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
全册教案
《齐白石徐悲鸿》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两位大师的生平、艺术特色,能对他们的代表用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徐悲鸿的生平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艺术家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课件。
学生:小组通过上网收集有关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图片、文字资料。
一、课堂引入
1、把收集到的两位大师的几幅作品(不同于课本上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画种、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判别是谁的作品。
2、学生根据画种,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讨论。
二、课堂发展
1、引导学生用直观比较法欣赏齐白石、徐悲鸿鸿作品。
2、介绍齐白石生平,绘画特点、绘画成就。
3、欣赏讨论齐白石作品《虾》。
4、介绍徐悲鸿生平,绘画特点、绘画成就。
5、引导学生讨论法从作品的内容、形式、情感及技法等方面讨论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
6、欣赏其他齐白石,徐悲鸿的其他的作品。
7、总结。
《达芬奇毕加索》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资源,学会收集、检索、整理信息,在收集信息中全面了解、整理美术大师毕加索、达芬奇的生平、艺术经历、代表作品等知识。
(认知、技能目标)
2、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探究性主题学习,制作能反映毕加索、达芬奇的文档或电子小报。
(过程与方法)
3、在进行美术探究性主题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毕加索、达芬奇的艺术人生、代表作品的伟大,人格的高尚。
(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
收集信息中全面了解、整理美术大师毕加索、达芬奇的生平、艺术经历、代表作品等知识。
教学难点:
进行美术探究性主题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毕加索、达芬奇的艺术人生、代表作品的伟大,人格的高尚。
教学准备:
课件、网络教室、学生预习。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请问他是谁?
一生画法多样、风格迭变。
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的画家是谁?同时播放两位大师的作品影像。
听看学习,观赏视频,总结陈述,分组讨论、解决所提问题。
屏幕定格《蒙娜丽莎》和《和平鸽》。
导出新课题——达芬奇、毕加索。
二、欣赏探究
老师:1、引导赏析作品:屏幕定格《蒙娜丽莎》和《和平鸽》、《格尔尼卡》。
请同学们说说这几幅画?
根据课前布置的作业,同学们说说达芬奇毕加索其人其画。
学生:1欣赏学习,讨论归纳:学生根据自己所知畅言。
谈谈对这些画的评价,感受、
以及画深层故事以及意义。
2、总结归纳画家的个人生平以及艺术道路。
小结:达芬奇、毕加索其人其画。
(课件辅助)
三、创作表现
教师示范幷讲授中国画的绘画基本技法和工具的使用
四、学生练习,体验。
五、展示评价
挑选作品,引导学生评价。
《名画中的人像》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肖像形神具备的艺术特点。
2.认识“三庭、五眼”了解五官比例与面部的特征。
教学过程:
1.欣赏法、发现法、讨论实验法。
2.活动小方式:采取自主组探究、小组合作方法。
探究学习一:
课堂导入:
(1)阅读课本文字部分。
(2)思考问题:世界上有没有长相相同的人?那么同学们互相看看各自的长相有什么不同?欣赏与感受:
带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名画
1.《自画像》(油画)凡高
凡高的小故事——坎坷的一生。
被解雇的传教士当所有的事似乎都一帆风顺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凡高大受挫折的事情。
1847年,凡高痴情地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尤尔秀拉。
但这位少女并不在意这个木讷的荷兰青年,嫁给了别人。
初恋的痛苦使凡高的心灵蒙受耻辱,性格变得忧郁和暴躁,而他的生活也从此进入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时期。
重拾画笔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凡高惊愕了,也醒悟了,他开始自省。
走在波里那日下着寒雨的荒凉原野上,他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
在极端的消沉中,宗教性的狂热慢慢消失了,继之而起的,是在他脑海中流转着的对绘画的热望,这种热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觉,即将奔涌出来。
“我要再度站起来,我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我的铅笔一天比一天容易控制,也一天比一天好。
1880年,经过认真思考,27岁的凡高毅然放弃了“圣职”,决定重拾画笔,借助艺术的创作去拯救贫苦的人们。
这一打算虽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却得到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的全力相助。
年终,凡高来到布鲁塞尔,开始自学美术。
巴黎·印象派1886年3月初,33岁的凡高到达巴黎。
巴黎自由的艺术氛围和亮丽的印象派使他大为震惊。
他认识到眼前的这个艺术世界与他所进行的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他急切地想去了解印象派,因而显得焦躁与不安。
经提奥的介绍,凡高与一批印象派画家相识,并
与他们共同探讨绘画的新技巧。
拥有了印象派灿烂色彩的凡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竭待渲泄。
身处阴郁的巴黎,他天天憧憬着热烘烘的太阳,向往着更明朗的地方。
因为他的心中,有十倍于太阳的热情,急需一团烈火加以引发。
阿尔的阳光 1888年2月,凡高到了法国南部阿尔,立即陶醉在阿尔冬雪消融、大地回春的秀丽风光中。
在阿尔,摆脱了印象派“客观主义”描绘自然方法的凡高,凭借个人的感受,尽情地创作。
(5.)孤独的“友人之家”
“痛苦即人生”对艺术的狂热使生活中的凡高近乎癫狂,1889年2月初,凡高的病情又发作了。
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
在这里,他画医院里的花园,画看守,画窗外的风景。
他把自己交替出现的希望与绝望,把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融入画中。
色彩、笔触、构图都达到动人心魄的境界。
当得知一直接济自己的弟弟提奥因为结婚生子,经济出现拮据时,凡高的心被彻底击碎了。
“我把钱还给你吧,现在我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给弟弟写完这段文字后,1890年7月27日,凡高和往日一样,背着画架走向麦田,在距离他住宿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院旁,他举起手枪放在胸口并扣动了扳机。
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卧室。
当天晚上,凡高口含烟斗,一言不发。
第二天,还和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的艺术见解。
至晚上时,他开始虚弱,延至半夜(7月29日凌晨1时30分)便停止了呼吸。
“痛苦即人生”,这是凡高最后的感叹。
凡高是一位兼有浪漫主义的表现主义画家,大家来看看下凡高的这幅自画像,最具有色调的是眼睛下面那一片惊人的绿色。
它起到焦点的作用,把我们的目光和吸引力吸引到凡高目光坚定、洞察一切的双眼上。
眼部的结构强调水平线条,一条平直的线条勾勒出他的浓眉,眼睛的每个细部,揭示了画家压抑的激情。
2.《杜甫像》(国画)将兆和
将兆和,出生于四川,现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大家看下画面,它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唐代诗人的孤寂傲骨。
作品非常的有深度。
画家着力刻画杜甫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通过脸部表情揭示了诗圣的优国优民的压抑与无奈。
整个画面充满了悲愤苍凉的色彩。
(大家仔细观察下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部位)
3.《齐白石像》(油画)吴怍人
吴作人是徐悲鸿的重要传人,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
《齐白石像》这幅画是吴怍人的代表作品。
画中老人的精神抖擞,气度卓然。
一代宗师的那种气派和形象跃然而出。
这幅画里画家遵循油画的规律,又吸取了中国画的某些表现方法。
运用“知黑守白”的原理,采用
平光,减弱明暗,借助黑色绒帽和青色礼服的配合。
衬托出老人的风采。
使得画面清晰、典雅又大气磅礴。
渲染出了大师的身份同时,也显示出了老人对艺术的坚韧追求。
4.《金发少女》(油画)法国阿雷诺
小艾琳》,又叫《小女像》,是雷诺阿最具印象主义风格的肖像画之一,是他1880年为当时法国一个有名的银行家8岁的女儿Irene画的侧身肖像画。
画中的小艾琳有一头金棕色而蓬松的头发,垂到胸前和腰际。
她身着一套淡蓝色洋装,头上扎着小蝴蝶结。
她坐着,手安静地放在大腿上,脸色有些苍白,大眼睛忧郁地看着前方,心事重重……。
整个画面色彩明艳,画法潇洒。
画中的造型是由一系列细碎短促的笔触完成的,画面上没有任何明晰的线条。
在暗调背景的衬托下,这位金发披肩的少女显得格外青春亮丽。
5.让学生看老师自己展示的作品《查波罗什写信给苏丹王》的图片
提问:同学这幅画都画什么内容?人的五官有什么特点?
老师: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
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
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众人大笑不止。
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
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
列宾在画面前景突出描绘两个背向观众的人物,在他们的背后和腰间配有许多小道具,这种精微的配物既反映查波罗什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也深刻包含一个哲理,即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他们是不可征服的。
接着分析:“三停”“五眼”
图片加讲解
三停: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份,从前额发际线至眉线,从眉线至鼻底线,从鼻底线至下颏线,各占脸长的1/3。
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份,从左侧发际至
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
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
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6.操作实践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或同班同学的头部特征
(2)展示五官图片。
(3)思考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的头像
(4)分析肖像中常见的错误
7.欣赏与探索
(1)从课本上右下角欣赏三幅色彩头像的作品,感受脸部抽象和具像的变化
(2)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注意观察头部和五官的特征)
活动情趣:
下面老师要考下同学们的演技,请你们模仿喜、哀、乐,这四种表情的怎样的?(同桌的两位互做一下,)好老师看这位同学做的非常的好,下面请这位天下到讲台前给大家表演下(全班鼓掌)
喜:眉弯、眼眯、嘴上翘
怒:瞪眼,咬牙、眉上扬
哀:眼下垂、眉部、皱
乐:眉开、眼笑、咧嘴笑
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四张脸请四位同学到前面给他们添加表情,分别表现喜怒哀乐四种表情。
尝试练习一:
画人物肖像呢是从生到熟的一个学习过程,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对象,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画出人的神态。
下面大家就在下面练习互相画同桌的肖像。
(老师一旁引导学生怎么画)
作业要求:
注意观察人头部的五官特的距离
用线条变化表现人头像的个性。
(大胆认真完成作业)
课堂小结:
(1)挑选并展示学生作品
(2)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同学作品的的看法
(3)总结画中的所有问题
《独具魅力的面具》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各种不同的表情,掌握最基本的表情面具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欣赏、制作过程中,更好地体验美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
3、发展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认识、了解有表情的面具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观
察、探索、研究其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表情特征加以夸张,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表现。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
1、喜欢看小品吗?最爱看谁的?为什么?
2、播放赵本山的小品。
3、脸部的表情用词语来描述。
二、尝试与观察
1、出示三杯水(甜、辣、酸),现在请三位同学来尝一尝,请你们根据他们的表情,猜一猜尝的是什么味道的水。
2、提问:
①你们知道他们尝的是什么味道的水吗?
②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③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欣赏与体验
1、出示各种不同表情的照片,研究产生不同表情时脸部肌肉和五官的变化。
2、请同学上台表演不同的表情。
3、出示大师的画《蒙娜丽莎》、《呐喊》。
四、实践与创造
1、想把这些表情丰富的脸留下来吗?用什么方法?
2、欣赏有表情的面具
仔细观察范图,分析用了什么制作方法。
3、要做得更有趣,请材料来帮忙。
(绒线、纽扣……)
4、做五官时应注意什么?
5、学生分小组制作。
五、评价与拓展
1、评一评,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2、除了剪贴的方法,还有什么表现手法?
欣赏:泥塑、废旧材料……
3、上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小结:只要开动脑筋,创意是无限的。
《魅力无穷的传统陶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陶瓷的欣赏,使学生明确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2、从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时代、地区陶瓷的工艺特色。
3、从用料、釉色、温度、质地粗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等方面,了解区分陶器和瓷器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经典陶瓷,应从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考虑不同时代、地区的工艺特色。
教学难点:
陶器与瓷器的区分。
可从用料、釉色、温度、质地粗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等方面来进行。
教具准备:欣赏图片,陶艺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课。
同学: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China,有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
同学:中国。
老师:嗯,对了,还有吗?
同学:瓷器.
老师:对啦,这同学真聪明,请坐。
英文单词“China”汉语意思——中国、瓷器、陶器、陶瓷。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为同一单词China。
老师:那同学们知道“瓷都”是指哪个地方?
同学:中国?!
老师:嗯,是的,那有谁知道为什么呢?
同学:因为是中国古时候发明的?(不知道?)
老师:那是因为陶瓷艺术是“土与火”的艺术,陶瓷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具有“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的精湛技艺。
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
自古以来,景德镇名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享有举世公认的“瓷都”声誉。
二、讲授:
老师:好,这节课,我们来上《魅力无穷的传统陶瓷》,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4页。
(板书---课题)
老师:什么是陶瓷?你们身边有吗?是那些?
同学:像花瓶、碗等那样的物件。
老师:对,陶瓷其实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所谓陶器和瓷器是指所有用可塑性粘土,长石和石英等原料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
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
像我们家里插花的花瓶,吃饭的碗和碟子这些都是艺术和日用的陶瓷品。
老师:我们来看看这2张图片,陶跟瓷一样吗?
同学:嗯,不一样吧?第一幅图没第二幅图的白和薄。
老师:在材料上陶只需要一般的粘土,而瓷的要求就偏高,它需要瓷土(主要是高岭土);在温度上陶一般烤制不超过1000℃(摄氏度),而瓷烤制温度可达1200℃;刚才有同学说到“薄”,其实陶器的坯体(pī tǐ)与瓷器胎体是不分薄厚的,但是陶器即使是比较薄却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相反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特点。
老师:老师今天带了几样老师做的陶瓷作品,噔噔噔噔~好,现在老师想请2位同学上来欣赏,并感受,看谁能分得出它们是陶器还是瓷器不?
老师:好,先请回到座位上坐好,现在老师让没上来的同学们猜猜到底它们是瓷器还是陶器。
同学:陶器(瓷器)
老师:哦?那这一件呢?
同学:瓷器(陶器)
老师:呵呵呵,看来同学们还是不确定它们是陶器还是瓷器,好,有请我们刚才上来的2位同学给我们说说他们的答案和感想。
请第一位同学(XXX同学),你觉得这一件是陶器还是瓷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是?
同学:陶器,我觉得它的透明度没另一件的高,敲击时它的声音没第二件响,所以我认为这一件是陶器。
老师:嗯,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请坐,有请另一位同学(XXX同学),你觉得这一件是陶器还是瓷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是?
同学:瓷器吧?感觉它有点透明。
老师:嗯,很好,有认真观察,请坐。
老师: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硬度程度来区分瓷器和陶器,刚才有同学说到可以从敲击声分辨,这个方法是对的,由于烤制的温度高低不同,陶器敲击的声音远没有瓷器的清脆,由于陶器烧成的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导致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反之瓷器的胎体表面用一般的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老师:好,我们已经了解并能分出陶器和瓷器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并说说你喜欢哪一种陶瓷?为什么?
老师:好啦,图片看完了,有哪一位同学愿意起来说说?
同学:我。
老师:好,请说说你喜欢哪一种陶瓷?为什么?
同学:(随机发挥)
老师:好,这么同学说得很好,请坐。
接下来请看这2幅图,它们有什么区别?(元代青釉一束莲纹高足杯、课本第25页左上角的清代-云龙纹五孔扁瓶)
同学:一个有花纹一个没有花纹。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那你们知道它们产于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吗?这得考考同
学们的历史知识了。
同学:随机发挥
老师:这是元代青釉一束莲纹高足杯,而另一个是清代-云龙纹五孔扁瓶,它们是2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元代的时候还没有青花瓷的出现,再看看清代的这个作品,它匠心独运的瓷瓶造型,富贵气息的云龙戏珠纹样,明快单纯饿釉色,反映着清代已经青花瓷工艺推向更高水平了。
我们欣赏陶瓷的时候,可以从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得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工艺特色,就像刚才那2件作品。
老师:好,我们再来看看一件著名的作品—绘有鬼谷子下山青花罐,该瓷器是全球仅存的八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国家一级文物。
瓷罐高27.5cm,口径21.5cm,腹径34.5cm,足径20.6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绘有“鬼谷下山”图,传神生动,画工细腻,堪称元青花绝世珍品。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老师:好,我们现在都知道怎么去欣赏陶瓷器了,那同学们有兴趣想知道陶瓷器是怎么制作的吗?
同学:想。
老师:嗯,看来同学们都很感兴趣,老师啊,今天带来了几张私人照片哦,那是老师在制作陶器时的照片。
老师:好了,今天的课程上得差不多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上了什么课啊?
同学:《魅力无穷的传统陶瓷》
老师:嗯,那要怎么区分陶器和瓷器啊?
同学:可以根据用料、釉色、温度、质地粗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等方面,了解区分陶器和瓷器。
老师:看来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听讲,老师害得再考考你们,看我手上的2件作品,是左手边的还是右手边的才是陶器?
同学:都是陶器。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
好,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个性张扬的现代陶艺》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各种陶艺图片,有关于陶艺的小知识。
课本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像陶艺作坊一样的艺术氛围。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区别,学会现代陶艺的形式风格与造型。
2、尝试自己在老师的辅导下感受制作陶艺的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欣赏陶艺和亲手制作一个陶艺作品。
2、难点是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不用担心,学生的想象在这堂课也会自然的很丰富,关键是学生可能遇到技术问题而失去信心。
课前准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前一天的傍晚到附近田里采集黏土。
(抛去上面有杂质的部分,挖取下面黄色的土。
然后仔细捣,去出小石子和渣滓。
然后像揉面一样揉。
注意泥的湿度。
最后用塑料布包裹起来备用。
)还要准备水粉颜料和毛笔。
老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易转盘。
就是用一快直径20CM的圆形三夹板在圆心的下面丁一棵图钉。
然后是每人一把泥塑小刀。
还有老师用的课件(有原始人制作陶器和近代制作陶艺的视频,还有丰富的陶艺作品图片。
)。
再有老师用的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原始人制作陶器的视频。
一边视频播放一边老师生动的讲解原始人是怎样明陶器,进而自己也生动的参与表演。
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制作陶艺的冲动。
2、老师给大家示范陶器的制作,叫上几个学生上来帮忙。
情景设计是一群原始人在给自己制作生活用品。
先分工。
由一个学生捣土,另外一个学生准备颜料和水,而现在老师故意做出在思考的样子等待。
然后老师开始制作。
做好叫这俩学生给陶器彩绘和做装饰。
3、课件展示近代成熟的陶艺制作工艺。
展示丰富的陶艺作品。
指导阅读课本。
学生作业:
(1)、可以根据老师刚才的作品制作,然后在其基础上做自己的装饰,包括雕塑上的装饰和色彩装饰。
(2)、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制作一件自己的陶艺作品。
老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