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喉痹中医辨证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热喉痹-中医辨证治疗
风热喉痹
【疾病科属】
咽喉科
【辨证论治】
风热喉痹是指由风热邪毒侵袭,肺胃有热而致的咽喉疾病.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与西医的急性咽炎相类似。本病以秋冬春季为多见,并发症有耳胀、耳闭、脓耳、伤风、急喉瘖、鼻渊、咳喘。
1、初起咽部微痛,干燥灼热感,咽痒咳嗽,吞咽不利,逐渐肿痛加剧,痰涎多,咽喉梗塞感,吞咽难,可伴有发热、恶寒、咳嗽、便秘、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数等全身症状。
2、检查见喉关周围及喉底部红肿,悬雍垂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肿大,颌下有臖核,压痛或疼痛。
3、本病应与喉关痈、风热乳蛾相鉴别。喉关痈常见于风热乳蛾之后,发于一侧扁桃体上方的软腭,疼痛剧烈,红肿高突,悬雍垂被推向对侧,触压患部有波动感。风热乳蛾与风热喉痹二者可以互相波及。风热乳蛾,喉核红肿明显,可连及周围咽部,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可连合成伪膜。
风热喉痹,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红肿疼痛。邪在卫表,则病情较轻,若肺胃邪热望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治疗上,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表治宜疏风清热,利咽解毒;若肺胃热盛,宜清热利咽,泻火通便。
肺经风热型
【证见】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
l、主方:疏风清热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玄参15克,黄芩15克,天花粉15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桑白皮12克,浙贝母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2)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l—2片,每日2次。
(3)复方板蓝根片(冲剂),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冲剂每次1包,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金灯山根汤(《张赞医临床经验选编》)
处方:接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嫩射干4.5克,牛蒡子9克。用清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服2次。
肺胃热盛型
【证见】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吞咽困难,咽喉梗塞感。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
,喉底滤泡肿大,领下有臖核,压痛。全身症状见高热,口干喜饮,头痛剧,痰黄而粘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l、主方:清咽利膈汤(朱翔宇《经验喉科紫珍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15克.连翘15克,栀子1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玄参15克,瓜蒌仁15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痰涎壅盛者,加前胡12克、浙贝母12克、天竹黄12克。颌下臖核肿痛者,加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声嘶者,宜加蝉蜕10克,千层纸12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3片,每日2—3次。
(2)穿心莲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3)六神丸,口服,每次l岁l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服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参照风热乳蛾的单方验方。
外治法
l、吹药
用冰硼散、锡类散,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吹喉,每l—2小时1次。
2、含漱
可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或用金银花、菊花、薄荷煎水含漱。
3、含服
含服铁笛丸,润喉丸、清金开音丸、草珊瑚含片等;肿痛甚者,含服六神丸。
4、超声雾化喷喉
可用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超声雾化喷喉。
l、针灸疗法
(1)针刺治疗:取穴列缺、尺泽、鱼际、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内庭等。每次选穴2—4穴,每天l—2次,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
(2)穴位注射:取穴脾俞、手三里、足三里等,可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每穴注射l—2毫升,每天1次,可连续注射3—5天。
(3)耳穴治疗:取扁桃体区、咽喉区压痛点埋针,埋针期间可自行按摩,以加强刺激。
2、饮食疗法
(1)胖大海l—2个,泡开水作茶饮。
(2)腊梅花10—15克,泡开水,频额饮服。
(3)西藏青果10克、菊花10克,煎水饮服。
(4)雪梨汁、萝卜汁、绿豆煎汤,频频饮服。
3、提痧疗法
用食指和中指或食指和大拇指提捏患者之皮肉,使皮下显现紫红色痧疹,每日1次。提捏常用部位如下:①项后发际至大推穴之间之部位;②项前喉结上下之部位;③双侧曲泽之部位;④两内眦之间鼻根部。
4、预防调护
(1)饮食有节,勿过食辛辣醇酒厚味。
(2)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3)注意生活起居,冷暖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