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注释

⑴闻:听见,看见。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

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小学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小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 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理应。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 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 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 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 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 “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 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 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不过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不过,这个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能 够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 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 以概括这个切。

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

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反思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反思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平定了叛乱。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还有呢,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让学生相机学习杜甫的一篇名作

唐诗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有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之称,除了第一句,剩下的诗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瞧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词释义】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就是叛军的老巢。 妻子:妻子与孩子。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纵酒:纵情饮酒。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放歌:放声高歌。【参考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瞧夫人与孩子都没有了愁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 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摘要题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 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

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文本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就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喜欲狂”,这就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瞧妻子”、“漫卷诗书”,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就是愁眉苦脸,而就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就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此时作者情感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佳句集锦】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

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杜甫诗三首》课文内容填空专题训练

《杜甫诗三首》“原文填空”专题训练 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⒈《望岳》中运用设问总括泰山全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⒉《望岳》中乍看到泰山时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⒊《望岳》中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⒋《望岳》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⒌《望岳》中产生登山远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⒍《望岳》中表现诗人渴望登高的雄心斗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⒎《望岳》中既富含哲理又最负盛名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⒏《望岳》中蕴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⒐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⒑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⒒《望岳》中诗人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⒓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谈及中美易摩擦问题时,他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喻示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⒔《望岳》中写泰山之大,连绵不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⒕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极言泰山之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⒖《望岳》中常用来比喻在取得更大成绩时,再看自己过去或别人的某些成就微不足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⒗《望岳》中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⒘《春望》中表现面对国破城败,自己忧国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⒙《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⒚通过《春望》中的,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⒛《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两句诗来表达他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2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土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 23.古代诗词与季节有关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独特、与众不同的,例如在刘禹锡的《秋词》中,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 24.杜甫在《春望》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5.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26.《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27.《石壕吏》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8.《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0.《石壕吏》中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1. 《石壕吏》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2. 《石壕吏》中说出了老妪的贫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3. 《石壕吏》中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4. 《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5. 《石壕吏》中既表现儿媳妇因婆婆被抓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关切心情倾耳细听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篇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Teaching record of "Wen Guan Jun receives H enan Hebei"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2、篇章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师(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鼓掌) 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老师刚才的吟诵怎么样? 李秋华: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王娟:老师吟诵得非常棒! 师:棒在哪里?老师非常喜欢听大家表扬。许晴云。 许晴云:谢谢老师。老师表达出了杜甫听说官军收付蓟北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许晴云:我查过资料,当时因为安史之乱的暴发,杜甫带着全家整天逃难,一路上吃饭和安全都成问题,现在忽然得到官军收复蓟北,也就是叛军基本被消灭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老师刚才就表达出了这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武学青:老师朗诵得好,不过如果我来读的话会更好。 师(做拱手状):愿闻其详。 武学青:谢谢老师,谢谢大家。我朗诵的时候会一边快步走一边挥舞着胳膊,最好还要被什么东西绊一下,摔个仰八叉。 (生笑) 师:那么请你给大家朗诵一遍。 (武学青按照刚才说的方式激情朗诵) 师(再次做拱手状):这位高才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动作表情活灵活现,真把杜甫演活了,佩服佩服。因为提前已经将这首诗背会,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如果如果你认为自己吟得好还可以请同桌欣赏欣赏。 (生自由吟诵,同桌互相鉴赏) 师:现在哪位小杜甫有信心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请大家注意表情、语气、动作和节奏,朗诵完之后还要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诀窍。 麻晓蕙(吟诵后说):这首诗我之所以朗诵得这么好(生笑)是因为我跟爷爷学过古诗的读法。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 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这本书能借我吗? 生:行。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 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 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 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 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 生:我把“即”读成了“ji”。 生:我把“还”读成了“hai ”。 师:为什么要读“huan ”?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huan ”。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zi ”? 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生齐读全诗]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板书“理解诗句”]这是重要的步骤。诗中有六个地名,找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是四川省的代称。 师:[随学生的回答借助幻灯片(杜甫计划中的返乡示意图)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阳在河北,洛阳在河南。 生: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 生:巴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山峡,在四川省境内。 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 生: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教师在幻灯片中借助箭头符号演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 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一起背背诗的后两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还存在哪些问题?

初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望岳》(东岳泰山)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中心思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篇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主要做到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网络转载) 篇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次晒课,我选择选择了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地29课的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中力求上出“语文味”,上出“诗味”。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认真钻研教材,收集了本首诗歌的赏析和相关论文,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做好了充分准备走进课。这堂课,在我和同学们的努力下,上得比较成功,课后几位听课的老教师许多宝贵的建议,同时还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了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一)、信息化技术运用。 这堂课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学与信息技术更深融合运用,课堂上对现代多媒体硬件软件使用,要更广泛更灵活更自如,并且重视学生参与到现代信息设备的运用当中来。我的课堂,软件主要运用惠科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教学内容,同时用白板中的相关功能进行插入音乐、pdf文件、汉子笔画等,用普通笔写字做标记,用荧光笔加以强调,用触控笔进行图片搜索并扩大缩小,还用到了软边条中的屏幕和聚光灯等功能,为课堂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也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得更具时代性科技性。学生使用课拍仪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很积极也很自如。学生能随意运用软边条中的笔进行标注。还将自己小组课下准备的音乐在课堂上在白板中播放为班级朗诵配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