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论中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中相对过剩人口与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集中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第二十三章中。它从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出发,说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结果、本质和形式。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在阐述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时,也始终将相对过剩人口限制在资本主义的范畴之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经济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却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发生了冲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失业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我国出现了失业人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就显得尤为的关键。目前理论界普遍承认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仍然适合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失业现象,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仍具有指导作用,因而深入探讨和发展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并把它有效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1)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一,“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因此“生产资料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在越来越小的程度上成为工人就业的手段。”
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2)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这是因为“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看,有时突然扩张,有时又迅速收缩,“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由过剩人口来提供”;另一方面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周期性看,时而危机或萧条,时而高涨或繁荣,危机时产生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繁荣时生产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供给,这种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马克思指出“出现了新的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把其他生产部门中常常由于不变资本占优势而失业的上述相对过剩人口作为基础,而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则建立在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上,然后才逐渐走其他生产部门所走过的路。”这说明在相对过剩人口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生产部门一开始可能是活劳动要素占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又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而正是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时而被新兴生产部门吸收,时而被传统的其他部门释放的循环流动,促进了社会分工,实现了产业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大小,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来降低工资,使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
第四,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积极性。“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3.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失业问题的研究
(1)李朝林通过分析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规律: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决定性条件;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相对过剩人口存在所依托的经济形式。他认为在我国出现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生产技术进步的加快,使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果性失业都是其中的原因。中国失业人口的产生,既有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原因,也有中国的特殊原因。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出现失业人口是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现象。乔榛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得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形成失业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的专制会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失衡,失业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特性,不仅资本主义存在失业,社会主义也会发生失业。
(2)齐爱兰认为,不应过于强调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制度因素,忽略马克思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得到的一般性结论。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既有马克思所分析的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方面的原因,又有我国的特殊国情。马克思分析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一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仍是适用的。
(3)王宁西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应注意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失业人口与资本主义失业人口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对待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正确态度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失业人口这一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思考,以寻求认识和理论的创新。第二,保持一个适度失业人口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所谓适度失业人口,即采取各种手段把失业人口控制在一个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不影响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及政治稳定的适当规模,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失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第三,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固然会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数量,但失业人数的增加并非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发达国家通过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了农业和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形成的失业人口。第四,尽管失业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失业意味着收入中断,造成失业人口及其家庭生活困难使城镇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必须加速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和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失业人口最低基本生活需求,避免社会震荡,巩固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立伟.基于中国实际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深入研究
[2]边燕燕.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就业市场
[3]王宁西.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问题
[4]李朝林.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
[5]张丹.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现实意义_对我国失业率的实证分析
[6]卢莉梅.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的指导意义
[7]王凤娇.浅谈我国失业问题从《资本论》关于相对人口过剩理论的角度
[8]王丽萍.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当前失业问题
[9]胡水红.《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