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人的本质理论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人性论是一门关于人类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类行为意义的学说。
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根源,以及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在回答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人性论被提出是为了对人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性论借助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
通过了解人的本性属性,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同时也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使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指导人的行为。
其次,人性论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属性和特征。
人性论的研究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自我保护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愿望、社交需求等。
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彼此,从而促进人类的团结和合作。
通过对人的共同本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类之间的联结点和共同利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人性论的提出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
通过对人的本性属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个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同时,人性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他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相处。
最后,人性论的提出也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
同时,人性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于追求内在价值和意义,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功利目标。
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可以促进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的真正目标,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类本质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因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智慧、创造力和能动性的来源,学习应该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由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提出,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成长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贴近个体,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自我认知度和自我决策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成长和完善。
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改变和完善,而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支持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被赋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权力。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支持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作为权威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种合作者、协同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个人生的花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角色。
因此,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的整个人生发展,而不仅是学习经验。
教育应该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
它是一种重视人性本质的学习理论,关注学习本身对个体的意义和所营造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局限性,转而推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了学习的综合价值,并强调了教育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度智慧的物种,我们与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优势。
然而,尽管我们有着智慧,但是人类的本质和人性却常常成为思考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并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
人的本质是指人存在于世上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本质是具有生命力和意识的生物。
然而,仅仅以此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的本质还包括我们的灵魂、思维、情感等方面。
我们的思维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思考和创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美和善。
这些都是地球上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特质,也是人类与众不同的地方。
然而,人性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它更加强调人的行为和品质。
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透过外在行为的背后看到内在的动机和因果关系。
人性可以包括人的善良、邪恶、自私、仁慈等诸多方面。
一个人的人性与其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会的影响等手段来培养和塑造一个人的人性。
然而,人的本质和人性并非对立和分割开来的。
人性是建立在人的本质之上的,本质决定了我们的特质,而人性则反映了我们如何运用和发掘这些特质。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具有高度智商和创造力,但如果他们的人性不端正,可能会变得自私、恶意攻击他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天生可能相对普通,但由于他们的人性高尚和善良,他们会用自己的温暖和关爱来影响他人。
尽管我们的本质是相似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性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偏向于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加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性,我们才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话题。
它涉及到哲学、道德、社会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人性理论
持杂人假设观点的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管理策略?
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 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灵活机动, 对保证组织管理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鉴别情景、 分析差异、诊断问题上。 ——权变理论的基础
五、自由发展人假设
关于自由发展人的假设,是由于80年代西 方管理理论发展到了企业文化阶段,由此提出 了自由发展人的假设。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 论的四大创新(人本复归、产权管理、风险规 避、企业文化)之一,认为,在破除了人身依 附观念的现代企业中,由契约关系形成的雇佣 观念还不足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一 种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的信任与平等关系, 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人们才能自主地、酌 情地处理问题,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 的境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更加重视人,强调 以人为本。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该假设称为X理论。
X理论假设认为
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 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 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 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 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 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 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必须把管理其他 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第三节 我国人性理论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 《三字经》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人的本质与人性
CHEN n — u Do g h a
(col f res nl kl a h aJ o n n e i , acag30 1 ,hn) Sho o o soa Si,Es C i at g i rt N nhn 303 C i Pf i l t n i o U v sy a
东西 , 根据 这个 东 西它 才 像它 现 在 这样 存 在 和 活 动”2。 J 本质 是指事物 的根本性质 , 指组成 事物 的各个 基本要 素的 内在联系。本质 是指 一件 事物 或一 个过 程 在生 生不息 的 字宙 万物及其有机整体 中有 别于其 他事物 、 其他 过程 的内 在基本特征 。所 以要 确定 这一 事物 、 这一过 程 的本 质 , 只 有把它放在 与他事物 、 过 程的 整体 关 系 中来 考 察 , 他 才有 可能 。人 的本质是相对于 自然界 的其 他动 物而 言的 , 必须 与动物作 比较 , 才能 确定 。人 的本 质 既作 为实 践 的条件 ,
一间的情感关系是指人类凭借自己心灵中的移情本性从内个人必须拥有财富和悠闲时光在和平时期这是发展这心最生动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表达予外而与对象些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有成效的工作的自然奖建立一种回复到本身的将自然当作情感之物来感受的一种本体论上物我交融主客不分而自然发生的由此可见善恶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涵义也是直接同一性关系从而展现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超越主相对性的更多的是人后天形成的
费尔 巴哈认 为 : 本质 是 “ 一个 事物 成 为这事 物 的那 使
1 人的本质
人是 个性 和共 性 、 普遍 性和 特殊 性 的统一 。一方 面 , 任何 人都 是一个个 体性 、 单一 性 的存 在 , 有其 独立 的需 要 和利益 ; 另一方 面, 任何 人又不 能纯粹孤 立 , 它必须通过 社
现代哲学中的人性理论
现代哲学中的人性理论人性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现代哲学中,人性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代哲学中的人性理论,探讨人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在现代哲学中,有两种主要观点关于人性的本质:一种是认为人性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认为人性是可塑的。
固定不变的人性观点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固定的,不受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根据这种观点,人性具有普遍性和不变性,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人性都保持不变。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的共同本质,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具有普遍的人性特征。
可塑的人性观点则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塑造而发生变化的。
根据这种观点,人性是多样化的,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由外界条件和环境塑造的。
二、人性的特点无论是固定不变的人性观点还是可塑的人性观点,都认为人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人性具有理性和感性的两个方面。
人类作为有思维和情感的生物,既有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也有感性和情感的体验。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人性具有自由意志。
作为有自主选择能力的生物,人类能够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这种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能够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再次,人性具有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
社会性是人性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三、人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性对人类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性的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理性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人类的感性和情感体验则影响着人类的情绪和行为,使得人类能够体验到快乐、悲伤等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的挑战。
人性的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人性则是人的行为、想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流露。
两者不同,但又相互影响。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一、传统理解中的人性和人的本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合作和社交性。
儒家思想则重视人的仁义道德,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
而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神赋予每个人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类天生面临道德选择和罪恶的深渊。
二、现代社会中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强调个体内心的欲望、压抑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行为心理学家也研究了人类行为的原因和特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人性和人的本性如何应对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不公、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正视人的本性倾向,认识到人类有自私和利己的一面,因此需要建立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弘扬人性中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一面,引导人们积极面对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人性和人的本性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个体成长过程中,人性和人的本性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往。
五、未来人性和人的本性的新认识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也会不断更新和丰富。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人体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的生命和道德问题等等。
总结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是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扬弃作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论断。
包括“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也有深远的意义包括以人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本质内容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成果。
(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
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思维的活动,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理论,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论自然和人。
但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
他完全抹杀黑格尔关于能动性的思想,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割裂、相对立,这就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二)不同时期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人性与人的本质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人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每个人对人性和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基因和遗传的产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带有一套特定的基因,这将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和倾向。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优势的身体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擅长思考和分析。
这些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的生理特征,还可能对我们的性格有所影响。
然而,尽管基因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社会环境对塑造人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认识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我们接受了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这些社会规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性的表现。
然而,人性并不是被完全决定的。
虽然我们的基因和社会环境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我们还有意志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并努力改变和成长。
人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
除了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没有固定性的,它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责任面前的存在方式。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人性的本质是存在于个体的选择和责任之中的。
最后,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人的本质既受到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塑造。
即使在相同的基因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人性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经历。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首页学校概况电大动态教学教务电子学报教学平台网上图书电子公务继续教育ENGLISH 2011年3月13日12:5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0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魏瑞盈马雪(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摘要: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个体本质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9-0109-02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
马克思接着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①人的“类生活”和“类特性”的提出,进一步表明马克思是把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自然界其它生物做了类间区别的。
这里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所谓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和规律性认识而进行的物质活动。
这种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劳动。
劳动导致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分离,使人突破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限定,创造了一个属人的新世界。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它的直接目的是进行物质生产,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推动力。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
新人工作室课件之四处理个人社会关系正确认识人本理论所谓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
人的本质就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并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自然科学的大量材料证明,人是由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并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更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实际剖析“人性自私论”。
(2)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
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早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
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和西方关于理性问题的探讨。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认为人性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即人类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中国古人对人性问题的争论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告子无善无恶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善恶混杂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与生俱来认为人性即为本能,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认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本性》中对这几种人性学说进行过分析和评价。
他说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
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和杨雄的善恶混杂说,则是“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这几种人性学说,或把人性看作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或天生就有的内在秉性;或得自外在天理之性;或人所具有的感性欲望和理性,其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科学的。
最多不过可以把它理解为前人对人所作出的一种道德评价,他们没能真正得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结论。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们又纷纷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阐释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人本理论。
第5章 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
• • • • • • • •
3、两面性 ① 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 ② 人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邪恶的一面 ③ 人有聪明的一面,又有愚蠢的一面 ④ 人有多情的一面,又有无情的一面 ⑤ 人有脆弱的一面,又有勇敢的一面 ⑥ 人有高傲的一面,又有自卑的一面 如此等等
• • • •
三、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性——道德人性 1、道德人性是什么 道德行为无非四种:利人、害人、利己、害己 道德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因是人的情感欲望 —— ——爱和恨 • 道德行为的根本心理动因是人的道德人性 —— ——人在根本上是利己的
• • • •
3、认识道德人性的意义 其一,是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依据; 其二,是行为规范设计的前提依据; 其三,是促进社会和人健康发展的前提依据。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一、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其一,人是自然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 • 其二,人是理性的存在还是非理性的存在。 • • • • •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评析 1、人的本质是什么 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 代表性观点:人性—— • 恒久为自己,偶尔为他人; •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 这一结论可以用同心圆来表示:
• • • • • • • • •
2、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善恶观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告子是性无善恶论的代表 世硕是人性亦善亦恶论的代表 董仲舒、韩愈提出“性三品”说 今之结论:人性—— 主观无善无恶,客观恶多善少 做人可善可恶,善恶可多可少
• • • • • •
二、人性的内容特点 1、层次性 一级人性:“物性” 二级人性:生物性 三级人性:动物性 四级人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独有的特性
人性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视角
马克思说 : 可 以根据意识 、 教或 随便别 的什 “ 宗
么 来 区别 人 和 动 物 。 一 当 人 们 开 始 生 产 自 己 的 生 活 资 料 的 时候 , 一 步 是 由他 们 的 肉体 组 织 所 决 定 这 的, 人本 身 就 开 始 把 自 己 和 动 物 区 别 开 来 。 … ” 通
唯 物 主义 的解 释 。
需要 之所 以规定人 性 , 之所 以成为实践特别是
问题 的实践 思维方 式。
一
生产实践 的主体依凭 , 由需要 在生产 实践乃至整 是
个社会实践 中 的地位 所决 定 的。马 克思在 分 析生
产 和 消 费 或 需 要 的关 系 时 指 出 : 生 产 是 实 际 的 起 “
样 , 克 思 就 从具 体 人 性 的视 角 规定 了人 的 本 质 。 马 关 键 词 : 人 性 ; 的本 质 ; 会 关 系 入 社 中图 分 类 号 : 0 8 B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0 2 1 ) 2— 0 8— 4 l7 3 1 (0 0 0 0 2 0
第2 卷 第 2 8 期
21 0 0年 4月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R A F H NA N V R I Y O C E C N E HN O OU N L O E N U I E ST F S I N E A D T C OL GY ( O I LS I N E S C A C E C )
尔 、 尔 巴哈 对 人 本 质 的 认 识 区 别 , 忽 视 了 马 克 费 而 思 把 握 人 的本 质 问 题 的 人 性 视 角 。 事 实 上 , 一 切 与 非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人 的 本 质 理 论 根 本 不 同 的是 , 克 马 思 一 开 始 就立 足 于人 的需 要 ( 性 的 基 础 ) 满 足 , 人 的 即 生产 实践 来 寻求 人 与 动 物 的 本 质 区别 , 而 把 人 从 的本 质 理 解 为 在 实 践 基 础 上 的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这 不 仅 使 人 性 与 人 的 本 质 问题 由抽 象 变 为 具 体 , 且 而
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具有的历 史性 、 实性、 现 社会性 , 着重要 物质的 、 有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 的界限 、 提和 关 系 的 总和 , 人 类 活 动方 式 的一 切 社 会 前 而
哲学系编 , 京大学 出版社 18 北 9 3年版 , 5 4 个 人 ” 基 础 之 上 。从 而 为 认 识 人 、 性 、 过 程 中 的 人 即 现 实 的个 人 。 的 人 其次 , 我们要理 解现 实的个 人必 须 明 页 ) 人 的本 质 等 诸 多 “ 的 问题 ” 定 了 科 学 的 人 奠 基础 那 么应 该如 何 理解 马 克思 提 出 的 白 现 实 的个 人 是 在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的 , 二 、 何看待 建立在 “ 实的个 人” 如 现 的 实践是人 的存在方式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 “ 实的个人” 现 ?如何 看待建 立在 “ 现实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人性 与人 的本 质 ? 得 个人” 的基 础 之 上 的 人 性 与 人 的 本 质 ?研 生物学 的角度 解答 了人类起 源 的问题 , 人性 与人 的本质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个 出人类是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结论 。但 是人 究现实的个 人有 何伦 理意蕴?本文试 图从 并不是 抽象 的。通 过上 文 类 的产生 并 不是 一个 简 单 的生 物进 化 过 人 的基础 之上 , 以上三个问题 开始着手探讨 。 对现实 的个人 的理解 , 我们 知道 人性与人 程, 而是一个从 自然 界 向人 类社会 飞跃 的 如 何 理 解 “ 实 的个 人 ” 现 ? 根 本 质 变 。在 这 一 根本 质 变 的过 程 中其 关 的本 质 也 应 该 是 在 实 践 中不 断 生成 与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 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 质和人性
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们又纷纷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阐释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 级人本理论。
路漫漫其悠远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
〈二〉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
1、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和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人与动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所谓 自然属性,就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等等。例如,灵活的四肢,发达 的头脑,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穿衣服,遇到危险要躲避或反抗,性成熟了要寻求配偶,诸如 此类,都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性与人的本质理论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5
第四章
思想道德修养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目的要求:
(1)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掌握马 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实际剖析“ 人性自私论”。
(2)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 ,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涵,坚持社会 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 义。
路漫漫其悠远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上分析清楚表明:历史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说法甚多,其中不乏有一 些合理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资料。但总体看来,不管是中国古人,还 是西方哲学家们,大都是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孤立地、抽象地来考 察人性和人的本质,因此,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任何人科学地回答出了人性和人的本 质问题。真正科学的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得 出的。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
早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比较
具有典型意性孟义的善有:子说中国关认于为人人性性问就题是人的与争动论物和相西区方别关的东于西理,性即问人题类的先探天就讨有。的良知良能
中国古人对人性问题的争论
路漫漫其悠远
所谓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 根据。人的本质就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并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自然科学的大量材料证明,人是由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迄今已有 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人并 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更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杨雄 善恶混杂
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
路漫漫其悠远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 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 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 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先以饮食为例,动物的饮食仅仅是为了生存,完全服从于生理的需要,没有什么讲究;而人 的饮食除了维持生命之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如美食是为了享受,食药是为了治病, 请客是为了联谊,设宴是表示庆祝。因此,饮食对人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 社会的烙印,带有社会的性质。
再从性的角度来看,人与动物都有性本能,都需要发生两性关系,繁衍后代。但动物的求偶 、生育,完全是出自本能,且一点也不隐蔽;而人满足性欲的要求必须通过合法婚姻来实现, 生儿育女,更是完全摆脱了动物性而充满了社会内容,受到了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约。
可见,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不尽相同的,人的自然属性是受人的本质制约和决 定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 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决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在于人的自 然属性,而是反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的社会属性。
路漫漫其悠远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
〈二〉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
1、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语言、思维、 理性等方面。它是人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只有人才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自然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 性,即没有食欲、性欲和防卫本能,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当然,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虽 然都是由肉体的器官引起的生理本能,与动物有着极大的共同点。但是,人的自然属性较之于 动物的自然属性,有其特殊性。无论从生理构成,还是从本能冲动上看,它已经不是纯粹的自 然属性,而是融入了社会内容,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所以,恩格斯说:“人,一切动物之 中最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也说过:“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 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 这种抽象中,它们总是动物的机能”。可见,我们不能离开人的本质来理解人的自然属性,更 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并不是人的本 质。事实上,人的本质属性是在于人的社会性。
荀子 性恶说
告子 无善无恶
董仲舒 性三品说
认东为汉人的著本名性唯就物是主好义利思恶害想,家与王生充俱在来《论衡·本性》中对这 几种人性学说进行过分析和评价。他说孟子主张人性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告 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和杨雄的善恶混杂说,则是“徒谓中 人认,为不人性指即极为善本极能恶,也无”所谓。善也亦就无是所说谓,恶 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 这几种人性学说,或把人性看作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 或天生就有的内在秉性;或得自外在天理之性;或人所具 有的感性欲望和理性,其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科学的 。认最为多人性不分过为可三以个把等它级理解为前人对人所作出的一种道德评 价,他们没能真正得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