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
朗读教学,让中学语文课堂更有效——学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有感
不逾矩而从心所欲——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分“理文章大意”“析课文结构”“赏千古名句”三大板块,分别抓住关键词句、表达方式和比喻修辞设计主问题,理性构建,感性表达。
“板块式”和“主问题”,它们让语文课堂,不逾矩而从心所欲。
板块式教学,不逾矩,意味着取舍。
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却也“百家争鸣”,“教什么”变得随意、茫然和无所适从。
板块式教学,让教师理性思考后合理取舍。
全盘把握教材编排体系,深入挖掘文本核心价值,方能合理取舍。
《记承天寺夜游》在单元的定位“古代诗文”,单元导读语说“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课后习题要求“朗读并背诵课文”,这些都是“不逾矩”的提示。
就文本核心价值而言,《记承天寺夜游》美妙在何处?余老师对此框定的板块是“结构”和“名句”。
“取”了这三大板块,自然就“舍”了其他,课堂因此眉目清明。
“板块式”说的是课堂整体设计,“主问题”指向课堂整体操作。
“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合自如,从心所欲,意味着提炼。
主问题,必须有精准性,有开放度,能支撑起课堂长时间参与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它要求教师打通“教法”和“学法”,它既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着眼点,又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着手处。
如“赏千古名句”板块,可以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用词之妙等方面展开,但余老师将这些都提炼在“比喻”这个主问题之下。
“这一句为什么好”,这是在精准地聚焦。
“请来表述你的欣赏”,余老师将束缚减到尽可能少,学生自然畅所欲言。
“放开”学生发言,又自然地“收拢”在“比喻”之下,最后用“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和八个四字词语言其美,余老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
“板块式”,合理取舍,不逾矩。
“主问题”,精准提炼后放开去,从心所欲。
自律而自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操作上高度“自律”,去理性构建课堂的充分的自由。
因声求气诵妙文,返璞归真品名句——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有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评价《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的绝世妙文,而在学习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后,我深深地觉得,余老师这堂课也是一堂绝世妙课。
听王君聊课(69):精致家常与满汉全席——漫谈余映潮老师和卢望军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
听王君聊课(69):精致家常与满汉全席——漫谈余映潮老师和卢望军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精致家常与满汉全席——漫谈余映潮老师和卢望军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谢谢刚才大家的自由发言。
现在揭开谜底。
这两堂《记承天寺夜游》的授课教师,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朋友,两位忘年交——60多岁的余映潮老师和32岁的卢望军老师。
余老师大家比较了解,他老人家应该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坛上最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
望军老师还年轻,岳阳八中的女老师。
我们是通过网络认识的。
我的博客上链接有她的博客地址。
建议大家读读她的东西。
这个小妹妹,非常有才,非常坚韧。
少有的勤奋和聪慧。
前途无量。
之所以今天教研活动选取他们两个的案例作为研讨内容,是因为这两堂《记承天寺夜游》太不相同了,太有研讨的价值了,太有趣了。
上半年我给高教社做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国培讲座,找了一些很好的案例来研讨,这是其中的两个。
今天再特意提出来,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
如果暂且抛开初中语文教学这个大前提,这两个课,我都非常喜欢,非常欣赏。
这两个课,都是极有创意的课,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揣摩玩味的课。
我可以这样做比较:这是一位67岁的著名老教师设计出来的一堂很“简单”的课。
这是一位32岁的青年教师设计出来的一堂很“不简单”的课。
我打个比喻:余老师的课是精致家常。
卢老师的课是满汉全席。
余老师的“家常”,清清爽爽,不油不腻,温润恬淡,唇齿留香。
卢老师的满汉全席呢,轰轰烈烈,色香味美,还颇有点儿重庆麻辣火锅的派头,无料不可以入锅,无草不可以成菜。
这两位老师,一老一少,都很有追求,极有想法,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和定位。
不到60多岁,没有余老师这般的修炼,恐怕没有勇气这么上课。
这就像我一个重庆妹子初到北京,第一次见识北方人涮羊肉汤锅。
我大惊:这也算火锅吗?我分明看到那就是一锅白开水啊!可是北方人就吃得津津有味。
他们吃不了重庆火锅,虽然也觉得那红油啊,麻椒啊好看,但他们敬而远之。
他们觉得重庆火锅吃多了伤身体败胃口。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教学赏析
2021年第6期中学教学笔者有幸阅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课中对余老师引导学生有味地朗读课文印象深刻,并为之拍手叫绝。
先来回顾余老师授课的教学实录:师: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有味”。
(屏幕显示)有味地朗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我读三个地方给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进行交流。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好,一起试一下。
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学生齐读课文。
师:第二个要求是——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安静呢?因为是“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学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第三读,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
我们讨论后再读。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读出了一点淡淡的快乐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把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学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一、朗读意识之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于老师谙熟于课标的要求,始终将加强朗读教学贯穿在教学设计中,不管是本课教学亦还是其他的教学设计,余老师都会在课中巧妙设计朗读教学环节,并力求体现出朗读指导小步轻迈的特点,通过富有层次的朗读教学设计,体现出朗读教学的“组合美”,使它们的训练要求表现出一种细腻的层次之美,课堂教学由于它们的反复穿插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节奏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分析
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分析一、文言文学习需要熟读的原因探究笔者曾经就文言文朗读教学写过一篇《朗读是法宝,随文学习效果好?——〈治水必躬亲〉教学》的教学案例研究。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
今日再探,以期让文言文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植骨融合有利于重建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减轻局部疼痛,减少术区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断裂的概率。
患者自身的条件,比如年龄和营养状况等可影响植骨融合及术后康复情况[6-7]。
目前研究显示,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中,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和植骨方式[8-11]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术后1年的植骨融合率均可达较高的水平,但术后早期(6个月内)的植骨融合率存在显著差异[3-4]。
本研究通过分析术后早期植骨未融合组与融合组的各项资料,在调整了患者的年龄和BMI后,发现累及两个以上椎体、采用块状自体骨和术前血浆CRP高是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中行先生认为,在学习方法方面,路子是原则问题。
文言文需要熟读,这是由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张先生在《怎样学习文言文》中说到文言的特点,并将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组织方面的,其中包括字(字形和字音)、词、句、篇;一类是表达方面,包括押韵、对偶和用典。
1.繁杂生僻的字形辨认,需要熟读从文言文的字形的特点来看,教材中还存在繁体字多、通假字多、异体字多等现象。
因此,辨认生僻字(词),需要反复朗读,读准确,读熟练。
字音方面,单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就弄得人头晕。
小孩子们掉头跑回家,拎出小板凳,又飞也似跑回来,叽叽喳喳,让老人们坐下。
人群有了活气,为这些孩子,他们咋受气,也值当呀!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规划指导思想应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核心,结合各县(市、区)相关文件精神,针对本区域县乡河道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县乡河道综合整治指导思想。
浅析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浅析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作者:李会房俊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文章,所以短小里讲出重点讲出方法讲出深刻是很难的,而余映潮老师却将此文讲得画龙点睛,饶有深意,令人意犹未尽,他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很精彩的课,值得我们反观自己的教学,不断精益求精。
关键词: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23-01有幸听了余老师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感觉这节课上得很精彩。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又应当是一个建造者,运用于教学中,既能驾御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由于评课内容过多,而余老师正是这样的,他更像是一个研究者,从心理教育学、阅读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成功地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学设计思路的核心——“理性思考,诗意手法”一、余老师的导入很简单,没有关于作者的繁杂的介绍,而是展示给学生助读材料,让学生自己试着去了解。
他说一堂好课应该是注重时间效益的課,而不是用华丽的导入浪费太多的课上时间,保证课堂的45分钟高效而不是给学生课下带来负担。
二、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抓住文章的优美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课文讲解部分分成了三大块即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
但同时,老师又不是自己喋喋不休的解释,他只是举了一个自己品读时的体验作为例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拿来和大家一起赏析。
在新课程标准下,这节课是一节有效的,充满语文味的好课,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美。
在本课中,他引导学生朗读三次,同时还在每次读完后给学生评价并试读,在读中说,读中品,读中悟,读中评,读中交流对话。
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是吻合的。
2021年《文档:无限风光在神品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无限风光在“神品”——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
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
余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引用了梁衡对课文的评价:“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
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神品的一次语文旅游。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评点和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活动。
1.厚实的背景铺垫我们先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序曲部分:老师用四则资料介绍了有关的背景。
在每一则资料后面做简单而适当的解说。
这四则资料的内容分别是:资料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资料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资料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资料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在第四则资料后,老师解说到: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
“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
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
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
(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
)神品,神在哪里呢?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这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有幸听了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我想用“学生活动充分”来总结整节课。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老师将教学目标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
课堂上可以感受到那浓浓的诗意、纯真的诗情、真挚的诗境。
一、教学过程1)课堂开始,余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本注释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创作环境。
2)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目标:读背,欣赏。
3)介绍本课背景知识:引入“苏台诗案”一事,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本课背景的了解。
4)在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先让同学们齐读,提出读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诗意的创造、诗意的引导。
读完后作出评价,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循循善诱,一步步带领学生体会本课的意境。
5)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揣摩其中的典型字句。
6)让学生各抒己见,对本文的欣赏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本课的学生活动:1、分层推进式朗读。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
而《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这样的设计,不仅仅只是朗读活动的有序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2.、课文变形式分析。
课文变形,就是给课文划分段落,这是常规手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被淡化的一种传统语文学习方法。
教者艺术地运用了这个手法,通过课文变形式分析这个“抓手”,让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活动。
84个字,三种分法,各有道理,活动设计是这样的精妙,它串起了文章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学习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也许并不需要创设多少新奇的方法,用好传统方法,一样可以取得课堂的高效。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余老师的课堂实录..记承天诗夜游一、熟悉课文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1、苏轼1037~1101 ;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生齐读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生齐读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生齐读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生:欣然、相与、亦未寝..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五、有味的分析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生无措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请生3坐下..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幻灯片展示:叙事、抒情记叙、描写、抒情起、承、转、合六、有味的赏析〔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生:――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5.美在情感的波澜..6.美在“闲人”的意味..七、小结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余映潮这是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余映潮,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余映潮第1篇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
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
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
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余映潮第2篇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
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
由学生平时对“闲”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
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③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④注重教学整合度。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余老师的课堂实录。
】记承天诗夜游一、熟悉课文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生齐读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
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
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
(生齐读)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
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
(生齐读)五、有味的分析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生无措)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
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
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一分多钟后)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夯实能力训练的基石——以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
Ih__匚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厨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显然,在秦初这场争论中,大一统的郡县制胜出了。
然而紧接其后的就是十几年全国人民无穷无尽的徭役和沉重的负担,渐渐地,人们发现:郡县制带来的只是更大的苦难和不安。
于是分封诸侯制的理念开始登场,并在秦末汉初形成一种强大的共识和力量。
因此,深入了解秦末汉初存在于一时的民众共识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之后,理解陈胜吴广言谈中的话就很容易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陈涉世家》及秦汉之际的许多世事。
[作者通联: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齐实能力训探的基石--以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曹永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我的语文育人观》一文中指出:“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学习已经实现由简单识记到能力训练的二次迁移。
笔者细心揣摩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清晰地发现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着力于文章思路的细致梳理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终极追问,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抓手,夯实学生能力训练的基石。
一、训练的基石源自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把82上课上活。
要善于点拨,点在问题的关键所在,点在学生的心扉上,洞在学生的心窍。
”余映潮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描写澄澈月色的句子反复吟咏,带领学生体悟作者豁达开朗、安闲自适、晶莹剔透的宽阔胸襟,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审美确定。
来看余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之一。
师:下面就开始欣赏这篇课文。
进一步了解它为什么是神笔。
(出示PPT7)每位同学要说出课文的一点之美。
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分析
文言丈胡读叢学第略探究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分析@]周忠玉许起胜一、 文言文学习需要熟读的原因探究笔者曾经就文言文朗读教学写过一篇《朗读是法宝,随文学习效果好?——〈治水必躬亲〉教学》的教学 案例研究。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
今日再探,以期让文言文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张中行先生认为,在学习方法方面,路子是原则问题。
文言文需要熟读,这是由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张先生在《怎样学习文言文》中说到文言的特点,并将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组织方面的,其中包括字(字形和字音)、词、 句、篇;一类是表达方面,包括押韵、对偶和用典。
1. 繁杂生僻的字形辨认,需要熟读从文言文的字形的特点来看,教材中还存在繁体 字多、通假字多、异体字多等现象。
因此,辨认生僻字(词),需要反复朗读,读准确,读熟练。
字音方面,单上 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就弄得人头晕。
2. 文言表达善押韵修辞,需要熟读最为重要的一点,押韵是文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方 法。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言的声音美、节奏美和 情境美。
以前,我一直误认为诗歌是押韵的。
因此,主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我的教学策略都是要借助朗读来体会诗情和诗境的。
但是,好的文言文一般也都是 押韵的。
而且,据张中行先生研究发现,文言中押韵的文体还比较多。
押韵起初是伴随着歌唱来的,如早起的 押韵作品《诗经》《楚辞》的大部分,汉乐府诗,都是可以歌唱的。
后来常见的还有“赋”“铭”等。
因此,文言文教学是需要朗读与熟读来体现它独有的音韵美感的。
二、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百回读”余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中,做的读背示范与品析指导,是遵循文言文特点的课堂,且语文味和 文言韵味自然散发,令人久久回味。
,这节课中,余老师指导学生读背共二十八次。
七次读全文,两次重点语句范读,另外还有读作者介绍、读创作背景、读苏轼成就、读注釋、读译文、读重点句品 析、读手法品析等。
大多釆用齐读的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一、熟悉课文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师:好的。
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
不错。
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他的中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贬谪到边远地方,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里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
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师: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
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三、屏幕显示活动内容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四、有味地朗读(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
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范读)师:哪几个字?生:(齐答)念、盖、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作者:余映潮柳咏梅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第05期时间:2008年11月26日地点: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师:好的。
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
很流畅。
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评点]开门见山,直入课堂教学情境,没有刻意的铺垫和复杂的导入。
师:我们看屏幕,把这则资料看一下。
屏显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学生读)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继续读。
屏显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学生读)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
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黄冈。
他的号“东坡居士”就是在黄冈种田时给自己取的,因为那个地方叫东坡。
现在听起来是一个很雅的号。
继续读。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
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学生读)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
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
我们今天要学的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屏显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学生读)师: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
“两轴精品”都在我们送一册书里。
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
这么容易懂的文章神在哪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课件
助读资料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 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 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 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 《青年文摘》)
助读资料
解:脱下,解开。 户:门;这里指门窗、居室。 遂:于是,就。 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
(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
一次读背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助读资料
苏轼(1037~1101) ,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助读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 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 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助读资料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 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 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 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 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 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第16章)
是”。 但:只,只是
一次读背练习
活动:课文读、背
一次读背练习
活动:课文读、背
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根据课文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进行背读。
一次读背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执教:余映潮点评:徐杰一、熟悉课文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师:好的。
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
不错。
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他的中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贬谪到边远地方,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里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
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师: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
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点评:关键词“穿插”。
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介绍了作者、交代了背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谓匠心独运,一石三鸟。
教者在纷繁的学术资料中,精心选择了这四则,并辅之以精炼的解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
从对资料的筛选和加工上,可以看出教者穿插艺术之精妙。
]三、屏幕显示活动内容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四、有味地朗读(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
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范读)师:哪几个字?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
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师:读出一点味道了。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
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
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
好,谢谢。
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
好,继续。
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生: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
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
好,谢谢。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
好,老师小结一下。
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
(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
)[点评:关键词“打住”。
所谓“打住”,就是在学生课堂活动旁逸斜出的时候,或者某一个板块活动过犹不及的时候,教师适时地终止当前的活动,以保证课堂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
我们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围绕活动主题“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进行,而且,对于“闲人”的认识,也是不很准确的,教者并没有拘泥在这个答案的校正,而是用“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这句话,打住了话题。
为什么要“打住”呢?我们观看了下面的学习活动,才恍然大悟:对“闲人”的分析,此时此刻一定要勉强去做,因为铺垫不够,未免显得生涩。
“打住”,并不是不尊重学生,而是师生对话中的一种“搁置”,一种“延迟”,这恰恰是为了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尊重学生。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
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
“盖——竹柏影也。
”(师有感情诵读,生再齐读课文)师:很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
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
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点评:关键词“朗读”。
朗读,需要教者悉心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这个板块里有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比如,关于延长音,关于声调,关于语气……这个板块一共设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
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教者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朗读指导不是纯粹的对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而是在一次次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本有所理解与领悟,如此,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五、有味地分析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
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
(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
生无措,一分多钟后)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生:需要。
(学生一起小声地说)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
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
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点评:关键词“点拨”。
在学生思绪堵塞,或者茫然困惑的时候,老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如此方能保证学生活动畅通无阻。
点拨,需要时机,这里教者在学生无措一分多钟后,才着手点拨,恰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点拨,也需要手法,“变形”“重新编排”“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就是一种艺术的点拨,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向,还给学生指导了方法。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
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
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生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
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
”);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
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
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
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
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
”);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
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
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
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6: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
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3段。
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
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幕显示生齐读)(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师: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