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概括起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食补食疗。如素体肝阳上亢之人可常食菊花,玄参,天麻,夏枯草等;素体阴虚之人,可常食生地、杞子、麦冬、沙参等;素体精血亏虚之人,可常食熟地、当归、仙灵脾、杞子等;素体痰盛之人,可常食白术、生姜、陈皮、云苓等。
1.3 适度运动
孙思邈曰:“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但若劳欲过度,则反而耗伤阴液,引发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注意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才符合养生之道。
2 高血压病的“既病防变”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的最主要危害不在高血压本身,而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心血管疾病),水肿喘证(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
)等。因此,高血压病患在确诊高血压病后,应该及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可致命的并发症。
2.1 防中风
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中风。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上文将高血压病主要分三型: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而高血压病演进为中风也由此经历不同的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去应对。如肝阳上亢未得到及时治疗,病久则肝阳暴动上扰,血气并走于上而发中风;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可能肝阳偏亢,阴虚风动,血气上逆而发中风。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日:“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此,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病患应尽以滋养肾阴,平肝潜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等,使肾水得滋,肝木得荣,肝阳可抑,无使生风。若属痰浊中阻之病失治,则日久痰郁化热,风痰热相挟袭扰经络而发中风。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论中风》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因此,该型高血压病人应尽早以健脾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等,使脾气健运,水湿得除,痰无所生。
2.2 防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范畴,也是高血压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胸痹当从调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开始,防治本病必须避免情绪的激烈波动,保持心情平静愉快。《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曰:“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寒冷,居处寒温适宜。另外,过食膏粱厚味易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之病,故饮食宜清淡。
从分型论治而言,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其病理之根本为肾阴亏虚,此型病人若日久失治,则肾阴不能滋养五脏之阴,使心脉不得濡养,而发为胸痹,因此,此类病人尽早投以滋养肾阴之剂,如六味地黄丸,使肾水得养,心得以滋,从而避免胸痹的发生。高血压病属痰浊中阻型者,可因痰阻脉络,胸阳不振而发胸痹,此型病人若早用化痰祛湿之方如二陈汤等祛除痰湿,使心脉无阻,气血通
畅,
也可预防胸痹之病。
此外,所谓“久病必瘀”,高血压病日久,无论有否有血瘀之象,皆可适当投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常保气血通畅,有效预防中风,胸痹之病。
2.3 防水肿喘证
高血压病久不愈,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失于温化,水饮内停则出现水肿、尿少,肾不纳气则气喘难平,动则尤甚,此乃水肿喘证。所以高血压病久属阴阳两虚者,应早予育阴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起到阴中求阳,益火之源,少火生气之功,使命门之火不衰,水湿得以温化而无肿,肾气充足,纳气归元而不喘。
3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
高血压病若迁延日久,则可发展为中风、胸痹、水肿喘证,此时,随着患者体质的恶化,其主要病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病情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后,病人的体质,阴阳虚实,脏腑功能跟发病前已大不相同,此时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一为气虚、二为肾虚。[3]
大病之后气多亏虚,气虚血瘀,阻闭经络,易引发中风、胸痹之病。肾阴亏虚本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之一,久病之后,肾阴更亏,风阳随时妄动,亦可导致中风;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又易引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随时可能导致水肿喘证。所以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必须抓住调气血,补肾虚两大要点。
3.1 调气血
中风、胸痹病人恢复期要预防再发,首先要调气血。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络瘀者,以补气活血为法,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使气旺则血行,佐以桃、红、归、芎化瘀通络,无使中风再发。[4]
3.2 补肾虚
胸痹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心肾为法,多用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防胸痹再发;中风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肝肾为法,多用左归丸、地黄饮子之类,防中风再发;肾阳虚者,以温养心肾为法,用参附汤、右归饮、肾气丸之类防胸痹、水肿喘证再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