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写作背景.doc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孔乙己》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孔乙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收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顽强生存的卖文为生的人——孔乙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孔乙己的形象。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幽默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一些比喻、讽刺手法,以及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欣赏作者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讽刺手法、人物描写等。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以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为线索,描绘了孔乙己这位贫苦书生的悲惨遭遇,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腐朽,批判了旧社会的科举制度和礼教对人们的束缚。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言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乙己的生平遭遇,理解作者对旧社会的批判。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以及作者通过孔乙己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2.理解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如科举制度、礼教等,以及这些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领悟其写作风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孔乙己》的学习。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角色: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4.欣赏语言:让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领悟其写作风格。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写作练习。
《孔乙己》课件
交代环境,精心布局
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 是否离题?不写这一段可以吗?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 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 为什么? 4、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5,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
•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 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 读书人。 •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 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 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探究命运 深化主题
一、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
1、下面加下划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 • (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 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 (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 (3)许是死了。
2、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 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二、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 讨论以下问题:
关于笑
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 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
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
笑。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 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 了群众的麻木。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 • • • • • • • • •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性别 年龄 籍贯 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照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孔乙己》教学课件《孔乙己》教学课件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 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 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 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 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痹、思 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 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 救的注意” 。
课外阅读鲁迅的小 说:
《阿Q正传》 《药》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 者和他人的不幸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 人快乐,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 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
探究活动
问题一:比较孔乙己断腿前后的情况,分析孔 乙己的思想性情特征,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问题二:比较孔乙己的“苦”与众人的“笑”; 要与孔乙己断腿前后的有关情况加以对照。
问题三:研讨课文第10自然段,比较众人对 孔乙己和丁举人这两个读书人态度。
写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 《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2.这篇小说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3.在这一时期,鲁迅先后写下了《狂人日 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 杂文,对黑暗的封建制度,吃人的科举制 度展开了猛烈的批评。
科举制度
1.始于隋唐,到了明、 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制度。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孔乙己的几个生活 片断
片断之一: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片断之二: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片断之三: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片断之四: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片断之五: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片断之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 而穿长衫的惟一的 人。”
造成孔 牺牲品
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 的另一大社会因素:
自命清高 好喝懒做 迂腐不堪 死要面子
孔乙己教学课件
孔乙己的故事概述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他曾经参加过科 举考试,但未能中举,因此生活陷入困境。
孔乙己喜欢喝酒,经常去酒店赊账,但因为无力偿 还,被酒店老板抓住并毒打。
孔乙己虽然生活贫困,但仍然保持着读书人的尊严 和骄傲,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
孔乙己的故事发展
孔乙己在酒店结识了一些朋友 ,他们一起喝酒、聊天、谈论 文学和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
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孔乙己 也是其中的一员。
贫富差距
当时贫富差距极大,像孔乙己这样的底层读书人很 难有机会翻身。
孔乙己的个人经历
80%
贫困潦倒
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的读书人 ,经常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
100%
偷窃事件
为了生存,孔乙己曾偷窃过别人 的财物,因此被捕入狱。
孔乙己与家人的关系非常紧密,他深 爱自己的家人,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 。
与朋友关系疏离
与社会关系复杂
孔乙己与社会的关系比较复杂,他既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思 想的冲击,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 展的需要。
孔乙己与朋友的关系比较疏离,他不 善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愿 意轻易相信他人。
03
重视个体命运
呼吁尊重个体命运,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
3
倡导文化包容与多元
鼓励人们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促 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料。
05
孔乙己的主题和意义
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礼教
01
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和摧残。
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鲁迅的小说以揭示社会问题、剖析人性弱点为主要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值高潮,作者意在通过小说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冷酷和虚伪。
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这是一个等级分明、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
三、人物形象1、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自命清高,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但又穷困潦倒,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好喝懒做,却又善良诚实,会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死去。
(1)自命清高孔乙己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此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读书人身份。
他满口之乎者也,不屑于与普通劳动者交流,认为自己的学识高人一等。
(2)好喝懒做他没有正当的职业,却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劳动谋生,经常偷窃来维持生计。
(3)善良诚实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会把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并且在被人嘲笑时,也不愿意去争辩和反抗。
2、酒店掌柜酒店掌柜是一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
他对待孔乙己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取笑的对象,对孔乙己的生死毫不关心。
3、短衣帮“短衣帮”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麻木不仁,以嘲笑孔乙己为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四、主题思想1、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使他们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2、揭示社会的冷漠作品描绘了鲁镇咸亨酒店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3、对国民性的思考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国民的一些弱点,如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等,作者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改造。
《孔乙己》表格式教案
《孔乙己》表格式教案章节一: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1.1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1.2 小说背景: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19年,背景为20世纪初的中国,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残余、人性的丑恶及知识分子的困境。
章节二:故事梗概2.1 故事发生在一个酒楼里,主要人物有孔乙己、丁举人、陈士成等。
2.2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因为欠债而常常被人嘲笑、欺负。
2.3 孔乙己总是念叨着自己曾经的美好时光,以及他那被退婚的未婚妻。
2.4 丁举人和陈士成等其他酒客对孔乙己进行嘲讽和凌辱,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冷漠与排斥。
章节三:人物形象分析3.1 孔乙己:善良、懦弱、固执、贫困,受尽社会欺凌和压迫的知识分子形象。
3.2 丁举人:封建官僚形象,势利、残忍、无情。
3.3 陈士成:市井小民形象,势利、自私、无聊。
章节四:主题探讨4.1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压迫和剥削。
4.2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残余、人性的丑恶,以及知识分子的困境。
4.3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章节五: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小说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孔乙己》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6.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分析孔乙己悲剧原因的多维度思考。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
七、教学过程设计7.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孔乙己课文
孔乙己课文一、孔乙己课文原文如下: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没有水,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村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上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预习一
孔乙己(预习一)
1、文学常识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1、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字,鲁迅是他的,浙江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家和家,中国
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后收入小说集《》。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之
后的又一篇反对制度和制度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读准下列加点字音。
颓.唐()附和.( ) 分辩.( ) 惋.惜()阔绰.( ) 荤.菜( ) 羼.水()舀.水()门槛.()绽.出()打折.()间.或( ) 哄.笑()涨.红()着.了慌(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拭.()蘸.( ) 砚.( )
2、整体感知(要求:理出小说三要素。
)
人物: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①开端、发展(4~9)
②高潮(10~11)
③结局(12~13)
3、分析课文
(1)第一段是从哪方面来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的?勾划出有关句子并分析。
(3点)
(2)课文二、三两段说“我”的职务与社会环境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语句。
(3)第一部分内容与下文写孔乙己有何关联,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
社会环境?。
《孔乙己》知识点及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孔乙己》知识点一、作品简介《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知识积累1.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2.读准红色字的音傍午(bàng)踱进(duó)咸亨(xián)侍候(shì)荐头(jiàn)绰号(chuò)3.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积累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三、难点突破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
孔乙己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 1 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一方面国内年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灾难。
在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部还于1916年下令恢复中小学“读经科目”。
另一方面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作者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的文化教育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是一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青少年的大问题。
为了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遭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作者先后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杂文,对黑暗的封建制度,吃人的科举制度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孔乙己》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摘要:一、孔乙己作品的背景介绍1.鲁迅与《故事新编》2.孔乙己的写作背景二、孔乙己环境描写的特点1.社会环境的描绘2.自然环境的描绘3.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三、孔乙己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1.白描手法2.寓言手法3.象征手法四、孔乙己环境描写的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2.塑造人物形象3.引发读者思考正文: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一书中。
该作品通过描绘一个饱经沧桑的酒肆老酒保孔乙己,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世态炎凉与人性的扭曲。
在这篇文章中,环境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孔乙己的社会环境描绘中,鲁迅通过对酒肆里各色人物的刻画,展示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众生相。
例如,对老板的贪婪、对酒客的势利以及孔乙己所遭受的种种侮辱,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其次,在自然环境的描绘上,鲁迅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如春天“杏花春雨江南”,秋天“蟹肥菊黄”,冬天“瑞雪丰年”,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既为故事增色,又烘托出孔乙己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性格。
此外,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在孔乙己作品中尤为明显。
孔乙己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与自尊;而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他的心情得以舒展,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在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了白描手法对环境进行细腻的描绘,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寓言手法,将孔乙己与酒肆的环境相融合,寓意着孔乙己在社会中的处境。
此外,鲁迅还运用象征手法,如将孔乙己的酒葫芦寓意为他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孔乙己在苦难生活中对知识的渴望。
综上所述,孔乙己环境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引言概述:《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孔乙己》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情节发展与结构、主题与寓意以及艺术特色。
一、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作品背景:《孔乙己》发表于20世纪初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和阶级矛盾的时代。
1.2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而被誉为“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二、主要人物形象描写:2.1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酒保,他身材瘦小,面黄肌瘦,衣着破旧,生活在社会底层。
2.2 陈洪:陈洪是一个富有的绅士,他身材高大,衣着光鲜,生活在社会上层。
2.3 鲁迅的描写: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和陈洪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差异和不公平现象。
三、情节发展与结构:3.1 孔乙己与陈洪的相遇:孔乙己在酒馆中遇到了陈洪,陈洪对他的穷困和贫苦表示同情。
3.2 孔乙己的表演:孔乙己为了讨好陈洪,开始表演自己的才艺,唱起了歌曲。
3.3 孔乙己的悲剧结局:陈洪对孔乙己的表演不屑一顾,孔乙己感到自己的无能和无助,最终离开了酒馆。
四、主题与寓意:4.1 社会阶级的不公平:通过孔乙己和陈洪的对比,鲁迅揭示了社会阶级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之大引起人们的深思。
4.2 人性的冷漠与无情:陈洪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暴露了人性的冷漠与无情,使读者对社会的冷酷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3 对底层人民的关怀: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五、艺术特色:5.1 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鲁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故事情境。
5.2 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和陈洪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5.3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鲁迅通过孔乙己和陈洪的对比,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第4讲:《孔乙己》(学生版)
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选用“我”作为叙述角色串组材料,将人物一生典型片段连起来的结构。
3.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中,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一、介绍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二、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个人和社会生活。
《孔乙己》ppt课件
孔乙己履历表
姓 名 姓孔名不详,
绰号乙己
年 龄 五十左右
籍 贯 鲁镇 出生年月 晚清
学 历 童生,未进学 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被打致残
特
长 写得一笔好字,会 工作单位 茴字的四种写法
无
主要优点 不拖欠酒钱,有 主要缺点 好喝懒做偷东西
善良而且热心
迂腐死要面子
家庭成员
无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鲁 迅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进步的作家以《新青 年》为主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 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争论仍在激烈进行。 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命令取消的中小 学“读经科目”,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鲁迅 甚为愤懑。科举制度虽已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 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 依然存在,新的“孔乙己”依然会产生。为拯救青年一 代,鲁迅毅然决然地拿起了笔。
点和方式来理解。)
对比
短衣帮:短、靠、外、站 穿长衫:长、踱、里、坐(要酒要菜)
“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线索人物
等级森严贫 富悬殊 阶级 对立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
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 人?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惟恐不周
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一:题解
1.回顾
(1)什么叫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 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 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孔乙己》写作背景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孔乙己》写作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末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
一零二岁辞世。
死后三天。
孔乙己
一、教材分析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它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小说开头先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然后转入对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接着自然地引出主人公孔乙己。
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篇。
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小说的结尾写得悲凉,留给人们深思。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小说也很感兴趣。
同时,学生在学《社戏》等小说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整体把握小说情节,进而分析人物及主题等学习方法。
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应该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究。
三、教学设想按照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本文的教学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层进式教学法,前者是课前通过播放视频朗读和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影片片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后者是按如下程序进行:课前预热→整体感知→文本赏析→人物分析→笑的深蕴→悲剧探究→小结全文→拓展思维。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阔绰、舀出、羼水附和、绽出、蘸酒”等词语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及其思想意义。
(三)、情感价值观五、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2、认识在当今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六、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小说的思想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子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些文学青年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打倒孔家店,拥护德(民主)、赛(科学)两先生的口号,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
林琴南等人“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勤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现在”。
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
北洋军阀政府的所谓“宪法”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
”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
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著作。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