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林先生认知语言学课程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_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_袁毓林

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_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_袁毓林

381
这种表示为了某种原因或理由而逃离的用法 , 使得“逃 ” 引申出了“逃避 ” 的意 “逃税、逃债、逃票、逃席” 思,比如 等等。 , “救 ” 总结上面的讨论, 可以发现 的施事 A 主要是实施救助行为的人, 或者是起到救助作用的事物; 在句子中主要做主语, 可以回答“谁救? ” 这个问 。“救” 题 的受事 P 主要是救助行为所针对的人 ( 即对象性受事 P ( TAR ) ) 或其 “救谁 / 什么? ” 生命( 即实质性受事 P( VIR) ) ; 在句子中主要做宾语,可以回答 。“救” 这个问题 的原因 RN 是救助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理由等, 也可以做宾语, “为什么救? ” 可以回答 这个问题。 3. 由 “救” 构成的复合词的论元角色 “救” 上面指出 的宾语有三种具体的语义角色类型。 有趣的是, 由“救 ” 组 成的复合词在这方面不完全一样 。其宾语位置上论旨角色的配置方式 , 大概有 下面六种情况: ( Ⅰ) 有的只能带对象性受事 P( TAR) 宾语,不能带其他宾语。例如: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 CCL 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有 3 亿多字的语料。

380
当代语言学
( 5 ) a. 向秀丽扑烈火,欧阳海拦惊马,董存 瑞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张华 救 老农, 都是见义勇为的范例。 b. 说是南宋临安府有个书 生奚宣赞,游玩西湖途中救了一个女孩回家。 c. 周恩 来 初到 欧 洲 的 时候, 对 于 采取什么主义 来 救 中 国, 思想上还没有最后 确定。 d. 为救被湘军围困的 安徽安庆, 多方调遣兵 力 组织 解 围, 皆告 失 利, 安庆终 于 1861 年 9 月陷落。 ( 6 ) a.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 b. 生死关头,爷爷用祖传的蛇药救了他的命。 c. 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人们都称他为神医! d. 那神奇的笛声,救了全船人的性命。 e. 显然正是这个衣橱在房屋坍塌时救了他的命。 ( 7 ) a. 灾民大量外流,干部们忙于救灾,人们的心境都是灰蒙蒙的。 b. 天快黑了,指挥救火的县领导命令妇女、老人和学生们撤离,…… c. 护堤人员就鸣锣,夜间举火报警,附近村民得知警报,都会全力抢险救灾。 d. 反对以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救急。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梁永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词法方面主要集中于某类词的功能游移、程度范畴的多元表达、动词带宾现象的增加、新兴语气词和叹词的产生等;句法方面主要集中于原有语法格式的发展、新语法格式的产生以及句式的发展等.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覆盖面非常广,而且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样化,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同时也更加重视新语法现象来源和语用价值的探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共时与历时结合得还不够全面或来到位;缺乏动态的最踪考寨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隐含的发展变化现象;对某一或某类现象的研究还较为零散,在系统性、系列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较高层次的宏观或中观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11页(P140-150)【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汉语;语法;发展变化【作者】梁永红【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全球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汉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法是汉语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当代的变化也比较大,正如邵敬敏、马喆所说“新的结构格式、新的表达方式,正在大踏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1]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鉴于此,本文拟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词法和句法的分类是相对而言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叙述的整齐与方便,实际的情况是语法现象错综复杂,词法和句法往往夹杂在一起。

一、有关词法发展变化的研究某一或某类词原有语法功能的使用范围扩大或有了新的功能,有的还增加了新的成员,这些便是词法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简述

认知语言学简述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2认知语言学简述战海英【摘 要】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阐述,将对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发展过程、相关代表人物加以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发展现状 研究经笔者了解,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接受,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传统内省法直到多重实证法,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侧重点不同,可从多个角度对语言特征加以分析,从而为人们准确地解释语言。

笔者将分别从:发展过程及现状、代表人物及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过程及现状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可追溯到8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认知语言学将研究重点放到语言与认知能力间的关系,并从认知角度对语言结构形成即特点展开了分析。

最近3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分支,研究方法从内省法朝着多元化研究方法发展,且与认知语言学研究相关的理论也逐渐增长。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的语言学研究范畴,最初的认知语言学旨在阐述基本的哲学理论,以及宏观原则,为认知语言学在学术界奠定了一席之地。

国外学者就认知语言学理论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TayLor(1989/1996/2002),Sweetser(1990),Unger—er&Sehmidt(1996),Croft&Cruse(2004)。

与此同时在这期间,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张辉(1999)、袁毓林(1996/1998)、赵艳芬(2001)、王寅(2006/2007)、卢植(2006)、林正军(2011)等,这些学者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微观实证研究法。

随着认知语言学学科逐渐成熟,其研究工作不断细化,基于这种情况下,语言学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对于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最近十年来,国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谓是如火如荼,举个例子:2003年5月康乃尔大学便组织了“认知语言学实证方法”研讨会,同年七月份,该校有举办了“语料库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研讨会。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王寅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王寅

T urner、Sweester、R udzka2Ost yn、Givn、戴浩一、 ( 1998: 1)
Brugman 等, 他们主张运用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
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可大致归纳出以下 4 个
语言的形式和功能, 深入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 层次:
机制。这一阵营中还包括 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
笔者认为, 上述 3 个来源构成了狭义的认知语 和小写的 cognit ive linguist ics ( 相当于广义的认知语
言学的主要内容, 而广义 的认知语言学还可包括: 言学) 。( 2002: 5- 8)
Jackendoff 对认知语 义学的 论述, ¼Wierzbicka 的语
从语言学常规的研究层面来看, 认知语言学还
猛发展、至本世纪已渐成 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荣的一派大好景象, 并逐步走向深入。各高校和研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 ICLA) 于 1989 年春天在德 究机构纷纷立项, 研究格局呈现系统化、多元化的 国的 Duisburg 成立, ¹定期发行期刊, 出版丛书, 到 趋势, 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 从理性探索走向 目前已召开了 8 次国际性研讨会, 明年将在韩国汉 语言教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从单语分析走向汉外 城召开第九届大会。德国 Mouton de Gruyter 出版社 对比, 从理论基础 ( 哲学基础、心理基础、生理基
收稿日期: 2003- 12- 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02EYY001) 作者简介: 王 寅 ( 1950- ) , 男, 江苏盐城人,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 义 学、英汉语对比。
#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年

让语言学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袁毓林教授访谈录

让语言学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袁毓林教授访谈录

设 》 等 国 家 级 和 省 部 级 项 目 数 十 项 。 主 要研 究 理 论为 语 言 学 和 汉 语语 言 学 , 特别 是 句
法学 、 语 义 学 、 语用 学 、 计 算 语 言 学 和 中 文信 息 处 理 。 在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 《 中 国 语 文 》
等刊 物 发 表论 文 百 余 篇 , 出 版著作 《 现 代 汉语 祈 使 句研 宄 》 《 语 言 的 认 知 研 宄和 计算 分
灯 中 学 当 了 四 年 的 老师 , 请 问 是 什 么 让 您 决定 继续 考研 并 且走 上 研 究 之 路 ? 我 还
了 解 到 , 您 的 硕 士 生 导 师 是王 维 贤 先生 , 博士 生导 师 是 朱德 熙 先生 , 您 觉得 两位
他 人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探 索 实 践 , 介 绍 了 基 于 认 知 科 学 的 语 言 研 究 。 而 后 袁 教 授 通 过 个人
经历


带着
问题
去阅


思考是 解决
实际

题 、
拓宽

术视野


效途 径

他认


语 言 研 究 有 必 要 结 合 经 验 主 义 人 文 关 怀 与 理 性 主 义 科 学 精 神 , 从 而 更 加 透 彻 地 理 解 人
的 心 理学 与 语 言 科 学专业 学 习 。 从 2 0 1 6 年 暑 假 开 始 , 我 在做 一个 世界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的 系 列 访 谈项 目 , 但是 由 于 时 间 关系 , 这 次 只 能 做 一 次 书 面 采访 了 。 这 次采 访

汉语词类划分新解

汉语词类划分新解

汉语词类划分新解张瑞【摘要】关于汉语实词类划分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直到现在仍尚未有所定论。

笔者经过研究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经过思考略有所得,将每一个汉语实词类一分为二,分为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汉语;词类;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作者】张瑞【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目前,汉语学界对于词类问题所面临的两个困境,其一为词类确定中的二难选择,即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其二为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扩展规约”,满足“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

本文在几位语言学家研究成果的启发下,试图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三家之言加以讨论,期盼提出一种更加能令人接受的词类划分模式。

为了摆脱第一个困境,沈家煊先生在克罗夫特的启发下,从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关联标记模式(correlated markerness)。

词类名词形容词动词句法成分主宾语定语谓语在这个标记模式里,{名词,主宾语},{形容词,定语},{动词,谓语}是三个“无标记”组配,而其他组配,如{名词,谓语},{动词,主宾语},{形容词,谓语}等是不同程度的“有标记”组配。

而这其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是既对应又不对应的关系。

因而沈先生认为这是将词类与句法成分二者挂钩的最佳模式。

的确,关联标记模式有效地将词类与句法成分既区分开又联系起来,使所谓的两套名目的存在更加具有合理性。

袁毓林先生的研究则是运用分布分析法的规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很好的摆脱了第一个困境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类的束缚。

不仅如此,袁、沈两位前辈的理论观点在汉语词类归类方面有所对应。

袁文中通过“水果”类归类的例子指出了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相似性越大的,在这一类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也就成了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相似性较少,它的典型性就差,即成为这一类的非典型成员。

现代汉语教案(一)

现代汉语教案(一)

现代汉语教案(⼀)现代汉语教案(⼀)语法部分绪论⼀、语法按⼀般理解,语法是词、词组、句⼦,甚⾄句组的组织规则、结构规则。

以句⼦⽽论:我把他请来了。

⼩⽼虎把⼤驴⼦吃掉了。

梁⽣宝把稻种买来了。

……NP1+把+NP2+VP这是⼀种习惯。

对⼀般⼈来说是习焉不察的,是⼤家都遵守的。

当然,这是简单叙述,进⼀步考察,还有很多内容。

语法的两重含义:规则、学说。

规则是⼀套,学说可以不同(研究⽅法不同、观察⾓度不同、语料选择不同等等,导致不同的看法)。

但检验的最终依据是事实。

有⼈把“语法”理解得很宽。

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与语⾔学词典》关于语法是这样说的:“某些当代的语⾔学家把语法看作包容⼀切的语⾔分析理论,如转换⽣成语法、系统语法、法位学、层次语法就是这样。

”(汉译本第149页)语法有共时语法、历时语法之分。

共时语法是指⼀个时期断代的规则。

历时语法是语法要素的历史发展。

语法有学校语法和专家语法之分。

学校语法⼜称教学语法(专为教学⽬的⽽制定的语法常常叫作学校语法)。

专家语法⼜称科学语法(研究⼀般语⾔或特定语⾔的语法叫科学语法)。

语法有规范语法和描写语法之分。

“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它试图提供普遍有效的规则,表明某种语⾔必须这样说,这样写”。

“今天⼤多数语⾔学家赞成语法应该是描写性的,即语法应该把实际的惯⽤法记录下来,系统地阐述⽣成句⼦和理解句⼦的规则,这样,语法就成为能使学习者⽆论对本族语还是对外语的运⽤臻于完善的有价值的⼯具。

”(赵元任《中国话的⽂法》)语法⼜分词法、句法两部分。

词法研究词的构造和分类(外语⾥加上“形态”)。

句法研究组词成句的规则,包括词组结构规则,句⼦构造规则。

⼆、语法的性质1.抽象性(或称概括性)语法规则是从⽆数词、句⼦⾥概括出来的。

学习语法也要有抽象能⼒。

⽐如:教科书、练习本:词性相同想问题、来客⼈:词组结构相同这种书不看、不看这种书:词组结构不同2.稳固性语法规则也在缓慢变化。

第十届全国语言学暑期班(CLSI10,复旦大学,201207160805)讲师简介(全)

第十届全国语言学暑期班(CLSI10,复旦大学,201207160805)讲师简介(全)

2012年7月16日1. 刘丹青(19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8年生于江苏无锡。

本科、研究生阶段先后在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求学。

200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任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主要专著有:《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与徐烈炯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

他在翻译伯纳德·科姆里和诺伐尔·史密斯的原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原著作了十倍篇幅的扩充、增补,编成的中文版《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添补了国内编写语法调查研究手册方面的空白,对推动语法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刘丹青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汉语语法学、方言学、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语言类型比较,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研究。

九十年代以来,他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结合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类型学语法探讨引人瞩目。

本届暑期班刘丹青老师给大家讲授的课程名称是“语料库藏类型学”。

2.蔡维天(1964—),台湾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蔡教授1994年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台湾任教于清华大学。

历任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学系主任、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南山大学客座教授。

蔡教授的学术专长领域包括语法理论、句法─语义界面研究、汉语句法、南岛语句法等。

1999年在美国出版专著《A-杠依存理论的简化》(On Economizing the Theory of A-Bar Dependencies,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2000年至今先后获得包括台湾“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在内的多项学术研究奖。

第八讲 认知语言学

第八讲 认知语言学

4.句法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 “认知语言学”不仅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在语言内部,句法也不构成一个独立模块。举两个 例子来说明。沈家煊《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说明, 在极性词语(如下面例子中的“一”、“最难的” 等)表达周遍意义时,由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或由否 定句变为肯定句(称为“正负颠倒”)后会出现三 种异常:(1)句法不合格(标为 *),(2)语义 上失去周遍义(标为 ?),(3)语用上不合适(标 为 #)。
就角色充当近宾语还是远宾语而言,非凸显角色可 以充当远宾语,凸显角色不一定可以充当远宾语, 例如英语(1)。认知上的理据是近的事物比远的 事物显著。 rob 句
语义角色 [施事 施事 夺事 受事] 句法成分 [主语 近宾语 远宾语]
steal 句
语义角色 [施事 夺事 受事] 施事 受事 句法成分 [主语 近宾语 远宾语]
“意象 意象”(image)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极其重 意象 要的概念,它是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景由于“识 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 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 的心理印象。举例来说: 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 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小莉,但由于说 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显的部分不同,就形成两 个不同的“意象”,可以图示如下:
坚持“认知语言学”基本假设的人特别反对“身心 分离”说,说这一假设将人降格为计算机这样的机 器,没有切身的体验,没有想象力,思维和推理只 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些受批评的人反过 来批评“语言能力依附说”,说这一假设将人降格 为动物,看不到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一般认 知能力是动物也具备的。但是在我们看来,两相比 较,将人看作由动物进化而来总比将人降格为无生 命的机器较为合理。

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

文献综述课程:语言学统计方法研究方向:语言学学号: *********名:***目录1.0引言 (2)2.认知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2)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 (2)2.2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2)3.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3)3.1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 (4)3.2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4)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4)认知语法的文献综述1. 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代表语言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21世纪语言学界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认知语法指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所有关于语法研究的理论,包括Ronald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eonard Talmy“概念组织系统模型”、Charles J.Fillmore和Adele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理论,统称为“语法研究的认知途径”。

[1]狭义的认知语法就是专指Langacker所创立的语法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知语法”。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Langacker的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也最大。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

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特点这一角度来考察语法结构,其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

其更注重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并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

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2.认知语法在国外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常指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田宇贺【摘要】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功能的特殊性、高度的封闭性等特性使其在词类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学界以往对指示代词的分类有得有失.借鉴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指示代词进行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挖掘不同类型指示代词的差异,对进一步认识指示代词的功能是一种新的尝试.【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4)002【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原型范畴理论;分类【作者】田宇贺【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指示代词是表达指示的一种重要手段,除了表达指示之外,指示代词还有其他用法,可以说指示代词的用法是相当复杂和相当灵活的,在词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汉语指示代词在汉语语法学中历来受到重视,关于指示代词的认识也存在分歧。

对汉语指示代词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马氏文通》。

此前虽然也有零星的研究散见于各种文献中,但属于研究的萌芽,而并非系统的研究。

学术界对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代词是否是独立的词类指示代词的立类问题也就是代词的立类问题。

当前的现代汉语语法书包括几部《现代汉语》统编教材在讨论词类时都单独设立代词一类。

这种做法始自《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以“代替作用”为特征,把代词独立成类,称为“代字”,并分为指名、接读、询问、指示四类。

其后的语法著作如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暂拟教学语法系统”、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都接受了代词单独立类的做法。

但是,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对代词能否单独立类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曾聪明(1958)、张彦昌(1958)、林文金(1958)、林祥楣(1983)等认为代词应该独立成类;陈承泽(1957)、陈乃凡(1955)、黎锦熙、刘世儒(1960)、张静(1987)、高更生(1990)否认代词立类。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精简版)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大学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Bloomfield《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2.实验语音学(phonetics)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P.B.邓斯 E.N.平森著剑芬任宏谟译《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大学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大学耿振声《音韵通讲》,教育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教育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教育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辞书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军,《韵镜校笺》,大学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 1985年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大学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大学(工具书)中古:荣,《切韵音系》,科学(最好读1956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最好将邵、两家对比阅读)渭毅,《中古音论》,大学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师学院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文史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大学5、汉语史(下)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太辰田夫(著)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大学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大学——《古汉语词汇纲要》,大学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大学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导读参考书目: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辞书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荣,《切韵音系》,科学(最好读1956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7、现代汉语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先生认知语言学课程

袁毓林先生认知语言学课程

袁毓林先生的认知语言学课程(2009-08-30 11:40:52)标签:分类: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任选课学分:2;周学时:2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论文或报告任课教师:袁毓林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课题。

内容包括:(1)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影响、(2)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和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3)乔姆斯基的心智哲学和句法自主论、(4)语言象征现实和句法的临摹性、(5)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6)原型理论和语法范畴、(7)隐喻、意象图式和语义的演变与词语的选择限制、(8)语法结构的认知分析、(9)认知加工难度和语序排列原则、(10)语义的扩散性激活和缺省推理机制、(11)语法结构和相关的标记模式、(12)汉语方位表达和理解的认知研究、(13)汉字的认知研究和实验分析、(14)从认知研究到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第1期。

戴浩一(1989)《以认知为基础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

方经民(1999)《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第1期。

郭承铭(1993)《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第1期。

郭锐(1997)《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提交第30节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论文,将刊《中国语言学论丛》第四辑。

姬东鸿、黄昌宁(1996)《汉语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Communications of COLIPS (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Vol. 6, No 1, Jun 1996, pp.25-33)。

袁毓林论元结构

袁毓林论元结构

袁毓林论元结构
袁毓林是一位中国语言学家,他的论文中提到了许多与语言结构相关的话题,其中包括论述语言的“元结构”。

袁毓林认为,语言的元结构是指语言中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语言单位,因为它们是语言中其他单元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结构可以是语言的声音、词语、句子或者其他形式的单位。

袁毓林认为,词汇(即单词)是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形式,因为是它们构成了句子的基本部分。

此外,袁毓林也提到了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元结构,认为这些方面都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袁毓林的论述强调了语言中元结构的重要性,指出这些结构对于理解和使用语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现代汉语区别词实例辨析

现代汉语区别词实例辨析

现代汉语区别词实例辨析区别词在其名称基本确定之后,它的立类标准和语法功能也逐渐得到明确。

但笔者发现,部分词语在实际的归类中仍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选取部分实例,简要分析区别词与名词、区别词与动词以及区别词与形容词之间的界限,以此探讨区别词的部分句法功能。

标签:区别词句法功能兼类一、引言长期以来,学界对区别词的研究成果颇多。

吕叔湘、饶长溶(1981)首先指出现代汉语中如“小型从现行”等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譬如“小型”这类词不能充当一般性的主语和宾语、不能作谓语等等。

他们继而提出解决这些词归类的两个方法:或者另立一个词类,叫它们“属性词S或者把它们归为形容词,称之为“非谓形容词髭而朱徳熙对“非谓形容词”这个名称并不认同,他提出将这类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出现的黏着词称为“区别词J其后乂再一次明确指岀这类词在语法功能上与其他词类的不同(朱徳熙1985: 20)o可以看到,前人对这类词的研究,不仅在命名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这些词的归类问题上也有较大的分歧。

张素玲(2006)梳理了四种关于这些词归类上的意见,这四种意见总得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归类到谓词中和归类到区别词中。

上文提到吕叔湘、饶长溶把这些词称为“非谓形容词匕而形容词乂归属于谓词,因此吕、饶两人的观点是将这类词归为谓词。

另一个归类方法,即把这些词归为区别词,可分三种:或把区别词归入体词,或把区别词归入加词,或把区别词归入饰词。

山于“小型” 这类词一般不能作主语、谓语,因此把它们划归到谓词或体词并不恰当。

张素玲(2006)在此基础上认可齐沪扬(1998)对这类词的定位,即将这些词称为“区别词”,同时将区别词归入加词,对此笔者也持同样的观点。

二、关于区别词的词类归属和语法性质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学界有很多争议。

尤其是具体到一些词的时候,往往会碰到许多实际困难。

袁毓林(2010: 5-8)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实际状况:“既不是没有词类可言,但乂无法根据分布来干净利索地把所有的词划分到有限的十儿类或儿十类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毓林先生的认知语言学课程(2009-08-30 11:40:52)标签:分类: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任选课学分:2;周学时:2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论文或报告任课教师:袁毓林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课题。

内容包括:(1)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影响、(2)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和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3)乔姆斯基的心智哲学和句法自主论、(4)语言象征现实和句法的临摹性、(5)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6)原型理论和语法范畴、(7)隐喻、意象图式和语义的演变与词语的选择限制、(8)语法结构的认知分析、(9)认知加工难度和语序排列原则、(10)语义的扩散性激活和缺省推理机制、(11)语法结构和相关的标记模式、(12)汉语方位表达和理解的认知研究、(13)汉字的认知研究和实验分析、(14)从认知研究到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第1期。

戴浩一(1989)《以认知为基础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

方经民(1999)《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第1期。

郭承铭(1993)《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第1期。

郭锐(1997)《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提交第30节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论文,将刊《中国语言学论丛》第四辑。

姬东鸿、黄昌宁(1996)《汉语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Communications of COLIPS (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Vol. 6, No 1, Jun 1996, pp.25-33)。

廖秋忠(1992)《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第2期。

收入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林书武(1995)《〈隐喻与象似性〉简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

林书武(1997)《国外隐喻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宁生(1994)《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第2期。

彭聃龄主编(1997)《汉语认知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7a)《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7b)《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1999)《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沈家煊(2000)《“认知语法”的概括性》,《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王冬梅(2000)《“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徐烈炯(1993)《Chomsky的心智主义语言观》,《国外语言学》第1期。

袁毓林(1994a)《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袁毓林(1994b)《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1996a)《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第2期。

袁毓林(1996b)《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全文见罗振声袁毓林(1996)主编《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1999)《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含》,《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提交第6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1996·北京)。

袁毓林(2001)《多项副词共现时的语序规律及其认知解释》,提交首届新世纪现代汉语语际学术研讨会(2001·香港),刊《语言学论丛》第26辑。

袁毓林(2002)《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递交第11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2002·名古屋)。

《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袁毓林(2004)《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2005a)《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2005b)《现代汉语虚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将刊《汉语学报》第4期。

袁毓林(2006)《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曾志朗、洪兰、Linda Carro (1978)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Vol.6, No.2. 《从信息处理看汉字阅读》,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1期。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Albertazzi, L. (ed.) (2000) Meaning and Cogni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Anderson, R. John (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认知心理学》,杨清、张述祖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Barcelona, Antonio (ed.) (2000)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Best, B. John (1998) Cognitive Psychology, 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Blank, Andreas and Peter Koch (eds.) 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Contini-Morava, Ellen, Pobert S. Kirsner, and Betsy Rodriguez-Bachiller (eds.) (2004)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Linguistic Analysi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Studies in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Linguistics 51.Coulson, Seana. in press. Semantic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roft, William (1991) 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 The Cognitiv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roft, W. and Cruse, D. A.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uyckens, Hubert, Rene Dirven, and R. Taylor (eds.) (2003)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exical Semantics.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23.Cuyckens, Hubert and Dirk Geeraert. to appear.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Fauconnier, Gilles (1994) Mental Spa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1985) Cambridge: MIT Press.]Fauconnier, Gilles (1997)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auconnier, Gilles and Eve Sweetser (eds.) (1996) Space, World and Gramma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Fauconnier, Gilles and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Vol 22 (2), pp. 133-187.Fauconnier, Gilles and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Fischer, K. (2000)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 to Lexical Pragma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Fodor, D. Janet (1995) “Comprehending Sentence Structure”, in Lira R. Gleitman and Mark Liberman(1995) 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Vol. I: Language, p. 209-46. The MIT Press. Gattis, M. in press. Spatial Schemas in Abstract Though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Gentner, Dedre (1983)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 7: 155-170.Goldberg, A. (ed.) (1996)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Stanford. Goossens, L. et al. (ed.) (1995) By Words of Mouth: Metaphor, Metonymy 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Halle, Morri s (1973) A Window into Man’s Mind, in Eric P. Hamp (1973) (ed.) Themes in Linguistics: The 1970s. Mouton. 《洞察人类心智的窗口》,曹今予译,沈家煊等校,《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