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也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为35摄氏度以下)。
体温过低可能会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症状:
1. 寒战和颤抖,当体温过低时,身体会试图通过肌肉运动来产生热量,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寒战和颤抖的症状。
2. 皮肤变冷,手脚发凉,皮肤呈现出发紫或苍白的颜色。
3. 心率减慢,体温过低会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4. 意识模糊,严重的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处理方法:
1. 将患者移至温暖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应立即将其移至室内或遮风挡雨的地方,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 提供热饮食物,给患者提供热饮和高热量食物,帮助其产生
热量来提高体温。
3. 保持活动,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摆动手臂和腿部,以
促进血液循环和热量产生。
4. 使用热水袋,将热水袋或热毛巾放在患者的胸部、腋窝和腹
部等部位,帮助其恢复体温。
5.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患者体温持续过低或出现严重症状,应
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总结:
体温过低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了解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体温过低的情况
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幼儿更应该加强保
暖工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体温过低的相关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警惕!长期体温低的七大危害
警惕!长期体温低的七⼤危害数九寒天,⽓温骤降,⼈体的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分泌机能失调,导致⽼年⼈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从⽪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定的⽔平。
加上对温度变化的不敏感,甚⾄没有反应,体内的热量就不断散失。
我们知道,正常⼈的体温是36.5℃~37℃,如果你的体温⾼出37℃或低于36.5℃,那么⾝体就会向我们发出疾病警告。
那么体温⾼低与⼈体的健康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恒定的体温是维持⼈体正常⽣理功能的基础,即使体温发⽣细⼩的变化,都会引发⼀系列的健康问题。
⽽且,体温⾥蕴藏着很多奥秘,就连⼈体中活跃的疾病细胞,都有⾃⼰青睐的温度。
医学研究表明,体温每升⾼1℃,⼈体免疫⼒就会提⾼5-6倍;相反,体温降低1℃,免疫⼒就会下降30%。
36.8±0.34℃(即36.46—37.14℃)是⼈类正常体温的标准值。
但⼤部分现代⼈由于压⼒过⼤和饮⾷不当等原因,正常体温都在35℃—36℃,⽽这种“低体温状态”正是⾼⾎压、⾼脂⾎症、糖尿病、肥胖、更年期障碍、抑郁症、⼼肌梗死、癌症等疑难杂症⾼发的重要原因。
“体寒”,以中医看,⼤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
寒体质的⼈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
体寒的⼈往往⽐较怕冷,⼿⾜冰凉。
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腹泻以外还会⼩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逆产⽣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寒⽓的来源有很多,总体可以分为内寒和外寒。
寒的本质是⽓机静⽌,内寒就是因体弱造成⽓机⽆⼒运动,⼀般伴有虚证表现,如⽓短乏⼒,⾯⾊⽩等;外寒是由于外界寒⽓侵犯到机体,使机体内部的⽓机受阻,运⾏缓慢。
中医指出,⼈的健康离不开两⼤元素,充⾜的⽓⾎和畅通的经络。
⽽中医学上讲的“⽓”,由“先天之精⽓”“⽔⾕之精华”,以及吸⼊的⾃然界的“清⽓”组成。
具有推动⾎液、津液的⽣成和运⾏,以及维持脏腑组织的各种⽣理活动的作⽤,与温度的功能有异曲同⼯之妙。
中医养⽣讲究,阳⽓充⾜,肾⽓饱满。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文章目录*一、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1.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2. 体温低的危害3. 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二、体温低怎么办*三、体温低应该吃什么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1、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激素分泌失调,激素分泌失调会引起血管收缩和扩张出现异常,血液循环功能的下降,当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体温调节的时候,身体就开始发冷,其实这也被看作是气血不和的表现。
缺铁,铁元素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材料,而血红蛋白又担负着运送体内氧份的任务,特别是女性朋友,因为月经会导致铁的流失,比较容易引起体温下降,严重的还将引起缺铁性贫血。
身体的免疫力不足,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健康的朋友身体各项功能运转正常,都需要充足的免疫力,免疫力异常的话,身体状态就会低下。
所以免疫力不足的人,体温会偏低一点,并且特别容易生病。
2、体温低的危害体温低于36℃时,身体就会颤抖以产生热能,且伴随黑眼圈,鼻头、面色、手掌发红,嘴唇发紫等症状。
现代女性中,由于压力增加、不爱锻炼、睡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畏寒症患者增多。
体温下降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白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免疫力降低,哮喘、肺炎、风湿病等疾病自然会找上门来。
低于35℃:对老人最致命。
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走路困难,当老年人的体温低于35℃超过24小时,容易出现心跳骤停。
体温降至28℃时会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降至25℃时,患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降至20℃时,心脏将停止跳动。
3、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6℃~37℃:免疫力最强。
石原结实认为,正常的体温意味着基础代谢率正常,血液中充满新鲜氧气和养分,能提升白细胞的功能,有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入侵,增强免疫力。
有资料显示,体温下降1℃,基础代谢下降12%左右,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
一天中,体温最低的凌晨时段,往往也是死亡高峰期,哮喘、失眠、抑郁症患者的早醒,也容易发生在这个时段。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ppt课件
一、低体温的定义 二、术中低体温形成的原因 三、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四、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大家好
1
一、低体温的定义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 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大家好
7
四、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4、温盐水冲洗 术中冲洗液加温至体温水平,以保持病人体温的恒定。
5、采用保暖物品 (1)保暖棉被服:不实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
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绝,尽量避免弄湿被服,保持手术 床的干燥。 (2)热水袋:袋内加热水1/3~1/2满,温度50摄氏度以内,并以多 层包裹,至于病人的四肢及输液处,使热不直接接触肢体。
大家好
9
谢谢大家好10 Nhomakorabea结束
大家好
11
大家好
6
四、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1、加强对病人的体温检测 采用合理安全的体温监测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加强对
病人皮肤温度、面色的观察。 2、控制室温
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 ℃~24 ℃,湿度为40%~60% 3、输入加热的体液
液体加热后输入不仅能有效的减轻低体温,从某种意义上有一 定的升温作用,是复温常用的方法。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 至36摄氏度左右,血液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引起血细胞破 坏。
5、自身因素 强烈的情绪反应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体温发生变化
大家好
4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 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 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 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低体温定义与分级
低体温定义与分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低体温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通常在环境温度过低或者身体无法有效保持体温的情况下出现。
低体温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还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对低体温的定义、危害和分级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提高人们对低体温的认识,并探讨预防和治疗低体温的措施,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主题内容。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低体温的定义、危害以及分级,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低体温的定义、低体温的危害以及低体温的分级,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低体温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预防低体温的措施,并展望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低体温的定义、危害和分级,同时为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低体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意见。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低体温进行定义和分级,并分析低体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同时,探讨预防低体温的措施,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对低体温问题的全面了解,引起对低体温健康问题的重视,并帮助读者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低体温造成的健康隐患。
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低体温的定义低体温通常是指体温低于正常体温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正常体温范围为36.5摄氏度至37.5摄氏度。
低体温可以分为轻度低体温(32-35摄氏度)、中度低体温(28-32摄氏度)和重度低体温(低于28摄氏度)。
低体温多由寒冷环境、过度疲劳、饥饿、体力消耗过度、服用某些药物等引起。
低体温在医学上也被称为低温症,当体温过低时,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会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低体温的确切定义和临床意义因年龄、健康状况和环境条件而异,但无论如何,低体温对人体健康都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异常状态。
体温过低的科普知识课件
了解冷冻伤害
什么是体温过低? -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能
会出现寒战、疲劳和失去意识 等症状。
了解冷冻伤害
什么是冷冻伤害? - 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下,会引起皮肤
、组织和身体器官的损伤。
了解冷冻伤害
冷冻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低温的 强度和暴露时间的长短。
冷冻伤害的预 防
冷冻伤害的预防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 穿戴保暖服装和配件,尽量避免裸露皮 肤。
预防冻伤需要注意保暖措施和避免长时 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总结
如果出现冷冻伤害的症状,应 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体温过低的科 普知识课件
目录 介绍 了解冷冻伤害 冷冻伤害的预防 冷冻伤害的处理 间暴露在低 温环境下导致身体组织损伤的现象 。 高龄和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 人群更容易受到冷冻伤害。
介绍
掌握一些体温过低的科普知识可以帮助 我们有效预防冷冻伤害的发生。
了解冷冻伤害
冷冻伤害的预防
增加热量摄取,多喝热汤和热 饮。 注意保持室内温暖,避免过度 使用冷气设备。
冷冻伤害的处 理
冷冻伤害的处理
发觉冷冻伤害时应立即停止暴露,并进 入温暖的环境。 温暖受损部位,可以用温暖的水或温暖 的物体敷在受损处。
冷冻伤害的处理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
总结
总结
了解冷冻伤害的基本知识是预防冻伤的 第一步。
温度低人体会怎么样的感觉
温度低人体会怎么样的感觉当温度下降时,我们的身体会产生许多反应。
温度低会影响我们的新陈代谢,而且会导致我们感觉到不适和疼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温度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皮肤感觉当温度低时,我们的皮肤会变得更加敏感。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试图保持温暖。
血管会收缩,减少热流失。
但是,这也会导致皮肤感觉更加刺激和敏感。
当我们接触冷表面时,我们会感到刺痛、麻木和刺激。
身体反应当我们的身体暴露在低温下时,我们的身体会做出一些反应。
这些反应是我们的身体保护自己的方式。
例如,我们的肌肉会收缩,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压缩。
这可以帮助我们防止失去过多的热量。
我们的身体还会开始瑟瑟发抖,这是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
这些反应可以让我们保持足够暖和,但也会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新陈代谢温度越低,我们的新陈代谢就会变得越慢。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试图节省能量来保持温暖。
当我们的新陈代谢变慢时,我们的身体会开始存储脂肪和糖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冬天容易增胖的原因。
总体感觉当温度低时,我们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我们的身体变得僵硬,我们的皮肤感觉刺痛和刺激。
我们会感到疲惫和无力。
而且,当我们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我们也会感到非常沮丧和易怒。
这些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试图适应寒冷的环境,但是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结论在寒冷的气温下,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我们的新陈代谢变慢,我们会感到不适和疼痛。
我们的身体会做出反应试图保持温暖。
但是,这些反应也会导致我们感到不舒服和疲惫。
因此,在冬季,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做好防寒措施,以保持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体温偏低是什么原因
体温偏低是什么原因
一、体温偏低是什么原因1. 寒冷的环境引起体温偏低2. 疾病会引起体温偏低 3. 中医阐述体温偏低原因二、体温偏低的预防保健三、身体的正常体温
体温偏低是什么原因
1、寒冷的环境引起体温偏低低体温被定义为低于35摄氏度。
体温低会降低包括大脑和心脏在内的主要身体器官功能。
由寒冷环境造成的低体温者可能会因为脑功能下降引起的昏昏沉沉而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庇护所。
其它体温低于正常水平的症状还包括颤抖,说话速度减缓或含糊不清,协调性降低,动作缓慢,血压低和脉搏弱等。
老年人更容易受体温低的影响,在15度室内温度下就有可能死亡。
此外,健康机构还指出,使用酒精和其它致醉物质会增加低体温风险。
2、疾病会引起体温偏低脓毒疾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身体对血液感染的炎症反应。
抵御感染的细胞因子会诱发大量炎症。
这就会扩张全身血管并在器官内的小血管形成血栓,导致血压降低和器官受损。
脓毒疾患者的体温可以过低或过高。
其它症状还包括白血细胞数量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降低和血液出现细菌等。
与脓毒疾有关的低体温是一个不良结果。
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死于脓毒疾。
这种疾病经常由住院感染引起,早期诊断和治疗很重要。
3、中医阐述体温偏低原因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阳气足则人体各项功能状态饱满,阳气虚则功能状态低下。
阳气不足的人体温会偏低一点,一般在35.5~36℃之间。
阳气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也就是常说的天人相应,比如冬天就要讲究潜藏阳气,否则来年容易生病。
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
低体温的处理方法
低体温的处理方法
低体温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指腋下体温低于35.5
摄氏度。
低体温可能是由于环境寒冷、疾病、药物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低体温可能导致人体机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正确处
理低体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低体温的处理方法,以帮助大家更
好地了解和处理低体温的情况。
首先,当发现有人出现低体温的症状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温
暖的环境中,避免进一步受冷。
可以使用毯子、热水袋等方式给患
者保暖,尤其是对腋下、颈部、腹部等部位进行加热,帮助提高体温。
其次,可以给患者饮用温热的饮品,如温水、姜茶等,帮助提
高体温。
同时,可以给患者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热汤、
热粥等,增加体内热量,帮助提高体温。
另外,对于严重低体温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医生可能会采取热敷、静脉注射等方式帮助患者提高体温,并对患
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以防止低体温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此外,预防低体温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们应该注意保暖,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病弱者等易受低体温影响的人群,更应该加强保暖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总之,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正确处理低体温至关重要。
当发现有人出现低体温的症状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给予保暖、饮食等措施帮助提高体温,并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此外,预防低体温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低体温的认识,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重视老人低温症
科学与生活·健康生活·新农村2023.11众所周知,上了年纪的人比较怕冷,但有的老人在体温降低时自己却一无所知,这就比较危险,时间一长,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1.老人低体温的原因严格来说,低体温指体温低于35℃,体内温度调节已经不能维持正常而言。
除了室内外温度过低、老人卧床不动或少动会导致低体温外,各种严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脑血管意外、肺炎、肺栓塞、心肌梗塞、精神紊乱等,以及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酚噻嗪类镇静剂、抗抑郁药物等均可引起低体温。
另外,饮酒后血液流至体表,虽然皮肤感到温暖,但热量迅速散发,也会使体温下降。
2.老人低体温的症状表现(1)外部症状皮肤很冷,即使在有衣服保温的腋窝、腹壁,也像冰冷的石头一样,摸不到丝毫的热气;面容浮肿、苍白,说话迟缓,思考能力减退;当体温低于32℃出现意识模糊与嗜睡,体温再低时,多数丧失知觉。
(2)人体各系统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射迟钝,肌肉强直,有时由于肌肉过度紧张而造成颈强直,类似脑膜炎;心血管系统心率变慢,心电图中常出现一定程度的传导阻滞、P-R 间期延长,如动脉压下降,则为不祥预兆;呼吸慢而表浅,可患有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血清淀粉酶常升高,常见急性胰腺炎。
3.老人低温的预防(1)加强看护由于老人往往感觉迟钝,低体温常靠别人发现。
故须对老人经常进行看护,定时测量体温。
(2)加强保暖室内应维持一定温度,老人要有充足的衣被以防体温丢失,尤其头与四肢更要注意保暖。
(3)加强营养日常饮食,老人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多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多喝温热的白开水。
注意不要饮酒,否则反而容易导致体温降低。
(4)加强运动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血液循环较慢,穿再多衣服也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因此鼓励老人多活动。
活动量因人而异,尽量慢一些稳一些,避免剧烈活动。
4.老人低温的治疗当体温低于35℃时最好住院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1)及时测体温每小时测体温一次,同时注意心脏状况与血压变化。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低体温的危害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
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
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
人体的体温36。
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1。
容易疲劳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2.免疫力降低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
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
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
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什么是体温过低?
什么是体温过低?一、体温过低的定义体温过低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正常的体温范围是36.5℃至37.5℃,低于36.5℃即为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也可分为轻度低体温、中度低体温和重度低体温。
轻度低体温一般指体温在35℃至36.5℃之间,中度低体温指体温在32℃至35℃之间,而重度低体温则是指体温低于32℃。
二、体温过低的原因1. 冬季低温环境:寒冷的环境是导致体温过低的一个常见原因。
在极寒的环境下,人体会通过瑞蓝反射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但如果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人体散热过多,导致体温下降。
2. 体质差异:不同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存在差异,一些人体温调节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老年人、婴儿以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体温过低。
3.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使体温下降。
营养不良导致代谢率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弱。
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等,可以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体温过低。
5. 药物和麻醉:某些药物和麻醉剂也可引起体温下降,如镇静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
三、体温过低的危害1. 免疫力下降:体温过低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人体更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2. 心血管系统问题:低体温会引起心血管系统问题,如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当体温过低时,心脏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功能,但此时代谢减慢,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3.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体温过低可以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包括疲倦、困意、迟钝等,甚至会引发昏迷或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过低?1. 保持室温适宜:在寒冷的环境中,应保持室温适宜,避免低温刺激导致体温过低。
2. 适当增加热量摄入:饮食中适量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助于预防体温过低。
3. 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在寒冷的季节出门时,要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包括帽子、手套、围巾等,减少体温散失。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管理
2024/2/13
医学文档
2024/2/13
导致低体温的原因
4.静脉输注未加温的液体、血制品 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 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 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 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 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导 致了低体温的加重。
5.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冲洗液 在施 行胸(腹)腔大手术时 ,体内脏器及 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 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 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 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近一 步导致热量散失。
手术患者术中 低体温管理
授课人:
2024/2/13
医学文档
目 录
2024/2/13
前言 导致低体温的原因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预防措施 注意事项
医学文档
前言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体温在34 ~36 ℃,即称 为轻度低体温,外科手术术中低体温发病率高达50%~80%,特别是老年患者 及大型手术时更易发生。
医学文档
导致低体温的原因
6.其他 术前禁饮禁食、皮肤消毒、患者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强烈的情绪反应 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体温发生变化。情绪激动时,体温上升;情 绪低落时体温下降。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 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7.新生儿、婴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虚弱、老年患者等为发生低体温的 高危人群。
医学文档
人被冻死的原理
人被冻死的原理人体被冻死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理学、环境学和物理学等。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人体被冻死的原理。
一、生理学因素1. 体温调节失常:人体正常体温为36.5℃~37.5℃,当体温降至30℃以下时,人体会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和脊髓,当环境温度下降时,人体会通过收缩血管、颤抖等方式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
但在极端低温环境中,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抵抗外界寒冷,导致体温逐渐下降。
2. 细胞损伤:随着体温的降低,细胞内外的水分结冰,导致细胞结构受损,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的酶系统功能障碍。
这会影响到人体的代谢、神经传导、心血管功能等多个方面。
3. 低氧血症:在低温环境中,人体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同时,低温还会使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增加,降低血液中的氧气供应。
严重时,可导致细胞内ATP合成减少,细胞功能障碍。
二、环境学因素1. 冷空气:冷空气中的低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导致体温下降。
同时,冷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容易导致人体水分丧失,进一步加重低温伤害。
2. 风速:风速可以加快热量的流失,使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迅速失温。
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即使气温不是很低,人体也可能因为热量流失过快而出现严重的低温伤害。
3. 地面反射:在雪地等高反射率的地面,太阳光线会被反射,增加人体接收到的辐射能量。
这会使人体在阳光直射时感觉更加寒冷。
三、物理学因素1. 热传导: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
在低温环境中,热量会从人体内部向外界传递,导致体温下降。
2. 比热容:水的比热容较大,人体内的水分在低温环境中会吸收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
同时,结冰的水分还会对人体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3. 热膨胀和冷缩:在低温环境中,人体内的水分结冰,体积膨胀,导致细胞结构受损。
而在温度回升时,冰晶融化,体积缩小,使细胞结构进一步受损。
综上所述,人体被冻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低温环境导致体温调节失常、细胞损伤、低氧血症等生理学因素,以及冷空气、风速、地面反射等环境学因素,还有热传导、比热容、热膨胀和冷缩等物理学因素。
体温过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体温过低的定义
体温低于35℃被认为是体温过低的情况 。 体温过低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甚至导致危险和健康风险。
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
寒冷环境:长时间暴露在严寒 的环境中会导致体温下降。 身体疾病:某些疾病或病症可 能导致体温过低,例如甲状腺 问题或感染。
常见原因
药物和药物滥用的科 普知识PPT课
件
目录 引言 体温过低的定义 常见原因 体温过低的症状 预防和处理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身体健康与体温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常认为正常体温是37℃,但 体温过低也是一种健康问题。 这份PPT将向大家介绍有关体温过 低的科普知识,以及可能的原因和 预防措施。
体温过低的定 义
注意药物使用: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 用药物和药物的副作用。 及时就医:发现体温过低的症状时,及 时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
结论
结论
体温过低是一种健康问题,可能由 多种原因引起。 了解体温过低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安全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代谢 过程,导致体温下降。
体温过低的症 状
体温过低的症状
寒战和颤抖 皮肤苍白和发紫
体温过低的症状
感觉冷和乏力 头晕和迟钝
预防和处理措 施
预防和处理措施
保持温暖:穿暖和衣物,避免 长时间暴露在严寒环境中。 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的饮 食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温。
预防和处理措施
低体温定义分级
低体温定义分级
低体温的定义和分级在医学上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来说,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体温范围(℃)的情况。
根据严重程度,低体温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低体温通常表现为体温在32℃-35℃,这可能导致颤抖、倦怠、判断力下降等。
中度低体温则表现为体温在26℃-31℃,可能导致颤抖、意识障碍等。
重度低体温则表现为体温在20℃-25℃,可能导致意识不清、无呼吸、心跳停止等。
此外,还有超深度低体温,其体温在14℃-19℃,这种情况非常严重,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某些疾病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体温症。
此外,如果感冒等导致机体调节功能失调,也可能陷入低体温症。
因此,对于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低体温症。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的症状,体温过低治疗【专业知识】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的症状,体温过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
疾病病因一、病因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或活动性产热(发抖)不能维持核心体温时,也可发生于夏天或温暖季节。
严重外伤后也可发生体温过低。
固定不动,穿湿衣服,寒风和躺在寒冷的表面物上,可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
症状体征一、症状体温过低可导致所有生理功能的加速,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神经传导,精神的敏锐性,神经肌肉反应时间和代谢率。
幼儿时,将全身浸泡在接近结冰的水中所致的低温过低,可保护低氧时的大脑。
核心体温降低可导致冷漠嗜睡,手脚笨拙,精神错乱,易激动,虚幻,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
但只要病人当未温暖,不应认为病人已死。
直肠温度小于34℃有助于与因心脏病,糖尿病昏迷,胰岛素过量,脑血管意外或滥用药物所致的类似症状相区别。
普通的临床体温表不能测量体温过低时很低的体温,必须用特殊的低体温测量仪,若只有标准的临床体温表,汞柱不能升至34℃以上表明有体温过低。
用药治疗一、西医当发抖停止而嗜睡和精神错乱加重时,这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急诊。
在评估病情时首先要防止进一步散热,若病人无呼吸,无脉搏并且看上去已死时,必须决定是否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若病人能快速到达医院,应开始心肺复苏并维持之。
若离权威性医疗单位有数小时之远,则对心肺复苏有争论。
长时间的循环缺乏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即使处于深低温情况下也可发生脑损害;但若存在未被发觉的心跳时开始心肺复苏则可引起室性纤维颤动,后者若不能恢复到正常心律则可致死。
因此少数专家认为若医院就在附近,可将心肺复苏推迟到在医院内获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后再开始。
在转运途中必须十分小心地护理好病人,因刺耳的或突然的摆动可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纤维震颤,寒冷的心脏特别容易发生。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一般低于36°C被认为是低体温。
低体温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代谢减慢、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等。
为了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提供适当的护理,并及时对低体温进行矫正。
首先,低体温会导致代谢减慢,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低体温的情况下,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变慢,导致呼吸、心跳、消化等生理功能减弱。
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环境温暖,提供足够的热量,避免患者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对于严重的低体温患者,可以采取加热毯、热水袋等措施,提供外源性热源。
其次,低体温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在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会增加,导致外周循环血液供应不足,心脏负担加重。
这可能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心血管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体位、提供适当的体力活动、维持合理的液体平衡等。
此外,低体温还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低温下,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减弱,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并定期更换患者的床上用品。
当然,在低体温的情况下,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抗感染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低体温对神经系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低体温会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异常,影响神经传导。
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疲乏、头晕、乏力等症状。
对于这些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
总之,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供护理。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提供足够的热量,及时监测和调整心血管功能,维持充足的液体平衡,保持个人卫生,提供合适的抗感染治疗等都是必要的。
通过这些综合护理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低体温患者的身体健康。
失温症病理、原因、分期、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
失温症病理、原因、分期、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
失温症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原因是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失温分期第一期轻度失温体温降至32~35℃。
在这一阶段,人体会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它是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
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力困难,有反常的尿多。
有时候失温者反而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失温症将要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
一种测试病情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阶段。
第二期中度失温体温降至28~32℃。
肌肉不协调更明显,人的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
浅层皮肤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
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
出现反常脱衣现象,这是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失衡,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第三期重度失温体温降至28℃以下。
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
说话困难,思维迟钝。
暴露的皮肤变蓝、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
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应对失温措施去除导致失温原因。
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是首先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
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
所以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场所,换上干燥衣物。
有条件时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分级复温,循序渐进。
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
1、轻度失温: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避雨的安全地带,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更换干燥衣物。
要避免对周围的肌肉(如手足)按摩,因为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带来更多伤害。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
低体温发生旳原因
禁食禁饮
• 术前禁饮食时间过长:常规术前12 h禁食,4h 禁饮
• 灌肠、服用泻剂:时间过早,使病人空腹等待手 术时间延长,易产生饥饿感,增长焦急感及不适 感,降低机体抵力,影响病人旳睡眠,还轻易造 成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术后低体温旳发生
保暖措施不力
转运过程中及手术中
低体温发生旳原因
• 严重低温可造成DIC • 围手术期体温降低将明显增长失血量和对输血旳
需要 • 低温又造成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氧供降低,进一
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体温机体旳影响
低温对心血管旳影响 • 寒战可增长氧耗109%~468%。术后患者旳
体温降低0.3~1.2℃,平均增长氧耗92% • 中度或重度低温则引起心排出量降低、低
低体温旳护理
充气保温毯
• 充气加温是较稳定、有效旳措施,是目前以为最 有效且可行旳措施
• 采用高对流加温装置,接触面积上半身达35%,下半 身可达36%,升温效果好
• 充气式保温毯因设定合理,能连续维持所设定旳 温 度,不会造成烫伤或温度不够影响效果等不良反应 。
其他 热水袋、红外线、体外循环加热
被服或手术巾遮盖,防止弄湿被服,保持床干燥 • 手术部位皮肤—皮肤保护膜粘帖
低体温旳护理
室温 • 病室温度:22-28℃ • 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在40%
~ 60% • 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
29℃。 • 外科手术病人热量丢失最多旳是在手术后
旳1 h内;当手术室温度高于22℃时,保持手术 室温度手术1 h会降低病人热量丢失。
清醒延迟 • 低温时,儿茶酚胺产生降低,使机体对外界刺激旳
应激反应减弱,从而相对延长清醒和拔管时间。 • 低温使肝脏代谢率降低,肝功能受到克制,使肌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低体温的危害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
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
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
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
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
人体的体温36.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1.容易疲劳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
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
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
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
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免疫大罢工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36.7摄氏度左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
研究显示,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基础代谢量就减少12%,免疫力下降37%。
可见当体温过低时,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有多么脆弱。
肥胖比起体重与体内脂肪的变化,体温才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因为体温上升1摄氏度,新陈代谢也会上升12%,因而不限制饮食也能够轻易瘦下去。
此外,身体一旦变得更加温暖,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肿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很容易瘦下去。
小心癌细胞当人体的器官组织都因为低温而倦怠时,只有癌细胞开始变得活跃。
国外的研究显示,当人体体温低于35摄氏度、免疫力开始下降时,癌细胞会被“激活”。
因此,常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的女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的,只要体温保持不变,不论一直是39.5高烧,或者一直是37.5低烧,产热量一直等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下丘脑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其产生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另外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等是神经调节, 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 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体温调节●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不能保持相对恒定,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到了寒季,其体温降低,各种生理活动也都降至极低的水平。
进化至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鸟纲和哺乳纲动物,逐渐发展了体温调节功能,能够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些动物叫做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
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如刺猬等,则介乎上两类动物之间。
在暖季,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到了寒季则体温降低,蛰伏而冬眠。
●体温的行为调节和自主调节体温调节的方式有两类:①行为性体温调节,动物通过其行为使体温不致过高或过低的调节过程。
如低等动物蜥蜴从阴凉处至阳光下来回爬动以尽量减小体温变动的幅度。
人在严寒中原地踏步、跑动以取暖,均属此种调节。
人类能根据环境温度不同而增减衣著,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祛暑御寒,则可视为更复杂的行为调节。
②自主性体温调节,动物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如寒颤、发汗、血管舒缩等,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过程。
●产热、散热过程及其动态平衡产热过程机体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 20~25%用于作功,其余都以热能形式发散体外。
产热最多的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骨骼肌。
静息时肝、肾、胃肠等。
内脏器官的产热量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2%;骨骼肌产热量约占25%。
运动时,肌肉产热量剧增,可达总热量的90%以上。
冷环境刺激可引起骨骼肌的寒颤反应,使产热量增加4~5倍。
产热过程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及甲状腺激素等因子的控制。
因热能来自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所以产热过程又叫化学性体温调节。
●散热过程体表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所以散热过程又叫物理性体温调节。
辐射是将热能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外界较冷的物体;传导是将热能直接传递给与身体接触的较冷物体;对流是将热能传递给同体表接触的较冷空气层使其受热膨胀而上升,与周围的较冷空气相对流动而散热。
空气流速越快则散热越多。
这3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5%,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60%。
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
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3种散热方式便无效。
如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则机体反而要从环境中吸热。
变温动物即常从环境中获得热能。
●皮肤温度决定于皮肤的血流量和血液温度。
皮肤血流量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因而降低。
反之,则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即行升高。
所以说皮肤血管的舒张、收缩是重要的体温调节形式。
●蒸发是很有效的散热方式。
每克水蒸发时可吸收0.58千卡的汽化热。
常温下体内水分经机体表层透出而蒸发掉的水分叫做无感蒸发。
其量每天约为1000毫升。
其中通过皮肤的约600~800毫升;通过肺和呼吸道的约200~400毫升。
一般在环境气温升到25~30℃时,汗腺即开始分泌汗液,叫做出汗或显汗——可感蒸发。
环境气温等于或高于体温时,汗和水分的蒸发即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出汗是人类和有汗腺动物在热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反应。
无汗腺的动物如狗等,主要以热喘及流涎等方式来增加蒸发散热。
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小汗腺分布于人体全身皮肤,以手掌、足跖和前额最密。
猴、猫、鼠等的汗腺主要分布于足跖部,它受交感神经的胆碱能纤维支配。
大汗腺开口于毛囊的根部,分布于动物全身皮肤,而人类则较不发达,局限于腋窝、外阴部等处,它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
出汗反射也分两类:由温热刺激引起的为温热性发汗。
此种发汗见于全身,而以躯干部最多,额面部次之。
其主要中枢在下丘脑前部。
由精神紧张或疼痛引起的为精神性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跖等处,不属于散热效应。
一般认为其中枢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前区。
●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的稳定决定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如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将升高;反之,则降低。
由于机体的活动和环境温度的经常变动,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间的平衡也就不断地被打破,经过自主性的反馈调节又可达到新的平衡。
这种动态的平衡使体温波动于狭小的正常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人工体腔)、口腔和直肠内测量体温的方法。
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约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比直肠温低 0.2~0.3℃,平均约为37.0℃;腋窝温比口腔温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
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波动。
一昼夜中,清晨2~4时体温最低,午后4~6时最高,变动幅度不超过1℃。
这种近日节律并不因生活习惯的变动而改变,它很可能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有关。
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则稍低于成年人。
婴儿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可受环境温度、活动情况或疾病的影响而有较大的波动。
女人在月经来潮时体温可上升约0.2℃,至排卵日(经后第14天)又再上升0.2℃左右。
这可能是雌激素的作用。
排卵后体温逐渐下降至经前水平,这是孕激素的影响,临床上常据此来了解妇女是否排卵。
剧烈的肌肉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刺激也可使体温升高1~2℃。
在酷热或严寒环境中暴露数小时,体温可上升或下降1~2℃。
●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受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可改变体表温度而刺激皮肤的冷、热感受器,引起传入冲动的发放。
皮肤温度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其中冷点较多,约为热点的4~10倍。
冷感受器的放电频率远远高于热感受器。
通常认为皮肤对寒冷刺激比较敏感。
腹腔内也有热感受器,其传入纤维在内脏大神经中。
●用变温管来加温或冷却动物脑和脊髓的局部组织,证明脑和脊髓都有温度感受神经元存在,而以下丘脑的最为重要。
提升狗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可引起代谢率下降、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升高和热喘等效应。
降低该部位的温度,则出现相反的效应。
用微电极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结果看到在狗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30%为对脑温升高发生放电效应的热敏神经元,其Q10较高;10%为对脑温降低发生反应的冷敏神经元,其Q10较低。
其余60%对脑温改变不敏感。
但有资料表明,来自皮肤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可以引起其中一些神经元的放电。
这说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能接受和整合来自中枢和外周的温度觉信息。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切除下丘脑以上的前脑的动物即“下丘脑动物”,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
而切除中脑以上的全部前脑(包括下丘脑)的动物则不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用局部加热或电刺激猫的下丘脑的前部,可引起热喘、血管舒张和足跖发汗等散热效应。
破坏该区后,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反应能力丧失,但对冷环境的反应(寒颤、竖毛、血管收缩、代谢率升高等)仍存在。
破坏下丘脑后部内侧区的效果,则正相反,对冷环境的反应丧失。
传统生理学据此认为,在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则存在着产热中枢。
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