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缢蛏
时下水产养殖正当季,缢蛏养成如何做?走好关键这几步,坐等收成

时下水产养殖正当季,缢蛏养成如何做?走好关键这几步,坐等收成前言:缢蛏在养殖的过程中从蛏苗播种后养到可以达到上市标准的商品蛏,这一生产过程称为养成。
缢蛏的养成在我国的养殖方法主要有滩涂养殖和蓄水养殖两种方法,下面锋哥就根据自已所掌握本地区的缢蛏养成技术,从滩涂养殖、蓄水养殖到增值养成三方面着手跟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缢蛏的养成知识,供有此需要的朋友们参考。
一、滩涂养殖(一)、养殖海区的选择标准(1).地形缢蛏养成场所应选择在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滩面平坦的内海湾及江河口附近的海域。
(2).底质因为蛏苗喜欢钻土穴居,所以养殖区的底质表层最好有3cm左右的软泥,中层有20~30cm厚的泥沙混合层,最底层则为沙质。
(3).潮区为便于生产管理及观察,亦便于播种和收成,缢蛏养殖区应选择在中潮区的中、下部和低潮区上部,这是因为这一区域露空时间相对较短,摄食时间较长,栖息环境也较为稳定,有利于缢蛏的生长。
(4).潮流海区的潮流应畅通、饵料丰富,促使缢蛏快速生长。
所以,只要潮流不影响滩面稳定的情况下,养殖区内的流速大些较好,一般要求最小也需40cm/s以上。
(5).盐度缢蛏在海水相对密度为1.010~1.020的环境下生长较为良好,一般要求在1.005~1.022之间。
(6).水质养殖海区不能选在有工农业污染源的海区。
(二)、养成场地的整理养成生产区的整理普遍采用整埕法,而整埕的工作则包括翻锄、耙埕和平埕3个步骤,具体的整埕工作需要在播苗前的2天内完成。
在江河口附近的养成场所为了防止洪水或风浪的冲击,应在埕地四周筑堤用于防护。
筑堤时锋哥所在海区的做法为先建芒堤,按挖土深0.3m左右,宽0.5m,随即把芒草(蕨类植物芝藤草)成束直立插下(直芒),接着用一束芒草横置土中(横芒),横芒与直芒构成45°交角,然后推上沙土,芒草上端露出埕面0.3m左右。
芒堤的建设要求笔直、高低一致、厚薄均匀,以尽量降低洪水和风浪对提的冲击阻力及承受压力不等而被冲出缺口。
观察节肢动物的实验解说词-何武

6
观察如何获取食物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
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显示其它节肢动物的图片
7
观察呼吸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看看那些比
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显示其它节肢动物的图片
8
观察运动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你能归纳出表格中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观察与思考:观察节肢动物的实验
环节
序号
画面及动作说明
解说稿
效果说明
引入
1
提出问题
1.蝗虫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2.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文字显示问题1、2、3
器材介绍
2
实验材料用具介绍
活蝗虫、蝗虫模型、解剖盘、镊子、解剖
针、放大镜、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
挂图和投影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察缢蛏的形态特征
方法步骤
3
观察外形
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观察外部形态。触摸蝗虫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显示蝗虫图片
4
打开贝壳
看一看蝗虫,想一想蝗虫的身体有什么结构特点?
显示蝗虫图片
5
观察内部
看一看蝗虫的身体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
显示其它节肢动物的图片
9
注意事项
1.活蝗虫做完实验后要放回自然环境中
2.注意区别昆虫特征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实验总结
10
总结实验
通过我们的这个实验我们总结出:蝗虫身体表面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三只单眼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昆虫的特征是: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
二、节肢动物--昆虫
昆虫的基本特征:
•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 • 头上两根感觉须,一对翅膀两对足。 • 身体分为头胸腹,里头是肉外是骨。
二、节肢动物--昆虫
• 蚂蚁是昆虫吗?蜘蛛、蜈蚣、虾是昆虫吗?为什么?
二、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 • • • 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困扰:蚊、蜱虫、螨 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D.肺
• • • • •
4. 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 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 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 DHale Waihona Puke 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
A
• 5. 保护河蚌柔软身体的坚硬构造是__________ ,它是由__________ 贝壳 的分泌物形成的。 外套膜
随堂检测
• l. 在什么环境中采不到河蚌 ( ) B • A.江河的水底 B.海洋的水底 • C.池沼的水底 D.湖泊的水底 • 2. 下列动物全是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 ) B • A、河蚌、蚯蚓、蜗牛 B、田螺、河蚌、乌贼 • C、乌贼、水螅、蛔虫 D、河蚌、蚯蚓、田螺 • 3. 河蚌用什么呼吸? ( • A.鳃 B.贝壳 ) A C.外套膜
外来物种——福寿螺
1981年引入中国。其肉质细嫩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 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餐桌上的佳肴,由于含脂量低,是高血压、 冠心病患者的优质滋补品。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 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 均有养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 虫在人体内感染。而管圆线虫病是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线虫寄生 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脑膜炎。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 福寿螺后 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 颈部强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 呆,甚至死亡。因此,食用福寿 螺时一定要注意彻底加热。
海水池塘养殖缢蛏病原研究

三、讨论与分析淮安市五河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淮安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内建有现代化循环水控温育苗池,为在早春低水温时期培育大规格加州鲈鱼种养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5年的成鱼养殖和3年的控温育苗试验研究,成功探索出一条适用于苏北地区加州鲈控温育苗及当年养成的新型加州鲈养殖模式,为加州鲈养殖在苏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年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与常规养殖模式相比,控温培育大规格苗种有如下优点:①可实现鱼种当年养成上市销售,大大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和经济风险,快速实现资金回笼;②可提供规格整齐、品质优良、数量稳定的苗种,同时可根据养殖户需求定制,极大地满足本地区养殖需求,形成加州鲈养殖规模化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地区养殖品种更新。
从上述的控温育苗成本、效益统计来看,平均利润率达到38.48%,显著高于其他养殖品种,完全具备扩大生产规模的驱动力。
在成鱼养殖方面,常规培育苗种养成周期需要12~13个月,而控温培育的大规格鱼种当年养成只需7~8个月。
因常规养殖起捕上市时多处于7-8月,经过12月至翌年2月低温停食期和4-6月的产卵期,对成鱼体重、免疫力等影响较大,塘口管理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病害发生和个体死亡。
近年来,养殖过程中屡屡暴发诺卡氏菌病、虹彩病毒病等病害,养殖风险持续升高,成鱼死亡率逐年上升,成活率明显低于当年养成模式。
常规养殖模式饵料系数高于当年养成模式,饲料投入大,因而养殖成本增大,资金投入较大。
常规养殖模式成鱼规格略大于当年养成模式,但是0.35~0.4千克/尾的规格正是消费者喜爱和易于接受的,符合上市销售要求。
从塘口投入回报来看,常规养殖模式平均亩净利润3000元,平均利润率11.28%,控温鱼种当年养成模式平均亩净利润5700元,平均利润率35.92%,后者优势明显,值得在苏北地区应用与推广。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在辽宁省丹东地区俗称“小人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沿海地区。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

演示实验名称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书上12页)
实验目的: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器具:河蚌、缢蛏的标本,显微镜,放大镜。
方法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河蚌、缢蛏的外部形态。
2、观察河蚌、缢蛏图片和标本,在低倍镜下观察河蚌、缢蛏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1.描述河蚌的形态特点: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 河蚌是如何捕食的:靠入水管获取食物,靠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3. 河蚌的贝壳的作用: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初中生物_软体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软体动物》教学设计观察课件展示的蛤蜊、缢蛏、河蚌、扇贝、蜗牛、乌贼等软体动物,他们有的有两个贝壳,有的只有一个贝壳,有的贝壳退化了。
学生了解乌贼的壳又称海螵蛸,鲍鱼的壳又称石决明,都可以入药。
三人行小组合作观察缢蛏,取一个缢蛏,先观察外形,然后轻轻打开缢蛏贝壳,按照由外向内、从前往后依次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贝壳、外套膜、足、鳃和入水管、出水管。
分工如下:实验器材托盘、缢蛏、镊子分工学生1 轻轻打开缢蛏的贝壳学生2用手指着说出缢蛏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学生3 负责记录提示注意安全,以防被贝壳割伤观察讨论并填写各部分结构名称: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三人小组同样的方法观察河蚌,并填写各部分结构名称:1、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板书设计软体动物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外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软体动物》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生活常识,知道缢蛏、蛤蜊生活在海水中,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
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这一点学生并不清楚。
本节课,通过对缢蛏、河蚌的解剖、观察,是学生在认识他们的基础上,揭示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
软体动物大都具有贝壳,而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当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从而推测其功能,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软体动物》效果分析注:请针对每一教学环节在相对应学生活动栏,对等级描述进行打对勾。
《软体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通过第二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环节动物,而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节肢动物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帮助学生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物进化的历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缢蛏结构的观察,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结构,然后由多种软体动物,总结其主要特征。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缢蛏(Scapharca subcrenata)综合标准研究是指基于对缢蛏的野外调查、实验室研究或者缢蛏广泛生态学数据以及相关学术文献,对缢蛏形态、生物化学特征、生态特征、行为及其特征等等进行研究,得出其综合标准。
一、缢蛏形态标准:缢蛏体型狭长,触角上有一细小突起,非光滑,身体边缘有堆积,头部有一圆形孔或突起,腹部有一个细长的裂缝,大多数壳体有一个黄色褐色条纹,少数拥有褐色斑点。
壳体有一个长度大约等于六分之一壳体长度的尾冠(capellum)。
后段长而尖,尾端有一个圆形的尾盾(scuta),圆形的尾缘有一个削平的尾纹(stria),圆形的尾部有一个长椭圆形的尾须(setae)。
二、缢蛏生物化学特征标准:缢蛏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叫做缢蛏糖蛋白。
这种特殊的糖蛋白主要由谷氨酰胺和氨基乙酸构成,其中谷氨酰胺占主要部分。
这种糖蛋白具有抗细菌活性,并且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免疫反应调节因子,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发育。
此外,缢蛏的皮肤和内部腔隙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氨基酸。
这种氨基酸具有抗病毒、抗真菌和抗肿瘤等功能,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三、缢蛏生态特征标准:缢蛏分布于太平洋海域,主要在珊瑚礁地区生活,可以在沙石混合地形或礁石周围找到。
雨季到来时,缢蛏可以迁徙至浅滩周围的礁石上,以便找到更多的食物及良好的繁殖环境。
它们以浮游植物、珊瑚珊瑚酵母及浮游动物为食,以这种方式对礁石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行为及其特征标准:缢蛏的行为和特征是根据它们在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产生的。
研究发现,缢蛏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学习新的环境和新的行为,甚至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其行为。
随着缢蛏年龄增长,缢蛏会逐渐学习新的环境,以及可以应对暴露于环境中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缢蛏有一个特殊的社会性行为,即形成群体,缢蛏会集结成群,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聚拢。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Xue散)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它的俗名叫“螺”,是鲜食
的膳食类和海鲜行业的重要原料,其丰富多样的营养价值也极具吸引力。
缢蛏综合标准是一种衡量缢蛏产品质量、数量和价值的评价方法。
其因部分检测项目而异。
缢蛏综合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检测项目:
1)外观:缢蛏有三种不同的外观,分别是半开壳、紧闭壳和完全
关闭壳。
缢蛏外壳中不得存在虫眼、破裂、浮木或其他污染物。
2)表面粘性:在室温下,缢蛏表面摸起来应该有一定的粘性,粘
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
3)气味:缢蛏表面应该无异味或异滋味,如泥土、腐败或汽油等。
4)颜色:鲜缢蛏应该有白色、淡褐色、绿色或深褐色,冻缢蛏表
面颜色呈统一淡褐色。
5)肉质:鲜缢蛏肉应当有较明显的弹性和光滑感,而冻缢蛏的肉
质会变软而紧实。
6)体重:缢蛏的体重最好在20克以上,一般体重不低于8克。
7)活动力:一般情况下,缢蛏的活动力会随着体温的降低而衰减,活动力较强的缢蛏能够在室温下自行活动。
8)储藏:缢蛏产品存放时最好采用低温冷藏或冻存的方式,以保
证产品新鲜性和品质。
以上就是缢蛏综合标准的内容,可以有效控制和审查缢蛏产品的质量
和价值,确保缢蛏的新鲜品质,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综合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课件

斧足——河蚌、蛤蜊等 腹足——蜗牛、蛞蝓、海蛞蝓 腕和漏斗——乌贼、鱿鱼、章鱼 块状足——鲍 柱状足——缢蛏 片状足——裸海蝶 退化——扇贝
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依靠鳃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依靠肺进行呼吸。
结构
外套膜
(有韧性、腺细胞)
软体动物(门)
足
(肌肉发达)
贝壳
(质地坚硬)
功能
保护 分泌
运动器官
保护
农林业减产 传播疾病
任务三:了解昆虫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及昆虫与人的关 系,回答任务单上的问题。
思考:昆虫还在哪些方面 影响着人类?我们又该如 何看待昆虫?
这些软体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强弱之分吗?
呼吸
鳃
水中呼吸
摄食
外露的口
捕食更大 的食物
运动与感知
贝壳退化 腕与漏斗
具有更强 的运动
眼
更强的感 知能力
适应水中(捕食)生活
我们如何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类?
双壳纲
头足纲
腹足纲
任务三:了解软体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作用及软体动物 与人的关系,回答任务单上 的问题。
外骨骼 坚硬、致密
支撑、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然而外骨骼却限制节肢动物的发育和长大,因此节肢动物需要 依靠蜕皮来长大。
触角 螯肢 足
附肢分节
头部 腹部 尾部
身体分节
附肢:触角、足、螯肢、唇须、颚须、尾须等
节肢动物繁盛的原因
外骨骼
坚硬、致密:支撑;保护; 减少水分散失(陆生种类)
VS
身体与附肢分节 关节、肌肉: 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
发达的运动、感 觉、取食器官
捕食猎物、躲避天敌。
适应多样的环境
初二生物蛏的特点

蛏,是竹蛏科的一种贝类,也被称为缢蛏。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形特征: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形,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
壳面为黄绿色或黄褐色,壳内面为白色,有的还可见到淡红色彩带。
蛏子的肉黄白色,常伸出壳外,斧足大而活跃,能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动。
生活习性:蛏子喜欢栖息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里,以足部掘穴居住,以水管进行呼吸和摄食。
它们通常是群居生物,通过吸附在岩石或贝壳上来生活,形成大量的蛏子群体,对环境的耐受性很强,可以适应不同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对于一些污染物和有毒物质也有一定的耐受性。
分布范围:蛏子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尤其在台湾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
食用价值:蛏子是一种常见的海鲜食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具有补益虚损的作用。
总的来说,初二生物所学的蛏的特点主要包括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和食用价值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生物书籍或咨询生物老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3.观察蝗虫
①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课部本 分有哪些结构组成?
腹部
翅
后足
胸部 头部
中足
触角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三部分。
单眼
胸 跃觉;部有头是器两部运对官负动翅有中责,一心用感对,于觉触有飞和三角行摄对。(有食足触触善,角觉于和感跳足
口器
是和昆虫嗅的觉附作肢用,)分,节三。个单眼(感 光,辨别明暗)和一对复眼
头部发达,身体内有退 化的贝壳,有一对发达的 眼。10条腕足用于捕食, 可借助漏斗喷水的反作用 力,快速运动。遇到敌害 时,能喷出墨囊里的墨汁, 掩护逃生。
4.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
①柔软的身体外有外套膜蝓kuò yú (鼻涕虫)
无壳的软体动物
5.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②昆虫的基本特征 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③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食用;传播花粉,药用; 科研实验材料;传播疾病.....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③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⑤蚊、虫、端叮咬人并传播疾病。蝗虫,棉铃虫,蚜虫等会危 害农林业。
节肢动物知识点总结
①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观察缢蛏
②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和呼吸的?
贝壳 鳃
外壳膜
用富含肌肉的足缓慢地运动。
出水管
足 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观察缢蛏
③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贝壳 鳃
外壳膜
出水管
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 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 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 吸水过程中摄取食物,在排 足 水过程中排出食物残渣。
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班级:成员:
实验目的:观察软体动物缢蛏的结构。
观察方法:先形态再结构,由表及里,由上而下进行观察
实验过程
一、不使用工具,用肉眼观察缢蛏的形态及外层的结构,并思考:
1. 缢蛏最外面的结构是,有片,它有作用。
2.请你尝试,不用工具是否能打开贝壳,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看到哪些结构?
二、使用解剖刀及镊子,将缢蛏腹部的外套膜轻轻划开,并打开缢蛏,进行观察,思考:
1. 用手触摸缢蛏的身体,你感受到它的身体(柔软、坚硬,较硬……)
2.对照课本图片,你能找到哪些结构?请在图中标出,并思考各结构的作用。
足的作用:
鳃的作用:
出、入水管的作用:
外套膜的作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幼儿园:第四周 科学 《观察蛏子》

主备者:胡维
领域
科学
课题名称
观察蛏子
活动目标
1.认识蛏子,尝试了解蛏子的名称、外形特点。
2.知道蛏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养蛏子所需要的自然因素。
活动准备
1.带泥的干蛏子和洗净的蛏子。
2.PPT蛏子、抓蛏子视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蛏子,引出主题。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蛏子来自哪里?它是怎么成长的?
2.养殖蛏子之前还需要做什么才能放养?(经过翻涂、耙土、平埕才能放养)
3.精心选、运蛏苗
怎么处理可以保证蛏子苗不死?(蛏苗选择工作一定要做好,切忌淡水浸过的蛏苗和隔夜蛏苗,否则死亡率较高。)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什么时间适宜播种?(一般在清明节前结束,播苗应在大潮汛期间进行;播前遇下雨、淡水多,以利蛏苗钻穴。)
安全小提示
提醒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走,保持前后距离,注意安全。
二、观察蛏子
1.分组观察蛏子的外壳颜色和形状特点。(蛏,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
2.幼儿讲述自己的结果。
二、蛏子成长环境
观看视频,了解蛏子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
1.选好养殖场地
这是什么地方?(软泥和泥砂)蛏子最喜欢躲在哪里?(虾蛏混养塘底一定要处理塘底的黑泥,底质以软泥和泥砂混合的底质为佳。)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1 新人教版五四制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具及教法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常见的双壳类动物(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
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和能力。
课前准备:收集蛔虫和蚯蚓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__周第__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授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软体动物(一)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结合书上14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靠什么结构运动?3.靠什么结构呼吸?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5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提出思考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Kerathurus serrat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闻名的珍稀鱼类之一。
缢蛏的综合标准决定了它的健康状况及其资源状况的变化。
缢蛏的身体形态和生长环境均有其独特的标准,包括外观,体长以及体重等。
它们长约30厘米,高约12厘米,体重约50克,体背部深橙色,体背轮廓有明显的小锥形,鳞片丰富细腻,体腹部浅白,眼睛大而圆,脊椎骨具有11-13椎骨,体鳞有25-27条侧行斑,没幼鱼6-7尾鳍,在鳃盖上和体缘有3个自然连接的凹槽。
弹性很薄的皮肤上有小的头棘,两翅生长在身体两侧,腹部的鳃盖朝向上方,具有丰富的鱼鳔表皮肌肉,以及腹足,大腿腰背部有许多小刺。
缢蛏通常活动于海洋,也可以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如浅海、湖泊、河流等。
缢蛏的资源状况是由它们的自然繁殖和人为养殖来评估的,包括总数量、重量、繁殖繁殖率以及分布范围等。
根据不同的资源状况,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等级:1.优秀级:资源量充足,保护程度高;2.良好级:资源量一般,保护程度高;3.濒危级:资源量很少,保护程度不够。
缢蛏的保护标准也由它们的自然繁殖和人为养殖活动来评估,包括资源保护、繁殖、捕捞和人工饲养等。
捕捞限制是指对捕捞活动的禁止或限制;繁殖活动限制是指对繁殖活动的监管,包括繁殖地点的管理;资源保护是指对资源所在地进行规划,实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
人工饲养标准是指人造水域的管理,其中包括水域的清洁、活动的限制、真菌病的预防和疏浚的限制等。
总之,缢蛏的综合标准包括身体形态、生长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保护标准等,更好地评估它们的健康状况及资源状况的变化,从而做出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便有效保护缢蛏这一重要的珍稀物种。
初二【生物学(人教版)】软体动物任务单

初二【生物学(人教版)】软体动物任务单
软体动物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
观察并解剖缢蛏,了解其内部结构,并回答以下问题。
外部形态:缢蛏体表覆盖有坚硬的[1]________,起
________作用;它是由贝壳内[2] ________中富含的腺细胞分
泌形成的,它紧密的包裹着缢蛏的内脏团。
内部结构:解剖缢蛏后,可以观察到缢蛏的内部结构,
其中[3] ________与________,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进
出的通道;[4] ________是缢蛏的呼吸器官,当中密布鳃丝,
可以有效提高血液与水之间________的效率;[5] ________是
缢蛏的运动器官,在遇到危险时,缢蛏会挖洞藏入沙中,躲
避天敌的捕食。
【学习任务二】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概括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并回答以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缢蛏
问题
水中生活的缢蛏是如何运动和捕食的?
重要技能
观察解剖推测
材料
解剖器(剪刀解剖刀刀片解剖针镊子)、蜡盘、墨水(稀释后装入试剂瓶中)
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滴管
实验步骤
1、呼吸和运动
在安静无震动的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大烧杯中的缢蛏运动情形,并在缢蛏的后端(略呈截状,有管状结构突出)以吸管轻轻注入数滴稀释的墨水,观察墨水运动轨迹。
震动大烧杯,观察缢蛏的变化。
2、外形观察
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外壳。
壳表面的腹面边缘相平行的弧线,称为生长线。
3、解剖:从大烧杯中取出缢蛏,置于盛有适量水的蜡盘中,缢蛏的腹面朝向
自己。
用解剖刀柄将一壳内表面紧贴贝壳的皮肤皱褶轻轻分离,再以刀锋紧贴贝壳切断在前后近背缘处的肌肉(闭壳肌),便可揭开贝壳,进行下列观察。
1)结合课本P12,识别缢蛏的内部结构。
2)左右两片外套膜合抱,用剪刀沿合抱处剪开,露出缢蛏的内部结构,观察外套膜合抱腔及其内部结构。
用镊子的两条腿分别从出入水管进入外套膜腔,观察出水管的位置。
3)用剪刀从活缢蛏上剪一极小小片鳃,制作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你的
观察结果:看其表面是否有纤毛在摆动?这些纤毛起什么作用?
分析与讨论
1、观察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墨水通过什么结构流入缢蛏体内,又通过什
么结构流出?
2、推测缢蛏的贝壳的作用?
缢蛏的鳃的功能?依据。
缢蛏的如何获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