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郑历史文化汇总(全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郑历史文化汇总

新郑起源:

新郑在上古称为"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在此立都长达145年。韩人都郑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时,新郑属豫州。春秋,新郑属郑国,为国都。战国,新郑属韩国,为国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三国,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唐武德四年(621),新郑县分为新郑、清池二县。唐贞观元年(627),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管辖,新郑第一次纳入郑州板块。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在新郑建都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

新郑名人: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神农氏炎帝、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律师的鼻祖邓析、法学政治家申不害等。

新郑古迹:

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郑王陵博物馆、欧阳修陵园、郑韩故城等

黄帝故里:

分五个区域: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放置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

被誉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

鼎坛高9米,底座为35米×35米,坛面为21米×21米,共分三层15层台阶,鼎坛周围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并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

广场周围种植活化石的水杉,共计960棵,正好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俗话说:万姓同根,根在人祖。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日晷、指南车、四柱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黄帝之碑”。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

轩辕故里祠:汉代建祠,明清修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祠前庭,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殿内壁画记载着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

拜祖广场: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至黄帝像。地面铺30米×30米“五色土”图案,黄色以应黄帝,东为青色以应青帝,西为白色以应白帝,南为赤色以应赤帝,北为黑色以应黑帝。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设中华圣火台、拜祖台、颂歌台、黄帝像、中华始祖坊、黄帝纪念馆。黄帝手执宝剑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

皇帝文化:

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在中原一带居住着也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她在轩辕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

黄帝,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天鼋,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龟、龙、凤、麟为中国古代四大灵物)。

《黄帝四经》是一部修真治国的巨著,它的思想被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各取所需”式地广泛摘取,发挥使用。《黄帝四经》,是黄帝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作,哲理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所言的“修身平天下”的大道思想,仍为今日修身治世的经典,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用道德方法修身,是治国的基础和前提。黄帝是先行者和亲力、亲为者,是后世治国者的楷模与典范。《黄帝四经》,是黄学所荟萃的黄帝文化的思想,是中华国

学的根蒂。黄帝学说的精华,是中华人文文化之集成,是东周之前古代各朝修身治国的指导性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学医者必读的经典著作,这也是一部流最久、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部医学专著。

一是社会出现了强胜弱、众暴寡的现象,需要“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开始“征诛”战争。二是“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产生了职官,即是当时部落联盟的议事会成员。三是有父子兄弟和夫妇的伦理观念及其礼制,这自然是父系氏族制度的形成。

《国语·鲁语》云: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礼记·祭法》从同,只是作正名百物。陈澔的《礼记集说》以“共财”为“供财”,意为供给公上之赋敛。那就是说这时开始实行“正名”定份,确定人们的身份、地位,要求人民提供贡赋。

黄帝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制度文化。所谓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兵刑”二字,即军事和刑法,还有行政官吏。史称黄帝“始作制度”“始制法度”“垂法立制”之说多见。

黄帝八大功绩:

即初定甲子,历算星象;律吕恒音,教民歧黄;踪迹六书,文典辉映;创制指南,舟车四方;五谷丰登,蚕桑美裳;修德振兵,肇造华章;宇内一统,铸鼎开疆;设官司职,政体滥觞。

炎帝文化:

炎帝文化主要为重农、和谐和民本思想方面,炎帝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火文化和原始艺术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

神农氏炎帝部落是很古老的,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庄子·盗跖》篇称其为“知母而不知父”的母系血统制度,还是一个纯粹的原始社会。就原始社会性质来说,神农部落起初是母系氏族,后来变革为父系的时间,我们并不清楚。而到炎黄联盟的前后,无疑都是父系氏族制了。就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大体是炎帝部落长时间处于“蒙昧”时期的中、高级阶段,至多是“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

原始农业生产是规划田亩、凿井引泉、培植嘉种、制造耒耜和实施火耕等。与之相因的是改善农耕生活:用火熟食,作陶为器,绩麻为衣,择甘泉以为饮,味百草以为药,日中为市以利民,制作原始乐器乐曲“以合天人之和”,摸索节候以便农事,等等。单纯甚至可说简陋,但这是最初的“物质文明”,要谈“民生”,这就是人类史上最初最根本的,也是当时社会最普遍的生民之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