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文
庖丁解牛议论文六篇
庖丁解牛议论文六篇《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
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庖丁解牛谈论文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庖丁解牛谈论文1学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简单,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苦恼,如何去摆脱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在《庖丁解牛》中我们知道了,牛是简单的,但是只要把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洁的解牛了。
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简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熟悉和把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当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
”是一种悠闲得意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布满自信的境界。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潇洒,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
我们应当如何把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讨论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
轻松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
就得擅长把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
避开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假如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
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应当如何把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我们应当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知道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
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敏捷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
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
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劲气,更糟糕的是简单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我们学了《庖丁解牛》以后我们要学会能把自己的锋芒磨损,还要顺当解牛。
庄子论文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
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前言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
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
“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
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
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
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
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
“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导读论文
曾经看过一篇小说讲述的是笔者在某天清晨去 国家公园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当官的人。呼吸 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尘世的喧嚣都已远离,整 个世界都很宁静。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看清 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 当官者向笔者诉说着官途险恶,为自己一直深 陷其中不能自拔感到痛苦。他感叹着不知不觉中 大半个人生就全浪费在那虚无的名利上了。。。 笔者与他有了共鸣,两人相谈甚欢。可不久后当 笔者偶然在一个会场上见到那位曾经想远离官场 的当官者想热情地去打招呼时却被他当神经病赶 走了。
不管是官员、贤人、君主还是宋荣子、 列子,他们都“有待”,即都违背了自然 规律。很少有人愿意摒弃杂念去倾听内心 最本真的愿望,也因此他们不能获得内心 向往的真正的快乐。
或许会有很多人羡慕那些小孩子,以为他 们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其实我想说时代已 经变了,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 的那样单纯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背 着沉重的书包奔跑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他 们早已被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期望压得喘不过气。与他们相比我的童年 简直就是天堂。
还记得小时候一放 学回家就扔下书包跑 去找小伙伴们。玩得 直到妈妈们开始呼喊 自家的孩子。那时候 虽然没有像现在孩子 所拥有的那些精美的 玩具,但是我相信我 们比那些被芭比娃娃 和变形金刚围绕的孩 子更快乐,更别提那 些往返于补习班间的 孩子。
其实用庄子的思想来 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孩子 不快乐很简单。那就是 他们远离了本真,不能 顺从天性而活,。我的 童年是在菜地里拔萝卜 摘草莓、在小树林里躲 迷藏荡秋千度过的。感 谢父母没有把我关在那 牢笼似的补习班。虽然 从小成绩一直在中游徘 徊很是平凡,但我觉得 很快乐。怀念那天真无 邪的笑容吗?让他们回 归本真就好。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摘要:庄子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诗人、文学家莫不推崇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无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道”的本性。
这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只有按自身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庄子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即“真”与“美”的统一。
1 “自然无为”的内涵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
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
1.1 道家的自然观道家所说的“自然”与现代意义中的客观自然界不同。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作为老子的精神传人,其美学思想首先表现为对老子美学的继承。
对万物来说,“道法自然”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
老子的自然观被庄子继承和发展,庄子在人生中引入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同时将此作为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看来,天道成就自然美,这种美才是最朴素、率真的美。
所谓朴素,通常情况下就是纯任本性,不经过任何的雕饰,也就是合乎“道”的本意。
所谓率真,就是率性的自然,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表述,进一步使自己的本性适应自然之“道”的本性。
因此,以自然为宗才是庄子的美学思想,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普遍地表现了其自然观。
1.2 道家的无为观道家的“无为”思想源自于老子。
老子将“无为”思想当作一种治术,而庄子所阐述的“无为”思想中包含较少的治世之义,反而逐渐向隐逸的思想方向发展。
“无为”是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无为”是超越“人为”而达到的“无不为”,不是对社会的冷漠,而是庄子对社会人生的极大关注。
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
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
保持精神专一的议论文庄子
保持精神专一的议论文庄子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的强大并不体现在外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专一的精神。
谁都知道专心致志,谁也都记得那两个学下棋的孩子。
只是其中的奥妙不知有多少人记得?而真正将其树为榜样的又有几人?真正做到这种地步的又有几个?曾在物理界的风云人物,曾夸下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的阿基米德。
当国王命他鉴定王冠是否全部由纯金制作而成的时候,在苦思冥想毫无头绪之时,却在沐浴之下得到了灵感。
欣喜若狂之下,竟忘记穿衣奔出。
这样的专一,不考虑时间,不考虑地点,在他的心中只有专心的问题。
尽管最终没有翘起地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翘起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当一个人只专心于一个问题时,不管身在何处,在他的心中只有问题,眼里也看不见其他事物,也许这是一种境界。
正是因为哪怕在战争期间,依旧专注于时装设计的花甲老人——可可?奈儿。
战争时期,所有人都在逃难,但香奈儿却认为,服装是她生命,她的一切。
他也要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她的风格一向简洁大方,色调以黑白为主。
并且她大胆地设计女裤,女人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再单一穿裙子。
而香奈儿也是在那时奠定了自己无可撼动的宝座。
她将自己的事业当做自己的生命,倾注与自己的心血。
她专心于服装设计,哪怕是在战争期间,这种强大的力量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专心把它推向了高峰。
还有那专注于追求莲花的周敦颐,尽管历史什么也没有为他留下,但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爱莲说》。
在河的漂流下,传遍了千家万户,这也不枉他一生专注于追求莲花、追求君子之道。
也许历史的波涛会淹没他的名字,但《爱莲说》却泛在长河之上,款款到来。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
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
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
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其《齐物论》是其重要的代表著作。
《齐物论》是一篇哲学性质的文献,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之作,它的内容包括诸多思考人类存在与世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齐物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哲学素养。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无贵贱,自有取舍。
”庄子认为,物体并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这种分类只是人类社会对物品下的标签。
就其本体而言,物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的、天然的,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任何物质好处,从而避免对于物品的过分期望,也避免由于物品的失去而带来的悲痛,从而避免人与物之间的彼此限制。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谓“齐物”,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每一件物品都同样重要且一视同仁。
因此,人们不应该去追寻某种物品的贵重地位,而应当理解一切事物的相同价值和重要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庄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不应该过分地介入自然,破坏自然界本来纯洁的生态环境。
此外,在庄子看来,人类的感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可以通过感知,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庄子同时也指出感知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我们所感受到的全部当作事实,应当理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世界。
最后,庄子还指出,要想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们应当以一种“不为所动”的状态去面对世界,即不要被外界事件所左右,并完全包容一切、接纳一切,这样才有可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左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齐物论》是一份思想深邃的哲学文献,其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逍遥的境地。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超越功利心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与自然相融合、无欲则刚等等。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超越功利心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纷争和无休止的劳累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追求。
他将追求名声地位的人比喻为“束缚树窠”,认为这种著迷于名利的心态将会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无法真正自由地活出自己。
庄子呼吁人们要超越功利心态,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过渡追求,去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事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他以大自然为例,指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通常都是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的。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以无为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与此同时,庄子强调了与自然相融合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他以水为例,指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顺势而下,无论是遇到阻碍还是障碍,都能够以柔克刚。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水一样与自然相融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庄子还提出了无欲则刚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
只有当人们没有欲望和贪婪的时候,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刚毅。
他以大樵师的故事为例,指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会因为欲望的束缚而失去内心的坚强和自由,而那些不贪不婪之人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从容。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内心的自由和逍遥的境地展开。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题目: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作者:师清媛Zhuang 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ABSTRACT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aoist thought, it advocates is a kind of easy and harmonious, transcendence and freedom , against people as "material ", despise the social climate of steep profits, and this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 the outlook on life, are oft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appear all sorts of deviation, is difficult to left the secular concept, also cannot according to their true willingness to make a correct choice. By learning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can help students treat money and ranks correctly, and help them to out of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setbacks and adversity remain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eyond the self.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utlook on life is a life purpose, life attitude and life valu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system elaborated the zhuangzi’s free thought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veals the "peripateticism" unique value in th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Zhuangzi free and unfettered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1.引言庄子,原名庄周,又称庄子或南华真人,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著有《庄子》,其中的理想人格思想深刻而丰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庄子认为,人一旦有了追求理想的决心,就能够跳出俗世的险恶和苦难,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
从庄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基路是道德,它包括了虚静、无为、因循、达命、大嚞等方面。
这些道德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抛开各种欲望,追求真常之道。
其次,庄子认为理想人格应该具有涵养,也叫人格修养,它包括了修为、品训、情感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涵养,可以帮助人们修养心灵,增强精神力量。
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实践意义庄子的理想人格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之一。
通过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的力量。
首先,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态度面对问题。
其次,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种种考验时更加从容。
比如,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可以以淡泊的心态去面对。
三、庄子理想人格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们的理想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有必要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不断追求真善美之道。
其次,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底线。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人格涵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向着理想人格的方向发展。
总之,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思想驱动力和现实实践意义。
我们应该探究其精髓,借鉴其启示,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注入新的力量。
庄子主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说理我天知道完全陈数
庄子主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说理我天知道完全陈数庄子哲学思想的论文:“忘”字在《庄子》全书共出现了86次,庄子将其遗忘事物的本义引申到针对精神现象而言的境界义。
遗忘的现象人人都有体验,自古人们就以不记事或遗忘来解释忘。
如《说文解字》载:“忘,不识也。
”《庄子》中也有这一原始义,《天下》曰:“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
”《徐无鬼》中管仲评说鲍叔牙“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亦然。
“忘”也可以指一种沉浸其中、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即“忘我”、“忘情”等等。
庄子身处人命如草芥的乱世,面对生死之限、命定之限和自我之限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创伤、苦闷和矛盾的境遇,只能在精神领域寻求解脱之道。
《则阳》载:“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
”圣人不但自己能齐贫富,而且能使他身边的人,甚至王公贵族都忘记贫富之别,以豁达的姿态遨游于精神的自由之境。
唯“忘”才能超脱,才能得道,唯“得道”才能实现自由。
当然,除了庄子,“忘”的精神状态常常为人们所描绘。
《论语·述而》中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不知老之将至”以及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都何尝不是“忘”;苏东坡赤壁泛舟澹然忘归是忘;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发呆说痴之时有所忘,马克思在闹市专心读书也有所忘;还有见利忘义、得意忘形、流连忘返诸如此类等等。
人们常把无意为之、不自觉的状态称为“忘”,而首次将“忘”看成是通向自由、获得解脱,实现精神的永恒与逍遥,自庄子始。
《庄子》。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简论庄子美丑观[论文]
简论庄子的美丑观摘要:庄子十分推崇大美,即蕴含“道”的万物原始纯真状态。
庄子认为世俗美丑具有相对性,并且世俗美丑是人们的主观映像,难以确认而不能依靠。
同时,庄子还认为美丑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认为探寻“大美”须达到“道”的境界,使他的人生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美丑大美一、天地有大美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即他十分推崇大美。
对此,陆德明认为:“大美谓复载之美也”,意指天地具有包容世间万物之美。
在庄子眼中,“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之美,“道”在世间外化为天地万物之美。
因此,庄子眼中的美是一种境界上的美,一种绝对地、真的美,是世间万物处于原始状态的纯真之美。
所谓世间万物原始纯真之美并非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人们心中对事物形象的原始感受,这种原始纯真之美不能用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只能用感性思维进行察觉——这是“道”外在形象的展示。
那么,何为“道”?“道”的存在之地在哪里?庄子对东郭子回应到:“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罐,在尿溺。
庄子认为东郭子的问话本身就没有涉及“道”的本质,“道”则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道”存在于世间万物的原始形态之中,故而“无所不在”。
因此,所谓“大美”显现之处就是指蕴含“道”的万物原始纯真状态。
二、世俗美丑的相对性在庄子眼中,世俗的美丑是相对的。
对此,庄子曾在《秋水》中以河伯的故事来予以阐述。
当秋天涨水的时候,成千上万条河流的水汇入黄河之中,河伯为此得意洋洋,认为天下间的美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
之后,他到了北海,发现自己与大海相比十分渺小。
北海神若教育他说,不可以与井底之蛙讨论大海,不可以与夏日昆虫讨论冬雪,这也就像不能与见识浅陋之人讨论“道”一样。
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受到了学识、地域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北海神若又告诉河伯说,不论是海,还是河,在宇宙中都十分的渺小!由此,河伯认识到自己的如何的渺小与丑陋,便不再沾沾自喜了。
庄子用这个故事旨在说明一个道理:世间万物因比较而存在,都具有相对性,美丑亦是如此。
庄子议论文——精选推荐
庄子议论文庄子议论文篇一:高考写作素材庄子【运用示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示例】人文素养与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处“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庄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运用示例】换一种角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
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 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运用示例】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
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
庄子画螃蟹议论文
相传,庄子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多才多艺,尤精画道。
国王闻之上门求他画一幅螃蟹。
庄子答应了,提出的条件是:五年时间、一处民间庭院、十二名听差。
可是,五年期满,砖子并没动笔,说是再等五年。
国王无奈,又等了五年,庄子才动笔作画。
只见他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只用可一笔便将一只螃蟹画了出来,神完意足,美妙绝伦!传说毕竟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不过,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却颇为深刻;其一,庄子学识渊博而不恃才傲世。
他认识自己的价值,也没有世俗功利之想,坦然提出三个条件(可视为“润笔”标准),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无丝毫奴颜媚骨。
再说,在三个条件中,五年时间消耗的是自己的精力;一处宅院不过是土房草庐之类,是适合心境且利于起居的作画场;十二名听差是为作画服务的。
他没有伸手“要官”,比如起码弄个“主席”什么的玩玩;也没有急功近利,以每平尺为单位索取五位数以上的大钞;崇尚清静无为的庄子,大概事情过后也就忘了,也不可能借“媒体”来个广而告之,将为皇帝作画之事昭天下而彰其名。
其二,国王礼贤下士,谦虚识才,不摆官架子,不打“电话”,不靠“秘书”代办,而是亲自上门求画。
他理解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更理解庄子无拘无束的放荡个性,也许还理解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因此前后耐心等待了十年。
否则,能不刚愎自用,妒才忌能,给你点颜色看看?!其三尤其感人。
为画好一只螃蟹,庄子居然用去了整整十年时间。
不敷衍应酬,认真践诺,力求精微。
可以想见,在十年中该有多少次游历江河湖泊,澄怀味象,观物悟道!杰作的诞生,往往需倾尽一生心血而决不是最后那一刹那的功夫。
试问,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这“一笔十年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平静、超逸、淡远的心境;是对大千世界通达不惑的无欲、无求、无为之想;是一位知识分子对待生活和艺术应有的从容、怡然、专一、精诚的人文情怀;是情注笔墨、独抒性灵、超然卓绝的文化精神。
这才是艺术大师。
这才是中国画。
本来,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国画大师,他们的人品与画品成为后世永远的楷模。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纷乱复杂的春秋时代造就了庄子唯美、深邃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
本文以《秋水》为例,剖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春秋时代政局不稳定,各诸侯国林立,周王朝的管制能力越来越弱。
各诸侯国为侵占邻国土地蠢蠢欲动。
各学术流派孕育而生,人们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思辨。
大批的学者游说政客或诸侯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学派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天道无为”,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贵贱、善恶、生死等皆为辨证相对。
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秋水》选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秋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在“秋水泛滥,百川灌河”之际,河伯看见自己“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骄傲自大起来。
其次是河伯顺流而下,见到“不见水端”大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知发生变化,对自己盲目自大表示悔过。
文章的哲理思想可以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第一,河神见海神之后意识到自己骄傲自大,见识短浅。
说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人在有限的认知环境下,不可能全面认识世间万物,即万物在世间的善恶、贵贱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第二,邯郸学步实际告诉后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章暗指读书人,为了追求人生真理,还原自然本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学习,最后迷失在书中,将自己圈在自我意识形态中无法自拔,忘掉了以往的自我。
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
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
只有在心中保存这样的观点以“无”的形式存在的人间大道,才能算事物的本质,人间的真理,才算至高无上。
《秋水》一文能体现庄子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美,本文提出来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措施,供一同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们参考。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
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庄子》概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庄子思想浅谈生命自由
学号:021210538
姓名:时振磊为了这篇论文,读了不少关于庄子《齐物论》的论文,读懂了,却消化不完,作为大一的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想,以及阅读面还是太狭窄,这里,我只能大体阐述我的一些小看法,谈不上论文,只是心有所想,有感而发。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自是、自成、自化、自用的,有着自身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是庄子的生活理想。
但在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才是完整的,完美的,自由的。
十几年的思考让我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是完整的,完美的,自由的。
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轨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欢乐,痛苦,泪水,微笑。
在生命上,我拥护庄子的“齐物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都是同等价值的,甚至不能用价值来衡量,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哪怕一棵小草。
即使是那些没有生命波动的山川大河,我为每一个生命歌颂。
前面提到了“各自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争论”,也许这就是生命自然而然的进化或者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既然庄子强调了“逍遥自在,无拘无束”,那么,我想,每个人不论选择怎么样的生命方式,都是活在自己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里的。
因为这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也许庄子看淡了一些事务,比如名利,金钱,美女,但这也紧紧是个人的思想,我不否认庄子是快乐,轻松的,他的生命蜕变的高尚,伟岸,但这不表示其他人的生命便是低微的,既然是齐物,那么不论每个人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都是平等的,自由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做不到庄子那样的自由,我愿意相信人是一个有情感组成的奇迹,而正是情感的所在让我们的人生才真正有了价值。
自由,也仅仅是相对而言,它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心境和灵魂状态,而不是庄子那样远离,逃避,甚至说无情。
我为生命歌颂,为自由歌颂,只是因为自由让生命,让价值更好的释放。
我们活着,早已经和周围一切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我们不能独立,单
独去追寻那所谓的自由。
或许可以说,我们不能斩断红尘,在红尘中锻炼我们的自由,也许更是一种真实与挑战。
古来圣贤也有很多追求自由的例子,我想这些都是从庄子那里流传下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大多都选择了归隐,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逃避和自我欺骗罢了。
看到这样一句话:庄子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
不得不说,庄子的确是我国文化历史的一个璀璨明星,他的价值毋庸置疑,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坚持应一切顺其自然,追求自己心中所坚持的自由。
也许在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一种思想,一种追求自由而抛弃一切的坚决,这也是社会上一直呼吁的,这样的一种态度被大多数人称为高尚,伟大。
当然,孟子是伟大的,在那样一个战国年代,他可以坚持自我,活在自己的自由中,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理念,庄子在对万物的思考中,价值得以升华,他旷达傲世的情怀,处惊自若的雅量,超然物外的审美,至性至情的率真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样的一种生命自由的形式,我只能说,它的意义是存在的,他给现代社会指明的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让我们永远不失去希望。
但这样的生命,有一些就好,如果在社会上泛滥,那么,社会如何的进步,没有竞争,没有奋斗,那么我们将开始后退。
庄子说过:“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对于
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说,初衷是好的,但是却是偏执的。
一个国家,
民族的发展,它是需要动力的,而这种动力往往与自由相对,我们不
能活的太自私,更何况,想要自己活的更好,这本来就是人性中很正
常的本性,我们也不应该摒弃。
我们需要知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现实的,因为“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
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当然了,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是一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大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庄子的人生是淡然的,灵魂更是自由的,他就像风一样,带给世间一个超脱的意境。
现代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孑然一身,过着自己坦荡荡,超脱的生活,甚至说在演绎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生命是快乐的吗?我想是的,至少是在其内心是无比快乐强大的。
当一个人能放下周遭的一切,这样的人都是大彻大悟的。
但是这样的人生是否是活在一个假象的意境中呢?我想思想自由不一定远离世俗,我想追求自由不一定要四大皆空。
思想自由应该是一颗平静如水的心,做自己想做的,爱自己所爱的,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有一种价值所在。
这样的人生,我觉得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自由。
庄子还有这样的两句话:“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
意思是说,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不可肯定的,一切事物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相通为一的。
道是天地万物的共同起源,万物从这同一中分化出来得以生成,同时也意味着毁灭;而毁灭也同时意味着新的生成,天地万物就是以这种不同的形态相互转化着,不断自我毁灭、自我生成,处于不断的自我变化之中。
在这其中,我觉得,自由应该是心境上的,它包含是一种坦然与韧性。
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始终相信,自由是不受周围一切客观事物的影响的,不论外部如何狂风暴雨,我内心平静,独守自己的那一份空明。
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是一个残疾人,一场车祸夺走了我的健康,让我变成了一个瘸子,也许在我这样一个青春四射的阶段,对我未免有些残酷了,的确,我经历很多,五次手术,连续的休学,自学,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让我近乎崩溃。
但我走过来后,回想那些仍然让我疼痛的岁月,除了一点点的感伤外,更多的是一种平淡,坦然。
就像我尊重每一个生命一样,
我同样的尊重我自己,我为自己喝彩,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都可以绽放出绚烂的花火的。
虽然我不再可以运动,但我一直不曾怀疑过我是自由的,因为我的心一直在飞翔,从不曾停滞。
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在当代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养料,一种提醒。
真正的自由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因为我们的生命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自由是怎样的,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生命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也是赠与。
对于生命的自由,我们应该有的是尊重与珍惜。
每一个生命过程都可以灿烂如花,也是无拘无束的。
对于庄子的生命轨迹,我们应持有一种参考的心态,既不评价对错,也不去效仿或者摒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每一个人的生命相比较庄子,也不会褪色。
我认为,我们应该顺其自然,跟着自己的心去走自己的路,涂写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外表的自由,更是我们内心灵魂的自由。
对于快乐,成功,我们要感恩,珍惜,因为这是我们的美好记忆;对于苦难,失意,我们同样要感恩,珍惜,因为这些让我们的人生更完整,要知道,自由是没有界限的,也同样是没有道理的,它主要就是一种心态,有点像庄子那样,如风一般,却不能像庄子那样忘情。
庄子的生命中还是苦难多的,我想,也正是这种苦难使其生命得以升华,所以,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多一份勇气与信念,用它们来开路。
我想,当我们面对生命自由时,有一种尊重与感恩的心态在里面,那么,我们就真的成功了,不枉在世上走了这么一遭。
我们就能坦然的面对一切,快乐的,难过的。
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