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反洗钱论文题目--提升可疑交易线索有效性研究

合集下载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反洗钱工作已成为银行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银行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肩负着维护金融秩序、防止洗钱犯罪的重要责任。

因此,对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对于提升其反洗钱能力,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C银行反洗钱现状及挑战C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洗钱手段的日益复杂化,现有的监测分析体系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监测标准不够精细、分析手段落后、人工干预过多等。

三、优化研究目标与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对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进行优化,提高其监测精度和效率,减少人工干预,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效果。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实证研究等,通过收集C银行的历史交易数据,结合国内外反洗钱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优化内容与策略1. 完善监测标准:根据洗钱活动的特点,制定更为精细的监测标准,包括交易金额、交易频率、交易对象等多方面的指标,以提高监测的精准度。

2.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可疑交易,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3. 强化人工干预:在自动化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人工干预,对可疑交易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确保反洗钱工作的准确性。

4.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交易风险程度,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高风险交易进行重点监测和分析,提高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

5. 加强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员工的反洗钱培训,提高员工的反洗钱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公众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实施步骤与预期效果1. 实施步骤:首先,对C银行现有的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最后,逐步实施优化方案,对体系进行升级和改进。

2. 预期效果:通过优化研究,预期C银行的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将更加完善和高效。

反洗钱论文3篇

反洗钱论文3篇

---------------------------------------------------------------范文最新推荐------------------------------------------------------反洗钱论文3篇反洗钱论文精选(一):试论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论文摘要: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实践正在反洗钱领域逐步深化。

文章从理论认识层面、法规制度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分析了当前实施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实际,从提高理论认识、完善法规制度、改善可疑较易识别方法、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推荐和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反洗钱监管研究随着反洗钱形势的发展,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理念逐渐成为反洗钱领域的共识。

人总行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反洗钱监管座谈会上,针对监管资源有限,监管手段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要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思想,采取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在2008年初全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会议上,对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做出安排部署,提出要加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逐步推进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非现场监管评级机制,确立和完善以洗钱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体系。

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1/ 34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实施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还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在理论认识层面,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

认为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与规则为本反洗钱监管相对立,风险为本是对规则为本的否定;风险为本的优势明显优于规则为本;当前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应当要求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

上述认识存在必须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

二是在法规制度层面,存在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

《反洗钱法》颁布实施五年来,人民银行相继建立了一整套反洗钱制度和操作规范。

这些制度、规范在反洗钱起步阶段确实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思考可疑交易监测分析通过在金融机构系统中镶嵌监测模型以及配合金融机构人工甄别可疑资金交易后,分析和提炼涉嫌洗钱犯罪情报,以遏制洗钱犯罪。

如何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及时发现犯罪情报,对提高案件成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现状(一)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防御性报告过多金融机构发现可疑交易线索,主要依靠的是反洗钱监测系统预警提示,由于部分金融机构反洗钱系统不完善,对存量客户的身份识别不够精准,未能有效结合行业特征以及服务的客户群体设置监测指标,监测系统筛查出的异常交易过多。

迫于监管当局的处罚压力,金融机构为避免未报违规而受处罚,所报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并不高,原因主要是异常交易提示过多金融机构无法逐一细致完成分析,加之异常交易甄别缺乏各业务条线的有效参与,可疑交易的监测分析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分析处理的效果不佳,可疑交易防御性报告过多。

(二)监测分析主体信息收集准确度不高金融机构依靠反洗钱信息系统中的交易监测模型,从海量的交易数据中筛选出具有情报价值的可疑交易数据,再经人工甄别研判后,确定是否排除或上报可疑交易报告。

在排查分析可疑交易主体时,部分金融机构仅局限于资金交易分析,缺乏对可疑交易身份主体分析。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2007年8月1日起执行)明确要求采集自然人客户的九个身份基本信息,自然人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期限,可通过居民身份证统一数据库获取,自然人的职业、常住地址、联系方式这三项内容难以准确获取。

而自然人的职业、常住地址在分析可疑交易行为中非常关键,职业关联账户主体的资金交易规模,常住地址关联地域因素分析。

现行法人身份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法人机构提供的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等资料,金融机构没有官方数据库进行比对,只能依靠工商公示系统与企查查、天眼查等提供的第三方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尤其对法人受益所有人的识别难以获取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C银行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优化,对于保障金融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为C银行及其同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参考。

二、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现状C银行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包括客户尽职调查、交易监测、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环节。

该体系在预防和打击洗钱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范围不够全面、数据分析手段单一、风险评估模型不准确等。

三、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1. 监测范围不全面。

当前,C银行的监测体系主要针对大额交易和频繁交易进行监测,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洗钱行为,如利用虚拟货币、跨境交易等手段进行的洗钱活动,监测效果有限。

2. 数据分析手段单一。

目前,C银行主要采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交易监测,对于复杂、多维度的洗钱行为,难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3. 风险评估模型不准确。

风险评估是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C银行的风险评估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导致误报和漏报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策略1. 扩大监测范围。

C银行应将监测范围扩大至更多类型的交易和渠道,包括虚拟货币、跨境交易等,以提高对各类洗钱行为的监测能力。

2. 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

C银行应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提高对复杂、多维度的洗钱行为的识别能力。

3. 优化风险评估模型。

C银行应建立更加准确、全面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各类交易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减少误报和漏报的情况。

同时,应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完善风险评估标准和模型。

4. 加强员工培训与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研究论文

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研究论文

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商业银行反洗钱潘昭求学号:200817020237专业班级:信管08102指导教师:邹汉斌完成时间:2012年5月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洗钱犯罪的危害日益严重大部分洗钱活动均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因此在反洗钱活动中强化商业银行环节的作用尤为重要根据《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一规两法”的要求,当前商业银行大部分已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反洗钱制度,但受银行自身预防和揭露洗钱行为的内部控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反洗钱领域中激励机制缺失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工作成效仍亟待提高。

当前要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成效,一方面应加强反洗钱方面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则须对反洗钱工作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包括监管部门对银行、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基层网点两方面。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有关内容出发,针对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从改善控制环境、进行持续风险评估、提高内控活动成效等方面加强改进工作,并在内控制度、内控操作方式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前者包括掌握国内外现行的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反洗钱教育培训、加强银行内部反洗钱信息的交流三方面,后者则包括加强KYC了解客户的真实背景的操作、根据联交所C2条款进行改进两方面。

为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成效,监管机构应当将建立良好的银行反洗钱工作评价、激励机制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设定度量标准和评价方式、合理选择评价和激励路径、对现行的监管制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在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基层网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方面,应从确定合理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激励机制三方面加以改进,以促使银行基层网点达到反洗钱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字: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金融机构的稳定面临严峻挑战,为确保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商业银行进行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024年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2024年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反洗钱工作对于维护金融秩序、打击犯罪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C银行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因此,对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二、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现状C银行目前的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包括交易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犯罪手段的日益复杂化,现有的体系在实操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优化的地方。

三、当前体系存在的问题1. 数据处理效率不高:随着交易数据的快速增长,现有数据处理系统的效率难以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2. 监测指标不够精细化:现有的监测指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精确性,导致可疑交易的误报和漏报。

3. 人工干预过多:在交易分析环节,过度依赖人工判断,增加了误判的风险和人力成本。

4. 缺乏跨部门协同机制:反洗钱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作战,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跨部门沟通和协作机制。

四、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提升数据处理能力1. 引入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2. 对交易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确保重要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二)完善监测指标体系1. 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犯罪手段的更新,定期更新和优化监测指标。

2. 细化监测指标,提高其针对性和精确性,减少误报和漏报的可能性。

(三)减少人工干预,引入智能分析系统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分析系统,辅助甚至替代人工进行交易分析。

2. 通过智能系统对交易数据进行自动筛选和分类,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四)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1. 成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反洗钱工作。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思考反洗钱(AML)是指通过合法手段使非法资金看上去合法的过程。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确保反洗钱措施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是反洗钱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及时发现、分析和报告可疑交易行为。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有效性。

首先,建立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是提升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关键。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处理庞大的交易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可疑交易模式。

例如,通过对交易金额、频率、地点和参与者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交易模式,进而识别潜在的洗钱行为。

其次,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合作也是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反洗钱工作需要跨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反洗钱合作机制,建立起跨界、跨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共享可疑交易信息和洗钱风险评估结果,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反洗钱情报,提高监测分析的精准度和效率。

同时,与监管机构的密切合作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并及时了解监管要求的变化,从而提高反洗钱监测和分析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此外,持续的员工培训和教育是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必要措施。

员工是反洗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质量。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及时传达反洗钱政策和法规的最新要求,提高员工对可疑交易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工作岗位和职责进行监测和分析。

最后,科技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创新也将为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有效性提供更多机会。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尝试使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改进反洗钱系统。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交易数据的关联性和趋势性,识别出更复杂和隐蔽的可疑交易模式。

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洗钱等风险。

洗钱行为是指将非法获得的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掩盖其非法来源,使其资金变得“合法”的行为。

洗钱行为不仅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还有可能为犯罪活动提供资金、隐藏罪证和逃避惩罚等行为。

为了预防和打击洗钱行为,我国实施了防范和打击洗钱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反洗钱制度。

然而,随着洗钱手段的不断升级,反洗钱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因此,建立可疑交易监测机制和提高反洗钱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探究我国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反洗钱工作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展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洗钱行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2)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及其特征分析;(3)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反洗钱对策。

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对洗钱行为、反洗钱制度、交易监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洗钱案例和可疑交易,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探究其洗钱手段和特征。

(3)问题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国内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述研究背景、问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

第二部分:洗钱行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阐述洗钱行为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及其特征分析,介绍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特征分析和防范措施。

第四部分: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国内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原因。

第五部分:对策建议及操作实践,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反洗钱对策,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反洗钱对策的操作实践。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优化研究》篇一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C银行当前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体系的梳理与评价,提出更为精准、高效、全面的优化方案,以增强C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提升其在金融领域内的竞争力与公信力。

一、引言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洗钱行为不仅危害了金融安全与秩序,更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一环,银行业在反洗钱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C银行作为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其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对于提升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金融秩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C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现状C银行在反洗钱工作方面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包括交易数据采集、筛选、监测及人工审核等环节。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洗钱手段的日趋复杂化,现有体系在实操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三、问题分析1. 数据处理效率低:现有体系在数据采集与筛选环节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难以应对海量交易数据的快速处理。

2. 监测精准度不足:受制于算法与技术限制,监测系统在识别可疑交易时精准度有待提高。

3. 人工审核依赖度高:现有体系仍过于依赖人工审核,缺乏智能化、自动化的处理能力。

4.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在可疑交易发生后,缺乏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交易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与应对。

四、优化策略1. 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引入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数据采集与筛选的效率。

2. 优化监测算法:研发更为先进的监测算法,提高系统在识别可疑交易时的精准度。

3. 智能化处理:通过建立智能化处理平台,减少对人工审核的依赖,实现交易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4.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可疑交易进行准确评估与应对,降低潜在风险。

提升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思考

提升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思考

提升村镇银行反洗朗性的思考张丽摘要:近年来,村镇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在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洗钱和恐怖融资犯罪活动逐漸向欠发达地区渗透,村镇银行面临的洗钱风险与日俱增调查发现: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基础薄弱,防范化解洗钱风险能力不足,难以发挥金融防范洗钱风险的积极作用。

本文从探讨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现状出发,分析该行业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反洗钱;有效性近年来,村镇银行在缓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 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方面做出 了积极贡献,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已然成为金融体系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金融市场活跃开放,农村互联网快速 普及,村镇银行数量不断激增、资产规模逐渐扩大,在服务“三 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村镇银行在 数量和覆盖范围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也暴露出市场定位不 准、发展战略不清、风险管理不严等诸多问题,重经营轻合规 的思想普遍存在。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洗钱犯罪手法不断 翻新,隐蔽性更强,洗钱已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 蔓延,洗钱领域由大中型金融机构转向小微型金融机构,涉众 型洗钱犯罪活动逐渐向农村等边远地区渗透,村镇银行成为 实施洗钱犯罪活动的“重灾区”。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履行反洗钱工作的复杂性风险为本”的理念若贯 彻落实不到位,将会导致其反洗钱下作有效性不足。

通过日常监管发现,在洗钱风险防控严峻形势的大环境 下,村镇银行自身力量相对薄弱、技术保障能力严重滞后、风 险防控能力较低、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警惕性不高、反洗钱核 心义务履行不到位等缺陷,致使该行业面临的洗钱风险巨大。

―、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现状随着国家反洗钱工作的不断深化,村镇银行反洗钱监管 工作持续推进,该行业反洗钱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形有所改善。

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洗钱可疑线索有效性的探讨

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洗钱可疑线索有效性的探讨

58前沿研究2020金融言行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洗钱可疑线索有效性的探讨刘 英可疑交易报告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情报的来源。

从近年来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有效性来看,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成效还需进一步提高。

如何有效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目前已成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重点。

本文以A 省某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某二级分行(简称Z 分行)为例来分析、探讨当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可疑线索有效性提出建议。

一、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现状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依照《反洗钱法》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通过收集、判断、识别的可疑资金交易报告,分析可疑交易并提炼涉嫌洗钱犯罪线索的过程。

如何进一步提高可疑交易线索有效性是金融机构反洗钱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银行业监测分析洗钱线索的工作主要依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6〕第3号),监管部门以金融机构上报的可疑交易线索为调查洗钱犯罪的基础。

以某股份制银行A 省Z 分行工作数据为例。

Z 分行实现反洗钱风险监控系统数据由A 省分行反洗钱中心集中处理。

省分行反洗钱中心负责对反洗钱系统预警或人工主动发现的Z 市辖区内客户的异常交易数据,经人工甄别、分析判断后,对怀疑客户涉嫌洗钱的资金交易及行为特征,形成可疑交易报告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告,对符合特定情形的可疑交易报告同时以书面形式向A 省分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告。

2019年度,A 省分行反洗钱中心共上报Z 市可疑交易报告596份,其中属于首次报送的可疑交易报告403份,续报193份。

596份交易报告中,重点可疑交易报告115份,一般可疑交易报告288份。

针对银行反洗钱问题的策略研究

针对银行反洗钱问题的策略研究

针对银行反洗钱问题的策略研究1. 引言反洗钱(Anti-Money Laundering, AML)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洗钱活动也日益猖獗。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研究旨在探讨银行反洗钱问题的现状、成因和解决方案,为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银行反洗钱问题的现状及挑战2.1 洗钱活动的特点- 隐蔽性:洗钱活动通常具有很高的隐蔽性,通过复杂的交易手段和渠道,使得洗钱行为难以被发现。

- 跨国性:洗钱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增加了打击洗钱行为的难度。

- 技术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洗钱手段也不断更新,利用数字货币、匿名交易等新技术进行洗钱。

2.2 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挑战- 制度层面:反洗钱法规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部分银行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技术层面:银行在反洗钱技术手段方面相对落后,难以有效识别和监测可疑交易。

- 人力资源:反洗钱专业人才短缺,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洗钱手段。

- 国际合作:反洗钱国际合作机制不够健全,跨国打击洗钱行为困难重重。

3. 银行反洗钱策略研究针对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现状和挑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3.1 完善反洗钱法规和制度- 加强反洗钱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反洗钱职责。

3.2 提升反洗钱技术手段- 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可疑交易识别和监测能力。

-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构建反洗钱信息共享平台。

3.3 加强反洗钱人才培养- 提高反洗钱培训质量,提升员工的反洗钱意识和技能。

- 引进专业化人才,加强反洗钱团队建设。

3.4 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跨国洗钱犯罪。

- 推动国际反洗钱标准制定,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反洗钱领域的影响力。

反洗钱调查数据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反洗钱调查数据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反洗钱行政调查是发现预警可疑交易、协助侦办洗钱及上游犯罪案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反洗钱调查数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后续数据分析整理工作的总体质量和效率。

当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反洗钱调查工作重视不足,反馈的调查数据质量偏低、有效性不足,严重影响了反洗钱调查工作效率,对协助侦查机关办理洗钱及上游犯罪案件造成一定障碍。

本文旨在查找以上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提升反洗钱调查数据有效性提供参考。

反洗钱调查;数据;建议反洗钱调查概况近年来,为有效打击经济犯罪,维护金融秩序,人民银行参与了国家开展的系列专项工作,如“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专项工作”等。

为提供金融信息支持、提升打击质效,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职能,加强经济犯罪线索挖掘、梳理涉罪资金流向,有力的支持了各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配合侦破了一大批重点案件。

当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无直接可用的资金交易数据库资源,所有数据来源依托反洗钱调查工作,由各金融机构在各自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并报送至人民银行。

反洗钱调查的触发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各金融机构报送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人民银行接收报告后,经初步分析研判,认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则主动发起反洗钱行政调查,从而延伸资金交易链条,扩展交易分析范围,形成价值更高、质量更好的涉罪可疑交易线索,移送通报给有关部门;二是应侦反洗钱调查数据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THEORY RESEARCH理论探研■ 杨振龙/文查机关的商请,对符合协查条件的案件予以金融信息支持,统筹辖内各相关金融机构,调取涉案主体的资金交易信息,必要时予以分析梳理,为侦查机关查办相关案件提供金融数据支持,锁定犯罪证据。

反洗钱调查工作以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可疑或涉案资金交易信息为基础,进而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交易数据进行全量分析,从中总结归纳可疑交易特征、提炼可疑交易识别点,与不同类型经济犯罪的典型交易特征进行比对,进而对涉罪类型做出初步研判,并采取对外移送通报、持续加强关注等后续措施。

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可疑交易报告与调查

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可疑交易报告与调查

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可疑交易报告与调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一直负责银行的反洗钱工作,主要涉及可疑交易报告与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1. 情况概述在过去的一年中,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洗钱威胁。

作为反洗钱团队的一员,我负责监测和识别可疑交易,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s, STRs)。

2. 报告分析与提交为了准确识别可疑交易,我每天仔细审查大量的交易记录。

我学会了对银行系统中的各种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筛选方法,快速找到潜在的可疑交易。

我确保每一份可疑交易报告都包含详细的交易信息、涉及的各方当事人以及其他重要的背景信息。

同时,为了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我积极与风险管理团队和合规团队进行沟通。

我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确保报告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审核,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监管机构。

3. 可疑交易调查除了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外,我还负责对特定的可疑交易进行调查。

我运用各种调查技巧和方法,例如数据分析、调查访谈等,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通过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我能够追溯可疑交易的来源和去向,揭示潜在的洗钱行为。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严格的保密和数据保护至关重要。

我始终遵守银行的保密制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调查过程中的数据和敏感信息不会外泄。

4. 提升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积极参与和利用反洗钱技术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工具,我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识别可疑交易,并提高调查的效率。

我还不断改进和优化我的工作流程,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业务需求。

5. 持续学习与提升在反洗钱领域,监管要求和技术工具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为了跟上这一快速发展的步伐,我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行业会议,并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分享。

新常态下基于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相关探讨

新常态下基于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相关探讨

新常态下基于提高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相关探讨作者:陈欣华来源:《时代金融》2020年第18期摘要:可疑交易报告各项衡量指标是立案数以及破案数在可疑交易报告数中所占的比重,现阶段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较低,主要是由于可疑交易报告刚性度较高,在规则为主体的监管中防御性报送行为较为严重,加上外部条件缺失严重。

当前要对可疑交易客观标准合理调控,全面提升金融机构自主识别能力,积极转变监管方向,实施正向激励,控制防御报送来强化反洗钱外部发展环境建设。

关键词:新常态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对策在反洗钱工作实践中可疑交易分析报告制度是重要措施,是当前相关管理部门处理洗钱等犯罪行为的线索支持。

近年来我国反恐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国家对各类经济犯罪以及腐败问题处理力度在不断强化。

各类洗钱手段日益丰富,在新常态下要重点做好可疑交易分析,提升交易报告综合成效。

现阶段要全面更新原有的反洗钱监管观念,指导相关金融机构建立更为科学化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模式。

一、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有效性在反洗钱规则设定中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重点,在其中主要是录入了保密义务、报告义务、责任豁免要素。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就是可疑交易报告能对社会发展中洗钱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从具体衡量指标中来看就是立案数以及破案数在可疑交易报告数所占的比重。

从各项指标现状来看,在可疑交易报告数中立案数以及破案数所占比重更高,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更高。

反之,在可疑交易报告数中破案数以及立案数所占比重较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较低。

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的基本特点就是刚柔并济,主要有客观报告规则,列举了金融机构需要报告的各项行为以及各个交易,为各类交易活动提出了对应阈值。

当交易行为超出了规定阈值,金融机构要合理提出相应的可疑交易报告。

在规定条件中,客观报告规则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为初步发展的金融机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作用,有助于金融机构有效规避控制各项风险。

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评估研究

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评估研究

时代金融92时代金融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评估研究摘要:可疑交易报告是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

本文从数据向报告、报告向线索、线索向案件转化三个环节,构建了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评估模型。

以A 省H、F、B 三市(2019年)为样本,运用TOPSIS 法,对其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并深入比对、分析评估结果,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反洗钱 可疑交易报告 有效性 评估模型 TOPSIS 法● 赵肖杭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对于预防、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水平显著提升,但其有效性较国际反洗钱权威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科学构建评估模型,深入分析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有效程度,对契合、引领新常态下的反洗钱工作理念,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评估模型构建评估模型指标体系:(一)数据向报告转化(S)1.客户尽职调查深度(S 1)。

第一,客户身份信息完整性(S 11)=a 1A 1+b 1B 1①。

信息项目完整度(A 1)=样本客户已登记信息项目均值/人民银行规定应登记信息项目数量;客户信息完整度(B 1)=信息登记完整的样本客户数/样本客户总数。

第二,客户身份信息有效性(S 12)=a 2A 2+b 2B 2。

信息项目有效度(A 2)=1-样本客户错误、无效或未及时更新的信息项目数量/样本客户应登记的信息项目总量;客户信息有效度(B 2)=1-存在信息项目错误、无效或未及时更新的样本客户数量/样本客户总数。

第三,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完善性(S 13)。

单指标结构,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流程、措施和具体成效定性评价并分级赋值。

2.客户风险监测水平(S 2)。

第一,风险等级划分时效性(S 21)=a 3A 3+b 3B 3。

风险等级初始划分及时性(A 3)=1-未在规定时间内划分风险等级的样本客户数量/样本客户总数;风险等级调整及时性(B 3)=1-未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审核调整风险等级的样本客户数量/样本客户总数。

《浅析Z银行S分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的制定8400字》

《浅析Z银行S分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的制定8400字》

浅析Z银行S分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的制定目录浅析Z银行S分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的制定 (1)1.1 基于组织管理因素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 (1)1.1.1 实行双线述职,设反洗钱专岗 (2)1.1.2 开展正向激励,修改考核占比 (3)1.1.3 调整培训方式,注重简明生动 (5)1.1.4 部分业务上收,提高录入质效 (6)1.2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因素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 (7)1.2.1 研发辅助程序,简化操作流程 (7)1.2.2 增配备用电脑,推广一键装机 (8)1.2.3 制定应急方案,定期实操演练 (9)1.3 基于内部管理因素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 (10)1.3.1 明确责任强意识,规定动作促执行 (10)1.3.2 成立内审新团队,增设内参新专题 (11)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尤其是提升一线反洗钱从业者的感知有效性,对银行反洗钱工作意义重大,这可以使从业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本人工作任务是真实而富有成效的而非敷衍了事、疲于应对。

好的过程管理有助于促成好的结果,好结果激励过程的持续完善改进,从而实现工作的良性循环。

论文设置内部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信息技术应用因素、感知有效性这四个一级指标对Z银行S分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组织管理因素、信息技术应用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对提升Z银行S分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的结论。

同时结合从业者工作年限、年收入、学历特点,按照显著性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从组织管理因素、信息技术应用因素、内部管理因素三个维度制定提升策略。

1.1 基于组织管理因素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各一级指标中,组织管理因素和其它因素相关程度最高,组织管理因素的改善将对其它变量产生显著和快速的影响,组织管理因素可改善的灵活度和空间较大,可塑性较强。

组织管理因素涉及反洗钱工作的组织架构、领导层面和员工层面三方面,其描述性分析如下表1.1所示。

怎样写反洗钱调研报告题目

怎样写反洗钱调研报告题目

怎样写反洗钱调研报告题目
反洗钱调研报告题目: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反洗钱措施与挑战研究
反洗钱调研报告内容:
1. 引言
a. 背景介绍:反洗钱的重要性和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洗钱风险
b. 目的和研究问题:了解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反洗钱措施和挑战
2. 反洗钱措施概述
a. 国际反洗钱框架:国际组织和监管机构的角色和指导原则
b. 国内反洗钱法律和监管制度:我国反洗钱相关法规和机构设置
3. 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措施
a. 客户尽职调查:了解客户身份和风险评估
b.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c. 监测和报告:实施交易监测,及时报告可疑交易
4. 新型洗钱手段与挑战
a. 虚拟货币洗钱: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在洗钱中的应用
b. 针对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员工内部勾结、代理洗钱等
c. 跨境洗钱:国际间洗钱的挑战和国际合作
5. 反洗钱制度的评估与建议
a. 反洗钱制度的有效性评估:对我国反洗钱制度的评价
b. 改进建议:针对当前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6. 结论
a. 总结:概述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
b. 结论:对反洗钱措施和挑战的综合评估
注意事项:
- 在撰写调研报告时,除了以上提到的章节,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调研内容和可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增删和细化;
- 在每个章节中,可以使用子标题和具体的数据、案例等方式来支撑论述,增加报告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 反洗钱调研报告的具体长度可能取决于研究的深度和调研的广度,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每个章节的字数,以确保整体报告在1000字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可疑交易线索有效性研究-----如何进行反洗钱可疑交易数据分析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通过收集、判断、识别的可疑资金交易报告,分析可疑交易并提炼涉嫌洗钱犯罪情报的过程。

我国反洗钱工作主要以金融机构依据《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上报的可疑交易数据为调查洗钱犯罪的基础。

但由于反洗钱社会成本高和反洗钱制度的缺陷、分析信息的不全面,从而导致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既要从源头掌握客户全部信息,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和举报积极性,通过多层次分析机制和引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可疑交易模型技术,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有效性,才能发现更多的洗钱犯罪线索,从而有效地打击各种洗钱犯罪活动。

一、我国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现状200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颁布了《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负责人民币、外币可疑交易的监测分析,我国开始建立了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制度。

200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反洗钱局,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成立了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作为收集、分析、监测和提供反洗钱情报的金融情报机构,具体承担反洗钱资金监测职责,并且实行本外币可疑交易资金监测一体化。

截至2009年末,可疑交易分析已全面覆盖银行业、保险业、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

二、我国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存在的不足目前,我国已经搭建起覆盖面广、总对总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机制。

每天,全国超过300家的商业银行通过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中心报送大量的可疑交易报告,有合理理由认为交易或客户与犯罪有关的还应同时报告当地人民银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仍然存在让人担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大、数据价值低。

反洗钱在我国开展时间还不长,商业银行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仍非常有限,加之日渐激烈的行业竞争所产生的业务压力,商业银行对可疑交易的实际关注度非常不够,仅能维持表面的合规。

其次,监管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商业银行需报告的可疑交易标准方面,无论是人民银行2003年的2、3号令,还是修订后的2006年2号令,共同点都是规定了明确的构成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遇到符合标准的可疑交易,不论商业银行根据对客户的了解、是否确实认为可疑,一律上报监管机构;同时,可疑交易是否漏报一直是近年来监管检查的重点。

据统计,仅在2006年央行开展的反洗钱现场检查活动中,有662家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处罚,其中76%的处罚原因是未按规定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

这种处罚所传递的监管信号使得各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防御性报送”这一简单方式来逃避合规风险。

大家纷纷开发反洗钱系统,对规定的可疑交易标准进行简单的量化并自动采集后不加识别地报送到监测中心。

大量而低价值的可疑交易报送不仅消耗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人力资源、占用了系统资源;对系统的过分依赖使人工识别严重缺位,眼皮底下的可疑交易被放过;海量的正常交易数据淹没了真正可疑的交易信息,对打击洗钱犯罪起到了消极作用。

目前也存在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的问题1.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难以有效提高面对当局的罚款威慑,金融机构一定程度存在“护卫性”行为,自我保护意识决定了“拿不准就报”、“报比不报好”、“多报比少报好”,而不论所上报的交易或者行为可疑与否,缺乏对可疑交易信息的主动识别和筛选,这也是近年可疑交易报告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许多金融机构只是机械地依赖其反洗钱监测系统预警提示,不加分析判断,简单地录入客户信息就上报,这种报告往往涵盖信息太少,会漏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有的则采取“扩大化”的办法,只要自认为符合可疑交易识别标准的交易,就不加分析和重新识别客户身份就上报,由于报告的交易信息太多,反而降低了信息分析处理的效率。

同时在现场检查中还可发现,当金融机构业务系统提示为可疑交易时,有关业务人员未进行认真审查,甚至根本不审查就确认为正常交易,这样做出导致失去大量的有价值信息[3]。

2.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信息范围不广,不能全面分析一是局限于资金交易分析,缺乏身份主体分析的有效配合。

对客户身份信息的准确定位是可疑交易监测的重要环节,没有准确定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居民身份证统一数据库,但该数据库并没有涵盖所有自然人身份信息,法人或准法人身份没有统一的数据库,难以准确、完备的实现对交易主体的身份定位。

目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与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支付清算系统等还未实行连接,还处于独立运行状态,有碍于对异常账户类型进行有效监测。

除了与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系统相连接外,还没有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无法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实现对存款人提交的各类开户资料证件进行真实性确认,横向信息传输难以落实,也就不能更好地识别客户。

同样在法人主体有关信息分属于工商、税务、质监和海关等部门的情况下,不能更好地综合定位。

如某企业账户在资金上是正常运作的,但其工商法人资格已经注销,税务登记也已经注销,这就无法识别。

另外,没有信息跟踪功能,当金融机构认定为可疑交易上报,在此之后发生的信息没有要求连续上报,无法连续监控。

二是可疑交易分析主要局限于交易行为分析,缺乏财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分析的配合。

交易是一个过程,财产关系是一种状态,状态和过程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脱离财产关系,仅从交易行为获取涉嫌犯罪的线索是很难的。

三是可疑交易资金监测局限于个体分析,缺乏与区域分析、宏观分析的有机结合。

发生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洗钱数量与系统的某些参数有相对稳定的数量关系,如异常的现金流通量、国际收支统计出现超常的统计误差等[4]。

当前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的了解仅限于开户资料和平时与客户接触时,从客户交谈中获得部分信息,少部分外勤人员通过走访客户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多是一些贷款户,但对于一线临柜人员了解的信息就很少了。

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及资金流量流向规律等客户信息不是必须向银行提供的,这些信息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管理,银行柜面无法了解这些信息。

上面讲的财产信息全国也没有建立统一信息库,同时这些信息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金融机构和反洗钱监测中心无法掌握。

(三)反洗钱工作主动性不强,报告不全面一是一些金融机构系统设置的可疑交易报送标准远低于《办法》([2006]第2号令,下同)要求。

如证券行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之一“长期闲置的账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多数机构将“长期”设定为2~3个月,远低于《办法》一年的标准,系统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全部报送。

二是依赖系统筛选,缺少人工识别。

对于由客观标准为主观识别构成的上报标准,一些机构按照客观标准设定系统参数,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未经人工识别即予上报。

三是要素填写不全。

银行业、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要素为40项,证券期货可疑交易报告要素34项,有的要素系统不能自动提取,人工填写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有些就不进行补充,这样造成可疑交易报告缺少一些项目。

二、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性的原因(一)可疑交易报告主动性不足在我国主要采取义务报送制和举报制,其中金融业和特定行业实行义务报送制,举报制则作为义务报送制的补充。

义务报送制缺乏质量控制机制、举报制缺乏市场化激励机制,导致信息完备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影响了可疑交易资金监测的分析效率。

特征型的可疑交易在有关制度上已经明确,是强制性报告的,但非特征型的可疑交易则取决于金融机构的意愿。

如果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促进报送机构将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内在化,将导致金融机构采取非合作博弈的策略,如防卫性的报送特征型可疑交易,消极甚至拒绝报送非特征型的可疑交易,导致可疑交易报告的准确性和完备性降低[5]。

(二)反洗钱社会成本高,金融机构反洗钱主动性难以调动金融机构是反洗钱的主阵地,根据反洗钱监管要求及反洗钱工作的实际需要,金融机构在反洗钱方面会增加五种成本:一是制度成本,金融机构根据监管要求需要建立一整套反洗钱内部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二是雇员成本,包括工资成本和培训成本,三是检查成本。

金融机构检查过程中形成的计算机设备、办公用品费和差旅费等支出;四是流失客户,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了解和对可疑交易资金数据的报告制度会使金融机构失去一部分客户,客户的失去意味着利润的损失,尤其是当其他金融机构不认真执行反洗钱规定时,将会使该金融机构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五是档案管理成本,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在一定期限内保存客户的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这使金融机构保管档案成本增加。

如果金融机构付出的成本得不到适当补偿,则其参与反洗钱的积极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存在缺陷一是部分可疑交易标准虽然看似简单,却不易操作。

如《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一条第五款“与来自于贩毒、走私、恐怖活动、赌博严重地区或者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第十二条第五款“与洗钱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有业务联系”、第十三条第十五款“与洗钱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有业务联系的”等规定中的“地区”或“中心”不明确,在实际报告时无法参考。

二是部分可疑交易标准未充分考虑证券市场的特征。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证券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仍主要停留在对客户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监测的简单层面上,未充分考虑证券业在证券发行、证券上市、证券评估、证券交易、证券交割、让利分红等环节可能存在的洗钱风险点,在当前股市资金实行银证转账,客户保证金流出流入股市实际由银行监控的情况下,明显呈现证券业反洗钱工作与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同质化,对股市可疑交易资金的监测分析容易流于形式。

《办法》第十二条第四款、第六款将“长期闲置的账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开户后短期内大量买卖证券,然后迅速销户”列为可疑交易标准。

在股市上涨期,上述两种现象大量存在,将此交易列为可疑交易,既大量增加证券营业机构无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量,也增加反洗钱监测信息中心分析、处理信息的工作量。

三是部分可疑交易标准未考虑新型业务的特点。

随着金融创新力度的加大,新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银证产品、银保产品等,这些金融产品有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的新特点,如资金形态的虚拟性、交易行为的隐蔽性、交易速度的快捷性、业务办理的无纸化、产品特征的模糊性等,但《办法》仍缺乏针对这些金融新型产品设计可疑交易识别标准[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