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原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卷逐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标准样卷(一)(后附参考答案)
全国卷标准样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
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城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
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
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
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
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
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卷)地区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新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及试卷结构说明: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型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在第1和第2道选择题上与之前的全国卷保持一致,都是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
第3题开始有所变化,第3题是根据文章中的某一个定义或者一个解释去推断文章之外的事物,这与之前全国卷的第3题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4题给某一个事物下定义和第5题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都是新题型,与过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问答相比,更加考察学生的语文功底,即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语文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阅读(16分)①*表示新题型②*表示新题型③*表示新题型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与现代文阅读Ⅰ相比,现代文阅读Ⅱ在6-8题的考察上与之前的全国卷类似,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对文章的赏析。
考点与过去基本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平稳过渡。
第9题的考察形式又是一个创新,考察文章的行文线索,这与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较为类似,都是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把握。
如果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两道题的作答一定是不够理想的。
新高考对于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
这与之前相比,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
只有准确的把握文章,才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对于只抓部分,对文章总体把握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类题目解答起来可能会④*表示新题型有些困难。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大部分题目与原来题型相同,考察的仍然是传记。
与原来相比,翻译题的分值减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⑤*表示新题型道问答题。
文言文阅读基本保持稳定,问答题的增加让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
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
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T1—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原文:①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分析:选项中的时间界定与原文表述是一致的,不存在出入;“最能彰显”与原文表述出入较大,属于“无中生有”,因此,该选项错误。
2.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
选项: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原文: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新高考Ⅰ卷)2024届高考语文最后一卷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高考Ⅰ卷)2024年高考语文最后一卷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新高考Ⅰ卷)2024年高考语文最后一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今全球出现了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急需用“科学”去解决这些危机。
然而,“科学”是什么?“科学”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建构的话语,不清楚它是什么,却又不能质疑,造成了一种认知错觉和悖论,甚至禁忌。
我们知道,社会总是在发展的,人类过去的探索在新的语境中定会出现变化。
换言之,“科学”,从定义、方式到认知皆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即所谓阈限性。
有学者曾将“科学”定义为“转译机器”并得到广泛认可:“把科学看作转译机器是很有帮助的。
科学具有机械性,因为一群教师、技术人员和同行评审人员随时准备砍掉其中多余的部分,锤炼锻造直到留下合适的为止。
”按照这样的说法,“科学”本来就是一台机床,人们根据生活中的需要进行裁减、改造成为产品,既是根据人们的意愿设计的“作品”,又变成了人们手中的工具进行重复性“再制造”。
它可用、可改造,当然,可以讨论,也可以批评。
作为一门探究自然物种与生命现象的独特学科,科学的基础——“博物学”一词也体现了其对于“科学”的定义——“关于自然的包罗万象的研究”。
如果有人问:“博物学是科学吗?”这似乎没有什么疑义,当然是。
可是如果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博物学中的“科学”与西方的“科学”一样吗?我们或许会语塞。
我国自古就没有一个与西方nature完全重叠的概念;也没有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概念,没有与诸如环境、生态完全一样的东西。
中国的自然与西方的nature虽然勉强对译,但语用和含义却有很大的差异。
“自然”的边界是哪里?它是少数公认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却又是没有共识边界的、使用最混乱的概念之一。
且莫说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永远都在过程中,我们原来的认识可能会被新证据的出现所推翻,更何况不同的文明赋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义和边界。
对“自然”的认知和表述也呈现出纷繁的多样化,特别是经过人类的异化,“自然”似乎成了人类“手中的面团”,不断地变化其形态和形象。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高中语文2024新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练习(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古诗+语用)(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论述类文本)【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
• 2.找差别,包括语意与关系
11
仔细推敲,细心辨别(对比法+排除法)
1、比词语
2、比关系(因果、条件、假设、总分等)常在因 果关系上设题。 3、比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论点、论据、 论证 高考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 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艺学论文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谈谈〈古文观止〉》
文学论文
理解 句子
筛选 整合
考点考向 归纳 概括
√
论证 分析
√
观点 态度
√
√
√
√
√
√
√
√
√
√
√
√
√
√
√
√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史学论文
《留住乡愁》
社会学论文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史学论文 法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
15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16
√
√
√
√
√
√
√
√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1、《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试卷及答案名师点拨(80张)
的文艺问题,它不仅关乎对审美取向和社会风尚的引领,更关乎一代人的理
想信念、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摘编自张倩《英雄叙事要切中时代脉搏》)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统主流价值观在信息时代受到严重冲击,无法辨别真相的复杂信 息,造成英雄人物遭到质疑、戏谑、调侃、否定、污蔑等后果。 B.电影《战狼Ⅱ》中的冷锋是一个植根于伟大“中国梦”的“超级英 雄”形象,承载着新时代军人的豪情壮志和青年人的理想人格,因而广受欢 迎。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 的再审视》,2017 年 12 月 11 日搜狐网)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 高峰谷差达到 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 10 倍。 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 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 5000 万立方米。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C.青年一代缺少属于他们的经典英雄形象,根本原因是青年一代的选 择渠道太多,致使对经典英雄形象的选择受到干扰,这些英雄形象难以在青 年人中流行起来。
D.文艺作品围绕主流价值观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青年人的英雄形象, 是为了让青年人抛开对“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的追求。
答案 A
基础全面梳理
考点深度研析
素能专项突破
配套课时作业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重中之重”于文无 据;C 项,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三是“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 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 5000 万立方 米”;D 项,图表信息理解有误,由材料四图一的同比线可知,管道天然气 进口量的同比在 2012 年最高。
2020年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评析及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试题评析,专家认为,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附答案解析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
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
《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
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
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
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
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
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
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
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
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
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
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
2020年全国III卷语文高考真题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卷)(解析版)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这几天,一篇题为《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激起千层浪。
文章反映的各种问题还在继续调查中,当地相关领导也表示,“将整顿一切形式主义的检查”。
直面并正视问题,可以说是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选择,尤其是做出正确选择,往往是艰难的。
毕竟,面对繁重复杂的基层治理,哪个优先、谁排在第一位,需要有一个判断。
孩子上课学习、教师教学授课、学校配合迎检、老师参与扶贫,这些具体工作,犹如试卷中的“ABCD”,哪个是正确答案,要看哪个是真正的“主业”。
显然,对于教育工作而言,上课、教学是主业,在主业完成之余参与其他工作也善莫大焉。
但这其中,也有一个精力分配、能力匹配的问题。
如果不必要的检查耗费过多精力,甚至把扶贫工作也形式主义化,就算勉力而为,也可能很难兼顾。
设想一下,如果让村医去招商、让农技人员去跑销售,难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换个角度看,学校和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上,让更多孩子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也是对脱贫工作的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责,让主业回归本位,才是最好的共赢。
(摘编自李洪兴《戳破形式主义泡沫,还需更多“李田田”》)材料二近日,女教师李田田发文批评形式主义被约谈一事引发热议。
当地领导表态“将整顿一切形式主义的检查”,纪委监委也着手牵头调查相关问题。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李田田的经历能引发舆论波澜,在于其戳中了某些现实痛点。
迎评迎检、扎堆调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早就备受诟病。
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的困扰“五花八门”:看不完的微信通知,填不完的各类表格,甚至于很多非本职工作,都成了岗位硬性指标。
虽然基层减负年已行至年末,可不少基层工作者的实际感受依然是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如何让基层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成为这一事件触发的现实追问。
形式主义频频冒头,背后是官僚主义作祟,问题屡禁难绝,没人敢站出来反对怕是重要原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政策合不合理、任务有无必要,基层工作者最有发言权。
然而,碍于实际工作中的种种“规则”,许多人都难以开口,要么担心意见无人理睬、石沉大海;要么害怕批评“触动权威”、被“穿小鞋”。
一来二去,形式为上逐渐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更重要的是,形式主义固然令人头痛,可“闻着臭,吃着香”,当文山会海等成为推动工作的唯一抓手,甚至成为工作本身,深陷其中的人难免浑浑噩噩,对错误苗头“网开一面”。
反对形式主义,需要形成合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建议批评“活”起来。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领导干部应该勇于正视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想着“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有人提出意见,就要有人躬身自省;有人仗义执言,就要有人打气撑腰,唯有“上通下达”,才能形成打击不良作风的合力。
反之,如果总是少数人“呐喊”而无果,直至无人再发声,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更进一步看,相关评价考核机制也要从实际出发,摒弃以“听话”“顺从”为标准,为有想法、肯实干的人提供平台。
从谏如流,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能力。
李田田的勇于发声开了个好头,我们也乐见当地领导“说了实情不许刁难”的态度。
让更多“李田田”们敢说话、说实话,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形式主义,各领域的工作也会越干越好。
(《北京日报》郑宇飞《让更多人有勇气反对形式主义》)材料三李田田的“牢骚话”,以及她发文后的遭遇戳中了痛点,引发了舆论热议。
无论是湘西州州委书记的走访表态,还是永顺县委及时成立的调查组,都是对这次网络舆情的“亡羊补牢”之举。
至于表态后,最终的形式主义整治成效几何,吃瓜群众静观其变。
我们相信当着舆论自省,湘西州委和永顺县委已经“听到了”基层的评价议论,并执意在反思中改掉形式主义检查泛滥等积弊陋习。
事情正朝着明朗的方向发展。
拉开视野看,李田田反映的问题,不管是从这些年各级纪委监委的通报中,还是每次主题教育查摆问题中,都可以窥见一二,并非湘西州独有,不过孰轻孰重而已。
湘西州州委书记的走访表态,促成了李田田反映的问题得到高规格的受理。
但是,如果最终的整改停留在搁置争议,奔着舆情搞“一阵风”,那就只是为形式主义按了“暂停键”的权宜之举,弊病死灰复燃只是时间问题。
真正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并非一个州、一个县矢志整改那么简单。
根除形式主义督导检查泛滥,必须有大刀阔斧的决绝,自上而下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拜人民为师放在心坎上,能俯下身倾听干部群众的异议,让基层有更多参与社会治理的发言权、建议权,并在实践中增加基层工作的“自选动作”,因应政策和现实互容的需求,防止政策跑题“一刀切”、管理专制“一言堂”、执行走样“一杆子插到底”,滋生“欺上骗下”的形式主义乱象。
诚然,李田田的一篇“牢骚话”引爆舆论,把官场形式主义问题再次推到公众视野中。
她发文受到了保守思想的排斥责难,引起舆论喧嚣后,反映的问题获得了州领导的重视和县委的积极反应。
虽然有“过山车”般险象环生,但是好在有惊无险,不管能否为整治形式主义破题,至少为基层施政得失提神醒脑做了加持。
(摘选自萧仲文《“李田田事件”能为形式主义破题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反映的各种问题还在继续调查中,但是只要直面并正视问题,问题就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B.李田田反映的问题,可以窥见湘西州严重的形式主义作风,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C.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的困扰“五花八门”,不堪重负。
虽然开展基层减负年活动,但很多基层工作者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D.只要从谏如流,敢说实话,形式主义就会从根本上得到破除,从而促进各领域的工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迎评迎检、扎堆调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是社会的一大痼疾。
B.如何让基层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李田田事件引发的现实追问。
C.评价考核机制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以“听话”“顺从”为标准,并且让有想法、肯实干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
D.教师的主业是上课、教学,尽量少让形式化的工作干扰正常工作。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们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放在一起来进行分析是因为它们虽然表现不同,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B.“形式主义久治不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搞形式主义得甜头,有利可图。
”C.“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货色。
共同生长,互为支撑。
”D.“当然形式主义也有其好处,比如加班,就能够创造一种积极工作,拼命工作的氛围,让大家在这种工作氛围的影响下更加的拼命工作。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5.现实中,形式主义的身影时时处处存在。
请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谈形式主义的危害。
(6分)1.C[A项,“只要直面并正视问题,问题就会得到很好地解决”说法绝对,原文是“可以说是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纪监委也着手调查相关问题”不准确,应为“纪委监委也着手牵头调查相关问题”。
B项,原文是“并非湘西州独有,不过孰轻孰重而已”。
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2.A[“是社会的一大痼疾”不对,原文是“早就备受诟病”。
]3.B[A、C项,材料二主要围绕“形式主义的危害”及“如何反对形式主义”战卡论证,而A项,分析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关系,与文章论述中心点偏离。
D项,与文章主旨不符,也不符合逻辑。
]4.答案①文章运用递进式结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材料二按照递进式结构行文。
首先摆出了李田田事件的处理情况,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反对形式主义的原因。
一是李田田事件引发舆论波澜的原因,二是形式主义屡屡不绝的原因。
最后论述了反对形式主义应如何做。
最后指出李田田事件的现实意义。
②引名言,列举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述充分。
③紧密联系现实。
文章密切联系系现实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剖析原因,找寻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答案①形式主义贻误工作。
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影响干群关系,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③形式主义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浮躁虚夸,吹牛拍马,在党内和社会上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
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
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