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脏别论

合集下载

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素问·五脏别论篇》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开门见山即指出鼻窍的病变与心肺密切相关。

但临床门诊有病人以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就诊,医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肺出了问题,因“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却忽视于心的问题,所以不免会出现漏诊或误治的情况。

宗气积聚于胸中,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成,通过呼吸道,灌入心脉以行气血。

若宗气充盛,则呼吸通利,血脉畅行。

心主血脉,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朝百脉、司呼吸亦有赖于心的功能正常。

若心有病,肺朝百脉、司呼吸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而肺又开窍于鼻,故最终又间接反映到鼻窍不利。

罗某,女,62岁,因鼻塞、嗅觉减退1周就诊。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8年余,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治疗。

患者近1周来不明原因出现鼻塞、嗅觉减退,时常感到心胸憋闷疼痛、气短,无发热、恶寒、咳嗽、咽痛等不适,就诊于耳鼻喉科行鼻部检查及作胸部透视未见明显异常,予口服抗生素配合外滴具有通鼻窍作用的药物治疗无好转。

刻下症见:鼻塞,不闻香臭,以口呼吸,夜间平卧时倍感痛苦,时感心胸憋闷疼痛、气短,纳眠不佳,二便尚调。

患者神情苦恼,精神疲惫。

查舌质淡暗、苔白厚,脉弦。

作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

审其症脉,切合《内经》“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故处方:茯苓15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茜草12克,红花10克,细辛3克,辛夷6克(包煎),瓜蒌12克。

处方7剂,日服1剂。

患者服上方7剂后即感鼻窍渐通,但仍不闻香臭,又继以服用上方5剂后,鼻窍已通利,能闻香臭,并觉胸中舒畅,已无心胸憋闷疼痛、短气之感。

方以茯苓、炙甘草健脾化痰,茜草、红花活血通络,细辛、辛夷温肺化饮、通利鼻窍,杏仁宣降肺气。

全方使血脉通利,肺得宣降,故鼻窍不利、心胸憋闷疼痛诸症自除。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

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为魄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1.藏于阴而象于地:两“于”字均为音节助词,无义。 2.写:泻之古字。
[理论阐释]
1.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区别
名称 脏器 属性

应象
象地
功能特点
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奇恒 脑、髓、骨、脉、胆、 之腑 女子胞
传化 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 焦、膀胱

象天
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作为器官分类,本篇提出“奇恒之腑”和“传化之 腑”的称谓。其分类的依据是器官的属性与功能,而非 为器官的形态。
2.试述“魄门亦为五藏使”的理论及临证意义。 3.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如何?
(2)六腑功能特点的临床意义:六腑主传化物,输泻水 谷及其糟粕,以及五脏代谢后的浊气,故应经常保持通畅状 态。否则,传导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腑气壅滞,出现阳明腑 实或蓄水证等,故六腑为病多见实证,临证宜通宜泻,所以 后世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练习题
1.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各包括那些器官?其功能特点 是什么?
三、五脏与六腑
[原文]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1]。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1]也。所以然者,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王冰注释说“精气为满,水谷为 实”,认为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实而 不能满”“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可见,“满”、 “实”二字在这里有特定含义:满,指精气等气态、液态物 质充盈的状态;实,指水谷及糟粕有形之物停聚的状态。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节选)
[篇 解 ]
别,另,另外。 本篇论脏腑器官,着重于属性及分类,与其他论

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应该如何调养?这些五脏调养方法有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应该如何调养?这些五脏调养方法有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应该如何调养?这些五脏调养方法有用在中医学上,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

君主之官:心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如同象棋中的将/帅,它的存在与否是决定棋局输赢的关键,故而《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

心藏神中医认为,心藏神。

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心气、心血不足,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的问题。

大喜伤心中医认为,过度喜悦的情绪会伤心,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可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可能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与心气虚弱有关;舌下络脉色泽紫黯而曲张,可能预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心火旺症状心的功能异常,多会出现心慌心悸、心前区疼痛、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表现。

养心食疗中医认为,红枣、赤豆、樱桃、鸡鸭血等红色食物能补心;若心火旺盛,则可食用苦瓜等苦味食物以清泻心火。

此外,日常生活中可多发“呵(he)”这个音,也能调节心的功能。

经络调理我们还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等简单的按摩方法来调节心气、心血的运行。

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脾气急躁的人通常有肝火旺盛的问题,导致他们很难克制住自己暴躁的情绪。

易怒的人,常常需要一些激烈的情绪发泄,心里才会好受,直到这个气散了,心气才能平和。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的主宰。

其精曰神,其华曰志。

心藏神,所以统摄百骸,调畅精神,使人的意志得以表现。

心如肝之帅官,总领全身,而心气向下流注,所以音声发自下,归属于肾。

二、肺者,将军之官,其精曰气。

肺通于心,主出入气。

其华曰毛,气化为声,发于肺,所以主宰吸呼。

三、肝者,将军之官,其精曰魂,其神曰魂。

肝藏魂,所以主策动体躯的活动,加之肝的恶邪,使人生气不宁,惊惧骇狂。

四、脾者,中军之官,其精曰思,其神曰意。

脾主运化水谷,以生津液,所以运行血脉,引领精思。

其华曰肉,虚则水谷不化,饥则饮食不行。

五、肾者,官藏之官,其精曰精,其神曰志。

肾藏精,所以生髓、充脑、濡肉、泽皮毛。

是人之根本,摄行于五脏六腑,精气以象变,和泽五脏。

六、心包者,是饰部主管心气通输于血脉之行,其华曰脉。

七、三焦者,是水谷变贯注于五脏六腑之官,其精在上焦为清,中焦为、下焦为渍。

八、膀胱者,是河渠之官,主受五谷之液,贮而为欲,以时行泄,是气化之门户。

九、胆者,是纽门之官,主辅君主,以昼而行,是职为发泄。

十、胃者,是仓廪之官,主受五谷之精气,布为津液,贮而化食。

通过《素问·五藏别论》这一经典著作的记载,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正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论体系。

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还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的记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宰着人体的神明。

心的精气蕴含着人的精神力量,而心气向下流注并归属于肾。

这说明心脏不仅具有控制意志和情绪的作用,还与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素问五脏别论--黄帝内经

四、素问五脏别论--黄帝内经
五脏别论》 《素问五脏别论》 素问 五脏别论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 " 藏而不泻 , 满而不实 " , , 掌握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含义. 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含义. 2,掌握"魄门也为五脏使&# 题解] 题解
别:区别 本文所论, 有别于《 素问六节藏象 本文所论 , 有别于 《 素问 六节藏象 素问五脏生成论 五脏生成论》 论 》 , 《 素问 五脏生成论 》 等有关讨 论藏象的文章故名之. 论藏象的文章故名之.
[原文内容 原文内容] 原文内容 一,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区别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区别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属性为阴,应象为地, 女子胞.属性为阴,应象为地,功能 是藏蓄精气,藏而不泻. 是藏蓄精气,藏而不泻. 传化之腑: 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 大肠,小肠, 膀胱.属性为阳,应象为天, 焦,膀胱.属性为阳,应象为天,功 能是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能是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二,五脏与六腑的不同功能特点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概之: 五脏以藏为贵, 概之: 五脏以藏为贵,六腑以通为用
三,五脏与传化之腑的关系
传化之腑"受五脏浊气" 传化之腑 " 受五脏浊气 " , 方能行使 其传化功能. 其传化功能. 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受五脏指使,方 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受五脏指使 方 能行使排便功能. 能行使排便功能 . 如魄门的启闭要依赖 心神主宰, 肝气条达, 脾气升提, 心神主宰 , 肝气条达 , 脾气升提 , 肺气 宣降,肾气固摄. 宣降,肾气固摄.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腑(或五脏六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篇》,“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脏、脾、肺、肾,主要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五脏六腑图示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折叠编辑本段五脏介绍折叠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上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心脏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素问经典

素问经典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禁简称“五禁”(见《素问.宣明五气篇》)。

“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

由於五味归於五脏,而五味之性多有所偏,偏则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

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

鹹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鹹味。

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火,多食则火盛而使肾水耗损,肾主骨,肾生骨髓,故骨病不宜多食苦味。

甘味善走肌肉,但甘味性滞,多食则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

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

这就是五味之偏,多食不利於病,故有“五禁”之说。

五味所入简称“五入”(见《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肾”,“甘入脾”。

“五味所入”和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五脏化液《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液之由来,清.张志聪认为是“五脏受水穀之津,淖注於外窍而化为五液”(《素问集注》)。

在汗、泪、涎、涕、唾五液中,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故“汗为心液”。

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

肝、脾、肺,分别开窍於目、口、鼻、泪出於目,涎出於口,涕出於耳。

故“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五脏所藏主要是把精神,思维等各种中枢精神活动和五脏相联系。

有两种解释:“心藏神“,“肺藏丑”,“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篇》)。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脏精与志(见《难经.三十四难》)。

“五脏所藏”的理论是古人在五行学说支配分类归纳的,不仅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而且也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谈人的精神活动,因此更应有分析和研判的必要。

五脏所恶简称“五恶”(见《素问.宣明五气篇》)。

“恶”,有憎厌的意思。

五脏各随其性能与气化而有所恶。

所谓“五恶”即“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内经》第07讲 素问·五脏别论

《内经》第07讲 素问·五脏别论

手 太 阴 肺 经 简 谱
相 传 脉 诊 为 扁 鹊 所 创
复习思考题
1. 词解: ➢ 奇恒之腑 、传化之腑、魄门、气口。 2. 背诵: ➢ “脑、髓、骨、脉、胆……名曰奇恒之腑。” ➢ “魄门亦为五脏使……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也。” ➢ “拘于鬼理解: ① 脏腑分为几类?依据是什么? ② 如何理解“藏”、“泻”、“实”、“满”?
端,排泄浊气浊物于体外,故谓其为“五脏使”。 4.这一理论对调理五脏以治疗魄门的开启失常,或
通过开启魄门以调理五脏病变,均有重要指导意 义。
三、论气口诊脉原理
1.“气口”为脉之大会,乃手太阴肺经的经 脉所在。
2.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为后天之本,故 察“气口”可诊断气血的盛衰。
手 太 阴 肺 经 古 图 谱
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③ 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有何指导意
义? ④ 为什么脉诊独取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
题解及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脏腑分类及其功能特点, 有别于其它论述藏象的篇章,故名篇。
目的要求
掌握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理解脏腑藏泻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理解寸口诊脉的原理。 掌握“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与临床意
义。
一、脏腑分类依据及其功能特点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 “满而不能实”的特点。
病机上提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非绝对);养 生治疗上提示必须注重保养五脏精气,而六 腑则“以通为用”。
腑藏关系
六腑“受五脏浊气”——脏输精于腑,腑 传输排泄脏的代谢产物。
提示:病机上脏腑虚实相关;
治疗上脏实泻腑,腑虚补藏。
二、“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意义
1.魄门功能正常与否,反映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 2.调五脏以治魄门病变,开魄门以治五脏病。 3.腑受五脏浊气,主传送输泻,魄门为传化之腑的末

内经试题

内经试题

内经[单项选择题]1、《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A.心、肺B.肺、脾C.肺、肾D.肺、肝E.心、肝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能()A.食气B.生气C.使阳气虚D.使阴气虚E.使津液伤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3、《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七()A.肝气衰B.三阳脉衰C.天癸竭D.发始白E.任脉虚参考答案:E[多项选择题]4、在《素问·举痛论》的九气为病中,涉及下列哪些病因()A.饮食B.七情C.外伤D.劳伤E.外感参考答案:B,D,E[多项选择题]5、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本的是()A.先热而后生病者B.先热而后生中满者C.小大利D.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E.小大不利参考答案:A,C,D[判断题]6、漏泄是大便泄泻之症。

参考答案:对[判断题]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其病机是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

参考答案:对[填空题]8《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形气()谓之可治;形气()谓之难治。

参考答案:相得;相失[填空题]9《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乃生()成积也。

”参考答案:得寒;厥乃[填空题]10《素问·厥论》认为:“阳气衰于下,则为();阴气衰于下,则为()参考答案:寒厥;热厥[填空题]11联系《素问·举痛论》原文,阐述五脏猝痛之病因病机。

参考答案:①寒邪是导致五脏猝痛之主要病因。

②寒邪入经,经脉阻滞、气血凝涩、运行不畅甚则不通,故发为五脏猝痛。

③寒邪犯人引起猝痛的病变均不离经脉与血气,在经脉则脉寒、脉绌急、脉涩、脉不通等;在血气则血涩、血气稽留、血不得散、脉涩血虚、血气乱等[填空题]12据《素问·奇病论》简述脾瘅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治法。

参考答案:脾瘅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化湿酿热,湿热困脾,五谷精气上泛所致,故以湿热困脾为其主要病机。

五脏别论篇

五脏别论篇

五脏别论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白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

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

凡治病并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痴情的表现。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黄帝内经第十九讲《素问.五脏别论》

黄帝内经第十九讲《素问.五脏别论》

黄帝内经第十九讲《素问.五脏别论》教材的59页。

是《脏象论》这一段的后边【临证指要】问题。

这个【临证指要】列出个题目,叫“脏象是诊治疾病的基础理论”。

我们曾经说过,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重点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组织器官的结构。

同时,又包括一定的解剖,但是呢,毕竟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为主。

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那么当然也是诊治疾病的,甚至防治疾病的一个基本理论。

举例说,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很重要方法,叫做辨证论治。

但是,治必是以诊断为基础的。

也就是辨证,辨证完了才能够出诊断嘛!在诊断的基础上,才那个谈到正确的治疗。

那么辨证,辨什么呢?虽然我们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等等。

乃至于病因辨证,很多的辨证方法。

但是这些辨证方法可以说是以脏象辨证或者脏腑辨证,作为其基础的。

因为你不论气血,气血津液经络,都是和脏象相联系的,或者说气血津液经络,本身就是属于脏象的。

脏腑更不要谈了。

即使是病因辨证,辨出是什么病因来,什么病因的落脚点还得落实到“在什么地方?”风伤于什么地方了?暑伤于什么地方了?湿伤于什么地方了?还得落实到部位上。

也就大家常说的,辨证的时候,要注意辨病性、辨病势、辨病位。

病势,寒热阴阳的发展,病性,以及中国虚实寒热的,病位,是到底在哪个部位,到底在哪个经的,到底在哪个脏腑?还是不管你病性、病势,最后落实要落实到部位上去。

而这个部位就是属于脏象的。

所以在诊断上是这样,落实到病位上才能够正确的施治。

比如说你要是这人是虚,气虚吧。

气虚是什么气虚?是脾气虚,是肺气虚,还是肾气虚?还是心气虚?还是得落实到具体的部位上,病位上。

然后才可以说补,补气,才可以知道补什么气?而不是笼统的补气。

也就是说,这些个辨证的,不管哪一种辨证,都得要辨到病位上去,而这个病位,一落实它就属于脏象的具体内容了。

所以说,说它是脏象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必然是要贯穿到所有的理论当中去,我们在这里头,只不过是举例说诊断和治疗的问题。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6-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6-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6-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黄帝内经-素问11-五藏别论》拼音诵读版《黄huánɡ帝dì内nèi 经jīnɡ--素sù问wèn 》第Dì11章zhānɡ 五wǔ藏zànɡ别bié论lùn黄Huánɡ帝dì问wèn 曰yuē:余yú闻wén 方fānɡ土tǔ,或huò以y ǐ脑nǎo 髓suǐ为wéi 脏zànɡ,或huò以y ǐ肠chánɡ胃wèi 为wéi 脏zànɡ,或huò以y ǐ为wéi 腑fǔ。

敢Gǎn 问wèn 更ɡēnɡ相xiānɡ反fǎn ,皆jiē自z ì谓wèi 是shì。

不Bù知zhī其qí道dào ,愿yuàn 闻wén 其qí说shuō。

岐Qí伯bó对duì曰yuē:脑nǎo 、髓suǐ、骨ɡǔ、脉mài 、胆dǎn 、女nǚ子z ǐ胞bāo ,此c ǐ六liù者zhě,地dì气qì之zhī所suǒ生shēnɡ也yě,皆jiē藏cánɡ于yú阴yīn 而ér 象xiànɡ于yú地dì,故ɡù藏cánɡ而ér 不bù泻xiè,名mínɡ曰yuē奇j ī恒hénɡ之zhī府fǔ。

夫Fū胃wèi 、大dà肠chánɡ、小xiǎo 肠chánɡ、三sān 焦jiāo 、膀pānɡ胱ɡuānɡ,此c ǐ五wǔ者zhě,天tiān 气qì之zhī所suǒ生shēnɡ也yě,其qí气qì象xiànɡ天tiān ,故ɡù泻xiè而ér 不bù藏cánɡ,此c ǐ受shòu 五wǔ藏zànɡ浊zhuó气qì,名mínɡ曰yuē传chuán 化huà之zhī腑fǔ。

五脏别论篇注解

五脏别论篇注解

原文
曰地也此骨岐

, 故
, 皆
六 者
、 脉
伯 对
恒藏藏,、曰 而于地胆:
之不阴气、脑

写 ,
而 象
之 所
女 子
、 髓
。名于生胞、

译文
这气那精是脉岐 叫以样血感、伯 作濡。,受胆回 奇养它像地和答 恒机们地气女说 之体的之而子: 腑而作厚生胞脑 。不用能的,、
泄,盛,这髓 于是载都六、 体藏万能者骨 外精物藏,、 ,
分体们五一,膀
别内受脏样它胱



原文
藏六也脏谷魄 ,府,者不门 故者故,得亦 实,满藏久为 而传而精藏五 不化不气。藏 能物能而所, 满而实不谓使 也不。写五水 。
收充满是糟魄 、实,藏粕门 输。却精不也 泻六不而能属 出腑像不长于 去是肠泻久五 ,要胃的留脏
把那,存。 食样所在它 物,以体的 消被虽内作 化水常。用 、谷常五是 吸所充脏使
写此名此天所此肠夫
不曰受,生五、胃
者能传五故也者三、
久化藏写,,焦大
也留之浊而其天、肠
,府气不气气膀、
。输。,藏象之胱小


输经纳的所们这像
送过水浊以的五胃
和分谷气是作者、
排化浊,泻用,大
出,气叫而,是肠
。要以作不像感、
把后传藏天受小
精,化,之天肠
华不之它健气、
和能腑们运而三
糟久。受不生焦
粕停它纳息的、
而曰肠肠入所

实 而
实 而
虚 ;
口 ,
以 然
实不胃食则者

满 ,
虚 ,
下 ,
胃 实

黄帝内经:素问第11章 五藏别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11章 五藏别论

五脏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原文】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原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翻译】黄帝问道:为什麽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原文】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黄帝内经》素问 ●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 ●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导读:【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五脏别论第十一》[篇名解释]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在此以“五脏”概称脏腑。

别,区别、分别。

由于本篇专以“藏、”、“泻”论脏腑,与《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五脏生成篇》等(这些篇章多是分别论述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其内外联系)均有不同,因此别立一篇而名曰“五藏别论”。

[篇章大意]一、讨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与区别。

二、论述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

三、阐述诊治疾病的注意事项。

[篇章结构]第一节讨论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第二节论述气口(寸口)脉诊察疾病的原理(第八单元“脉要精微”)[释译图析]第一节讨论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一、奇恒之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二、传化之腑(六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三、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一、奇恒之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⑴,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

敢⑵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⑶,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⑷。

[注解释义]黄帝问曰:余闻方士⑴,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

敢⑵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⑴方士:王冰:“明悟方术之士”。

这里指掌握方术即医理的医生。

⑵敢:自言冒昧之意。

黄帝问道:我听说医生们,他们对脏与腑的解释不同,如有的把脑和髓称为脏,有的把肠和胃称为脏,有的还认为这些都应该称为腑。

假使有人冒昧地提出与他们相反的意见来质问,他们又都是各执己见、自以为是。

不知其中的道理,究竟哪种说法对呢?希望听您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⑶,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⑷。

⑶女子胞:亦称胞宫,即子宫。

⑷奇恒之府:张介宾:“奇,异也。

恒,常也。

”由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器官在功能上主藏阴精、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在形态上均属空腔、管腔器官,与六腑相似,即异于常脏常腑。

因此称之为“奇恒之腑”。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脏器,都是秉承地气产生的,都有储藏阴精的功能,就象大地藏蓄万物一样,所以它们总的功能只能藏阴精、保持阴精充盛而不外泻,这不同于六腑主管传泻饮食糟粕,却类似于藏阴精而不泻的五脏,因此称为它们为奇恒之腑。

[图表分析]奇恒之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功能:主藏阴精、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形态:均属空腔、管腔器官,与六腑相似[小结]本文之所以要把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主要是由于这些脏器在功能上主藏阴精、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在形态上均属空腔、管腔器官,与六腑相似,即异于常脏常腑,因此称之为“奇恒之腑”。

另外,《内经》藏象理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奇恒之腑在功能上实际均属五脏的生理范畴,如肝胆互为表里,精汁(胆汁)的化生与排泄都由肝之疏泄功能来控制和调节;心主神明、主血脉,与脑、脉关系密切;肾藏精、生髓、主骨,又系胞,与髓、骨、女子胞有关;……。

《内经》在常脏常腑之外,又专门列出奇恒之腑,目的在于突出这些脏器功能特点的重要性,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传化之腑(六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原文]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⑴,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⑶,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

魄门⑶亦为五藏使⑷,水谷不得久藏。

[注解释义]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⑴,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⑶,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

⑴此五者:张景岳:“凡此五者,是名六腑,胆称奇恒,则此惟五矣。

”⑵传化之府:传,传导;化,消化、转输;府,即腑。

传化之府,即六腑。

因六腑具有传导、消化、转输饮食的作用,故又称为传化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器官(实际包括既是奇恒之府又是六腑的胆应是六个器官),都是秉承天气产生的,它们的作用象苍天一样健运不息,所以它们总的功能只能是泻而不藏。

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行使传导、消化、转输饮食的功能,因此称之为传化之府。

这种功能不能片刻停留,而要不间断地把精华输送到五脏、把糟粕泻出体外。

魄门⑶亦为五藏使⑷,水谷不得久藏。

⑶魄门:即肛门。

王冰注曰:“内通于肺,故曰魄门。

”即肛门上通于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而肺藏魄,故肛门亦称魄门。

丹波元坚注云:“魄,粕通。

”肛门为排泄糟粕的门户,故肛门也叫粕门。

⑷五藏使:使,使役。

肛门启闭功能,赖五脏之气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之气的升降,故为五脏使。

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的职能,使水谷糟粕不能久藏体内。

[图表分析]传化之腑(六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泻而不藏功能:传化之腑输泻者也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数量:六个—————六腑“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肛门的正常启闭开合肛门的启闭功能魄门亦为五藏使脾气的升提维持五脏气机的升降赖五脏之气调节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小结]本文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六腑命名为传化之腑,主要是由于这些脏器具有传导、消化、转输饮食作用的缘故。

另外,“魄门亦为五脏使”明确了魄门与五脏的密切关系,即魄门、肛门的正常启闭开合维持着五脏气机的升降,而肛门的启闭功能又依赖于五脏之气的调节。

[临床意义]“魄门亦为五脏使”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由于魄门、肛门的启闭功能、排泄大便的作用是由五脏来主管的,因此肛门排泄大便功能失常往往反映的是五脏功能失常的病变,如大便失禁、滑泄不固多属心神失常、肾气失摄。

反之,因为肛门的正常启闭开合亦维持着五脏气机的升降,所以肛门启闭开合失常也会发生五脏气机升降失调的病变,象大便秘结可引起肺气宣降失常发生咳嗽气喘、大便遗泄可引起脾气升发不足发生头晕疲乏。

三、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⑴也,故满而不能实⑵。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⑶,故实而不能满⑵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注解释义]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⑴也,故满而不能实⑵。

⑴藏精气而不写:藏,有贮藏的含义。

写,通“泻”,指转输与排泄。

⑵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满,是盈满的意思,指精气盈满,如王冰就说:“精气为满”。

实,是充实的意思,指水谷充实,如王冰就说:“水谷为实”。

我们所说的五脏,它是贮藏精气却不泻出体外的,所以其中经常精气盈满,而不象六腑那样由饮食水谷来充实。

五脏主藏:五脏主藏,藏的是精气,这里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即精、气、血等精微物质在内。

由于精、气、血是营养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因此五脏是贮藏精气却不泻出体外的。

五脏主藏而不泻:五脏主藏而不泻,不泻是指五脏不直接向体外排泄,但也有向其他组织器官输送、输注即“泻”精气的作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之“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的“写”、《灵枢·大惑论》之“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的“注”等即是。

五脏的“泻”有散泻、向体内泻、脏满而泻的特点。

以上说明五脏主藏也有泻,只不过是以藏为主罢了。

另外,五脏的泻与六腑的“泻”是不同的。

五脏在形态上是中满的:因为五脏主藏精气,只有精气充足丰富,才能游溢于中而供养人体,所以五脏应该经常保持精气盈满的状态,却不象六腑那样直接由饮食水谷来充实它。

此外,正因为五脏主藏精气,五脏中满才能藏贮精气,所以五脏在形态上是中满的,没有腔隙、空隙,称为实质性脏器。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⑶,故实而不能满⑵也。

⑶传化物而不藏:传化,即传送、转输、排泄的意思,可用“泻”来概括,因此,六腑的功能是主管“泻而不藏”的。

至于六腑,它是传送、转输、排泄即泻饮食水谷的,而不能象五脏那样贮藏精气,所以需要经常由水谷来充实,却不象五脏那样是贮藏精气的。

六腑主泻:六腑主泻,泻的是水谷。

因为六腑要把经过消化作用变成的水谷精气上输于脾、藏于五脏,还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糟粕排出体外,所以六腑是传送、转输、排泄即泻饮食水谷的,而不能象五脏那样贮藏精气。

六腑主泻而不藏:六腑主泻而不藏,不藏主要是指六腑泻水谷的作用而言,但这并不是说六腑泻中就没有藏、也不能说六腑泻的全是糟粕——六腑泻水谷,一方面要吸收精微输泻、输送于五脏,另一方面要将饮食糟粕下输大肠、膀胱而排出体外。

“不藏”有两个含义,一是从时间上来说,是说六腑是不能久藏的;二是从本质上来说,是说六腑以泻水谷为主要功能,而不象五脏那样是贮藏精气的。

六腑在形态上应该是空腔、管腔状:因为六腑具有传送、转输、排泄即泻水谷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在肠胃虚实交替的情况下进行的,即后文所说的“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所以六腑需要经常由水谷来充实,却不象五脏那样是贮藏精气的。

另外,从六腑主管泻水谷的功能分析,六腑在形态上应该是空腔、官腔状,一般称为空腔性脏器。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六腑之所以充实水谷,是因为水谷入口以后,胃中虽充实而肠中是空虚的;及至食物下达,则肠中充实了,而胃中却又空虚了。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五脏是“满而不实”的。

[图表分析]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小结]本文讨论了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分。

从藏与泻、满与实等大的方面来说,五脏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六腑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

[临床意义]五脏主藏精气,精气宜藏不宜泻,因此临床上多虚证、多精气亏耗的病证,,治疗也多用补法、固涩收敛法,即便是五脏实证,也不宜攻泻过度。

六腑主传化水谷,“以通为用”,所以临床上多实证、多水谷实满的病证,治疗也多用泻法、攻小通里法,即使是六腑虚证,也需要注意通降。

[总结](第一节)本节首先以“藏”、“泻”为分类依据,对脏腑进行了区别,将内脏分为五脏、六腑(传化之腑)、奇恒之腑三大类,统一了人们对脏腑的认识。

其次从藏与泻、满与实等大的方面,概括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

再次由于魄门为六腑的终端,最能反映脏腑关系,象亦易见,故言“魄门亦为五脏使”,强调了魄门与五脏的关系,突出了五脏在藏象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论述气口(寸口)脉诊察疾病的原理(第八单元“脉要精微”)一、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二、诊治疾病时医患双方的注意事项一、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原文]帝曰:气口⑴何以独为五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⑵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