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于外所致。
2021
8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阳盛病机
概念:主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亏耗不甚) 的实性、热性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入里从阳而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 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021
4
•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三)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2021
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虚、实病机 (1)虚的病机 虚概念: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伤,以致精气虚 亏不足;或大汗、大吐、下利不止、大出血等因 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耗伤阳气、阴精等 所致。
概念:主要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 张,或使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 久化火,伤及血分,内火炽盛,郁于血分等所致。
表现:(1)热象。 (2)面红目赤,舌绛等。 ( 3)出血。 (4)心烦或躁扰发狂等。
表现:阴虚病证上出现畏寒肢冷、自汗、下利清谷 等症,即为阴损及阳,最终可发展成阴阳两虚病 证。
2021
11
4.阳盛格阴病机
• 概念: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或 排斥,以致阳伏于里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多见于外 感热病的极期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导致情志变异的因素 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的情志刺激 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影响,常是造成情志变异的内源
性因素 人群中个体的气质不同,亦常可导致情志的明显差异。
情志疾病还与个体的气质特点,及其思想认识过程有无 主动或被动转移有关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又称顿发,即发急暴突然之意。一般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感邪较甚:六淫之邪侵入,若邪气较盛,则感邪之后随即发病。如新感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外界环境和疾病
人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 工作条件,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环境能对人体造成不同 的影响,因而其发病情况也有差异。一般地说,人长期生 活于某一较为稳定的环境中,便会获得对此种环境的适应 性,因此不易生病;若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人在短时间 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感受外邪而发病。主要包括季 节气候、地理特点及生活工作环境等影响因素
2. 中医学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 (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又称病邪,简称邪,与
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 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 素。诸如前述的六淫、疫疠、七情、外伤及痰饮和瘀血等, 邪气与发病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 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可以发生不同疾病,表现出不同发病 特点、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 邪气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伏发
伏发,即伏而后发,指某些病邪传人人体后,不即时发病 而潜伏于内,经一段时间后,或在一定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如破伤风、狂犬病等,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有些外 感性疾病,也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如“伏气温病”、 “伏暑”等均属此类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七章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0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三、湿浊内生
【概念】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脾虚生湿” 【形成因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
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四 津伤化燥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谢 谢!
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多见脾、肾阳虚
阳气虚衰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血脉绌急收引 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
四 津伤化燥
五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
邪,过食生冷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四)血虚生风
【概念】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
津伤化燥 【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9
一
二、寒从中生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
第七章 病 机
1
第三节 内生五邪
2
第三节 内生五邪
3
一
第三节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概念】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
二 寒从中生
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 病机变化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证例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实中夹虚高热伤津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ppt课件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 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概念:
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功能失常 2直接造成形质损伤 3导致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下降
6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 点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9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10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 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 ②疫疠致病 徐 发 ③情志剧变 ④毒物中毒、 外伤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 ②思虑过度;房室不 节等 伏而后发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
12
复 发
基本条件
邪未尽除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休息痢,结石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哮喘,胸痹
基本类型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3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4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护理学课件)
发病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 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
发病原理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 2)邪气影响发病的特点 感受不同的邪气,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多表现为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嗳气、呃逆、面红目赤、急躁 易怒、甚至呕血、昏厥等。
气陷、气闭
3. 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表现为少腹坠胀、便意频频、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4.气闭—气的出入失常,气闭于里不得外达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
阴阳任何一方的虚损,由于阴阳相互转化,病变发展会影响到相对的
另一方。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或阴和阳中的某一 方虚弱至极,阴阳强弱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 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 象。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是阴阳失调病理变化中最为严重的状态。是疾病的危险证候。 1)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 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大,按之无力。 2)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消耗、丢失。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机
概述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 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气机失常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 气闭、气脱等。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第七章病 机第二节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津液失常基本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1、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精气血津液失常及相互关系失调的病机了解:1、中医病机学的形成2、阴阳失调的概念及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概述(一)病机及病机学说含义☯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的基础理论,对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述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
(二)病机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失常☯第二层次——脏腑、经络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第三层次——某一类疾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第四层次——某一病证——感冒、哮证病机等☯第五层次——某一症状——疼痛、发热、健忘等中医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
充实并完善于历代各家着创见和阐释,并为近代科学研究所发展。
(1)《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 和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为气血病机之概括。
☯《素问·热论》对热病及三阴三阳经脉内在联系之论述,奠定了经络病机、六经病机的基础。
(2)《伤寒论》阐释了外感伤寒病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有所发挥。
(3)《诸病源候论》——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深入论述了邪气侵入途径、发病条件、病机过程及其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第七、八章 发病 病机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属( )D.伏而后发D.伏而后发D.伏而后发 者,应属于( D.伏而后发D.伏而后发D.血能载气D.肝D.肝( )D.肝D.肝D.心肝D.脾肾肺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 A.徐发 B.继发 C 复发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 )A.徐发B.继发 C 复发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 ) A.徐发 B.继发 C 复发 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瘤积”A.徐发B.继发 C 复发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 C 复发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 )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 C 气能生血 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 )A.心B.肺C.脾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 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 A.心 B.肺 C.脾 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 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 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 E.感而即发 E.感而即发 E.感而即发) E.感而即发E.感而即发E.血能化气E.肾E.肾 E.肾 E.肾 E.肝肾 E.肺肝肾 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 C 脾 D.肝 E.肾 1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 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 )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 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 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 )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 C 思虑过度D.暴怒 E.大悲 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 )A.心B.肺 C 脾 D.肝 E.肾 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 )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 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2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机是()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 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2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的病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23.真寒假热的机理是()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C阴盛格阳D.阳盛各阴E.阴证转阳 24.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25.“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2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 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 27.重阳必阴病机是指()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 2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2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 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 30.“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 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 3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3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33.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 C气逆 D.气陷 E.气脱34.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 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 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 36.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 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 3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38.“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 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 )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40.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 )A.肝B.心 C肺 D.脾 E.肾41.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 )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42.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 )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 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 43.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 )A.气虚B.气陷C气滞 D.气脱 E.气闭44.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 )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 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 45.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 )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 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 46.“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 )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47.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 )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 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 48.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 B1型题A.:心B.肺 C脾 D.肝 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 )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学基础---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又称“病理”。
其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和人体产生病理反应的全过程及其规律。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感邪的轻重、邪气所伤部位等均密切相关。
当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引起邪正斗争。
因此邪正斗争就成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斗争必然导致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从而造成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失调,或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失常,或脏腑经络机能的紊乱,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第一节发病原理发病即指疾病的发生(包括疾病复发)。
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正常情况下,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气血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且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状态,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如此人体就处于健康的状态。
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斗争,使人体的某些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出现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形态结构异常,或气、血、津液、精的耗损与代谢失常,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劳动能力,便发生了疾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的因素虽然十分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乎人体本身的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正气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人体在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具有抵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使人体免受病邪伤害,而一旦受到损害则能促使其康复的能力。
邪气,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邪气、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宿食)等。
这些因素都具有损伤人体的正气,破坏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形态结构的特性。
因此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中医发病学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虽有邪气侵犯,正气亦能抗邪外出而免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学习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失精,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变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第一节发病基本原理一、病机1.定义∶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2.涉及∶局部症状,系统和全身病机变化各个层次。
(1).揭示各种疾病共同的演变规律∶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2).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内生“五邪”病机(3).研究某一类疾病的病论:消渴的病机中风病机(4).研究某一症状产生的机理:水肿的病机二、发病1.概念∶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2.正气∶(1)概念∶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2)旺盛与否的取决因素∶1.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2.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来源充沛3.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间的和谐有序(3)抗御病邪体现在『1』抵御邪侵『2』祛邪外出『3』修复调节3.邪气∶(1).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具体致病作用的因素(2).致病邪气对正气的损伤∶『1』直接造成机体的损害『2』干扰人体的功能活动『3』导致人体的抗病愈病及自我调和能力底下『4』改变个体的体制类型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易感倾向4.发病与否的原因:(1)正胜邪退则不发病(2)邪胜正负则发病(3)其他因素体制精神状态自然和社会环境5.发病的类型:(1)感邪即发:即卒发或顿发,是指机体感受病邪,随即发病如新感伤寒或温病致病导致的某些疾病毒物中毒等(2)伏而后发:又称伏发,是指感受某些病邪后,经历一段潜伏期,在机体正气不足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病机的概念,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病机的概念,发病机理好同学们上课。
到上讲为止,我们把中医的病因学讲完了。
从现在开始讲述第七章中医的病机学。
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病机和病机学说的概念;3.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4.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和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理机制;6.熟练的掌握五脏的基本病理机制;7.熟悉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病理机制;8.了解主要的发病类型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先讲两个概念。
一、什么叫做病机?在中医理论当中,病机又称病理。
病理不是西医的病理学的专有名词,中医文献早就有记载,这个不是借助西医来的,咱们中医早就有记载,病机又叫病理。
那么什么是病机呢?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制。
大家注意,现规范的叫机制而不叫机理,咱们中医学习惯上叫什么什么机理,按照现在的汉字的规范要一律把机理改为机制。
这个定义它的内涵包括些什么内容呢?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及其机制,就是病因的变化机制,病性的变化机制,证候的变化机制,脏腑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机制。
其中证候的变化机制,我们在这里讲它的发生机制,由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失调,怎样通过证候表现出来?容易产生哪些证候?将来证候的定义,诊断标准在诊断学里学习。
这就是病机学和证候学之间的区别。
我们这里阐述证候发生变化的机制,而中医诊断学讲证候的概念是讲证候具备哪些临床特征,某一个证候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咱们这讲那个证候是为什么出现那些临床表现,这讲为什么?那讲的什么是?具体怎么判定,两者(如何)区别开来?讲这个定义,着重讲这个定义,着重强调目前学术界处理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我们在前面讲证候定义的时候曾经介绍过:1.把证候界定为病机学的概念,比如说心气不足,它反映着什么病机。
2.诊断学概念,我们这门课程界定证候为诊断学概念,它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改变反映出来的临床症状,由这些症状,辨证,确定它属于何证,从诊断学来定义它的。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7病机教学资料
[概念]指气不能内守,大量外逸,导致全身 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原因] 正不敌邪 慢性消耗 大吐、下、泻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精神萎靡、 目闭口开、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 血失调
血虚
肺 脾 肾 肝 三焦 膀胱
津 液 代 谢 障 碍
肺不行水
脾失健运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水道不通
气化不利
湿浊困阻
痰饮凝聚
水液贮留 (水肿)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的病证: 1.湿浊困阻:病位主要在脾。 2.痰饮凝聚:病位主要在肺、胃、心窍。 3.水液贮留:全身水肿,病在肺脾肾肝。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虚较重,无阴则阳无以生 阳损及阴 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 阳 两 虚
阴阳格拒
· 阴和阳的一方偏胜至极,或阴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踞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复杂病理现象。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外邪乘虚而易袭人体 正虚 无力祛邪外出,邪气入里 病情迁延不愈---后遗症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预后。 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起主导作用。
二、 基本病机
[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原理 正与邪的涵义和作用 正气:是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及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邪和康复能力。
邪气的涵义 邪气:泛指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
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血瘀
[概念]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学习]
第七章病机一、选择题(一)A型题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饮食习惯D.生活与工作环境E.体质与精神状态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A.正邪相搏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功能失调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邪气强盛B.正气不足C.邪胜正负D.正虚邪不胜E.正胜邪衰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邪气B.正气C.地域因素D.饮食习惯E.生活和工作环境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除E.饮食不慎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A.正气的盛衰B.邪气的性质C.感邪的轻重D.禀赋的强弱E.邪正斗争的胜负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8.并病是指: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E.气血两燔9.合病是指: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10.“重感冒”指: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复感邪E.肺卫同病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气郁化火D.瘀热在里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虚阳亢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重阳必阴B.寒极生热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阳损及阴E.阳长阴消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阳亡失1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1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房劳过度而耗伤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思虑无穷而暗耗1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内脏下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子宫脱垂E.久利脱肛18.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不摄血D.气随血脱E.气血两虚19.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燥热之邪灼伤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忧愁思虑而暗耗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2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A.热汗多B.身热肢冷C.畏寒蜷卧D.气喘E.脉数疾21.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A.烦躁不安B.面色苍白C.冷汗淋漓D.脉微欲绝E.以上皆非(二)B型题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1.病情的轻重主要与什么有关:2.疾病的病位主要与什么有关:A.饮食不慎B.情志失调C.劳逸失度D.邪未尽除E.新感病邪3.最易引起气机失调而发病的是:4.疾病复发的最基本条件是: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A.气陷B.血热C.出血D.气脱E.血瘀4.气滞会引起:5.大出血会引起:6.气不摄血会引起:A.痰涎壅盛,咳嗽气粗B.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肿C.大实之病,反见赢状D.久病心悸,面憔体倦E.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满痛喜按7.病机属真虚假实的是:8.病机属虚的是:9.病机属真实假虚的是:A.邪正盛衰变化B.身体素质C.生活状况D.地区方域E.失治误治10.对疾病传变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11.对病理“从化”有重要影响的是:12.导致损伤人体正气,助长邪气,变证迭起的是:(三)D型题1.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A.正气B.邪气C.体质D.精神状态E.饮食习惯2.决定体质强弱的主要因素:A.精神状态B.先天禀赋C.生活习惯D.饮食营养E.劳逸适度3.疾病的轻重,除机体的正气状态外,常与什么有关:A.邪气的种类B.邪气的性质C.感受阴邪D.感受阳邪E.治疗不当4.属气机升降失常病机的是:A.气闭B.气脱C.气逆D.气滞E.气陷5.阳盛格阴出现真热假寒,下列表现哪两项为假象:A.壮热面红B.呼吸气粗C.烦躁不安D.四肢不温E.脉象沉伏6.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下列表现哪两项为假象:A.四肢逆冷B.畏寒蜷卧C.口渴D.面色泛红E.脉微细7.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热象B.很重的虚寒证C.寒热错杂证D.实寒证E.真热假寒证8.阳盛格阴,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寒象B.虚热证C.寒热错杂证D.实热证E.真寒假热证9.形成阴阳两虚病机的是:A.阴虚B.阳虚C.阴损及阳D.阳损及阴E.阴阳格拒10.在疾病过程中,其病理状态属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是:A.大实有赢状B.至虚有盛候C.由虚转实D.虚中夹实E.实中夹虚11.机体阴液不足,一般以下列哪两脏为主:A.心B.肝C.脾D.胃E.肾(四)X型题1.发病类型包括:A.感邪即发B.伏而后发C.徐发D.继发E.合病与并病2.正气抗邪主要表现于:A.抵御外邪的入侵B.病位的浅深C.疾病的不药而愈D.病情的轻重E.影响发病的证候类型3.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A.邪未尽除B.正虚未复C.诱因D.情志不舒E.气血失和4.中医病机学说的病理观认为:A.疾病是单纯的局部病变的病理过程B.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C.疾病是无局部症状的全身性病变的病理过程D.疾病是局部和全身综合的病理过程E.全身性疾病常通过局部反映出来5.属虚实错杂病理状态的是:A.表虚里实B.上实下虚C.至虚有盛候D.表实里虚E.上虚下实6.可造成实性病理变化的有:A.经络闭塞B.久病耗精C.脏腑功能亢奋D.气机阻滞E.脏腑功能减退,病理产物凝结7.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A.食积郁而化热B.外感温热之邪C.血瘀化热D.寒邪入里化热E.五志过极化火8.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证,所见真寒表现是:A.脉大而无根B.精神萎靡C.畏寒蜷卧D.脉微欲绝E.面色苍白9.在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中,以哪些脏腑升降失常最为重要:A.肺B.肝C.脾D.胃E.肾10.气逆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A.肾B.心C.肺D.肝E.胃11.形成气随血脱病理的原因有:A.外伤大量失血B.肝病呕血C.月经淋漓不断D.妇女崩中E.产后大出血12.津液的排泄与输布障碍,主要产生哪些病理改变:A.湿浊困阻B.肌肤肿胀C.痰饮凝聚D.水液贮留E.气滞血瘀13.实证临床可见到:A.二便不通B.脉实有力C.瘀血内阻D.心悸气短E.水湿泛滥14.导致气逆的主要原因有:A.情志所伤B.饮食寒温不适C.水湿停滞D.瘀血内阻E.痰浊壅阻15.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A.水停气阻B.血瘀水停C.气随津脱D.津亏血瘀E.津枯血燥16.内燥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A.心B.肝C.胃D.肺E.肾二、填空题1.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胜正衰
││└3、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
││┬(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
│││└2、阴偏胜
││├(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
│││└2、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
│││└2、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1、亡阳
││└2、亡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2、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
│││└(2)精瘀
││├(二)气的失常
│││┬1、气虚
│││└2、气机失调:┬(1)气滞
│││├(2)气逆
│││├(3)气陷
│││├(4)气闭
│││└(5)气脱
││├(三)血的失常
│││┬1、血虚
│││└2、血运失常:┬(1)血瘀
│││└(2)出血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精气两虚
│││├(2)精血不足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湿浊困阻
│││├2、痰饮凝聚
│││└3、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5、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风动
││└4、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虚寒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1、阳气过盛化火
│├2、邪郁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
└第二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病位传变
││┬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
│││└(2)里病出表
││├2、外感病的传变:┬(1)六经传变
│││├(2)三焦传变
│││└(3)卫气营血传变││└3、内伤病传变:┬(1)脏与脏传变
││├(2)脏与腑传变
││├(3)腑与腑传变
││└(4)形脏内外传变│└(二)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四)生活因素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