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
(5分)
(设置守备)。
4
4
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
5
(4分)
(5
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
愿。
(4分)
(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
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
(7)
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
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
(4分)
8?(关键词:所以、
安、鬻)
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
(4分)
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
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
10(关键词:岂、良、所致。
)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
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
【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
“社仓法”
12(3分)
(12
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
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
与汝言。
(3分)
(14)(3,(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
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15、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3分)
(15)(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16“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3分)
(16)(3
17.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七、选自《郑思肖集·自戒》(湖南卷10分)
18、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
(3分)
(18)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19、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19)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20、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
(20)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
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2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
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
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
八、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天津卷8分)
【注】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22、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
(22)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3、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2分)
【注】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23)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24、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
【注】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24)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所以:……原因”。
九、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四川卷10分)
25、贺钦,字克恭。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3分)
(25)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26、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3分)
(26)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27、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4分)
(27)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即:即使。
而:然而。
奚:什么。
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 既而:不久。
从:跟随。
器业:才能学识。
(3)止:停止。
尚:还算得上。
十、节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之《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安徽卷10分)
28、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5分)
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9、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5分)
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以为:认为。
因:于是。
以: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 虽然:即使这样。
以:把。
施设:施政。
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
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
十一、节选自《苏辙集》之《伯父墓表》(江苏卷10分)
30、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
(30)(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31、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3分)
(31)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2、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
(32)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十二、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辽宁卷10分)
33、周顗(yǐ)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5分)。
(33)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34、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5分)
(34)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解析】为有司所纠:被动句。
纠:检举。
亮:通“谅”,谅解。
黜:贬斥。
十三、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北京卷3分)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3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
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
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方法点拨】文言翻译注意三点:第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第二,切记要把要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十四、取材于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浙江卷7+3分)
36、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3分)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解析】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安”表反问。
)
37、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
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解析】“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
3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38、【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
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9—40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
39.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40.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
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第二种,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
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十五、取材于罗洪先《战马记》(重庆卷7+3分)
41、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
41、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42、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4分)
42、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
”(果然)如他所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是要抓住关键词(1) 面:当面。
名词作状语。
数:斥责。
委:丢弃。
再就是反问句,要译出语气特点来,表达出原文的情感来,同时对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言要顺畅。
(2) 是:这。
祝:祷告。
其:他。
43、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
而得之以蓄成其得(《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解析】(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十五、选自《陶学士集》,陶安《游龙鸣山记》(福建卷6分)
44、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撩起衣裳)。
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水深广的样子),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3分) (44)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45、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3分)
(45)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
第(2)题,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
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不难理解。
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