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筹到计算器教学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算筹到计算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从算筹到计算器》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使用算筹、算盘、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三个片段,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现实世界的各种需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感受到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提升自己的名族荣誉感。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初步了解中外数字发展的演变过程,感悟古人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认一认,读一读等操作知道如何用算筹表示数,能看懂简单的算筹并学会运用算筹进行读数,记数,简单了解用算筹计算的过程;
3.通过观察,比较,体会算盘、计算器的产生是源于需要,激发探究精神和创造欲望。
重难点:知道算筹表示多位数的规则及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体会算盘、计算器的产生是源于需要。
二、说教法,学法
如今每个学生家里基本都有电脑或有相关书籍,因此课前让每个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古人计数和计算方法的发展演变资料,通过梳理,制作成一张小报。目的是让学生对古今中外计数方法和计算工具有初步的了解,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搜集的资料是零散的,有1种或者有多种,在课上,教师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在课件上呈现,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能认清算筹表示的数。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观察,比较,体会算盘、计算器的产生是源于需要。让孩子了解从算筹到计算器经历的过程,脑中形成一条数的发展历史长河。
三、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主要说明课上四个重点环节设计意图。
1.尊重学生已有基础,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及运用算筹
由于课前有部分学生是搜集有关算筹的知识的,学生的理解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课件上的图片,介绍,简单认识算筹的材料及历史。对学生来
说,1-9用算筹表示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直接出示10张卡片,给学生一定时间观察后,提出要求将这些数进行排序,学生在想排序时再一次认识及找到特点。知道用一根竖杠表示5,认识算筹的横式之后,让学生自己想纵式该怎么摆?有了横式的基础,纵式的6-9的表示学生也能迁移过来。
算筹不仅能表示一位数,还能表示两位数甚至多位数。学生已经是三年级了,有数位的概念,所以直接出示两位数,学生很快就说出答案,课件上的几个练习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遇到0就用空位来表示,这也是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铺垫。2.了解用算筹表示数的规则,感受规则的必要性
用算筹表示数是有规则的,但是这个规则的出现也是因为数字会混淆,为了统一才制定的,因此3道选择题让学生感知到算筹有混淆了,到底表示哪个数呢?再出示规则,学生能更好理解。了解算筹规则后,运用规则来表示3682,增强对规则的理解,接着再次将3道题让学生选择,说出判断的理由,有了这样纵横交错,数的表达更清晰了。
3.利用课件动态变化过程,由算筹过渡到算盘,直观将两者联系起来
但是,当数的末尾有很多0或中间有很多0时,算筹表示数并不方便,于是就产生了算盘。而算盘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它是在算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算筹中,一根竖杠或横杠表示5,而算盘中一个上珠表示5。因此课件中制作了动画,原本用算筹的表示的数,算筹逐渐变成了珠子,当算筹都变成了珠子后,再出示框,梁,定位点等,学生会觉得很神奇,从算筹变成了算盘。也正是这样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算筹和算盘的联系,算盘是由算筹演变而来的,算筹表示的数也可以在算盘中表示,但算盘更有优势,凸显了算盘有定位点,对数位的表示更明白,这也是比算筹高明的地方。
4.欣赏视频,体会算盘地位
算盘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可见它的地位有多高。但现在我们不用算盘,如何让学生体会算盘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它的重要作用。在课件中,插入2个视频给学生观看,一个是电影片段中,男女主角在比赛打算盘,他们的速度惊人,让学生看到用算盘的计算是可以很快的,这也是为什么算盘能用这么久的原因。第二个视频是放了实验室的人们用算盘在算原子弹的核心数据。由于视频较老,没有字幕。我在旁边加了字幕,在视频中,人报的数字我也打在旁边,让学生直观
感受到算盘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感悟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超高技术。
最后让学生畅想未来,从课上来看,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知道计算工具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发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欲望。四、谈谈认识
但是,由于算筹出现的时间较早,有些资料的收集无从考证,教学设计或课上如有处理不当,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探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