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语言及内容赏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
他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赞美与思考,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从内容、结构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言】在文中,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引入话题,快速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荷塘月色真美”。
这一引言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能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引言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文笔更加生动。
【描写荷花】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荷花进行了精细描绘。
他以“荷”的形象为出发点,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丽。
他用“翰墨奇文”来形容荷叶的叶脉,用“花光如锦”来描绘荷花的花瓣。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眼前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了荷花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思考荷花】在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对荷花进行思考。
他提出了自己对荷花的见解,认为荷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朵,更是一种崇高的品格。
他将荷花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相对应,认为荷花的操守与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赞美,间接地表达了对人类品格的期望。
【荷花的生命】在第三部分,作者着重探讨了荷花的生命。
他认为荷花的生命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它根生泥中,但依然可以抬头高昂,傲立池面。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启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人与荷花】最后一部分,作者以人与荷花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强调了荷花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他认为,人应该效法荷花的品格,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同时,作者也提醒人们不能陷入功利之中,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追求内在的修养与境界。
【结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强调自己对文中所言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以此来作为文章的落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通过对《爱莲说》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荷花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崇高情操。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是对《爱莲说》的简要赏析:首先,整篇文章以写荷花为主线,通过描绘荷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和品质美感,展现了作者对荷花的深深喜爱之情。
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氛围。
其次,文章在描述荷花的过程中,通过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思考。
荷花虽然生长在污泥浊水之中,却能保持洁白无瑕的外观,这象征着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仍能保持纯净和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让人感叹,并启发了人们追求内心的清净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以荷花开放的过程为引子,展开了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荷花渐渐绽放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短暂性的感慨。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活在当下,不要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总的来说,《爱莲说》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道德修养、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索,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爱莲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爱莲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水陆草木之花①,可爱者甚蕃②。
晋陶渊明③独爱菊。
自李唐④来,世人甚爱牡丹⑤。
予⑥独爱莲之⑦出淤泥而不染,濯⑧清涟⑨而不妖⑩,中通外直,不蔓(11)不枝(12),香远益(13)清,亭亭(14)净植(15),可远观而不可亵(16)玩(17)焉(18)。
予谓(19)菊,花之隐逸(20)者也(2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22)!菊之爱(23),陶后鲜(24)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25)众矣。
[注释]①草木:草本和木本的植物。
②蕃(fán):多。
③陶渊明:—名陶潜(365—427),字元亮,东晋浔阳(今江西省九江)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士,特别喜欢菊花。
④李唐:即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李唐”。
⑤世人甚爱牡丹:据唐李肇《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一本(株)有直(同“值”)数万者。
” ⑥予:我. ⑦之:放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爱”的宾语。
⑧濯(zhuó):洗涤。
⑨清涟:清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的波纹。
⑩妖,妖冶,妩媚而不端庄。
(11)蔓:名词用如动词。
蔓生,长出攀援茎或缠绕茎。
(12)枝:名词用如动词。
分出旁枝。
(13)益:更。
(14)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15)植:竖立,站立。
(16)亵(xiè):态度亲近而轻佻。
(17)玩:玩弄。
(18)焉:语气词,相当于“啊”。
(19)谓:认为。
(20)隐逸:隐居避世。
逸,逃避现实。
(21)者也:语气词连用,表判断。
(22)噫:唉,叹词。
(23)菊之爱:即爱菊。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下文的两个“之”字用法相同。
(24)鲜(xiǎn):少。
(25)宜乎:当然。
宜,应当。
乎,然,副词词尾。
[译文]水里、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
爱莲说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

爱莲说原文,翻译,赏析爱莲说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原文,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莲说原文,翻译,赏析篇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爱莲说语言及内容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赏析《爱莲说》是我国宋代诗人周敦颐所作,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爱莲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文言知识生字予(yú)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蕃(fán)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2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白云山下白云,是云即是云也;金钟山前金钟,是钟即是钟也。
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也。
我大之爱如是者焉。
赏析1:周敦颐的《爱莲说》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
他从几个层面揭示了莲花的美丽和崇高。
首先,他通过对莲花的形容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莲花的美丽。
白云山下的白云,金钟山前的金钟,都说明了莲花自身的纯洁和尊贵。
这些简洁的话语却能给人以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莲花的美丽和清新。
其次,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莲花背后的深远意义。
他说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表明了莲花不仅在外在美丽上与众不同,更在内在的品质上具有崇高和独特的品格。
莲花以其高洁无瑕的姿态,给人们以启示,使人们思考仁爱、正义、宽容和坚强的力量。
周敦颐以莲花为比喻,意在点明人们应当以莲花为榜样,追求高尚的品格和道德境界。
总之,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美丽高尚的意境。
莲花不仅是诗人爱慕的对象,更是诗人思考人生以及道德价值的线索。
通过这篇诗文,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莲花背后的美和哲理。
赏析2: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诗意和哲理并重的风格,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作者运用简洁的用词,通过“白云山下白云,金钟山前金钟”的对仗结构,形象地表达了莲花的高雅和纯洁。
这种简练的描述方法不仅让人们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诗中作者提到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不仅表现了莲花的崇高品质,也传递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莲花具有高洁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宽容。
作者借莲花的品质来呼吁人们应当追求仁爱、正义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感悟。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描摹,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了对人类道德品质的思考和追求。
文言文《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爱莲说》译文及注释文言文《爱莲说》译文及注释《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爱莲说》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爱莲说》是北宋散文家周敦颐的代表作。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爱莲说》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爱莲说》注释可:值得。
蕃:通“繁”,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自,(自)从。
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译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1.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今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3.甚:很,十分。
4.之:结构助词,的。
5.可:值得。
6.者:花。
7.蕃(fán):多。
8.独:只,唯独。
9.自:自从。
10.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1.甚爱:大多喜爱。
12.予:代词,我。
13.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4.而:表转折,却。
1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6.染:沾染(污秽)。
17.濯:洗涤。
18.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9.妖:美丽而不端庄。
赏析《爱莲说》

赏析《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该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品质、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文章开篇,周敦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莲花,称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些特点既是对莲花形象的描绘,也体现了莲花所代表的品质。
其中,“中通外直”代表内心通达,不狡辩,不取巧;“不蔓不枝”代表不攀附,不求助于他人;“香远益清”代表有香气远播的美德;“亭亭净植”则象征着莲花的独立与高洁。
接下来,周敦颐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莲花的喜爱之情。
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是对于莲花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于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表述。
莲花虽生于污泥之中,但能够保持清洁,不受污染,这是对于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同时,莲花还能够“濯清涟而不妖”,即在水波荡漾中保持自我,不矫揉造作,这也是周敦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周敦颐通过对比莲花与其他花卉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莲花的独特之处。
他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说明莲花并非众人所爱,而周敦颐却独爱莲花。
这也反映出周敦颐对于世俗的看法,认为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人很多,而追求莲花这样高尚品质的人却很少。
最后,周敦颐用一段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总结了他的追求和人生境界。
他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说明他对于莲花的喜爱与追求是少数人的选择,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到星子(现已撤销,原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噫!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子全书》《爱莲说》是一篇短得出奇的论说文,全文只有119个字。
从表面上看,这篇题目叫《爱莲说》,文章也的确是做在对莲花的爱好上,而实际上,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并不是就莲论莲,乃是以莲自比——通过对莲花的形态和习性的描绘,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文章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总冒一笔,先把题目中的一个“爱”字提了出来。
接着便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作为陪衬,来衬托下面的“爱莲”。
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陪衬呢?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同莲花相比较:莲花的清幽同菊花相似,却没有菊花那样的傲气;莲花的艳丽同牡丹相似,却没有牡丹那样的俗气:比较之下,莲花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同时,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一向为人传诵;李唐一代世人崇尚牡丹,更是史有明文:这样说也有其事实上的根据。
再接下去,就说到“爱莲”的本身了,在“予独爱莲之……”的下面,一连用了七个句子,从各个方面极言莲花的美德,从而为后文的“君子”二字写照:“出淤泥而不染”,写君子操守之坚;“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性情之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君子德行之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君子品格之高和声誉之盛:于此可见之爱莲,就在于莲花具有君子的美德。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
文章进到第二段,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独抱幽芳的菊花,比作避居乡野的隐士逸民;将一味浓艳的牡丹,比作奔名逐利的豪富显贵;将具有前文所述种种美德的莲花,比作高尚的君子:这是对花品的精确评价。
爱莲说全文及解释和观点讲解

0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爱莲说》解释
濯清涟而不妖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不蔓不枝
不生蔓不长枝。
《爱莲说》解释
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
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爱莲说》解释
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后鲜有闻
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
对于莲花的喜爱。
《爱莲说》解释
同予者何人
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牡丹之爱
对于牡丹的喜爱。
宜乎众矣
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02
观点讲解
观点讲解
01
菊花:花之隐逸者也。 菊花在文章中象征着隐 逸者,这是因为陶渊明 之后,爱菊者少,且菊 花多代表着隐居避世的 态度。
05
予:而“予”是文章中 的作者,他独自喜爱莲 花,认为莲花是花中的 君子。
03
文章深意
菊花:隐逸者
陶渊明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他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象征着隐居 避世的态度。
菊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象征着隐居、高洁、不屈不挠等 品质。
菊花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菊花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那些追求内心纯净 和正直的人。
牡丹:富贵者
李唐爱牡丹
从李氏唐朝
牡丹的象征意义
牡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象征着富贵、繁荣、美丽等品质。
牡丹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牡丹仍然受到人们的 喜爱和欢迎,代表着美丽、繁荣和富 贵。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1. 水陆草木之花:指水生和陆生的各种植物的花朵。
2. 可爱者甚蕃:可爱的事物非常多。
3. 晋陶渊明:晋代诗人陶渊明,字元亮。
4. 独爱菊:特别喜爱菊花。
5. 自李唐来:自从唐朝以来。
6. 世人甚爱牡丹:世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7. 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8.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澈的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9. 中通外直:中心通明,外表挺直。
10. 不蔓不枝:不蔓延,不生枝节。
11.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
12. 亭亭净植:直立而清洁地生长。
1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
翻译:
《爱莲说》
在各种水生和陆生的植物中,可爱的花朵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澈的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心通明,外表挺直,不蔓延,不生
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直立而清洁地生长,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
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菊花、牡丹和莲花,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独特喜爱。
莲花象征着高洁、纯净的品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周敦颐通过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莲花的赞美,也是对高尚人格的颂扬。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水中的陆地上的各种草木之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独自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茎内通外直,不生蔓延,不生枝条,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生长,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注释:1. 水陆草木之花:指水边和陆地上各种草木所开的花。
2. 可爱者甚蕃:可爱的花非常多。
3. 晋陶渊明:晋朝的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著名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4. 独爱菊:独自喜爱菊花。
5. 自李唐来:自从唐朝以来。
6. 世人甚爱牡丹:世人非常喜爱牡丹,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
7. 予独爱莲:我唯独喜爱莲花。
8. 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比喻在恶劣环境中仍能保持纯洁。
9.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比喻清洗后仍然保持本色。
10. 中通外直:茎内通外直,形容莲花茎直立。
11. 不蔓不枝:不生蔓延,不生枝条,形容莲花生长态势良好。
12.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形容莲花香气独特。
13. 亭亭净植:笔直洁净地生长,形容莲花形态优美。
1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敬重之情。
本文通过对《爱莲说》的翻译和注释,揭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高洁情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莲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被赋予了高洁、坚贞、清高的寓意,成为了人们崇敬和向往的对象。
爱莲说注释内容详解

爱莲说注释内容详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这开篇第一句,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大大的花园,里面各种各样的花草争奇斗艳。
咱先来说说“甚蕃”这个词儿。
“蕃”就是多的意思。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花市,满眼都是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花朵,多得让你数都数不过来,这就是“甚蕃”的画面。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陶渊明这位大诗人,特别钟情于菊花,他觉得菊花那淡雅的姿态和高洁的品质,最合他的心意。
而到了唐朝以后,牡丹就成了大家追捧的对象。
牡丹那艳丽的颜色,硕大的花朵,就像一位华丽的贵妇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可是全文的重点啊!“淤泥”就是池塘里又黑又脏的泥巴,咱们想想,那莲花从这样脏兮兮的环境里长出来,却一点儿也没沾上那些脏东西,是不是特别神奇?“染”就是沾染的意思。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在混乱的环境里,却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被坏风气影响。
“濯清涟而不妖”,“濯”是洗的意思,“清涟”是清水,莲花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妖艳。
这就像一个女孩子,天生丽质,却不刻意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有一种自然的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花的茎中间是空心的,外面笔直,没有多余的枝蔓。
这多像一个正直的人,内心通透,行为正直,不搞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花的香气飘得很远,而且越远越清幽。
它笔直地挺立在水中,“亭亭”形容它姿态优美。
就像一个有气质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咱们可以远远地欣赏莲花的美,但可不能随便去玩弄它。
这就好像有些美好的东西,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不能随意亵渎。
我记得有一次去公园,路过一个莲花池。
那满池的莲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
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莲花也跟着轻轻点头,仿佛在跟我打招呼。
我站在池边,静静地欣赏着它们的美丽,心里想着,这莲花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依然能保持自己的那份纯净和优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意思。
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