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六章1117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目录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四节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四节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一节地域分异及其基本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二节地域分异的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三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第五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一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第三节景观(自然地理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四节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五节自然区别单位的类型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六节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第六章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土地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第一节土地问题和土地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第二节土地分级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第三节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第四节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第五节土地分等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第六节土地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第七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一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与发展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二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综合⾃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类与整体⾃然环境的关系等。
⾃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特点:从⾃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代表⼈物:⽡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洪堡(A.vonHumboldt)18C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个统⼀的整体洪堡—地球是⼀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会产⽣⼀门研究各⾃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然地理学)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代表⼈物:索恰⽡1963年主要观点:所谓⾃然地理系统是指⾃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结合⽽成的具有⼀定结构、可完成⼀定功能的整体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个⾮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度认识其整体性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平衡相变,实现从⽆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化学元素组成⽓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氧化碳(CO2 0.03%)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1%(⼆)圈层组成⼤⽓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层⼤⽓岩⽯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圈:主要由⼤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及矿物中的⽔分组成⽣物圈:地球表层⽣物存在及⽣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三)要素组成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由地貌内外动⼒相互作⽤塑造⽽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农业土壤
• 也叫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 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改良等 以及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如 耕地、果园、茶园里的土壤。 主导因素:人类 生产活动。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1 土土壤壤圈圈与大与气生圈物进圈行进气行体养的分交元换素,的影循响环大,气土圈壤的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 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 不同的概念 。
A层
划分和命名
E层
B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67 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O)
C层
腐殖质层(A)
淋溶层 (E)
淀积层(B )
R层
母质层 (C)
母岩层(R)
耕作土壤剖面
•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 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 1~100mm之间的物质。
• 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
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
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
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 合体。
综自第6章
3、大陆的面积有逐渐扩 大的趋势
与大地构造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地槽 向地台的演化,大陆的面积也有逐渐 扩大的趋势,尽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 地出现,但发展的总方向是海洋面积 不断缩小,而大陆面积日益增长。
4、风化壳以及土壤的发育 具有方向性 从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可依次分为几个阶段: 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铁铝 阶段 相应发育的土壤为:钙质土--→硅 质土--→铁铝土
2、水圈的组成变化
在原始水圈中,刚形成的海洋水量很少, 含盐量很低。 随着陆地表面的风化作用和径流作用发展, 陆地上各种无机盐类矿物元素不断经由河 流注入海洋,才使海水含盐量逐渐增加。 据估计,元古代后期世界海水的盐度达到 10—25‰。而现代海水平均的盐度已达 35‰。
2、水圈的组成变化
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在海水的演化过程 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改造了海水的组 成成分,形成了今天海水的盐分以NaCl 和MgCl2为主的组成特点(表 5. 1)。 海洋的盐分由最初的硫化物和氯化物为 主→碳酸盐类含量相对增加→现代海水的 盐分以NaCl和MgCl2为主的化学组成特点。
一、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
1、地球的发展和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2、地壳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3、大陆的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4、 风化壳以及土壤的发育具有方向性
1、地球的发展和它的起源 有直接关系
⑴地球形成的“固体的冷物质积聚假说”:
冷物质积聚过程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放热; 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不断使地球增温。地球热 能积累到使内部物质由刚性改变为可塑性,为 重力分异创造了有利条件。
1、原始大气圈的形成与组成
原始大气圈主要由H2O,CO, CO2,N2,HN3和CH4等所组成。由 于没有游离氧,原始大气处于 还原态,与现代大气有本质区 别。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三、 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
从地球表层的外部联系看: 地球表层与外部系统(高层大气、宇宙、地幔、
地核)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 输入的能量 宇宙空间——太阳能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释放的热能 一年中地球获得的热量:
◆太 阳 能——1.3 * 1024卡 ◆地球内部——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蜕变 释放的热量,只占太阳能1/2亿。 来自宇宙其他星体的射线为太阳能1/1亿。 输出的能量——地面的长波辐射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间的关
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二、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
(一)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支
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综合地理学 分别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综合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综合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环境整体特征——综合文化地理学 分别研究上述环境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文 化地理学
太阳能作用于地表,并与地表物体重力势能相结合,产生了风 化、侵蚀、搬运以及堆积等地质过程,其基本趋势是使地表高 差减少,削高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化。这就是太阳能的“夷 平化”过程。
地球内能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各种构造 活动,使地表起伏加大,更加崎岖不平。这就是地球内能的 “崎岖化”过程。这种作用过程实质上是褶皱和断裂、隆起和 沉陷等各种矛盾的统一过程。
息的交换和流通。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和流 通,没有物质的交换。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自然系统——指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各种客观系统,
如天然生态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近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一、气候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1。
对地形、地貌的影响-————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2。
对水文的影响:(1)对河流的影响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a 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b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②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2)对湖泊的影响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不在考试范围内)第⼀章综合⾃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什么是⾃然环境?⾃然地理环境(⾃然综合体、景观)是地球表层的⼤⽓、⽔、岩⽯、⽣物以及其他派⽣的⾃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2、天然环境和⼈为环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原有⾃然⾯貌基本上未发⽣明显变化的原⽣⾃然环境,如极地、⾼⼭、⼤荒漠、⼤沼泽、热带⾬林、某些⾃然保护区以及⼈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为环境是指那些⾃然条件经受⼈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之后,⾃然⾯貌发⽣重⼤变化的次⽣⾃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鱼塘、⽔库、运河等。
联系:⼈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类⼲预的⽅式和强度。
但它⾃⾝的演变和作⽤过程,则受⾃然规律制约。
如⽔库、运河的⽔量和流速等⽔情要素,与天然湖泊、河流⼀样,仍受⽓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环境和天然环境⼀样,同属于⾃然环境。
3、试述⾃然地理学的学科分⽀和它们的研究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相应于这三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然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和区域⾃然地理学。
部门⾃然地理学研究组成⾃然地理环境的某⼀要素,即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候学、⽔⽂地理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壤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研究⾃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然地理环境作为⼀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的规律。
区域⾃然地理学研究⼀定区域⾃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研究,故可分为区域部门⾃然地理和区域综合⾃然地理。
前者如区域⽓候、区域⽔⽂、区域地貌、区域植被、区域动物等,后者对某⼀具体区域进⾏综合⾃然区划和⼟地类型的研究。
4、试述综合⾃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重点:讲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
难点:具体单位的划分。
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概述一、区划、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自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方。
但是,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
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异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地理某一个组成成分为对象进行划分,如地貌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所以说,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它们之间存在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综合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个领域。
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能量基础
物质组成 能量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 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各结构部分沿地理坐标确定 的方向成相 互交替的各组成单位的现象, 互交替的各组成单位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 域分异。 域分异。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
第六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研究 人地关系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 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综合体 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地理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 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 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 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 异
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 全大陆及全海洋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联系
第三节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自然区划方法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分级
立地 土地单元 土地系统
土地的分类
立地的分类 土地单元的分类 土地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 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综合自然课件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整理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一、地理学的分科1.“三分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地理;二级综合地理3.“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科学体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示意图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一、研究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三、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四、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
五、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分别是什么?2.简述地理学的“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特点,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为什么不能互相替代?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远古到18世纪中叶)一、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地球是个球体和地球表面存在气候带的观念⏹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斯特拉波《地理》⏹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瓦伦纽斯《地理学通论》(也译作《通论地理学》或《普通地理学》)三、古代地理学的特点1. 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2. 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 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4. 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和“博杂派”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古代“宇宙派”和“博杂派”已经明显地发展为近代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洪堡(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宇宙》⏹李特尔(继承和发展了“博杂派”的思想)《地学通论》二、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拉采尔、赫特纳:沿袭李特尔的“统一”观念开创了“统一地理学”的道路⏹李希霍芬:继承了洪堡的地理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发展了洪堡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道库恰耶夫:创立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和自然地带学说对自然地理综合性研究的贡献更为突出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20世纪20~50年代)一、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1.景观学派⏹贝尔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布罗乌诺夫《自然地理学教程》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禹贡》、《地员篇》2.封建社会⏹地理志的成就:班固《汉书》、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地图的成就:宋代地图石碑《禹迹图》、《华夷图》和《地理图》裴秀《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地理专著的成就:郦道元《水经注》、沈括《梦溪笔谈》、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区域综合开发和区域规划工作2.1959~1966年自然区划研究进一步发展开展土地类型的科学研究3.1977年以后深入开展的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与基本特征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与基本特征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伊萨钦科划定的边界:上界:对流层顶下界:沉积岩石圈底部⏹伊萨钦科划定边界的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显著减弱太阳能的作用显著生命物质的集中存在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组成结构或垂直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2、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与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与武夷山风景区珠联壁合的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70平方公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绪论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3)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4)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①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b.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c.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②地理大发现:“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③古代地理学的特点:a.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①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代表作:《地学通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代表作:《宇宙》;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②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①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a.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地理第六章是关于陆地的知识,主要包括陆地资源和环境、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全球陆地分布格局以及陆地的开发利用等内容。
本章知识点较多,下面我将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一、陆地资源和环境陆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上的各种可供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植被资源等。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主要用于农牧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供给。
植被资源是指地表的植物群落,具有保护土壤、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
陆地环境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上的自然和人为环境要素的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
人为环境要素包括居民集聚地、交通设施、工业区、农田等。
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各个地区的地域环境。
二、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指的是陆地在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的特征。
气候是陆地的重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主要由气温、降水量、气压、湿度等因素决定。
地形是陆地的高低起伏程度,对水循环、植被分布、土壤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等不同类型。
土壤是由石头、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变质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薄层覆盖物,对植被生长、农作物产量有重要影响。
水文是指陆地上的水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
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总称,对土壤保持、水分蒸发、气候调节等起重要作用。
三、人文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指的是人类在陆地上进行生产、生活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表现。
包括土地利用、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等。
资源分布是指各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决定了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综合自然区划
地区(次一级单位)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 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也大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干 燥度,1~1.49,年降水量,500~1000㎜,森林草原。
3. 区域共扼性原则
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 域系统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部分。
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 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同 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 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一个组成要素为 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以地貌为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地貌区划
如
以气候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气候区划
以水文为对象所进行的水文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 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 的区域等级系统。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 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 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的研究; (2)反映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
认识性区划方案的研究; (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
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
(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 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 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 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因 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 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 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现代地理学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地 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六个层次——人 类未认识的环境、人迹未到但有所认识 的环境、人迹所到的环境、人为环境、 人类创造的环境、人体环境。
3)三重性:
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 究)
⑵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 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 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每 一个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由气候决定。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如:
气象气候学 ——大气圈 地质、地貌学 ——岩石圈 水文地理学 ——水 圈 动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
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 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 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 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 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
能相互代替的。
第一讲 绪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厚度 (mm)
0.15 0.2
土壤湿度
不受风沙影 响情况
0.1 0.1
0.2 0.1
园地 养殖
0.2 0.1
0.1 0.1
0.25 0.3
0.05 0.1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样地1: 粮 食 作 物 =7.0 ×0.2 + 200 ×0.15+200 ×0.2+5 ×0.1=71.9 林 地 = 7.0 ×0.1 + 200 ×0.2+200 ×0.1+5 ×0.1=61.2 园 地 = 7.0 ×0.2 + 200 ×0.1+200 ×0.25+5 ×0.05=71.65 养 殖 = 7.0 ×0.1 + 200 ×0.1+200 ×0.3+5 ×0.1=81.2 养殖>粮食作物>园地> 林地
土壤潜力级 Ⅰ Ⅱ Ⅲ Ⅳ 分值和 0 ≤3 4 >4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SIR=X1· X2·……Xn/100(n-1) 指数乘法
土壤潜力级
Ⅰ Ⅱ Ⅲ Ⅳ Ⅴ
分值
0.85~1 0.7~0.84 0.55~0.69 0.3~0.54 <0.3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因素A——土壤剖面特性的评分
一般 较好,受早春寒或 秋寒影响 勉强 一般,受早春寒、 五月寒和秋寒影响
4
切沟
<30
积水
无
不足,寒害严重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1)定性方法
最低因子限制定律 (限制因素叠加,再降一级)
2)定量方法
(1)指数法
(指数和法,指数乘法)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指数和法 实例:贵州省土壤潜力评价的评价项目及分值
素或危害的土地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2、潜力亚级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s亚级:指根系层浅薄,或土地中含有大量石块、
土壤持水容量低、含盐量高等限制的土地
c亚级:指气候为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土
地
亚级的表示方法是在罗马数字后注加1-2个小写字母,如 Ⅲe.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3、潜力单元 是对于一般农作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 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属于同一个潜力单元的土地,应该在土地性质方面充分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土地评价
综 合 自 然 地 理 学
第一节
土地评价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是针对各种土地利用,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 地 评 价
则针对某种土地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判断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 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作出等级评定。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
分 限制因素及其划分标准 土 级 地 土层厚度 土壤养 值 坡度(g) 土壤侵蚀(e) 潜 (d) 分(n) 力 无,不明显 评 >60 cm 高 0 <15° 价 1 15~25 ° 轻,中度片蚀,有 30~60 中 少许细沟侵蚀 cm
2 25~35 ° 强度片蚀,并有细 10~30 沟、浅沟侵蚀 cm 强度片蚀、沟蚀, <10 cm 3 >35 °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Ⅱe1: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Ⅲw2: Ⅴs3:
二、中国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土地资源评价系统——《中国1:100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1、土地潜力地区 2、土地质量等 3、潜力亚等 4、潜力组 土地限制型
二、中国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2、土地质量等 适宜性减低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耕作 中等 集 约 高度 集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2、潜力亚级 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共分为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四个亚级(对应四种限制因素)
e亚级: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的
土地
w亚级: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
缺点:适用范围有限
以土地利用现状单位作为基础评价单位 优点:评价界限与土地利用界限一致 缺点:土地利用界限不稳定,且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内部 可能具有不同性质的土地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2 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考虑评价目的和研究区域的土地特点,可借鉴现成的评 价系统,但不可完全照搬。 广 东 省 潜 力 评 价 系 统
有裸岩
PH(a) 7.5~5.5 <5.5 >7.5 <5.5
低 微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实例:贵州省土壤潜力评价的评价项目及分值
分 限制因素及其划分标准 土 级 地 裸岩比 洪涝机率 水源 气候(c) 值 潜 率(r) (f) (w) 力 0 无洪涝灾害 有稳定 对本区现有各种 评0 保证 作物均无限制 价 <20 特大洪涝方 一般保 对少数作物有限 1 有危害 证 制 2 20~50 较大洪涝即 较缺 对较多作物有限 有危害 制 >50 每年洪涝灾 3 缺 仅宜少数或个别 害均可危害 作物
牧草(p)
草质、草 量均优 草质、草 量一般 草质、草 量较差 草质、草 量均差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实例:贵州省土壤潜力评价的等级分值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土壤潜力级 Ⅰ
分值和 0
Ⅱ
Ⅲ Ⅳ
≤3
4 >4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习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题
例子:某一评价单元其土地各组成要素情况如下: 有效土层厚度为 60cm ,土壤养分高,土壤的酸碱性为 6.0 ,土壤侵蚀度为小许细沟侵蚀,地面坡度为 5 度, 裸岩比率为10%,地表季节性积水,有稳定水源保证, 当地气候对少数作物有限制,草质、草量一般。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基本步骤: 确定基本的评价单元 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拟定潜力评价表
评定潜力等级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1 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
以土地类型单位为基础评价单位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优点:反映了土地的全部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缺点:土地类型图不易得到或不易满足评价的要求
以土壤分类单位作为基础评价单位 优点:适合于土壤密切有关的土地潜力评价
轻壤或轻粘土 5.5~5.0 砂壤或重粘土 5.0~4.5 粗砂或砾质土 <4.5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实例:福建省沙县土地农业利用潜力评价表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潜 力 级 1 2 3 限制因素及其划分标准 地面侵 蚀程度 无侵蚀 轻度, 面蚀 细沟或 纹沟 地下水埋 深(cm) 200~100 100~50 50~25 排水 状况 良好 一般 不良 水源 保证 稳定 热量状况 充足,无寒害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与案例分析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级(class) 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 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 产生抵偿投入的收益, S1(非常适宜) 而且没有破坏土地资 S2(中等适宜) 源的危险。 S3(临界适宜)
亚级
(subclass)
单元
(unit)
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与案例分析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是针对各种土地利用,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 地 评 价
则针对某种土地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判断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 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作出等级评定。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
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性
土 地 评 价
质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 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土地潜力评价包括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该体现出:
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
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1、潜力级
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增加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土 地 利 用 的 限 制 性 增 大
土地 潜力 级
野生 动物
林 业
放牧 有 限 中 等 集 约 有 限
二、中国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4、潜力组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侵蚀限制(e), 坡度限制(p), 土壤质地限制(m), 土层厚度限制(i), 水分及排水条件限制(w), 盐碱限制(s), 基岩裸岩限制(b), 水分限制(r), 湿度限制(t) 无限制(o)
ⅡBbw ⅢBar
?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S2m … S3e … N1m N1e …
S2m-1 S2m-2 …
土地质量显示土地不 N N1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 (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行持久利用。 (永久不适宜)
N1m-1 N1m-2 …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981年拟定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草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3、拟定潜力评价表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土地限制因素评价表
1)设置限制因素 2)限制因素的分级
三、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3、拟定潜力评价表
实例:福建省沙县土地农业利用潜力评价表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潜 力 级 1 2 3 4 限制因素及其划分标准 坡度 <5 5~15 15~25 >25 土层厚度 (cm) >100 100~60 60~25 <25 障碍层深 度(cm) >50 50~40 40~30 <30 土壤质地 中壤或轻壤 表土PH 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