职从事农业劳动,多少是兼职。我们可以从农民纯收入的构成看,有接近40%的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可见有很多被纳入“第一产业劳动人口”的实际上主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