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蒙诺夫蜡烛PPT课件

合集下载

《蜡烛》课件

《蜡烛》课件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
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
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 象? 2.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分别说出三个部分的记叙要素。 (1段~7段) 一、偷袭。 时间: 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点: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人物: 五个苏联红军战士。 事件的起因: 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 牲在方场上。连长准备第二天攻占下那座桥 后再埋葬这位战士。
語文
蜡烛
西蒙诺夫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 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 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 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 法西斯战争中。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
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
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
词语解释 烧灼: 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
些动作。
肃穆: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 经过、结果。

第3课《蜡烛》课件(共60张PPT)

第3课《蜡烛》课件(共60张PPT)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 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 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 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 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 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 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 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 惧。

(qì )契约
锲 (qiè)锲而不舍

(chuăi)揣测踹Fra bibliotek(chuài)踹开
喘 (chuăn)喘气 湍 (tuān)湍急
窟 (kū)窟窿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
也没有。竭:尽。
副: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流传。朽,腐烂。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 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 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 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 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苏联 西蒙若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 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 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 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 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 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 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 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 战斗情谊的见证。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 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 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 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 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 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 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蜡烛课件

蜡烛课件

经过:
结果:
请你试着把这篇战地通讯改写成一则简短的消息, 注意消息的五部分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 景、结语。
南斯拉夫老妇冒死埋葬并祭奠红军战士
9月20日拂晓前,我红军某连攻占萨伐河桥头堡的德 军据点,搜寻前日在此牺牲的一名战士时,发现一名南斯 拉夫老妇人已将其遗体掩埋。这名战士是前日偷袭桥头堡 时不幸牺牲的,老妇人发现后不顾敌军的枪林弹雨,冒死 将战士遗体拖入附近一弹坑掩埋,并在战士坟头点起一支 喜烛,默默守候一夜。今晨我军某连到达时,坟前的蜡烛 仍在燃烧,老妇人没有说话,只是向战士们庄严地深鞠一 躬后离开了。象征着苏南两国军民深厚情谊的烛火将永远 燃烧!
一、注音

pǎi


shuò
jiào
xīn
jū gōng chàn wēi
huàng
diāo
拂晓 瓦砾 闪烁 地窖 烛芯 鞠 躬
huǎng
颤巍巍 碉堡 摇晃
迫击炮
迫不及待
晃眼
二、解释词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1、名副其实: 2、肃穆: 严肃安静。 3、永垂不朽: (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 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你认为课文和改写成的这则消息相比,最大 的不同是什么?
通讯和消息的写作目的不同,消息是为了 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通讯是为了通过报道 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来感染读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 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研 读 课 文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遗体,情同母子; 燃起蜡烛,寄托哀思。
你认为文中的“蜡烛”有什么寓意?
1)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献身精神。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老妇人)对苏联红 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

《蜡烛》优秀课件

《蜡烛》优秀课件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 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 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 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小组合作,疑难探究
1、第28自然段,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 补充说明? 2、文中反复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 的意味? 3、“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 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 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你能体会 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4、最后一段如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 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 头”,试做比较,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西蒙诺夫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1、了解课文背景及通讯的文体特征。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动作描写
的作用;学习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诗集《友与敌》获斯大 林奖。1959年至1971年 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 死者》、《军人不是天 生的》、《最后的夏天》 获1974年度列宁奖。
生命 之光
哀思
两国 情谊
祈祷和平
揣摩文章第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 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 少于一百字。
写作提示: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二 战 风 云
背 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
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 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 参战,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 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 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 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 集团。

人教八上3《蜡烛》课件9-PPT25

人教八上3《蜡烛》课件9-PPT25

原句好。原句勾画了战争后的惨烈景象,控 诉了法西斯的罪恶行径;也突出了南斯拉夫 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不分国界的真情
2.繁琐的细节之美
世纪挽歌
大海狂啸 长天垂泪
硝烟中为正义呐喊
长夜里为和平奔波 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 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的领地 被黑手掠夺
亿万万同胞的愤怒
化作悲痛的世挽歌
作为战地记者
亲历炮火 用心作证 战争罪恶 用笔控诉
真理和何在
公平何在
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
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
愤怒的手啊 举过头顶 悲痛的心啊 不会沉默 听,正义和平的吼声 已汇成滚滚的长江
参考答案:
加点的词语热情地讴歌了南斯拉夫 人民对苏联红军的这种情同母子的 真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不分国 界的、最崇高、最热烈、最感人的 情感。
揣摩语言,体会繁琐的细节之美:
A、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 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 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 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B、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 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 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 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 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 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 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 晚安,上楼去了。
思考:
1.这是谁为谁点燃的 蜡烛?
2.这是普通的蜡烛吗? 哪个小节交待了蜡 烛的来历? 3.为什么要补充交待 蜡烛的来历?
比较阅读:
A、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 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 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 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B、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 的树木中间,老玛利· 育乞西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地 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永垂不 朽。

西蒙诺夫蜡烛课件

西蒙诺夫蜡烛课件
经历
主人公经历了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 在故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 现了自我价值。
次要人物形象
次要人物介绍
经历
次要人物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配角, 对主人公的成长和故事的发展起到关 键作用。
次要人物在故事中也有自己的成长历 程,他们的经历与主人公相互呼应, 丰富了故事内涵。
性格特点
次要人物各具特色,有的机智、有的 勇敢、有的善良,他们与主人公相互 支持、共同成长。
珍视和平
《蜡烛》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启示我们要珍视和平, 反对战争和暴力。
关注人性
作品通过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启示我们要关注人性,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追求真实
《蜡烛》揭示了虚假宣传和政治操纵对人的影响,启示我们要追求 真实,抵制虚假和欺骗。
THANKS.
西蒙夫蜡
• 西蒙诺夫简介 • 西蒙诺夫的文学作品 • 《蜡烛》的情节分析 • 《蜡烛》中的人物形象 • 《蜡烛》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西蒙夫介
01
出生背景
01
1905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贫苦家 庭,父母都是农民。
02
童年时期在农村度过,生活条件 艰苦。
教育经历
1921年进入莫斯科 一所技校学习,学习 机械制造。
反面人物形象
反面人物介绍
反面人物是故事中的对立面,他 们的存在突出了主人公的正义和
勇敢。
性格特点
反面人物狡猾、残忍、冷酷,为 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主人公
构成威胁。
经历
反面人物在故事中也有自己的成 长历程,但他们的选择和行为最
终导致了失败和悲剧。
《蜡》的文学价
05
与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蜡烛》优秀ppt课件解析

3-《蜡烛》优秀ppt课件解析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插在那老地方。”(40段)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教 你 几 招
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
了哪些手法吗?
环境烘托、细致刻画(动作)、细节描写(蜡烛\黑 色围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西蒙诺夫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 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 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 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 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 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爬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 了地窖。
年老体衰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

《蜡烛》课件

《蜡烛》课件
代表作品列表
《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生 者与死者》等。
《蜡烛》原文节选欣赏
节选段落一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节选段落二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英勇,那样永垂不 朽。
03
情感真挚、深沉的语言表达
作品通过真挚、深沉的语言表达,传递出作者对战争中人性光辉的赞美
和对和平的渴望,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04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背景介

俄罗斯历史文化概述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基辅 罗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俄罗斯经历了蒙古入侵、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沙俄 帝国的建立、苏联时期以及现代俄罗斯联邦的成立等重要历史阶段。
叙述方式及视角选择
1 2 3
顺叙与倒叙相结合
作品采用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既保证 了故事的连贯性,又通过回忆、插叙等手法揭示 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作品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间灵活转换 ,使得叙述更加真实、客观,同时也便于揭示人 物的心理活动。
多线索交织的叙述结构
俄罗斯战争文学
俄罗斯文学中的战争题材作品尤为丰富。从19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到20世纪的《日瓦戈医生》,这些作品不仅 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还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他类似作品推荐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 世纪中期的俄国为背景,通过描 绘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展现 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社会生活。
亮”。

《蜡烛西蒙诺夫》课件

《蜡烛西蒙诺夫》课件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故事情节分析
故事概述
故事开端
士兵点燃蜡烛,发现蜡烛旁边有 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蒙诺夫 ”。
故事发展
士兵开始寻找名叫西蒙诺夫的人 ,展开了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感人 的故事。
故事高潮
士兵最终找到了西蒙诺夫,发现 他是一名德军战俘,被关押在营 地附近的地堡中。
故事背景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 斯在莫斯科郊外激战,一名苏联 红军士兵在战场上捡到了一支蜡 烛,并带回了营地。
故事结局
士兵和战友们成功营救出西蒙诺 夫,并杀出重围,最终返回了苏 联红军阵地。
人物关系分析
士兵
故事的主人公,勇敢、善良、坚 定。
西蒙诺夫
德军战俘,被关押在地堡中,与 士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苏联红军
士兵所属的队伍,勇敢抗击德国 法西斯。
德国法西斯
故事的反派势力,与苏联红军激 战。
情节发展分析
士兵发现蜡烛和纸条,展开寻找西蒙诺夫 的旅程。
插叙手法
在叙述主线情节的过程中 ,穿插其他相关情节或背 景信息,丰富故事内容, 提供更多细节。
多线索叙事
采用多线索叙事方式,将 不同人物、事件和情节交 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有 序的故事结构。
人物塑造
立体化人物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表 现手法,使人物性格、情 感和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和 立体化。
典型化人物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通过分析小说中关于生死的描绘,思考生死的哲学意义,以及如何面对生死存亡 的抉择。
生死观对人的影响
讨论生死观如何影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及它对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影响。
04
艺术特色鉴赏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蜡烛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蜡烛

一、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 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 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 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 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 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 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 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 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十分吃力;老 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 烛有特殊意义。
蜡烛 特殊意义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 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 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 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 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 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 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把 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 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 爱。
(课后练笔)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蜡烛》PPT

《蜡烛》PPT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 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 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对蜡烛的描写
•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 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 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 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 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 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 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老妇人的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对黑围巾的交代
•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 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 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 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 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 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 走了。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 其中的六要素吗?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原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蜡烛的课件

蜡烛的课件
西蒙诺夫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1915年生于沙俄军官家 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 学院并开始写作。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拂晓 (f ú xiǎo)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快速阅读,概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 找出主人公令你感动的片段,说说 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2、找出主旨句及含义
品味语言: 完成课后习题二
(课后作业)
揣磨文章第41自然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 的心理活动,写成一二百字。
城堡 ( bǎo ) 迫击炮( pǎi)
腋窝( yè ) 柯 ( kē )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颤巍巍: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匍匐: Púfú 爬行。 烧灼: 烧、烫,使烫伤。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 ( jū gōng )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讯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 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 性),但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 事性和生动性。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揣 (chuāi ) 瓦砾 ( lì ) 地窖 (jiào )

语文八年级上册精品课件《蜡烛》

语文八年级上册精品课件《蜡烛》
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 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 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20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方的方场。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生命 之光
哀思
两国 情谊
>>
0
>>
1
>>
2
>>
3
>>
4 >>
对黑围巾的描写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 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 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 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 的大围巾。 2、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 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 边。 3、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 一支蜡烛来。 4、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 地走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的作用: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渲 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气氛,写 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 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
对蜡烛的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 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 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 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 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 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 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 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 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3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1
作者简介: 西 蒙诺夫(1915~ 1979),俄罗斯 作家。1938年 毕业于高尔基 文学院。1942 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 题材为主。
2
关于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
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
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
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
10
感动
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 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 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 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 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 军战士。
11
三、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话她 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 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 同学们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段, 展开想象,揣摩老妇人的心理。
4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掌握字音
烧灼 zhuó 地窖 jiào 腋下 yè 瓦砾 lì 鞠躬 jū gōng
桥头堡 bǎo
匍匐 pú fú
拂晓

颤巍巍二)把握词语
烧灼 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二)找出让你感动的情节、片段或句子并 与同学分享你感动的原因。
小组成员间讨论、交流统一答案后选派代表 展示。
9
红烛
红烛是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承载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她用红烛来祭 奠小战士,表达了她对红军的深切敬意 。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 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 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对 烛光的赞美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 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7
主题
歌颂人间的正义与真情。表达跨越 国界,情同母子的战斗友谊。
老妇人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 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 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8
二、听读课文、感动情怀
(一)轰鸣的跑响,被战火烧焦的土地,老 妇人黑色的大围巾等等等等。在这样血流 成河的战场上,老妇人却在战士的新坟前 点点燃代表喜庆的红蜡烛。你觉得怪异吗? 在这里红蜡烛寄予着老妇人甚至是作者的 怎样的意义?
14
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
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
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
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
灵,令人难以忘怀。
3
课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 协议。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要构成苏、 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 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 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颤巍巍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 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6
(三)整体把握文意
1、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 分析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2、你觉得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法:在自己归纳答案的基础上可同 桌间小声交流。完成后举手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