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术模式,避免因盲目地高估或低估所造成的决策失误。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一词是区域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在区域分析中,通常将区域分为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其依据就是对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但此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们又设计了一些综合指标,用一组或多组指标,也有学者用一组或多组指标复合成的一个指数,来量度区域发展水平。

(一)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不同。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

考虑到这种区际间收入的流动,便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篇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整理资料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客观性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水平、社会、资源和环境)(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状况肥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指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目的——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对象——各自然资源的质量构成因素内容: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2量的评价;目的——确定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的保证程度内容:绝对数量——确定优势资源相对数量——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服务年限、人均占量○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资源角度分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化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适度人口: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对扩大。

人口惯性: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产业结构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得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a.三次产业的划分 b.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a.资源密集型产业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区域规划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制(8)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①自主发展战略。

②高速度增长战略。

③交通经济发展战略。

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⑤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⑦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基本战略思想:①集中式发展。

②分散式发展。

③集中和分散整合发展。

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①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②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

③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

④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在当今社会,区域发展成为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实践领域,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分析是对特定区域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估。

这包括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的了解;对社会经济状况,如人口、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洞察;以及对文化、历史、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自然地理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

例如,山区和平原地区在交通、农业发展等方面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山区可能由于地形复杂,交通建设成本高,限制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但却可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交通网络的构建。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素质水平等都会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大量年轻且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更容易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推动产业升级。

相反,如果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区域往往有着不同的主导产业。

一些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一些以工业为主,还有些以服务业为重点。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则是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目标和需求的战略和方案。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

这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

比如,对于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将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作为主要目标。

空间布局是区域规划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区域内不同产业和功能的需求,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同时,还要考虑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确保区域内各个部分能够高效运转。

区域分析与规划总结

区域分析与规划总结

区域分析与规划总结1绪论1、区域:2、区域的本质特性:3、区域科学4、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7、区域规划:8、区域分析: 9、区域分析方法: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1资源环境基础1.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2.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其特性如下:(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3.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1)明确目标;(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5.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2)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6.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技术、智力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首先,区域分析是指对地理区域内各要素和因素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区域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识别区域内的发展矛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分析。

区域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通过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描述和归纳,来分析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具体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来定量评估区域内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区域分析的步骤一般包括:问题提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解释、规划目标确定和方案选择等。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明确研究范围和边界。

其次,通过对可利用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获得对区域的全面、准确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对区域内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估。

接下来,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规划目标和方向。

最后,通过评估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选择最佳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是基于区域分析的结果,对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区域内各要素的良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必须考虑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平衡和合理安排。

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

即要追求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

另外,要注重参与和沟通,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并通过有效的实施和监测来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区域分析及其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规划,可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加强区域分析及其规划研究,提高规划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区域、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等。

本章教学重点是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域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区域的本质特性1、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联系性决定的,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如:上海的振兴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2、结构性:区域构成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它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等。

第二节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一、区域科学(一)含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研究对象:区域或区域系统。

(三)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二、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市场营销区域分析与规划

市场营销区域分析与规划

市场营销区域分析与规划市场营销区域分析与规划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对市场进行细分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规划。

通过合理的区域分析和规划,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业绩。

市场细分是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其中一种标准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具有一定共性的子市场的过程。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将有限的营销资源集中在最有利的市场上,提高市场推广效果。

常见的市场细分标准包括地理区域、消费者特征、产品特征、行为特征等。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市场规模、市场增速、市场渗透率、竞争对手分析等。

市场规模和增速是衡量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企业确定目标市场的容量和增长空间。

市场渗透率是指在目标市场中已经使用或购买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比例,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自己在目标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

竞争对手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

在市场营销区域规划阶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规划。

其中包括定位策略、市场定位、渠道策略、营销传播策略等。

定位策略是指企业在目标市场中选择合适的定位方式和定位要素,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常见的定位策略有差异化定位、专业化定位、价值定位等。

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并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定位。

市场定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渠道策略是指企业选择适合自己产品销售的渠道,以便更好地传送产品信息、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

渠道策略应考虑产品的性质、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渠道的覆盖程度等因素。

营销传播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目标市场传递产品信息和企业形象,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常见的营销传播方式有广告、促销、公关、个人销售、网络营销等。

在制定营销策略和规划时,企业还应考虑相关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在当今社会,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区域的特征、问题和发展潜力。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要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进行了解。

例如,一个地区的地形是山地还是平原,气候是湿润还是干旱,这些自然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交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也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

包括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等。

比如,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可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则更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社会因素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也会对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环境因素在区域分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区域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完成区域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制定出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战略和具体的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等。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确保区域的发展不会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因地制宜原则强调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综合性原则则要求在规划中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规划,以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对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基本情况和问题所在。

而区域规划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以解决该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区域分析是为了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需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设施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矛盾。

其次,区域规划是为了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向。

比如,如果该区域存在资源环境矛盾,则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规划措施,以保护和治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如果该区域经济落后,需要提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最后,区域规划还需要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和整合。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考虑到该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依赖关系,确保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区域的深入研究和规划,可以帮助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与相关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这种分法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就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最后,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及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是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工作的准则。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明确评价目标。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整体。

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

在贯彻实施中,务必全面准确,不可顾此失彼。

对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机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区域自然资源质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在评价中对于自然资源保证程度主要是两个方面:自然资源当前需求量和远景需求量。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

在自然资源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

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

对自然资源的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步骤与内容:(1)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的资源。

(2)研究已开发利用的资源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3)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4)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区域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

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

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具有有限性、动态性和课增强性。

自然资源的分配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表现在代际和代内分配。

所以在对区域自然资源进行开采时,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区域的资源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

(二)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方面生态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关系。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加快区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已成为区域发展决策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系的判定和评定。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法以及景观生态学法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依据近二、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类比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标法、图形叠置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

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虽然是人类生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可以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不可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

总之,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不像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通过开发技术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持续发展不是不消耗资源,不是使发展完全摆脱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而是要将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限度以内,又不能使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二、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容量、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社会因素分析应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行政效率、法制环境、宗教和历史文化因素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背景区域经济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市场化水平、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四个方面。

区域经济指在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的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应该反映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其经济地位。

区域经济的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

区域经济的特色又分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一个区域人们的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而他们的消费观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信仰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会性软环境。

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两部分。

2.区域文化背景区域文化研究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但纵观国内外的区域发展,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持续、全方位的影响。

区域文化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区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区域精神文化。

三种文化形态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区域文化背景的力量。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总之,区域文化背景是区域经济、政治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地区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区域历史基础分析是研究区域某一方面或区域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从中发现区域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从而为当前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区域历史基础分析有许多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一般方法:区域历史的横剖面方法。

通过横剖面方法进行静态分析,通过多组横剖面的对比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区域发展的历史基础分析是研究区域发展中各历史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研究探讨其在未来发展的影响。

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在对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应重点搞清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与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人口的区域间和乡城间迁移,区域适度人口或合理人口容量等问题。

1.区域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人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体,人口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

首先从生产者角度看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从消费者角度看,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区域现状人口是由具不同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人群组成的,区域人口结构分析是区域人口总量特征分析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