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经典例题及解题技巧最新
人教版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单选题1、如图,小林利用圆规在线段CE上截取线段CD,使CD=AB.若点D恰好为CE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CD D.CE=2ABA.CD=DE B.AB=DE C.CE=12答案:C解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逐项判定即可.解:由题意得:D是线段CE的中点,AB=CD∴CD=DE,即选项A正确;AB=1CE=CD=DE,即B、D正确,C错误.2故答案为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和线段中点的性质,其中正确理解线段中点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下列判断正确的有()(1)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不是棱柱;(2)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也是棱柱;(3)正方体是柱体,圆柱也是柱体;(4)正方体不是柱体,圆柱是柱体.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根据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平行,其余面都是四边形,并且相邻的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柱体的定义:一个多面体有两个面互相平行且相同,余下的每个相邻两个面的交线互相平行,进行判断即可.解:(1)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是棱柱,故此说法错误;(2)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也是棱柱,故此说法正确;(3)正方体是柱体,圆柱也是柱体,故此说法正确;(4)正方体是柱体,圆柱是柱体,故此说法错误.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棱柱和柱体的定义,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定义.3、可以近似看作射线的是()A.绷紧的琴弦B.手电筒发出的光线C.孙悟空的金箍棒D.课桌较长的边答案:B解析:根据直线、线段、射线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即可.A.绷紧的琴弦可看作线段,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看作线段,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课桌较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基本特征是解题的关键.4、给出下列各说法: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的;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的,1个是曲的;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的;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的.其中正确的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圆柱、圆锥、正方体、球,可得答案.解: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2个底面是平面,1个侧面是曲面,故①错误;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故②正确;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曲面,故③错误;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故④正确;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认识立体图形,熟记各种图形的特征是解题关键.5、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近年来,我区政府在永定河治理过程中,有时会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图中A,B 两地间的河道改直后大大缩短了河道的长度.这一做法的主要依据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垂线段最短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根据线段的性质分析得出答案.由题意中改直后A ,B 两地间的河道改直后大大缩短了河道的长度,其注意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故选:D .小提示:此题考查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掌握题中的改直的结果是大大缩短了河道的长度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6、已知∠α=60°32′,则∠α的余角是( )A .29°28′B .29°68′C .119°28′D .119°68′答案:A解析:根据余角的定义、角度的四则运算即可得.∵和为90°的两个角互为余角,且∠α=60°32′,∴∠α的余角为90°−∠α=90°−60°32′=29°28′,故选:A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余角、角度的四则运算,熟练掌握余角的定义是解题关键.7、如图,BC =12AB ,D 为AC 的中点,DC =3cm ,则AB 的长是( )A .72cmB .4cmC .92cmD .5cm先根据已知等式得出AB与AC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线段的中点定义可得出AC的长,从而可得出答案.∵BC=12AB∴AC=AB+BC=AB+12AB=32AB,即AB=23AC∵D为AC的中点,DC=3cm ∴AC=2CD=6cm∴AB=23AC=23×6=4(cm)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倍分、线段的中点定义,掌握线段的中点定义是解题关键.8、下列四个图中,是三棱锥的表面展开图的是()A.B.C.D.答案:B解析:根据三棱锥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即可求解解:A是四棱柱,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是三棱锥,故该选项正确,符合题意;C是四棱锥,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是三棱柱,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棱锥的侧面展开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棱锥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填空题9、单位换算:56°10′48″=_____°.答案:56.18解析:先将48″换算成“分”,再将“分”换算成“度”即可.)′=0.8′,解:48×(160)°=0.18°,则10.8×(160故56°10′48″=56.18°,所以答案是:56.18.小提示:本题考查度、分、秒的换算,掌握换算方法是正确计算的前提.10、将如图所示的平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爱”的对面的汉字是_____.答案:家解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我”字对面的字是“丽”,“爱”字对面的字是“家”,“美”字对面的字是“乡”.所以答案是:家.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11、用度、分、秒表示:37.68°=______.答案:37°40′48″解析:进行度、分、秒的转化运算,注意以60为进制.1°=60′,1′=60′′.解:37.68°=37°+0.68×60′=37°+40.8′=37°+40′+0.8×60′′=37°+40′+48′′=37°40′48′′故答案为37°40′48″小提示: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掌握1°=60′,1′=60′′是解题的关键12、将两个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为如图所示的位置,若∠AOD=108°,则∠COB=_________.答案:72°.解析:由∠AOB=∠COD=90°,∠AOC=∠BOD,进而∠AOC=∠BOD=108°-90°=18°,由此能求出∠BOC.解:∵∠AOB=∠COD=90°,∴∠AOC=∠BOD,又∠AOD=108°,∴∠AOC=∠BOD=108°-90°=18°,∴∠BOC=90°-18°=72°.所以答案是:72°.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角的和差,两锐角的互余,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所示,∠AOC=90°,点B,O,D在同一直线上,若∠1=26°,则∠2的度数为______.答案:116°解析:由图示可得,∠1与∠BOC互余,结合已知可求∠BOC,又因为∠2与∠COB互补,即可求出∠2的度数.解:∵∠1=26°,∠AOC=90°,∴∠BOC=64°,∵∠2+∠BOC=180°,∴∠2=116°.所以答案是:116°.小提示:此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属于基础题,关键是掌握互余的两角之和为90°,互补的两角之和为180°. 解答题14、已知OD 、OE 分别是∠AOB 、∠AOC 的角平分线.(1)如图1,OC 是∠AOB 外部的一条射线.①若∠AOC =32°,∠BOC =126°,则∠DOE = °;②若∠BOC =164°,求∠DOE 的度数;(2)如图2,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BOC =n °,用n 的代数式表示∠DOE 的度数.答案:(1)63;(2)∠DOE =82°;(3)∠DOE =12n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关系,可找到∠BOC 和∠DOE 的度数,代入数据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关系,可找到∠BOC 和∠DOE 的度数,代入数据即可.解:(1)∵OD 、OE 分别是∠AOB 、∠AOC ,∴∠AOD =12∠AOB ,∠AOE =12∠AOC ,∴∠DOE =∠AOD +∠AOE =12(∠AOB +∠AOC )=12∠BOC ,∵∠BOC =126°,∴∠DOE =63°,所以答案是:63.(2)由①可知,∠DOE =12∠BOC ,∵∠∠BOC =164°,∴∠DOE =82°.(3)∵OD 、OE 分别是∠AOB 、∠AOC ,∴∠AOD =12∠AOB ,∠AOE =12∠AOC , ∴∠DOE =∠AOD ﹣∠AOE =12(∠AOB ﹣∠AOC )=12∠BOC ,∵∠BOC =n °,∴∠DOE =12n °.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计算,根据图形,找到角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5、如图,已知点C 为AB 上一点,AC=15cm ,CB=23AC ,若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求DE 的长.答案:DE =5cm解析:根据条件可求出AB 与CD 的长度,利用中点的性质即可求出AE 与AD 的长度,从而可求出答案. 解:∵AC =15 cm ,CB =23AC ,∴CB =10 cm ,AB =15+10=25 cm .又∵E 是AB 的中点,D 是AC 的中点,∴AE =12AB =12.5 cm .∴AD =12AC =7.5 cm ,∴DE =AE ﹣AD =12.5﹣7.5=5 cm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线段之间的熟练关系,本题属于基础题型.11。
初中几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几何试题及答案解析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几何部分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一份初中几何试题及其答案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几何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试题一: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底边上的高为4cm,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利用勾股定理来求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a,底边的一半为3cm(因为底边长为6cm)。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有:\[ a^2 = 3^2 + 4^2 \]\[ a^2 = 9 + 16 \]\[ a^2 = 25 \]\[ a = 5 \text{ cm}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cm。
那么,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底边加上两条腰的长度:\[ \text{周长} = 6 \text{ cm} + 5 \text{ cm} + 5 \text{ cm} = 16 \text{ cm} \]答案: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
试题二: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该圆的面积。
解析:圆的面积公式为 \( A = \pi r^2 \),其中 \( r \) 是圆的半径。
将半径 \( r = 5 \text{ cm} \) 代入公式,我们得到:\[ A = \pi \times 5^2 \]\[ A = \pi \times 25 \]\[ A = 25\pi \text{ cm}^2 \]答案:该圆的面积为 \( 25\pi \text{ cm}^2 \)。
试题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 c \) 可以通过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 a \) 和 \( b \) 计算得出,公式为 \( c =\sqrt{a^2 + b^2} \)。
将 \( a = 3 \text{ cm} \) 和 \( b = 4\text{ cm} \) 代入公式,我们得到:\[ c = \sqrt{3^2 + 4^2} \]\[ c = \sqrt{9 + 16} \]\[ c = \sqrt{25} \]\[ c = 5 \text{ cm} \]答案:斜边的长度为5cm。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及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线段平移形成平行四边形。
对称:以角平分线、垂线或半角作轴进行对称,形成对称全等。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形成旋转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通过翻折将直角三角形对称成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通过旋转构造相邻等线段的旋转全等。
共旋转:通过寻找两对相邻等线段构造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将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模型变形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几何最值模型对称最值: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旋转最值:找到与所要求最值相关成三角形的两个定长线段,定长线段的和为最大值,定长线段的差为最小值。
剪拼模型通过中点的180度旋转及平移改变图形的形状,例如将三角形剪拼成四边形或将矩形剪拼成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通过射影定理来求解。
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x√2.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x√2/2.因此,根据射影定理,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高为x/2,进而得到正方形的边长为x=x√2/2.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将一个正方形变成另一个正方形。
这可以通过旋转相似模型来实现。
例如,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全等来实现形状的改变,而两个有一个角为300度的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相似来实现形状的改变。
更一般地,两个任意相似的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成一定角度来实现旋转相似,其中第三边所成夹角符合旋转“8”字的规律。
在相似证明中,需要注意边和角的对应关系。
相等的线段或比值在证明相似时可以通过等量代换来构造相似三角形。
另外,从三垂线到射影定理的演变,再到内外角平分线定理,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通过将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进行旋转变换,可以构造出旋转全等模型。
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将相邻等线段所成角的一半旋转后拼接在一起,形成对称全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将两个等腰三角形或正多边形的夹角进行变化,来构造出模型变形。
如果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可以先找到两个正多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公共极点,然后围绕公共极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幂定理可以用等线段、等比值、等乘积进行代换,从而将两个数之间的比值转换成乘积。
在相似证明中,常用的辅助线是平行线,根据题目条件来确定比值并做出相应的平行线。
题目一:在半圆中,圆心为O,圆上有点C、E,CD垂直于AB,EF垂直于AB,EG垂直于CO。
证明CD等于GF。
题目二:在正方形ABCD内部,点P满足∠PAD=∠PDA=15度。
证明△PBC是正三角形。
题目三:在图中,ABCD、A1B1C1D1都是正方形,A2、B2、C2、D2分别是AA1、BB1、CC1、DD1的中点。
证明A2B2C2D2是正方形。
题目四: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交MN于E、F。
证明∠DEN=∠F。
题目五:在△ABC中,H为垂心,O为外心,且OM垂直于BC于M。
1)证明AH等于2OM;2)如果∠BAC等于60度,证明AH等于AO。
1.设P为正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连接PA,PB,PC,由三角形不等式可得PA+PB>AB。
PB+PC>BC。
PC+PA>CA。
将三式相加得到2PA+2PB+2PC>AB+BC+CA=3,即PA+PB+PC>3/2.又由于P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不超过1,所以PA+PB+PC<3,综上可得1.5≤PA+PB+PC<3,即所求不等式成立。
2.设P为正方形ABCD内任意一点,连接PA,PB,PC,PD。
由于正方形四边相等,所以PA+PC=2,PB+PD=2.又由于P到四边的距离不超过1,所以PA+PB+PC+PD<4.将前两式相加得到PA+PB+PC+PD=2(PA+PB)/2+2(PC+PD)/2≥2√(PA·PB)+2√(PC·P D)。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单选题1、一个几何体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从上面观察这个几何体,看到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则从正面看该几何体的形状图为()A.B.C.D.答案:A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从正面看有3列,每列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4,2,3,据此可得出图形.解:根据所给出的图形和数字可得:从正面看有3列,每列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4,3,2,则符合题意的是: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等知识,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平2、下列各角中,是钝角的是( ).A .14周角B .23平角C .平角D .14平角答案:B解析:直接利用角的定义逐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解:A. 14周角= 14×360°=90°,不是钝角,不合题意; B. 23平角=23×180°=120°,是钝角,符合题意;C. 平角=180°,不是钝角,不合题意;D. 14平角=14×180°=45°,不是钝角,不合题意. 故选:B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概念,正确掌握平角、周角、钝角的概念是解题关键.3、已知∠AOB =30°,如果用10倍的放大镜看,这个角的度数将( )A .缩小10倍B .不变C .扩大10倍D .扩大100倍答案:B解析:根据角是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它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无关,只与两条射线形成的夹角有关系,直接判断即可.解: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放大镜没有改变顶点的位置和两条射线的方向,所以用10倍放大镜观察这个角还是30度.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的概念.解题关键是掌握角的概念: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明确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4、如图所示,∠COD的顶点O在直线AB上,OE平分∠COD,OF平分∠AOD,已知∠COD=90°,∠BOC=α,则∠EOF的度数为()A.90°+αB.90°+α2C.45°+αD.90°﹣α2答案:B解析:先利用∠COD=90°,∠BOC=α,求出∠BOD的度数,再求出∠AOD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分别求出∠FOD和∠EOD的度数,相加即可.解:∵∠COD=90°,∠BOC=α,∴∠BOD=90°-∠BOC=90°-α,∴∠AOD=180°-∠BOD=90°+α,∵OF平分∠AOD,∴∠DOF=12∠AOD=45°+12α,∵OE平分∠COD,∴∠DOE=12∠COD=45°,∴∠EOF=∠FOD+∠DOE=90°+α;2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计算,解题关键是准确识图,弄清角之间的和差关系.5、观察下列图形,其中不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利用正方体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解:A、C、D均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B、是凹字格,故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熟记展开图的11种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利用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一线不过四、田凹应弃之”(即不能出现同一行有多于4个正方形的情况,不能出现田字形、凹字形的情况)判断也可.6、下列事实可以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来说明的是()A.从王庄到李庄走直线最近B.在正常情况下,射击时要保证瞄准的一只眼睛在准星和缺口确定的直线上,才能射中目标C.向远方延伸的铁路给我们一条直线的印象D.数轴是一条特殊的直线答案:B解析: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得出答案.在正常情况下,射击时要保证瞄准的一只眼在准星和缺口确定的直线上,才能射中目标,这说明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故选B.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的性质,利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得出是解题关键.7、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红”字的面的对面上的字是()A.传B.国C.承D.基答案:D解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是必须相隔一个正方形,据此作答.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则:“传”与“因”是相对面,“承”与“色”是相对面,“红”与“基”是相对面.故选:D.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8、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则该几何体中写“英”的面相对面上的字是( )A.战B.疫C.情D.颂答案:B解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战”与“情”是相对面,“疫”与“英”是相对面,“颂”与“雄”是相对面.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9、下列语句表示的图形是(只填序号)①过点O的三条直线与另条一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_____.②以直线AB上一点O为顶点,在直线AB的同侧画∠AOC和∠BOD:_______.③过O点的一条直线和以O为端点两条射线与另一条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_________.答案:(3)(2)(1)解析:解:观察图形,根据所给的信息可得:①过点O的三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的图形为(3);②以直线AB上一点O为顶点,在直线AB的同侧画∠AOC和∠BOD的图形为(2);③过O点的一条直线和以O为端点两条射线与另一条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的图形为(1).所以答案是:(3);(2);(1).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知识,注意掌握三者的特点,给出图形应该能判断出是哪一个.10、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结果保留π)答案:12π或16π解析:根据题意可得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是圆锥,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是圆锥,π×32×4=12π,①当绕它的直角边为3cm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的体积是:13π×42×3=16π,②当绕它的直角边为4cm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的体积是:13所以答案是:12π或16π.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点、线、面、体,关键是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注意分类讨论.11、如图,将甲、乙、丙、丁四个小正方形中的一个剪掉,使余下的部分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则剪掉的这个小正方形是________答案:丁解析:能围成正方体的“一四一”,“二三一”,“三三”,“二二二”的基本形态要记牢.解题时,据此即可判断答案.解:将如图所示的图形剪去一个小正方形,使余下的部分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编号为甲乙丙丁的小正方形中剪去的是丁,所以答案是:丁.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或者熟记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只要有“田”,“凹”字格的展开图都不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12、如图,∠AOC=∠BOD=90°,∠AOB=70°,在∠AOB内画一条射线OP得到的图中有m对互余的角,其中∠AOP=x°,且满足0<x<50,则m=_______.答案:3或4或6解析:分三种情况下:①∠AOP=35°,②∠AOP=20°,③0<x<50中的其余角,根据互余的定义找出图中互余的角即可求解.∠AOB =35°时,∠BOP=35°①∠AOP=12∴互余的角有∠AOP与∠COP,∠BOP与∠COP,∠AOB与∠COB,∠COD与∠COB,一共4对;②∠AOP=90°-∠AOB =20°时,∴互余的角有∠AOP与∠COP,∠AOP与∠AOB,∠AOP与∠COD,∠COD与∠COB,∠AOB与∠COB,∠COP与∠COB,一共6对;③0<x<50中35°与20°的其余角,互余的角有∠AOP与∠COP,∠AOB与∠COB,∠COD与∠COB,一共3对.则m=3或4或6.所以答案是:3或4或6.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13、已知∠A=20°18',则∠A的余角等于__.答案:69°42′解析: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解答即可.解:∵∠A=20°18',∴∠A的余角为90°﹣20°18′=69°42′.所以答案是:69°42′.小提示:本题考查余角定义,熟知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是解答的关键.解答题14、如图,线段AB=8cm,C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1)AC=3cm,求线段CM、NM的长;(2)若线段AC=m,线段BC=n,求MN的长度(m<n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CM=1cm,NM=2.5cm;(2)12n解析:(1)求出AM长,代入CM=AM-AC求出即可;分别求出AN、AM长,代入MN=AM-AN求出即可;(2)分别求出AM和AN,利用AM-AN可得MN.解:(1)∵AB=8cm,M是AB的中点,∴AM=12AB=4cm,∵AC=3cm,∴CM=AM−AC=4−3=1cm;∵AB=8cm,AC=3cm,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AM=12AB=4cm,AN=12AC=1.5cm,∴MN=AM−AN=4−1.5=2.5cm;(2)∵AC=m,BC=n,∴AB=AC+BC=m+n,∵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AM =12AB =12(m +n),AN =12AC =12m ,∴MN =AM −AN =12(m +n)−12m =12n .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定义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AM 、AN 的长.15、已知: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若线段AC =6,BC =4,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AB =a ,求线段MN 的长度;(3)若将(1)小题中“点C 在线段AB 上”改为“点C 在直线AB 上”,(1)小题的结果会有变化吗?求出MN 的长度. 答案:(1)5cm ;(2)12a ;(3)1或5. 解析:(1)由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可知MC =3,CN =2,从而可求得MN 的长度.(2)由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MN =MC +CN =12(AC +BC )=12AB .(3)由于点C 在直线AB 上,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计算MN 的长度.解:(1)∵ AC =6,BC =4,∴ AB =6+4=10,又∵ 点M 是AC 的中点,点N 是BC 的中点,∴ MC =AM =12AC ,CN =BN =12BC ,∴ MN =MC +CN =12AC +12BC =12(AC +BC )=12AB =5(cm ).(2)由(1)中已知AB =10cm 求出MN =5cm ,分析(1)的推算过程可知MN =12AB ,故当AB=a时,MN=12a,从而得到规律: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的两部分的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3)分类讨论:当点C在点B的右侧时,如图可得:MN=MC−NC=12AC−12BC=12(AC−BC)=12×(6−4)=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1);当点C在点A的左侧时,不满足题意.综上可得:点C在直线AB上时,MN的长为1或5.小提示:本题考查线段计算问题,涉及线段中点的性质,分类讨论的思想,属于基础题型.。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附知识点及结论总结
经典难题(一)1、已知:如图,0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E U AB EF丄AB, EGLCO2、已知:如图, P是正方形ABCD内点,求证:C[> GF (初二)求证:△ PBC是正三角形.(初二)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BQD都是正方形,/ PAB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B2C2D2是正方形.(初二)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A»BC M线交MN于E、F.求证:/ DEN=Z F .1、已知:△ ABC中,H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0为外心,且OM L BC于M(1) 求证:AH= 20M经典难题(三)求证:CE= CF.(初二)求证:AE= AF.(初二) 3、设P 是正方形ABCD-边BC 上的任一点,PF 丄AP,求证:P 心PF.(初二)2、设MN 是圆0外一直线,过0作0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 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求证:A 吐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 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设MN 是圆0的弦,过 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求证:A 吐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厶ABC 的 AC 和BC 为一边,在△ ABC 的外侧作正方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1、如图,四边形ABC 助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 CD 相交于 F .2、如图,四DE// AC ,且 CE= CA线EC 交DA 延长线,CEE4、如图,PC切圆0于C, AC为圆的直径,PEF为圆的割线,AE AF与直线PO相交于B、D.求求:/ APB的度数.(初二)2、设P是平行四边形ABCM部的一点,且/ PBA^Z求证:/ PAB=Z PCB (初二)3、设ABC助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M AD- BO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冲,设E、F分别是BC AB上的一点,AE与QF相交且AE= CF.求证:/ DPA F Z DPC (初二)经典难题(五)1、设P 是边长为1的正△ ABC 内任一点,L = PA + PB + PC ,求证:< L V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 PB+ PC 的最小值.~C DB ADA / DCA CB GFHkZCAC B°,Z EBAC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 PA = a , P 吐2a , PO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4、如图,△ ABC 中,/ ABC=ZACB= 80°, D E 分别是 AB =20°,求/ BED 勺度数. 经典难题(一)1.如下图做GH L AB,连接EQ 由于GOF 四点共圆,所以/ 即厶GHI ^A OGE 可得匹GQ =CO,又 CO=EQ 所以 CD=G 得证。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1.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解答: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所以斜边的长度为√(3^2 + 4^2) = √(9 + 16) = √25 = 5cm。
2.题目: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6cm,求其对角线的长度。
解答:正方形的对角线可以看作是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以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对角线的长度。
正方形的边长为6cm,所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6cm,斜边即为对角线的长度。
所以对角线的长度为√(6^2+ 6^2) = √(36 + 36) = √72 ≈ 8.49cm。
3.题目:已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为8cm,下底长为12cm,高为5cm,求梯形的面积。
解答: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上底和下底的平均值乘以高来计算。
所以梯形的面积为(8 + 12) × 5 ÷ 2 = 20cm²。
4.题目: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10cm,求其面积。
解答: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边长的平方乘以根号3再除以4来计算。
所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10^2 × √3) ÷ 4 = (100 × √3) ÷ 4 ≈ 43.30cm²。
5.题目: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为8cm,宽为5cm,求其周长。
解答:长方形的周长可以通过将长和宽分别乘以2再相加来计算。
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为(8 × 2) + (5 × 2) = 16 + 10 = 26cm。
6.题目: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6cm,求其面积。
解答:圆的面积可以通过半径的平方乘以π(约等于3.14)来计算。
所以圆的面积为6^2 × 3.14 ≈ 113.04cm²。
7.题目:已知一个正五边形的边长为4cm,求其周长。
解答:正五边形的周长可以通过边长乘以5来计算。
所以正五边形的周长为4 × 5 = 20cm。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带例题)
练一练 7: 如图 19 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 EFGH 的底是 8 厘米,高是 6 厘 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6 平方厘米,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八、两次求差法 两次求差法是指根据图形之间相容相斥的原理,通过两次求差求出面积的方 法。 例 8 如图 20,长方形 ABCD 的长是 6 厘米,宽是 4 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通过作辅助线,可以将三角形 ABC 平均分成 16 个完全一样的小 三角形(如图 11 所示),阴影部分为其中 3 个小三角形,即阴影部分的面积占 三角形 ABC 的面积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8×=9(平方分米)。
练一练 4: 如图 12 所示,长方形 ABCD 的长是 10 厘米,宽是 6 厘米,E、F 分别是 AB 和 AD 的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等量代换法 等量代换法是指根据题目中图形之间面积相等的关系,以此代彼,相互替换, 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 7 如图 18,长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1500 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880 平方厘米,求四边形 EFGO 的面积。
分析与解:在长方形 ABCD 中,△ABF 与△DBF 同底(即 BF 的长)、等高(即 长方形的宽),所以 S△ABF= S△DBF 。若从这两个三角形中同时减去△BEF, 则剩下的图形面积相等,即:S△ABE=S△DEF 。这样 S 阴影=S 四边形 EFGO+
分析与解:通过仔细观察图形,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圆中,与阴影Ⅰ、阴影 Ⅱ、阴影Ⅲ面积相等的图形均有 4 个,其中阴影 1 个,空白 3 个。要求阴影部分 的面积,就相当于把大圆的面积平均分成 4 份,求其中一份的面积,列式为: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20÷2)2÷4=78.5(平方厘米)。
初中经典几何证明练习题(含问题详解)
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EGO=∠FHG=90° ∴△EGO ∽△FHG ∴FG EO =HGGO∵GH ⊥AB ,CD ⊥AB ∴GH ∥CD∴CD COHG GO =∴CDCO FG EO = ∵EO=CO ∴CD=GF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PA=PD ,∠BAP=∠CDP=75° ∵BA=CD∴△BAP ≌∠CDP ∴∠BPA=∠CPD∵∠BPA=∠MPA ,∠CPD=∠MPD ∴∠MPA=∠MPD=75°∴∠BPC=360°-75°×4=60°∵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2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21BC ∴∠F=∠GMN ∵AD=BC ∴GN=GM∴∠GMN=∠GNM ∴∠DEN=∠F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AB ⌒ ∴∠F=∠ACB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BH=BF 又AD ⊥BC ∴DH=DF∴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21∠BOC=60°∴∠OBM=30° ∴BO=2OM由(1)知AH=2OM ∴AH=BO=AO2、设MN 是圆O 外一条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割线交圆O 于B 、C 及D 、E ,连接CD并延长交MN 于Q ,连接EB 并延长交MN 于P. 求证:AP =AQ .证明:作点E 关于AG 的对称点F ,连接AF 、CF 、QF ∵AG ⊥PQ ∴∠PAG=∠QAG=90°又∠GAE=∠GAF ∴∠PAG+∠GAE=∠QAG+∠GAF 即∠PAE=∠QAF∵E 、F 、C 、D 四点共圆 ∴∠AEF+∠FCQ=180° ∵EF ⊥AG ,PQ ⊥AG ∴EF ∥PQ∴∠PAF=∠AFE ∵AF=AE∴∠AFE=∠AEF ∴∠AEF=∠PAF ∵∠PAF+∠QAF=180° ∴∠FCQ=∠QAF ∴F 、C 、A 、Q 四点共圆 ∴∠AFQ=∠ACQ 又∠AEP=∠ACQ ∴∠AFQ=∠AEP3、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证明:作OF ⊥CD 于F ,OG ⊥BE 于G ,连接OP 、OQ 、OA 、AF 、AG ∵C 、D 、B 、E 四点共圆 ∴∠B=∠D ,∠E=∠C ∴△ABE ∽△ADC ∴DFBGFD 2BG 2DC BE AD AB === ∴△ABG ∽△ADF ∴∠AGB=∠AFD ∴∠AGE=∠AFC ∵AM=AN , ∴OA ⊥MN 又OG ⊥BE ,∴∠OAQ+∠OGQ=180° ∴O 、A 、Q 、E 四点共圆 ∴∠AOQ=∠AGE 同理∠AOP=∠AFC ∴∠AOQ=∠AOP又∠OAQ=∠OAP=90°,OA=OA ∴△OAQ ≌△OAP ∴AP=AQ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B 和A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BFG 和正方形ACDE ,点O 是DF 的中点,在△AEP 和△AFQ 中 ∠AFQ=∠AEP AF=AE ∠QAF=∠PAE ∴△AEP ≌△AFQ ∴AP=AQOP ⊥BC求证:BC=2OP (初二)证明:分别过F 、A 、D 作直线BC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L 、M 、N ∵OF=OD ,DN ∥OP ∥FL ∴PN=PL∴OP 是梯形DFLN 的中位线 ∴DN+FL=2OP ∵ABFG 是正方形 ∴∠ABM+∠FBL=90° 又∠BFL+∠FBL=90° ∴∠ABM=∠BFL又∠FLB=∠BMA=90°,BF=AB ∴△BFL ≌△ABM ∴FL=BM同理△AMC ≌△CND ∴CM=DN∴BM+CN=FL+DN ∴BC=FL+DN=2OP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证明:连接BD 交AC 于O 。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一、三角形全等类。
题1:如图,在△ABC中,AB = AC,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D≌△ACD。
解析:1. 在△ABD和△ACD中:- 已知AB = AC(题目所给条件)。
-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CD(中线的定义)。
- AD = AD(公共边)。
2. 根据SSS(边 - 边 - 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D≌△ACD。
题2: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 = DE,AC = DF,BE = CF。
求证:∠A = ∠D。
解析:1. 因为BE = CF,所以BE+EC = CF + EC,即BC = EF。
2. 在△ABC和△DEF中:- AB = DE(已知)。
- AC = DF(已知)。
- BC = EF(已证)。
3. 根据SSS全等判定定理,△ABC≌△DEF。
4. 所以∠A =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类。
题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解析:1. 当70°角为顶角时:- 因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底角为x。
-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则2x+70° = 180°。
- 2x = 180° - 70° = 110°,解得x = 55°。
- 所以另外两个角都是55°。
2. 当70°角为底角时:-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为180°-70°×2 = 180° - 140° = 40°。
- 所以另外两个角是70°和40°。
题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AD⊥BC于D,若∠BAD = 30°,求∠C的度数。
解析:1. 因为AB = AC,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AD是∠BAC的平分线。
中学考试压轴题突破几何最值问题大全(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胡不归、阿波罗尼斯圆等)
中考压轴题突破:几何最值问题大全(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胡不归、阿波罗尼斯圆等)一、基本图形最值问题在几何图形中分两大类:①[定点到定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定点到定线]: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由此派生:③[定点到定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④[定线到定线]: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⑤[定点到定圆]:点圆之间,点心线截距最短(长);⑥[定线到定圆]:线圆之间,心垂线截距最短;⑦[定圆到定圆]:圆圆之间,连心线截距最短(长)。
举例证明:[定点到定圆]:点圆之间,点心线截距最短(长)。
已知⊙O半径为r,AO=d,P是⊙O上一点,求A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证明: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P≤AO+PO,AO≤AP+PO,得d-r ≤AP≤d+r,AP最小时点P在B处,最大时点P在C处。
即过圆心和定点的直线截得的线段AB、AC分别最小、最大值。
(可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实质也是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推得)。
上面几种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图形,所有的几何最值问题都是转化成上述基本图形解决的。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如圆与线这些图形不是直接给出,而是以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的形式确定的;再如过定点的直线与动点所在路径不相交而需要进行变换的。
类型分三种情况:(1)直接包含基本图形;(2)动点路径待确定;(3)动线(定点)位置需变换。
(一)直接包含基本图形例1.在⊙O中,圆的半径为6,∠B=30°,AC是⊙O的切线,则CD的最小值是。
简析:由∠B=30°知弧AD一定,所以D是定点,C是直线AC上的动点,即为求定点D到定线AC的最短路径,求得当CD⊥AC时最短为3。
(二)动点路径待确定例2.,如图,在△ABC中,∠ACB=90°,AB=5,BC=3,P是AB边上的动点(不与点B重合),将△BCP沿CP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B′CP,连接B′A,则B′A长度的最小值是。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题型训练—简单几何证明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题型训练—简单几何证明题(含答案解析)类型一三角形全等1.(2022·西藏)如图,已知AD平分∠BAC,AB=AC.求证:△ABD≌△ACD.【答案】证明:∵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CD中,AB=AC∠BAD=∠CADAD=AD,∴△ABD≌△ACD(SAS).2.(2022·湖南省益阳市)如图,在Rt△ABC中,∠B=90°,CD//AB,DE⊥AC于点E,且CE=AB.求证:△CED≌△ABC.【答案】证明:∵DE⊥AC,∠B=90°,∴∠DEC =∠B =90°,∵CD//AB ,∴∠A =∠DCE ,在△CED 和△ABC 中,∠DCE =∠A CE =AB ∠DEC =∠B ,∴△CED≌△ABC(ASA).3.(2022·江苏省南通市)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1)求证:∠A =∠C ;(2)求证:AB//CD .【答案】证明:(1)在△AOB 和△COD 中,OA =OC ∠AOB =∠COD OB =OD ,∴△AOB≌△COD(SAS),∴∠A =∠C ;(2)由(1)得∠A =∠C ,∴AB//CD .4.(2022·上海市)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点E ,F 在线段BC 上,点Q 在线段AB 上,且CF =BE ,AE 2=AQ ⋅AB .求证:(1)∠CAE =∠BAF ;(2)CF ⋅FQ =AF ⋅BQ .【答案】证明:(1)∵AB=AC,∴∠B=∠C,∵CF=BE,∴CF−EF=BE−EF,即CE=BF,在△ACE和△ABF中,AC=AB∠C=∠BCE=BF,∴△ACE≌△ABF(SAS),∴∠CAE=∠BAF;(2)∵△ACE≌△ABF,∴AE=AF,∠CAE=∠BAF,∵AE2=AQ⋅AB,AC=AB,∴AE AQ=AC AF,∴△ACE∽AFQ,∴∠AEC=∠AQF,∴∠AEF=∠BQF,∵AE=AF,∴∠AEF=∠AFE,∴∠BQF=∠AFE,∵∠B=∠C,∴△CAF∽△BFQ,∴CF BQ=AF FQ,即CF⋅FQ=AF⋅BQ.5.(2022·贵州省铜仁市)如图,点C在BD上,AB⊥BD,ED⊥BD,AC⊥CE,AB=CD.求证:△ABC≌△CDE.【答案】证明:∵AB⊥BD,ED⊥BD,AC⊥CE,∴∠B=∠D=∠ACE=90°,∴∠DCE+∠DEC=90°,∠BCA+∠DCE=90°,∴∠BCA=∠DEC,在△ABC和△CDE中,∠BCA=∠DEC∠B=∠DAB=CD,∴△ABC≌△CDE(AAS).6.(2022·广东省云浮市)如图,已知∠AOC=∠BOC,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求证:△OPD≌△OPE.【答案】证明:∵∠AOC=∠BOC,PD⊥OA,PE⊥OB,∴PD=PE,在Rt△OPD和Rt△OPE中,OP=OPPD=PE,∴Rt△OPD≌Rt△OPE(HL).7.(2022·四川省宜宾市)已知:如图,点A、D、C、F在同一直线上,AB//DE,∠B=∠E,BC=EF.求证:AD=CF.【答案】证明:∵AB//DE,∴∠A=∠EDF.在△ABC和△DEF中,∠A=∠EDF∠B=∠EBC=EF,∴△ABC≌△DEF(AAS).∴AC=DF,∴AC−DC=DF−DC,即:AD=CF.8.(2022·陕西省)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BC上,CD=AB,DE//AB,∠DCE=∠A.求证:DE=BC.【答案】.证明:∵DE//AB,∴∠EDC=∠B,在△CDE和△ABC中,∠EDC=∠BCD=AB∠DCE=∠A,∴△CDE≌△ABC(ASA),∴DE=BC.9.(2022·湖南省衡阳市)如图,在△ABC中,AB=AC,D、E是BC边上的点,且BD=CE.求证:AD=AE.【答案】证明:∵AB=AC,∴∠B=∠C,在△ABD和△ACE中,AB=AC∠B=∠CBD=CE,∴△ABD≌△ACE(SAS),∴AD=AE.10.(2022·四川省乐山市)如图,B是线段AC的中点,AD//BE,BD//CE.求证:△ABD≌△BCE.【答案】证明:∵点B为线段AC的中点,∴AB=BC,∵AD//BE,∴∠A =∠EBC ,∵BD//CE ,∴∠C =∠DBA ,在△ABD 与△BCE 中,∠A =∠EBC AB =BC ∠DBA =∠C ,∴△ABD≌△BCE.(ASA).11.(2021·湖南衡阳市·中考真题)如图,点A 、B 、D 、E 在同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BC EF =.求证:ABC DEF △≌△.【答案】见解析【分析】根据//,//AC DF BC EF ,可以得到,A FDE ABC DEF ∠=∠∠=∠,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利用ASA 证明△ABC ≌△DEF 即可.【详解】证明:点A ,B ,C ,D ,E 在一条直线上∵//,//AC DF BC EF∴,A FDE ABC DEF∠=∠∠=∠在ABC 与DEF 中CAB FDE AB DE ABC DEF ∠=∠⎧⎪=⎨⎪∠=∠⎩∴()ABC DEF ASA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 、ASA 、SAS 、SSS ,直角三角形可用HL 定理,但AAA 、SSA ,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12.(2021·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如图,已知AB DC =,A D ∠=∠,AC 与DB 相交于点O ,求证:OBC OCB ∠=∠.【答案】证明见解析【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证明ABO DCO △≌△,得OB OC =,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A D AOB DOC AB DC ∠=∠∠=∠=⎧⎪⎨⎪⎩,∴ABO DCO △≌△(AAS ),∴OB OC =,∴OBC OC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3.(2021·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如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AC ,∠B=∠C ,求证:BD=CE【答案】证明见详解.【分析】根据“ASA”证明△ABE ≌△ACD ,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在△ABE 和△ACD 中,∵A A AB AC B C ∠=∠⎧⎪=⎨⎪∠=∠⎩,△ABE ≌△ACD (ASA),∴AE=AD ,∴BD=AB–AD=AC-AE=C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4.(2021·云南中考真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C BD AC ==与BD 相交于点E .求证:DAC CBD ∠=∠.【答案】见解析【分析】直接利用SSS 证明△ACD ≌△BDC ,即可证明.【详解】解:在△ACD 和△BDC 中,AD BC AC BD CD DC =⎧⎪=⎨⎪=⎩,∴△ACD ≌△BDC (SSS ),∴∠DAC=∠C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灵活运用SSS 的方法.15.(2020•菏泽)如图,在△ABC 中,∠ACB =90°,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ED ⊥AB 于点D ,若BC =ED ,求证:CE =DB.【分析】由“AAS ”可证△ABC ≌△AED ,可得AE =AB ,AC =AD ,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得结论.【解答】证明:∵ED ⊥AB ,∴∠ADE =∠ACB =90°,∠A =∠A ,BC =DE ,∴△ABC ≌△AED (AAS ),∴AE =AB ,AC =AD ,∴CE =BD .16.(2020•南充)如图,点C 在线段BD 上,且AB ⊥BD ,DE ⊥BD ,AC ⊥CE ,BC =DE .求证:AB =CD .【分析】证明△ABC≌△CDE(ASA),可得出结论.【解答】证明:∵AB⊥BD,ED⊥BD,AC⊥CE,∴∠ACE=∠ABC=∠CDE=90°,∴∠ACB+∠ECD=90°,∠ECD+∠CED=90°,∴∠ACB=∠CED.在△ABC和△CDE中,∠ACB=∠CEDBC=DE∠ABC=∠CDE,∴△ABC≌△CDE(ASA),∴AB=CD.17.(2020•硚口区模拟)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BD=CE.【分析】要证BD=CE只要证明AD=AE即可,而证明△ABE≌△ACD,则可得AD=AE.【解答】证明:在△ABE与△ACD中∠A=∠AAB=AC∠B=∠C,∴△ABE≌△ACD.∴AD =AE .∴BD =CE .18.(2020•铜仁市)如图,∠B =∠E ,BF =EC ,AC ∥DF .求证:△ABC ≌△DEF .【分析】首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CB =∠DFE ,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证明:∵AC ∥DF ,∴∠ACB =∠DFE ,∵BF =CE ,∴BC =EF ,在△ABC 和△DEF 中,∠B =∠E BC =EF ∠ACB =∠DFE ,∴△ABC ≌△DEF (ASA ).19.(2020•无锡)如图,已知AB ∥CD ,AB =CD ,BE =CF .求证:(1)△ABF ≌△DCE ;(2)AF ∥DE .【分析】(1)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B =∠C ,从而利用SAS 判定△ABF ≌△DCE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FB =∠DEC ,由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AFE =∠DEF ,再由平行线的判定可得结论.【解答】证明:(1)∵AB ∥CD ,∴∠B =∠C ,∵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在△ABF 和△DCE 中,∵AB =CD ∠B =∠C BF =CE ,∴△ABF ≌△DCE (SAS );(2)∵△ABF ≌△DCE ,∴∠AFB =∠DEC ,∴∠AFE =∠DEF ,∴AF ∥DE .20.(2020•台州)如图,已知AB =AC ,AD =AE ,BD 和CE 相交于点O .(1)求证:△ABD ≌△ACE ;(2)判断△BO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SAS ”可证△ABD ≌△ACE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D =∠ACE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 =∠ACB ,可求∠OBC=∠OCB,可得BO=CO,即可得结论.【解答】证明:(1)∵AB=AC,∠BAD=∠CAE,AD=AE,∴△ABD≌△ACE(SAS);(2)△BO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D≌△ACE,∴∠ABD=∠ACE,∵AB=AC,∴∠ABC=∠ACB,∴∠ABC﹣∠ABD=∠ACB﹣∠ACE,∴∠OBC=∠OCB,∴BO=CO,∴△BOC是等腰三角形.21.如图,点C、E、F、B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BC异侧,AB∥CD,AE=DF,∠A=∠D.(1)求证:AB=CD;(2)若AB=CF,∠B=40°,求∠D的度数.【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C,根据AAS推出△ABE≌△DC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AB=CD,BE=CF,∠B=∠C,求出CF=CD,推出∠D=∠CFD,即可求出答案.【解答】(1)证明:∵AB∥CD,∴∠B=∠C,在△ABE和△DCF中,∠A=∠D∠B=∠CAE=DF,∴△ABE≌△DCF(AAS),∴AB=CD;(2)解:∵△ABE≌△DCF,∴AB=CD,BE=CF,∠B=∠C,∵∠B=40°,∴∠C=40°∵AB=CF,∴CF=CD,∴∠D=∠CFD=12×(180°﹣40°)=70°.类型二特殊四边形判定及性质22.(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AB=DE,AF=CD,BC=EF.(1)求证:∠ACB=∠DFE;(2)连接BF,CE,直接判断四边形BFEC的形状.【答案】(1)证明:∵AF=CD,∴AF+CF=CD+CF,即AC=DF,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ABC≌△DEF(SSS),∴∠ACB=∠DFE;(2)解:如图,四边形BFEC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由(1)可知,∠ACB=∠DFE,∴BC//EF,又∵BC=EF,∴四边形BFEC是平行四边形.23.(2022·青海省西宁市)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E⊥BC于点E,AF⊥CD于点F.(1)求证:△ABE≌△ADF;(2)若AE=4,CF=2,求菱形的边长.【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 =BC =CD =AD ,∠B =∠D ,∵AE ⊥BC ,AF ⊥CD ,∴∠AEB =∠AFD ,在△ABE 和△ADF 中,∠AEB =∠AFD ∠B =∠D AB =AD ,∴△ABE≌△ADF(AAS);(2)解:设菱形的边长为x ,∵AB =CD =x ,CF =2,∴DF =x −2,∵△ABE≌△ADF ,∴BE =DF =x −2,在Rt △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E 2+BE 2=AB 2,即42+(x −2)2=x 2,解得x =5,∴菱形的边长是5.24.(2022·江苏省无锡市)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AB=22,BC=4,点E在BC 上,CE=AE,将△ABC沿AC翻折到△AFC,连接EF.(1)求EF的长;(2)求sin∠CEF的值.【答案】解:(1)∵CE=AE,∴∠ECA=∠EAC,根据翻折可得:∠ECA=∠FCA,∠BAC=∠CAF,∵四边形ABCD是矩形,∴DA//CB,∴∠ECA=∠CAD,∴∠EAC=∠CAD,∴∠DAF=∠BAE,∵∠BAD=90°,∴∠EAF=90°,设CE=AE=x,则BE=4−x,在△BAE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A2+BE2=AE2,即:(22)2+(4−x)2= x2,解得:x=3,在Rt△EAF中,EF=AF2+AE2=17.(2)过点F作FG⊥BC交BC于点G,设CG=x,则GB=3−x,∵FC=4,FE=17,∴FG2=FC2−CG2=FE2−EG2,即:16−x2=17−(3−x)2,解得:x=43,∴FG=FC2−CG2∴sin∠CEF=FG EF=25.(2022·湖北省荆门市)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8,BC=x(0<x<8),将△ACB 沿AC对折到△ACE的位置,AE和CD交于点F.(1)求证:△CEF≌△ADF;(2)求tan∠DAF的值(用含x的式子表示).【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B=∠D=90°,BC=AD,根据折叠的性质得:BC=CE,∠E=∠B=90°,∴∠E=∠D=90°,AD=CE,在△CEF与△ADF中,∠ CFE=∠AFD∠D=∠E=90°AD=CE,∴△CEF≌△ADF(AAS);(2)解:设DF=a,则CF=8−a,∵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D=BC=x,∴∠DCA=∠BAC,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AC=∠BAC,∴∠DCA=∠EAC,∴AF=CF=8−a,在Rt△ADF中,∵AD2+DF2=AF2,∴x2+a2=(8−a)2,∴a=64−x216,∴tan∠DAF=DF AD=64−x216x.26.(2022·四川省遂宁市)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AD的中点,连接OE,过点D作DF//AC交O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1)求证:△AOE≌△DFE;(2)判定四边形AO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E是AD的中点,∴AE=DE,∵DF//AC,∴∠OAD=∠ADF,∵∠AEO=∠DEF,∴△AOE≌△DFE(ASA).(2)解:四边形AODF为矩形.理由:∵△AOE≌△DFE,∴AO=DF,∵DF//AC,∴四边形AODF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即∠AOD=90°,∴平行四边形AODF为矩形.27.(2022·湖北省)如图,已知E、F分别是▱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1)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AECF是菱形,且BC=10,∠BAC=90°,求BE的长.【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且AD=BC,∴AF//EC,∵BE=DF,∴AF=E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所示:∵四边形AECF是菱形,∴AE=EC,∴∠1=∠2,∵∠3=90°−∠2,∠4=90°−∠1,∴∠3=∠4,∴AE=BE,∴BE=AE=CE=12BC=5.28.(2022·云南省)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连接BD,E为线段AD的中点,延长BE 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AF,∠BDF=90°.(1)求证:四边形ABDF是矩形;(2)若AD=5,DF=3,求四边形ABCF的面积S.【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CD,∴∠BAE=∠FDE,∵点E是AD的中点,∴AE=DE,在△BEA和△FED中,∠BAE=∠FDEAE=DE∠BEA=∠FED,∴△BEA≌△FED(ASA),∴EF=EB,又∵AE=DE,∴四边形ABDF是平行四边形,∵∠BDF=90°.∴四边形ABDF是矩形;(2)解:由(1)得四边形ABDF是矩形,∴∠AFD=90°,AB=DF=3,AF=BD,∴AF=AD2−DF2=52−32=4,∴S矩形ABDF=DF⋅AF=3×4=12,BD=AF=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3,∴S△BCD=12BD⋅CD=12×4×3=6,∴四边形ABCF的面积S=S矩形ABDF+S△BCD=12+6=18,答:四边形ABCF的面积S为18.29.(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AB=DE,AF=CD,BC=EF.(1)求证:∠ACB=∠DFE;(2)连接BF,CE,直接判断四边形BFEC的形状.【答案】(1)证明:∵AF=CD,∴AF+CF=CD+CF,即AC=DF,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ABC≌△DEF(SSS),∴∠ACB=∠DFE;(2)解:如图,四边形BFEC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由(1)可知,∠ACB=∠DFE,∴BC//EF,又∵BC=EF,∴四边形BFEC是平行四边形.30.(2022·湖南省郴州市)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连接BF,FD,DE,EB.求证:四边形DEBF是菱形.【答案】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AD,∠DAB=∠DCB,AC平分∠DAB,AC平分∠DCB,∴∠DAC=∠BAC=12∠DAB,∠DCA=∠ACB=12∠DCB,∴∠DAC=∠BAC=∠DCA=∠ACB,∵AE=CF,∴△DAE≌△BAE≌△BCF≌△DCF(SAS),∴DE=BE=BF=DF,∴四边形DEBF是菱形.31.(2022·山东省聊城市)如图,△ABC中,点D是AB上一点,点E是AC的中点,过点C 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AD=CF;(2)连接AF,CD.如果点D是AB的中点,那么当AC与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CF 是菱形,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证明:∵CF//AB,∴∠ADF=∠CFD,∠DAC=∠FCA,∵点E是AC的中点,∴AE=CE,∴△ADE≌△CFE(AAS),∴AD=CF;(2)解:当AC⊥BC时,四边形ADCF是菱形,证明如下:由(1)知,AD=CF,∵AD//CF,∴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AC⊥BC,∴△ABC是直角三角形,∵点D是AB的中点,∴CD=12AB=AD,∴四边形ADCF是菱形.32.(2022·北京市)如图,在▱ABCD中,AC,BD交于点O,点E,F在AC上,AE=CF.(1)求证: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2)若∠BAC=∠DAC,求证:四边形EBFD是菱形.【答案】证明:(1)在▱ABCD中,OA=OC,OB=OD,∵AE=CF.∴OE=OF,∴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BAC=∠DCA,∵∠BAC=∠DAC,∴∠DCA=∠DAC,∴DA=DC,∵OA=OC,∴DB⊥EF,∴平行四边形EBFD是菱形.33.(2022·湖南省张家界市)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连接OE,过点C作CF//BD交O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DF.(1)求证:△ODE≌△FCE;(2)试判断四边形ODFC的形状,并写出证明过程.【答案】.(1)证明:∵点E是CD的中点,∴CE=DE,又∵CF//BD∴∠ODE=∠FCE,在△ODE和△FCE中,∠ODE=∠FCEDE=CE∠DEO=∠CEF,∴△ODE≌△FCE(ASA);(2)解:四边形ODFC为矩形,证明如下:∵△ODE≌△FCE,∴OE=FE,又∵CE=DE,∴四边形ODFC为平行四边形,又∵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即∠DOC=90°,∴四边形ODFC为矩形.34.(2022·四川省内江市)如图,在▱ABCD中,点E、F在对角线BD上,且BE=DF.求证:(1)△ABE≌△CDF;(2)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答案】证明:(1)∵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D,AB//CD,∴∠ABD=∠CDB,在△ABE和△CDF中,AB=CD∠ABE=∠CDFBE=DF,∴△ABE≌△CDF(SAS);(2)由(1)可知,△ABE≌△CDF,∴AE=CF,∠AEB=∠CFD,∴180°−∠AEB=180°−∠CFD,即∠AEF=∠CFE,∴AE//CF,∵AE=CF,AE//C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35.(2022·湖南省长沙市)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AD.(1)求证:AC⊥BD;(2)若点E,F分别为AD,AO的中点,连接EF,EF=32,AO=2,求BD的长及四边形ABCD 的周长.【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AD,∴▱ABCD是菱形,∴AC⊥BD;(2)解:∵点E,F分别为AD,AO的中点,∴EF是△AOD的中位线,∴OD=2EF=3,由(1)可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AD,AC⊥BD,BD=2OD=6,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AD=AO2+OD2=22+32=13,∴菱形ABCD的周长=4AD=41336.(2021·四川广安市·中考真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E、F分别在边AB、AD=.连接CE、CF.的延长线上,且BE DF求证:CE CF=.【答案】见解析【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BC=CD,∠ADC=∠ABC,根据SAS证明△BEC≌△DFC,可得CE=CF.【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菱形,∴BC=CD ,∠ADC=∠ABC ,∴∠CDF=∠CBE ,在△BEC 和△DFC 中,BE DF CBE CDF BC CD =⎧⎪∠=∠⎨⎪=⎩,∴△BEC ≌△DFC (SAS ),∴CE=CF .【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菱形得到判定全等的条件.37.(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如图,在ABC 中,BAC ∠的角平分线交BC 于点D ,//,//DE AB DF AC.(1)试判断四边形AFD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90BAC ∠=︒,且AD =,求四边形AFDE 的面积.【答案】(1)菱形,理由见解析;(2)4【分析】(1)根据DE ∥AB ,DF ∥AC 判定四边形AFDE 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DA=∠EAD ,可得AE=DE ,即可证明;(2)根据∠BAC=90°得到菱形AFDE是正方形,根据对角线AD求出边长,再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1)四边形AFDE是菱形,理由是:∵DE∥AB,DF∥AC,∴四边形AFDE是平行四边形,∵AD平分∠BAC,∴∠FAD=∠EAD,∵DE∥AB,∴∠EDA=∠FAD,∴∠EDA=∠EAD,∴AE=DE,∴平行四边形AFDE是菱形;(2)∵∠BAC=90°,∴四边形AFDE是正方形,∵AD=,=2,∴∴四边形AFDE的面积为2×2=4.【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方法.38.(2021·江苏连云港市·中考真题)如图,点C是BE的中点,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1)求证: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四边形ACED是矩形.(2)如果AB AE【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点C是BE的中点,得到AD∥CE,AD=CE,从而证明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2)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得DC=AE,从而证明平行四边形ACED是矩形.【详解】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且AD=BC.∵点C是BE的中点,∴BC=CE,∴AD=CE,∵AD∥CE,∴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B=AE,∴DC=AE,∵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CED是矩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39.(2021·四川遂宁市·中考真题)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过点O 的直线EF 与BA 、D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 、F .(1)求证:AE =CF ;(2)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BFDE是菱形,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EF ⊥BD 或EB =ED ,见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证明AOE COF V V ≌,则可得到AE =CF ;(2)连接BF ,DE ,由AOE COF V V ≌,得到OE=OF ,又AO=CO ,所以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则根据EF ⊥BD 可得四边形BFDE 是菱形.【详解】证明:(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A =OC ,BE ∥DF∴∠E =∠F在△AOE 和△COF 中E F AOE COF OA OC ∠=∠⎧⎪∠=∠⎨⎪=⎩∴AOE COF V V ≌()AAS ∴AE =CF(2)当EF ⊥BD 时,四边形BFDE 是菱形,理由如下:如图:连结BF ,DE∵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B =OD∵AOE COFV V ≌∴OE OF=∴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EF ⊥BD ,∴四边形BFDE 是菱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熟悉相关性质,能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40(2020•黄冈)已知:如图,在▱ABCD 中,点O 是CD 的中点,连接AO 并延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AD =CE .【分析】只要证明△AOD≌△EOC(ASA)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证明:∵O是CD的中点,∴OD=CO,∵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D=∠OCE,在△ADO和△ECO中,∠D=∠OCEOD=OC∠AOD=∠EOC,∴△AOD≌△EOC(ASA),∴AD=CE.41.(2020•扬州)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AC,分别交AB、DC于点E、F,连接AF、CE.(1)若OE=32,求EF的长;(2)判断四边形AE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分析】(1)判定△AOE≌△COF(ASA),即可得OE=OF=32,进而得出EF的长;(2)先判定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EF⊥AC,即可得到四边形AECF是菱形.【解析】(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O=CO,∴∠FCO=∠EAO,又∵∠AOE=∠COF,∴△AOE≌△COF(ASA),∴OE=OF=32,∴EF=2OE=3;(2)四边形AECF是菱形,理由:∵△AOE≌△COF,∴AE=CF,又∵AE∥C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四边形AECF是菱形.42.(2020•青岛)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BD和DB的延长线上,且DE=BF,连接AE,CF.(1)求证:△ADE≌△CBF;(2)连接AF,CE.当BD平分∠ABC时,四边形AFCE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以得到AD=CB,∠ADC=∠CBA,从而可以得到∠ADE=∠CBF,然后根据SAS即可证明结论成立;(2)根据BD平分∠ABC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证明▱ABCD是菱形,从而可以得到AC ⊥BD,然后即可得到AC⊥EF,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证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AC⊥EF,即可得到四边形AFCE是菱形.【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DC=∠CBA,∴∠ADE=∠CBF,在△ADE和△CBF中,AD=CB∠ADE=∠CBFDE=BF,∴△ADE≌△CBF(SAS);(2)当BD平分∠ABC时,四边形AFCE是菱形,理由:∵BD平分∠ABC,∴∠ABD=∠CB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AD∥BC,∴∠ADB=∠CBD,∴∠ABD=∠ADB,∴AB=AD,∴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AC⊥EF,∵DE=BF,∴OE=OF,又∵OA=OC,∴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AC⊥EF,∴四边形AFCE是菱形.43.(2020•新疆)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E∥BF,且分别交对角线AC于点E,F,连接BE,DF.(1)求证:AE=CF;(2)若BE=DE,求证:四边形EBFD为菱形.【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得到AD=CB,AD∥CB,从而可以得到∠DAE=∠BCF,再根据DE∥BF和等角的补角相等,从而可以得到∠AED=∠CFB,然后即可证明△ADE和△CBF全等,从而可以得到AE=CF;(2)根据(1)中的△ADE和△CBF全等,可以得到DE=BF,再根据DE∥BF,即可得到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BE=DE,即可得到四边形EBFD为菱形.【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CB ,AD ∥CB ,∴∠DAE =∠BCF ,∵DE ∥BF ,∴∠DEF =∠BFE ,∴∠AED =∠CFB ,在△ADE 和△CBF 中,∠DAE =∠BCF ∠AED =∠CFB AD =CB ,∴△ADE ≌△CBF (AAS ),∴AE =CF ;(2)证明:由(1)知△ADE ≌△CBF ,则DE =BF ,又∵DE ∥BF ,∴四边形EBFD 是平行四边形,∵BE =DE ,∴四边形EBFD 为菱形.类型三与相似有关的证明44.(2021·广东中考真题)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为AD 的中点.连接BE ,将ABE △沿BE 折叠得到,FBE BF 交AC 于点G ,求CG 的长.【答案】CG =【分析】根据题意,延长BF 交CD 于H 连EH ,通过证明()Rt EDH Rt EFH HL ≌、DHE AEB ∽得到34CH =,再由HGC BGA ∽得到()34CG AC CG =-,进而即可求得CG 的长.【详解】解:延长BF 交CD 于H 连EH ,∵FBE 由ABE △沿BE 折叠得到,∴EA EF =,90EFB EAB ∠=∠=︒,∵E 为AD 中点,正方形ABCD 边长为1,∴12EA ED ==,∴12ED EF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90D EFB EFH ∠=∠=∠=︒,在Rt EDH △和Rt EFH 中,ED EF EH EH=⎧⎨=⎩,∴()Rt EDH Rt EFH HL ≌,又∵AEB FEB ∠=∠,∴90DEH AEB ∠+∠=︒,∵90ABE AEB ∠+∠=︒,∴ABE DEH ∠=∠,∴DHE AEB ∽,∴12DH AE DE AB ==,∴14DH =,∴13144CH CD DH =-=-=,∵CH AB ∥,∴HGC BGA ∽,∴34CG CH AG AB ==,∴()3344CG AG AC CG ==-,∵1AB =,1CB =,90CBA ∠=︒,∴AC =,∴)34CG CG =,∴CG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及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几何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45.(2021·湖北鄂州市·中考真题)如图,在ABCD 中,点E 、F 分别在边AD 、BC 上,(1)探究四边形B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连接AC,分别交BE、DF于点G、H,连接BD交AC于点O.若23AGOG=,4AE=,求BC的长.【答案】(1)平行四边形,见解析;(2)16【分析】(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证明;(2)根据23AGOG=,找到边与边的等量关系,再利用三角形相似,建立等式进行求解即可.【详解】(1)四边形BEDF为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 ADC∠=∠∵ABE CDF∠=∠∴EBF EDF∠=∠∵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 BC∴EDF DFC EBF∠=∠=∠∴//BE DF∵//AD BC∴四边形BEDF 为平行四边形(2)设2AG a =,∵23AG OG =∴3OG a =,5AO a=∵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5AO CO a ==,10AC a =,8CG a=∵//AD BC,,AGE CGB AEG CBG EAG BCG ∠=∠∠=∠∠=∠,∴AGE CGB∆∆∽∴14AE AG BC GC ==∵4AE =∴16B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定理,能进行相关的证明.46.(2021·北京中考真题)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M α=∠=为BC 的中点,点D 在MC 上,以点A 为中心,将线段AD 顺时针旋转α得到线段AE ,连接,BE DE .(1)比较BAE ∠与CAD ∠的大小;用等式表示线段,,BE BM M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过点M 作AB 的垂线,交DE 于点N ,用等式表示线段NE 与ND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BAE CAD ∠=∠,BM BE MD =+,理由见详解;(2)DN EN =,理由见详解.【分析】(1)由题意及旋转的性质易得BAC EAD α∠=∠=,AE AD =,然后可证ABE ACD △≌△,进而问题可求解;(2)过点E 作EH ⊥AB ,垂足为点Q ,交AB 于点H ,由(1)可得ABE ACD ∠=∠,BE CD =,易证BH BE CD ==,进而可得HM DM =,然后可得DMN DHE ∽,最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证.【详解】(1)证明:∵BAC EAD α∠=∠=,∴BAE BAD BAD CAD α∠+∠=∠+∠=,∴BAE CAD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E AD =,∵AB AC =,∴()ABE ACD SAS ≌,∴BE CD =,∵点M 为BC 的中点,∴BM CM =,∵CM MD CD MD BE =+=+,∴BM BE MD =+;(2)证明:DN EN =,理由如下:过点E 作EH ⊥AB ,垂足为点Q ,交AB 于点H ,如图所示:∴90EQB HQB ∠=∠=︒,由(1)可得ABE ACD △≌△,∴ABE ACD ∠=∠,BE CD =,∵AB AC =,∴ABC C ABE ∠=∠=∠,∵BQ BQ =,∴()BQE BQH ASA ≌,∴BH BE CD ==,∵MB MC =,∴HM DM =,∵MN AB ⊥,∴//MN EH ,∴DMN DHE ∽,∴12DM DN DH DE ==,∴DN EN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7.(2020•长沙)在矩形ABCD 中,E 为DC 边上一点,把△ADE 沿AE 翻折,使点D 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1)求证:△ABF∽△FCE;(2)若AB=23,AD=4,求EC的长;(3)若AE﹣DE=2EC,记∠BAF=α,∠FAE=β,求tanα+tanβ的值.【分析】(1)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证明即可.(2)设EC=x,证明△ABF∽△FCE,可得AB CF=BF EC,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首先证明tanα+tanβ=BF AB+EF AF=BF AB+CF AB=BF+CF AB=BC AB,设AB=CD=a,BC=AD=b,DE=x,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b之间的关系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B=∠C=∠D=90°,由翻折可知,∠D=∠AFE=90°,∴∠AFB+∠EFC=90°,∠EFC+∠CEF=90°,∴∠AFB=∠FEC,∴△ABF∽△FCE.(2)设EC=x,由翻折可知,AD=AF=4,∴BF=AF2−AB2=16−12=2,∴CF=BC﹣BF=2,∵△ABF∽△FCE,∴AB CF=BF EC,∴2322,∴x=∴EC=(3)∵△ABF∽△FCE,∴AF EF=AB CF,∴tanα+tanβ=BF AB+EF AF=BF AB+CF AB=BF+CF AB=BC AB,设AB=CD=a,BC=AD=b,DE=x,∴AE=DE+2CE=x+2(a﹣x)=2a﹣x,∵AD=AF=b,DE=EF=x,∠B=∠C=∠D=90°,∴BF=b2−a2,CF=x2−(a−x)2=2ax−a2,∵AD2+DE2=AE2,∴b2+x2=(2a﹣x)2,∴a2﹣ax=14b2,∵△ABF∽△FCE,∴AB CF=BF EC,−(a−x)=b2−a2a−x,∴a2﹣ax=b2−a2•2ax−a2,∴14b2=b2−a2•整理得,16a4﹣24a2b2+9b4=0,∴(4a2﹣3b2)2=0,∴b a=233,∴tanα+tanβ=BC AB=48.(2020•怀化)如图,在⊙O中,AB为直径,点C为圆上一点,延长AB到点D,使CD =CA,且∠D=30°.(1)求证:CD是⊙O的切线.(2)分别过A、B两点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两点,过C点作AB的垂线,垂足为点G.求证:CG2=AE•BF.【分析】(1)连接OC,∠CAD=∠D=30°,由OC=OA,进而得到∠OCA=∠CAD=30°,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到∠COD=∠A+∠OCA=60°,在△OCD中由内角和定理可知∠OCD=90°即可证明;(2)证明AC是∠EAG的角平分线,CB是∠FCG的角平分线,得到CE=CG,CF=CG,再证明△AEC∽△CFB,对应线段成比例即可求解.【解答】(1)证明:连接OC,如右图所示,∵CA=CD,且∠D=30°,∴∠CAD=∠D=30°,∵OA=OC,∴∠CAD=∠ACO=30°,∴∠COD=∠CAD+∠ACO=30°+30°=60°,∴∠OCD=180°﹣∠D﹣∠COD=180°﹣30°﹣60°=90°,∴OC⊥CD,∴CD是⊙O的切线;(2)∵∠COB=60°,且OC=OB,∴△OCB为等边三角形,∴∠CBG=60°,又∵CG⊥AD,∴∠CGB=90°,∴∠GCB=∠CGB﹣∠CBG=30°,又∵∠GCD=60°,∴CB是∠GCD的角平分线,∵BF⊥CD,BG⊥CG,∴BF=BG,又∵BC=BC,∴Rt△BCG≌Rt△BCF(HL),∴CF=CG.∵∠D=30°,AE⊥ED,∠E=90°,∴∠EAD=60°,又∵∠CAD=30°,∴AC是∠EAG的角平分线,∵CE⊥AE,CG⊥AB,∴CE=CG,∵∠E=∠BFC=90°,∠EAC=30°=∠BCF,∴△AEC∽△CFB,。
八年级上 数学几何典型例题 及 解题思路
数学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感到困惑的一个知识点。
通过典型例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几何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下面就一些典型的数学几何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例题一】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B=5cm,BC=12cm,求AC的长度。
解题思路:1.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可以通过其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求得。
2. AC的长度即为三角形ABC的斜边长度,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解。
具体步骤:1. 根据勾股定理,AC的长度可以通过AB和BC的长度求得,即AC²=AB²+BC²。
2. 代入数据,得到AC²=5²+12²=25+144=169。
3. 开平方,得到AC=√169=13cm。
AC的长度为13cm。
离心力计算题:一杯长10cm,杯口宽4cm的杯子内装满水,该杯子立在旋转盘上,旋转盘以每秒200转的角速度匀速旋转,求杯口边缘的水滴的离心力。
解题思路:1. 离心力是一个物体在旋转运动时产生的一种惯性力,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2. 对于杯口边缘的水滴,可以看作是在旋转盘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因此可以利用离心力的公式进行计算。
具体步骤:1. 离心力的公式为F=mω²r,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ω为角速度,r 为旋转半径。
2. 首先计算出水滴的质量,然后根据旋转盘的角速度和杯子的半径计算出离心力的大小。
这里就不再罗列具体计算步骤,具体计算过程略。
最后得出水滴的离心力为XXX。
【例题三】已知矩形ABCD中,AB=8cm,BC=6cm,P是AB的中点,E是BC 上一点,使得PE⊥AB,求PE的长度。
解题思路:1. 首先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分析。
2.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比较辅助线的长度来求解PE的长度。
具体步骤:1. 由矩形的性质可知,AD=BC=6cm,同时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PE=EC,且PE⊥AB。
初一几何难题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就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就是最重要得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得方法就是利用全等三角形得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得性质、角平分线得性质、等腰三角形得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求证:DE =DF分析:由∆ABC 连结CD,易得CD =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B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90,,,,∴≅∴=∆∆AD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得中线就是常用得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得平分线或底边上得中线或高就是常用得辅助线。
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因为CD 既就是斜边上得中线,又就是底边上得中线。
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使DG =DE,连结BG,证∆EFG 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兴趣得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AD =BC,AE =CF 。
求证:∠E =∠FAB CD BC AD AC CA ABC CDA SSS B DAB CD AE CF BE DF===∴≅∴∠=∠==∴=,,,∆∆()在∆BCE 与∆DAF 中,BE DF B D BC DA BCE DAF SAS E F=∠=∠=⎧⎨⎪⎩⎪∴≅∴∠=∠∆∆()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 (1)制造得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得两个全等三角形。
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得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就是两种特殊得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得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解析总结计划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1.题目: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是底边BC上的高,垂足为D。
求证:AD=BD。
解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AB=AC,所以∠ABC=∠ACB。
因为BD是高,所以∠BDA=90°。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BD=∠ACD。
又因为∠ABC=∠ACB,所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D是全等的。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D=BD。
2.题目: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D在底边BC上,且BD=CD。
求证:AD垂直平分BC。
解析:同样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AB=AC,所以∠ABC=∠ACB。
因为BD=CD,所以∠BDC=∠CBD。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BDA=∠ADC=90°。
又因为∠BDC=∠CBD,所以三角形BDC 是等腰三角形,BD=CD。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AD垂直平分BC。
二、勾股定理的应用3.题目: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10,BC=6,求AC的长度。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我们知道AC^2+BC^2=AB^2。
将已知的AB 和BC的长度代入,得到AC^2+6^2=10^2。
解方程得到AC^2=100-36,所以AC=√64=8。
4.题目:直角三角形DEF中,∠F=90°,DE=8,DF=15,求EF的长度。
解析:同样根据勾股定理,我们知道DE^2+DF^2=EF^2。
将已知的DE和DF的长度代入,得到8^2+15^2=EF^2。
解方程得到EF^2=289,所以EF=√289=17。
三、圆的性质5.题目:在圆O中,∠AOB=60°,AB是圆的直径。
求证:∠ACB=30°。
解析:因为AB是圆的直径,所以∠AOB=90°。
因为∠AOB=60°,所以∠ACB=∠AOB/2=30°。
6.题目:在圆O中,直径AB,半径OC。
初中几何经典难题合集(附答案)
初中几何经典难题合集(附答案)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
(初二)证明:如图,作GH⊥AB,连接EO。
因为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又因为∠GHF=∠OGE =90°,所以△GHF∽△OGE。
可得GF/GE=GH/OE。
因为CO=EO,所以GF/GE=GH/CO,即GF=GH·GE/CO。
又因为∠CDO=∠EGO=90°,∠COD=∠EOG,所以△CDO∽△EGO。
可得CD/GE=CO/OE,即CD=CO·GE/OE。
因为CO=EO,所以CD=GF,得证。
已知:如图,在△ABC中,AB = AC,∠BAC = 80°,P为△ABC内一点,∠PBC = 10°,∠PCB = 30°,求∠PAB的度数。
(初二)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
因为AB = AC,∠BAC = 80°,所以∠ABC = ∠ACB = (180°- ∠BAC) / 2 = (180° - 80°) / 2 = 50°。
因为∠PBC = 10°,∠PCB = 30°,所以∠ABP = ∠ABC - ∠PBC = 50°- 10° = 40°,∠ACP = ∠ACB - ∠PCB = 50° - 30° = 20°。
在△A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AC + ∠ABC + ∠ACB = 180°,所以∠BAC = 180° - ∠ABC - ∠ACB = 180° - 50° - 50° = 80°。
因为AD是∠BAC的平分线,所以∠BAD = ∠CAD = ∠BAC / 2 = 80° / 2 = 40°。
初中几何经典例题与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假设等于这边一半,那么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假设有两个角互余,那么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初中几何经典例题及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证实技能及经典试题证实两线段相等1.分身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2.统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等分线或底边的高等分底边.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极点距离相等.6.线段垂直等分线上随意率性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7.角等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双方距离相等.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13.等于统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证实两个角相等1.分身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统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等分顶角.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等分两条切线的夹角.8.类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统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实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3.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4.邻补角的等分线互相垂直.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6.两条直线订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7.运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等分线上.8.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9.运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等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11.运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实两直线平行1.垂直于统一向线的各直线平行.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6.平行于统一向线的两直线平行.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双方(或延伸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证实线段的和差倍分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实与第三条线段相等.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实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3.延伸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实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5.运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类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证实角的和差倍分1.与证实线段的和.差.倍.分思绪雷同.2.运用角等分线的界说.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证实线段不等1.统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2.垂线段最短.3.三角形双方之和大于第三边,双方之差小于第三边.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双方分离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实两角的不等1.统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双方分离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双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实比例式或等积式1.运用类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2.运用表里角等分线定理.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订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6.运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证实四点共圆*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极点共圆. *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极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 *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极点共圆.常识归纳:1. 几何证实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对造就学生逻辑思维才能有着很大感化.几何证实有两种根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目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地位关系.这两类问题经常可以互相转化,如证实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实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2. 控制剖析.证实几何问题的经常运用办法:(1)综正当(由因导果),从已知前提动身,经由过程有关界说.定理.正义的运用,慢慢向前推动,直到问题的解决;(2)剖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斟酌,斟酌使其成立须要具备的前提,然后再把所需的前提算作要证的结论持续斟酌,如斯慢慢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端凑法:将剖析与综正当归并运用,比较起来,剖析法利于思虑,综正当易于表达,是以,在现实思虑问题时,可归并运用,灵巧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实目标.3. 控制结构根本图形的办法:庞杂的图形都是由根本图形构成的,是以要擅长将庞杂图形分化成根本图形.在更多时刻须要结构根本图形,在结构根本图形时往往须要添加帮助线,以达到分散前提.转化问题的目标.一. 证实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实中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一种相等关系.许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实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经常运用的办法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等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例1. 已知:如图1所示求证:DE=DF由D是AB中点,可斟酌贯穿连接CD,证实:贯穿连接CD解释: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经常运用的帮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等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经常运用的帮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当贯穿连接CD,因为CD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伸ED到G,使DG=DE,贯穿连接BG,.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CD,AD=BC,AE=CF.求证:∠E=∠F证实:贯穿连接AC,,解释:运用三角形全等证实线段求角相等.常须添帮助线,制作全等三角形,这时应留意:(1)制作的全等三角形应分离包含求证中一量;(2)添帮助线可以或许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二. 证实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地位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别的地位.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经由过程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实.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运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例3. 如图3所示,设BP.CQ,AH.AK分离为A到BP.CQ的垂线.求证:KH∥BC剖析:由已知,BH等分∠ABC,又BH⊥AH,延伸AH交BC于N,则BA=BN,AH=HN.同理,延伸AK交BC于M,则CA=CM,AK=KM.从而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KH∥BC.证实:延伸AH交BC于M∵BH又BH⊥=BH同理,CA=CM,AK=KH//BC解释:当一个三角形中消失角等分线.中线或高线重应时,则此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我们也可以懂得成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翻折(轴对称)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例4. 已知:如图4所示,AB=求证:FD⊥ED证实一:贯穿连接AD,解释:有等腰三角形前提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等分线是经常运用帮助线.证实二:如图5所示,延伸ED到M,使DM=ED,贯穿连接FE,FM,BM解释:证实两直线垂直的办法如下:(1)起首剖析前提,不雅察可否用供给垂直的定理得到,包含添经常运用帮助线,见本题证二.(2)找到待证三直线所构成的三角形,证实个中两个锐角互余.(3)证实二直线的夹角等于90°.三. 证实一线段和的问题(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实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例5. 已知:如图6∠BAC.∠BCA的角等分线AD.CE订交于O.求证:AC=AE+CD易知,.由,知.,得:(二)延伸一较短线段,使延伸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实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中,F在DC上,E在BC上求证:EF=BE+DF剖析:此题若模仿例1,将会碰到艰苦,不轻易运用正方形这一前提.无妨延伸CB至G,使BG=DF.证实:延伸CB至在正方形ABCD中即∠GAE=∠FAE中考题:如图8所示,,延伸BC到D,延伸BA到E,并且使AE=BD,贯穿连接CE.DE.求证:EC=ED证实:作DF//AC交BE于F又AE=BD即EF=AC题型展现:证实几何不等式:例题:已知:如图9所示证实一:延伸AC到E,使AE=AB,贯穿连接DE,证实二:如图10所示,在AB上截取AF=AC,贯穿连接DF解释:在有角等分线前提时,常以角等分线为轴翻折结构全等三角形,这是经常运用帮助线.实战模仿:1. 已知:如图11所示是AB上一点,DE⊥CD于D,交BC于E,2. 已知:如图12所示,是∠C的等分线.求证:BC=AC+AD3. 已知:如图13所示,A,在∠A内任引一射线,过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设M为BC的中点.求证:MP=MQD,【试题答案】AF2. 剖析:本题从已知和图形上看仿佛比较简略,但一时又不知若何下手,那么在证实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我们经常采取“截长补短”的手段.“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成两部分,证实这两部分分离和两条短线段相等;“补短”即将一条短线段延伸出另一条短线段之长,证实其和等于长的线段.证实:延伸CA至E,使CE=CB,贯穿连接ED,R4. 取BC中点E,贯穿连接AE。
初中几何经典习题
初中几何例题(1)如图1,图2,图3,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向ABC △外作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BE CD ,相交于点O .①如图1,求证:ABE ADC △≌△;②探究:如图1,BOC ∠=;如图2,BOC ∠=;如图3,BOC ∠=.(2)如图4,已知:AB AD ,是以AB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AC AE ,是以AC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BE CD ,的延长相交于点O .①猜想:如图4,BOC ∠=(用含n 的式子表示);②根据图4证明你的猜想.(1)①证法一:ABD △与ACE △均为等边三角形, AD AB ∴=,AC AE = ················································································· 2分且60BAD CAE ∠=∠=·············································· 3分BAD BAC CAE BAC ∴∠+∠=∠+∠, 即DAC BAE ∠=∠ ····················································· 4分 ABE ADC ∴△≌△. ················································· 5分 证法二:ABD △与ACE △均为等边三角形, AD AB ∴=,AC AE = ················································································· 2分且60BAD CAE ∠=∠=················································································· 3分ADC ∴△可由ABE △绕着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 得到 ··································· 4分 ABE ADC ∴△≌△. ···················································································· 5分②120,90,72. ··································································· 8分(每空1分)(2)①360n······························································································ 10分②证法一:依题意,知BAD ∠和CAE ∠都是正n 边形的内角,AB AD =,AE AC =,(2)180n BAD CAE n-∴∠=∠=BAD DAE CAE DAE ∴∠-∠=∠-∠,即BAE DAC ∠=∠. ····························· 11分 ABE ADC ∴△≌△. ·················································································· 12分 ABE ADC ∴∠=∠,180ADC ODA ∠+∠= ,180ABO ODA ∴∠+∠= ·········· 13分360ABO ODA DAB BOC ∠+∠+∠+∠= ,180BOC DAB ∴∠+∠=(2)180360180180n BOC DAB n n-∴∠=-∠=-=······································· 14分证法二:同上可证 A B E A D C △≌△. ························································· 12分ABE ADC ∴∠=∠,如图,延长BA 交CO 于F ,180AFD ABE BOC ∠+∠+∠= ,180AFD ADC DAF ∠+∠+∠= ································· 13分360180BOC DAF BAD n∴∠=∠=-∠=··················· 14分证法三:同上可证 A B E A D C △≌△. ························································· 12分 ABE ADC ∴∠=∠.180()BOC ABE ABC ACB ACD ∠=-∠+∠+∠+∠180()BOC ADC ABC ACB ACD ∴∠=-∠+∠+∠+∠180ABC ACB BAC ∠+∠=-∠ ,180ADC ACD DAC ∠+∠=-∠180(360)BOC BAC DAC ∴∠=--∠-∠ ····················································· 13分 即360180BOC BAD n∠=-∠=··································································· 14分证法四:同上可证 A B E A D C △≌△. ························································· 12分AEB ACD ∴∠=∠.如图,连接CE ,BEC BOC OCE ∠=∠+∠ AEB AEC BOC ACD ACE ∴∠+∠=∠+∠-∠ BOC AEC ACE ∴∠=∠+∠. ···································· 13分即360180BOC CAE n∠=-∠=································ 14分注意:此题还有其它证法,可相应评分 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 和菱形BEFG 中,点A B E ,,在同一条直线上,P 是线段()()a a b a b +-的中点,连结PG PC ,.若60ABC BEF ∠=∠= ,探究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 交DC 于点H ,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将图1中的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 的对角线BF 恰好与菱形ABCD 的边AB 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若图1中2(090)ABC BEF ∠=∠=<< αα,将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PGP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解析】 ⑴ 线段PG 与PC 的位置关系是PG PC ⊥;PGPC·················································································· 2分 ⑵ 猜想:(1)中的结论没有发生变化.证明:如图,延长GP 交AD 于点H ,连结CH CG ,. P 是线段DF 的中点, FP DP ∴=.由题意可知AD FG ∥.GFP HDP ∴∠=∠.GPF HPD ∠=∠ , GFP HDP ∴△≌△.D A BE F C P G 图1 D C G PA B F图2 DC G PABE FHGP HP ∴=,GF H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CD CB ∴=,60HDC ABC ∠=∠= . 由60ABC BEF ∠=∠= ,且菱形BEFG 的对角线BF 恰好与菱形ABCD 的边AB 在同一条直线上,可得60GBC ∠= . HDC GBC ∴∠=∠. 四边形BEFG 是菱形, GF GB ∴=. HD GB ∴=.HDC GBC ∴△≌△.CH CG ∴=,DCH BCG ∠=∠.120DCH HCB BCG HCB ∴∠+∠=∠+∠= .即120HCG ∠= .CH CG = ,PH PG =,PG PC ∴⊥,60GCP HCP ∠=∠= .PGPC∴= ················································································ 6分 ⑶PGPC=tan(90)- α. ······································································· 8分 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4,CD =9,∠C =60°,动点P 从点C 出发沿CD 方向向点D 运动,动点Q 同时以相同速度从点D 出发沿DA 方向向终点A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求AD 的长;(2)设CP =x ,问当x 为何值时△PD Q 的面积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3)探究:在BC 边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四边形PD Q M 是菱形?若存在,请找出点M ,并求出BM 的长;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25题图)(备用图)(1)解法一:如图25-1过A 作AE ⊥CD ,垂足为E .依题意,DE =25249=-. …………………………2分在Rt △ADE 中,AD =522560=⨯=︒cos DE . (5)解法二:如图25-2过点A 作AE ∥BC 交CD 于点E ,则CE =AB =4 . …2分 ∠AED =∠C =60°. 又∵∠D =∠C =60°, ∴△AED 是等边三角形 .∴AD =DE =9-4=5 . …………………………………5分 (2)解:如图25-1∵CP =x,h 为PD 边上的高,依题意,△PD Q 的面积S 可表示为: S=21PD ·h ………………………………………6分 =21(9-x )·x ·sin60° =43(9x -x 2) =-43(x -29)2+16381. ………………………………………………… 8分由题意,知0≤x ≤5 . ……………………………………………………… 9分 当x =29时(满足0≤x ≤5),S 最大值=16381. …………………………… 10分 (3)证法一:如图25-3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则PD 必须等于D Q . ………………………… 11分于是9-x =x ,x =29. 此时,点P 、Q 的位置如图25-3所示,连Q P .△PD Q 恰为等边三角形 .过点Q 作Q M ∥DC ,交BC 于M ,点M 即为所求.连结MP ,以下证明四边形PD Q M 是菱形 .易证△MCP ≌△Q DP ,∴∠D=∠3 . MP =PD ∴MP ∥Q D , ∴四边形PD Q M 是平行四边形 .又MP =PD , ∴四边形PD Q M 是菱形 . ………………………………… 13分 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且BM =BC -MC =5-29=21. ………………… 14分 [注] 本题仅回答存在,给1分. 证法二:如图25-4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则PD 必须等于D Q . ………………………… 11分图25-2 图25-3于是9-x =x ,x =29. 此时,点P 、Q 的位置如图25-4所示,△PD Q 恰为等边三角形 .过点D 作DO ⊥P Q 于点O ,延长DO 交BC 于点M ,连结PM 、Q M ,则DM 垂直平分P Q ,∴ MP =M Q .易知∠1=∠C . ∴P Q ∥BC .又∵DO ⊥P Q , ∴MC ⊥MD ∴MP =21CD =PD 即MP =PD =D Q =Q M∴四边形PD Q M 是菱形 ……………………………………………………… 13分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且BM =BC -MC =5-29=21……………… 14分 已知矩形ABCD 和点P ,当点P 在BC 上任一位置(如图(1)所示)时,易证得结论:2222PA PC PB PD +=+,请你探究:当点P 分别在图(2)、图(3)中的位置时,2222PA PB PC PD 、、和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你写出对上述两种情况的探究结论,并利用图(2)证明你的结论.答:对图(2)的探究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图(3)的探究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如图(2)结论均是P A 2+PC 2=PB 2+PD 2(图2 2分,图3 1分) 证明:如图2过点P 作MN ⊥AD 于点M ,交BC 于点N ,因为AD ∥BC ,MN ⊥AD ,所以MN ⊥BC 在Rt △AMP 中,P A 2=PM 2+MA 2 在Rt △BNP 中,PB 2=PN 2+BN 2 在Rt △DMP 中,PD 2=DM 2+PM 2 在Rt △CNP 中,PC 2=PN 2+NC 2所以P A 2+PC 2=PM 2+MA 2+PN 2+NC 2 PB 2+PD 2=PM 2+DM 2+BN 2+PN 2因为MN ⊥AD ,MN ⊥NC ,DC ⊥BC ,所以四边形MNCD 是矩形图25-4所以MD =NC ,同理AM = BN ,所以PM 2+MA 2+PN 2+NC 2=PM 2+DM 2+BN 2+PN 2 即P A 2+PC 2=PB 2+PD 2如图,以矩形OABC 的顶点O 为原点,OA 所在的直线为x 轴,OC 所在的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OA =3,OC =2,点E 是AB 的中点,在OA 上取一点D ,将△BDA 沿BD 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 (1)直接写出点E 、F 的坐标;(2)设顶点为F 的抛物线交y 轴正半轴...于点P ,且以点E 、F 、P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x 轴、y 轴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 、N ,使得四边形MNFE 的周长最小?如果存在,求出周长的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31)E ,;(12)F ,. (2)在Rt EBF △中,90B ∠=,EF ∴=设点P 的坐标为(0)n ,,其中0n >,顶点(12)F ,,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2(1)2(0)y a x a =-+≠.①如图①,当EF PF =时,22EF PF =,221(2)5n ∴+-=.解得10n =(舍去);24n =.(04)P ∴,.24(01)2a ∴=-+.解得2a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1)2y x =-+②如图②,当EP FP =时,22EP FP =,(第22题)22(2)1(1)9n n ∴-+=-+.解得52n =-(舍去).③当EF EP =时,3EP =<,这种情况不存在.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抛物线解析式是22(1)2y x =-+. (3)存在点M N ,,使得四边形MNFE 的周长最小.如图③,作点E 关于x 轴的对称点E ',作点F 关于y 轴的对称点F ',连接E F '',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M N ,,则点M N ,就是所求点.(31)E '∴-,,(12)F NF NF ME ME '''-==,,,. 43BF BE ''∴==,.FN NM ME F N NM ME F E ''''∴++=++=5==.又EF =∴5FN NM ME EF +++=,此时四边形MNFE 的周长最小值是5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G 是CD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 与C 、D 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 外作正方形CEFG ,连结BG ,DE .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 、线段DE 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1)①猜想如图1中线段BG 、线段DE 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②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如图2、如图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2证明你的判断.(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4—6),且AB=a ,BC=b ,CE=ka , CG=kb (a ≠b ,k >0),第(1)题①中得到的结论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若成立,以图5为例简要说明理由.(3)在第(2)题图5中,连结DG 、BE ,且a =3,b =2,k =12,求22BE DG +的值.(1)①,BG DE BG DE =⊥ ………………………………………………………………2分②,BG DE BG DE=⊥仍然成立 ……………………………………………………1分在图(2)中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 、四边形ABCD 都是正方形∴ BC CD =,CG CE =, 090BCD ECG ∠=∠=∴BCG DCE ∠=∠…………………………………………………………………1分 ∴BCG DCE ∆≅∆ (SAS )………………………………………………………1分∴BG DE = C B G C D E∠=∠ 又∵BHC DHO ∠=∠ 090CBG BHC ∠+∠=∴090CDE DHO ∠+∠= ∴090DOH ∠=∴BG DE ⊥ …………………………………………………………………………1分(2)BG DE ⊥成立,BG DE =不成立 …………………………………………………2分简要说明如下∵四边形ABCD 、四边形CEFG 都是矩形,且AB a =,BC b =,CG kb =,CE ka =(a b ≠,0k >)∴BC CG bDC CE a==,090BCD ECG ∠=∠= ∴BCG DCE ∠=∠∴BCG DCE ∆∆ ………………………………………………………………………1分∴CBG CDE ∠=∠又∵BHC DHO ∠=∠ 090CBG BHC ∠+∠=∴090CDE DHO ∠+∠= ∴090DOH ∠=∴BG DE ⊥ ……………………………………………………………………………1分(3)∵BG DE ⊥ ∴22222222BE DG OB OE OG OD BD GE +=+++=+ 又∵3a =,2b =,k =12∴222222365231()24BD GE +=+++= ………………………………………………1分∴22654BE DG +=………………………………………………………………………1分 正方形ABCD 中,点O 是对角线AC 的中点,P 是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过点P 作PF ⊥CD 于点F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明两直线平行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证明角的和差倍分1.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思路相同。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证明线段不等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明两角的不等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证明四点共圆*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顶点共圆。
*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顶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
*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共圆。
*5.到顶点距离相等的各点共圆知识归纳: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中,。
求证:DE=DF分析:由。
从而不难发现证明:连结CD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因为CD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
本题亦可延长ED到G,使DG=DE,连结BG,证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CD,AD=BC,AE=CF。
求证:∠E=∠F证明:连结AC在和中,在和中,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二. 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 如图3所示,设BP、CQ是的内角平分线,AH、AK分别为A到BP、CQ的垂线。
求证:KH ∥BC分析:由已知,BH平分∠ABC,又BH⊥AH,延长AH交BC于N,则BA=BN,AH=HN。
同理,延长AK交BC于M,则CA=CM,AK=KM。
从而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KH∥BC。
证明:延长AH交BC于N,延长AK交BC于M∵BH平分∠ABC又BH⊥AH BH=BH同理,CA=CM,AK=KM 是的中位线即KH//BC说明: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中线或高线重合时,则此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翻折(轴对称)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例4. 已知:如图4所示,AB=AC,。
求证:FD⊥ED证明一:连结AD在和中,说明:有等腰三角形条件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平分线是常用辅助线。
证明二:如图5所示,延长ED到M,使DM=ED,连结FE,FM,BM说明:证明两直线垂直的方法如下:(1)首先分析条件,观察能否用提供垂直的定理得到,包括添常用辅助线,见本题证二。
(2)找到待证三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证明其中两个锐角互余。
(3)证明二直线的夹角等于90°。
三. 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
(截长法)例5. 已知:如图6所示在中,,∠BAC、∠BCA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O。
求证:AC=AE+CD分析:在AC上截取AF=AE。
易知,。
由,知。
,得:证明:在AC上截取AF=AE又即(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
(补短法)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中,F在DC上,E在BC上,。
求证:EF=BE+DF分析:此题若仿照例1,将会遇到困难,不易利用正方形这一条件。
不妨延长CB至G,使BG=DF。
证明:延长CB至G,使BG=DF在正方形ABCD中,又即∠GAE=∠FAE中考题:如图8所示,已知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结CE、DE。
求证:EC=ED证明:作DF//AC交BE于F是正三角形是正三角形又AE=BD即EF=AC题型展示:证明几何不等式:例题:已知:如图9所示,。
求证:证明一:延长AC到E,使AE=AB,连结DE在和中,证明二:如图10所示,在AB上截取AF=AC,连结DF则易证说明:在有角平分线条件时,常以角平分线为轴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这是常用辅助线。
实战模拟:1. 已知:如图11所示,中,,D是AB上一点,DE⊥CD于D,交BC于E,且有。
求证:2. 已知:如图12所示,在中,,CD是∠C的平分线。
求证:BC=AC+AD3. 已知:如图13所示,过的顶点A,在∠A内任引一射线,过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
设M为BC的中点。
求证:MP=MQ4. 中,于D,求证:【试题答案】1. 证明:取CD的中点F,连结AF又2. 分析:本题从已知和图形上看好象比较简单,但一时又不知如何下手,那么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我们经常采用“截长补短”的手法。
“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成两部分,证明这两部分分别和两条短线段相等;“补短”即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出另一条短线段之长,证明其和等于长的线段。
证明:延长CA至E,使CE=CB,连结ED在和中,又3. 证明:延长PM交CQ于R又是斜边上的中线4. 取BC中点E,连结A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