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林先生认知语言学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毓林先生的认知语言学课程

(2009-08-30 11:40:52)

标签:分类: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

任选课学分:2;周学时:2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论文或报告

任课教师:袁毓林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课题。内容包括:(1)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影响、(2)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和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3)乔姆斯基的心智哲学和句法自主论、(4)语言象征现实和句法的临摹性、(5)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6)原型理论和语法范畴、(7)隐喻、意象图式和语义的演变与词语的选择限制、(8)语法结构的认知分析、(9)认知加工难度和语序排列原则、(10)语义的扩散性激活和缺省推理机制、(11)语法结构和相关的标记模式、(12)汉语方位表达和理解的认知研究、(13)汉字的认知研究和实验分析、(14)从认知研究到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

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第1期。

戴浩一(1989)《以认知为基础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

方经民(1999)《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第1期。郭承铭(1993)《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第1期。

郭锐(1997)《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提交第30节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论文,将刊《中国语言学论丛》第四辑。

姬东鸿、黄昌宁(1996)《汉语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Communications of COLIPS (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Vol. 6, No 1, Jun 1996, pp.25-33)。

廖秋忠(1992)《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第2期。

收入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林书武(1995)《〈隐喻与象似性〉简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

林书武(1997)《国外隐喻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宁生(1994)《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

第2期。

彭聃龄主编(1997)《汉语认知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7a)《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7b)《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1999)《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沈家煊(2000)《“认知语法”的概括性》,《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王冬梅(2000)《“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徐烈炯(1993)《Chomsky的心智主义语言观》,《国外语言学》第1期。

袁毓林(1994a)《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袁毓林(1994b)《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1996a)《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第2期。

袁毓林(1996b)《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全文见罗振声袁毓林(1996)主编《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1999)《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含》,《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提交第6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1996·北京)。

袁毓林(2001)《多项副词共现时的语序规律及其认知解释》,提交首届新世纪现代汉语语际学术研讨会(2001·香港),刊《语言学论丛》第26辑。

袁毓林(2002)《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递交第11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2002·名古屋)。《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袁毓林(2004)《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2005a)《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2005b)《现代汉语虚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将刊《汉语学报》第4期。袁毓林(2006)《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曾志朗、洪兰、Linda Carro (1978)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Vol.6, No.2. 《从信息处理看汉字阅读》,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1期。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Albertazzi, L. (ed.) (2000) Meaning and Cogni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Anderson, R. John (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认知心理学》,杨清、张述祖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Barcelona, Antonio (ed.) (2000)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Best, B. John (1998) Cognitive Psychology, 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Blank, Andreas and Peter Koch (eds.) 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