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8-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突破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9-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突破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对象 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 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 程序
捕获并标记 (数量为 M) 重捕、计数 捕获数(������)
空间特征。 3.科学探究——通过一些具体的探究活动,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
方法。 4.社会责任——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突破
-13-
(科学思维)下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 问题。
-14-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突破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 种群密度 、 出生率 、 死亡率、 年龄组成 和 性别比例 等种群特征。其中, 年龄组成 既影 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 性别比例 只影响出生率。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关闭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 式为 N=M·������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 m 值减小,N 值会
初次捕获个体数 × 再次捕获个体数
= 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 于实际的种群密度 。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突破
-12-
凝练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通过对种群概念和特征的分析,建立起生命系统
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2.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
必备知识梳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苏教版
【步步高】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苏教版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三、四、五章内容。
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态和人与环境。
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瓶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热点材料题考查④实验题考查④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 型”和“S 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重要程度:★★★☆☆]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①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②常用的测定方法a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公式:N =n 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M 标记个体数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无种内斗争,
成原因
天敌数量增多
缺少天敌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
联系 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
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特别提醒]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Βιβλιοθήκη (1)增长率=初始数量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
原有个体数
(2)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
误。 答案:C
解析
答 案
5.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区域
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 100
捕捉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
102
42(其中 6 只标记) 36(其中 9 只标记)
捕捉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 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 322 只,黄鹂大约有 172 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 应偏小
解析
答 案
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 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 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4)完成教材 P67 思考与讨论。 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 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 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 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 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件
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 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 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m)]。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D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解析:杀虫灯诱杀昆虫可以大致估算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密 度,所以不能再用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计算种群密度;据图可知,诱捕距离 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灯距增大后,回收率下降,杀 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有关。
方法突破
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设种群数量为 A 只,第一次捕获 B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 a 只,其中有 b 只被标
记,根据公式 B = b ,得 A= aB 。
Aa
b
由上式分析可知: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 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 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 b 偏小,则 A 偏大。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 提炼方法
题组一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应用 1.(2016海南文昌月考)一年蓬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在一块弃耕的正 方形荒地上调查该种群的密度时,通常需要选择多个大小相等的样方,然 后再对该植物进行计数,即可获得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选择样方的正 确方法是( A ) A.在正方形荒地的对角线上等距离选择样方 B.在该植物集中分布的地方选择样方 C.在该植物稀疏分布的地方选择样方 D.分别在该植物集中和均匀的地方选择样方 解析:对于植物来说,常用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 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201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1. 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
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热点材料题考查④实验题考查④3. 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判一判]1.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2.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4. 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 ) 5. 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6. 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提示 10/1 000×100%=1%。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文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必修3 P60—正文)(√)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必修3 P60—正文)(√)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必修3 P61—探究)(√)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必修3 P63—正文)(×)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必修3 P67—正文)(√)7.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必修3 P67—正文)(√)8.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必修3 P68—探究)(√)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必修3 P68—探究)(√)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2013·全国卷Ⅰ)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3)(2013·全国卷Ⅱ)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
(√)(4)(2012·全国卷Ⅱ)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知识自主梳理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2.明确K值的三个易错点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 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 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 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 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 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1234
4.(2022·重庆卷)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 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234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1234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 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1234
A 解析:据图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的 预测的物种数S3;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2>远、小岛的预测 的物种数S1,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 误。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近、小岛的预测的物 种数S2,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3>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1,因此与大 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据图中四条实线 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C正确。据图中两条虚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 大岛,D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品课件
(3)人为因素影响: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 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4)自然因素影响:气候条件等。
2.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36 ____防__治_______、野生生物资 源的○37 _____保__护__和__利__用__________,以及对濒危动物种群的○38
_______拯__救__和__恢__复_________,都有重要意义。
(3)两个方面: ①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 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 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4)种群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体的简 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种群的特征是 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 征。 (5)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⑫
衰退型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⑬ 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 状态或布局。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 模 型 假 设 : 在 ⑭ __食__物__和__空__间_____ 条 件 充 裕 、 气 候 适 宜、没有⑮___敌__害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 ⑯__一__定__的__倍__数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⑰__N__t=__N__0_λ_t ____。 (3)曲线:呈“⑱___J_____”型,无⑲__K______值。 (4)增长率保持不变。
考点剖析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 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学案课时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课时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 A级;种群的数量变化 B级;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 C级。
学习重点: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习难点: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析教学步骤:一、课前自主学习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的个体。
2.种群的特征包括特征特征和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和。
其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预测种群发展变化趋势的特征是。
3.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
测定蚯蚓的种群密度用法,取样时要遵循的原则;标志重捕法适用于的动物。
4.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
使种群密度越来越小的年龄结构是。
5.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型和型两种。
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6.K值是指,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处于。
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于计数的工具是。
该实验的对照属于。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轻轻震荡试管的目的是,计数时,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
为了使估算值更加精确,应,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二、重要知识点剖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4.K值与K/2值的应用5.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
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 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 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 。
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 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优质课件
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③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总和,即种.群.是物 种存在的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④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3)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4)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 量的变化( √ ) 提示 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一定的作 用,但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三者只是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而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则是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 量的多少,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_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___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__ ③K值:_又__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一定环境条件下 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_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___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__ ③K值:_又__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一定环境条件下 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受气候、食物、天 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比例。
3.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_ 或 布局 。 (2)类型: 随机 分布,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_均__匀__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集群 分布,如瓢虫 的空间分布。
2021届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 第30讲 种群的特点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1)
【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温习 第九单元 第30讲 种群的特点和数量的转变教学案 苏教版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三、四、五章内容。
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要紧包括种群的特点和种群数量的增加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态和人与环境。
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剂以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①“J”型和“S”型种群增加曲线的明白得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份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进程图解。
④生态瓶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点、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热点材料题考查④实验题考查④3.温习指导 (1)温习线索①以种群的特点为主线,明白得种群的概念、数量转变、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温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明白得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2)温习方式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温习“J 型”和“S 型”种群数量转变。
②图解法温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份、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0讲 种群的特点和数量的转变[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点(Ⅰ)。
2.种群的数量转变(Ⅱ)。
3.实验:探讨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转变。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点及其关系[重要程度:★★★☆☆] 1.种群的概念在一按时刻内占据必然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密度①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数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大体的参数。
②经常使用的测定方式a .样方式: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公式:N =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标记个体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a.样方法Ⅰ。
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b.标志重捕法Ⅰ.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重捕,计数为n ,其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种群密度估算公式如下:N(种群数量)=()M()()n m 重捕个体数标记数重捕中标记数 (2)年龄组成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连线)提示:A —c-Ⅰ B —b —Ⅲ C —a-Ⅱ(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项目定义 特点或意义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 大小和种 群密度迁入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占该(迁出率)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的空间特征[纠误诊断](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行道树灌木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②、④分别表示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④表示性别比例.(2)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说明理由。
提示:因为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2。
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哪种措施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提示:该措施是通过改变害虫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题型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B)A.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C.该种群年龄结构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密度解析:迁入的天敌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捕食可能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且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导致出生率明显降低,种群的密度减小.2。
(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该鱼产量有可能相同;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3个易错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年龄组成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
(3)年龄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题型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016·全国Ⅱ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先计算出各样方中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中该植物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
(2019·山东济南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A。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但所计算的数值为估算值;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若两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过长,标记个体可能会死亡,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AB =ba,得A=aBb.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1。
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如图A。
①前提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数学模型N t=N0λt③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无(填“有”或“无")K值。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图B。
①前提条件:食物、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曲线特点3。
环境容纳量(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形成原因(3)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环境条件改善,K值可能会增大;环境条件恶化,K值可能会减小.(4)K值与K/2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值(最大环境容纳量)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最大增长速率)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4.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②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2)外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纠误诊断](1)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提示: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3)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
(×)提示:“J”型和“S”型增长曲线只是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4)“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最快。
(√)(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
(×)提示: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
(6)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提示:K值为最大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受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同种生物的K值随着环境的改变会发生变化.1。
如图表示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化,依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提示:甲表示的是种群的“J”型增长;乙表示的是种群的“S"型增长。
(2)若图乙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某养殖基地捕鱼后常将鲈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此时鲈鱼增长速度最快,有利于鲈鱼的种群数量增长。
(3)t2~t3时间段,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提示:t2~t3时间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提示:基本不变(因为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