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知识讲解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知识讲解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知识讲解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

低体温的危害

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人体的体温36.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免疫大罢工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36.7摄氏度左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研究显示,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基础代谢量就减少12%,免疫力下降37%。可见当体温过低时,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有多么脆弱。肥胖比起体重与体内脂肪的变化,体温才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体温上升1摄氏度,新陈代谢也会上升12%,因而不限制饮食也能够轻易瘦下去。此外,身体一旦变得更加温暖,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肿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很容易瘦下去。小心癌细胞当人体的器官组织都因为低温而倦怠时,只有癌细胞开始变得活跃。国外的研究显示,当人体体温低于35摄氏度、免疫力开始下降时,癌细胞会被“激活”。因此,常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的女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是通过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的,只要体温保持不变,不论一直是39.5高烧,或者一直是37.5低烧,产热量一直等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下丘脑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其产生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另外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等是神经调节, 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 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

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其体温随

环境温度而改变,不能保持相对恒定,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到了寒季,其体温降低,各种生理活动也都降至极低的水平。进化至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鸟纲和哺乳纲动物,逐渐发展了体温调节功能,能够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些动物叫做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如刺猬等,则介乎上两类动物之间。在暖季,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到了寒季则体温降低,蛰伏而冬眠。

●体温的行为调节和自主调节体温调节的方式有两类:①行为性体温调节,动物通过其行为使体

温不致过高或过低的调节过程。如低等动物蜥蜴从阴凉处至阳光下来回爬动以尽量减小体温变动的幅度。人在严寒中原地踏步、跑动以取暖,均属此种调节。人类能根据环境温度不同而增减衣著,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祛暑御寒,则可视为更复杂的行为调节。②自主性体温调节,动物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如寒颤、发汗、血管舒缩等,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过程。

●产热、散热过程及其动态平衡产热过程机体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 20~25%用于作功,

其余都以热能形式发散体外。产热最多的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骨骼肌。静息时肝、肾、胃肠等。内脏器官的产热量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2%;骨骼肌产热量约占25%。运动时,肌肉产热量剧增,可达总热量的90%以上。冷环境刺激可引起骨骼肌的寒颤反应,使产热量增加4~5倍。产热过程主要

受交感-肾上腺系统及甲状腺激素等因子的控制。因热能来自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所以产热过程又叫化学性体温调节。

●散热过程体表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所以散热过程又叫物理性

体温调节。辐射是将热能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外界较冷的物体;传导是将热能直接传递给与身体接触的较冷物体;对流是将热能传递给同体表接触的较冷空气层使其受热膨胀而上升,与周围的较冷空气相对流动而散热。空气流速越快则散热越多。这3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5%,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60%。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3种散热方式便无效。如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则机体反而要从环境中吸热。变温动物即常从环境中获得热能。

●皮肤温度决定于皮肤的血流量和血液温度。皮肤血流量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

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因而降低。反之,则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即行升高。

所以说皮肤血管的舒张、收缩是重要的体温调节形式。

●蒸发是很有效的散热方式。每克水蒸发时可吸收0.58千卡的汽化热。常温下体内水分经机体表层

透出而蒸发掉的水分叫做无感蒸发。其量每天约为1000毫升。其中通过皮肤的约600~800毫升;通过肺和呼吸道的约200~400毫升。一般在环境气温升到25~30℃时,汗腺即开始分泌汗液,叫做出汗或显汗——可感蒸发。环境气温等于或高于体温时,汗和水分的蒸发即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出汗是人类和有汗腺动物在热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反应。无汗腺的动物如狗等,主要以热喘及流涎等方式来增加蒸发散热。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小汗腺分布于人体全身皮肤,以手掌、足跖和前额最密。

猴、猫、鼠等的汗腺主要分布于足跖部,它受交感神经的胆碱能纤维支配。大汗腺开口于毛囊的根部,分布于动物全身皮肤,而人类则较不发达,局限于腋窝、外阴部等处,它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出汗反射也分两类:由温热刺激引起的为温热性发汗。此种发汗见于全身,而以躯干部最多,额面部次之。其主要中枢在下丘脑前部。由精神紧张或疼痛引起的为精神性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跖等处,不属于散热效应。一般认为其中枢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前区。

●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的稳定决定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如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

体温将升高;反之,则降低。由于机体的活动和环境温度的经常变动,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间的平衡也就不断地被打破,经过自主性的反馈调节又可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使体温波动于狭小的正常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人工体腔)、口腔和直肠内测量体温的方

法。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约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比直肠温低 0.2~0.3℃,平均约为37.0℃;腋窝温比口腔温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波动。一昼夜中,清晨2~4时体温最低,午后4~6时最高,变动幅度不超过1℃。这种近日节律并不因生活习惯的变动而改变,它很可能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有关。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则稍低于成年人。婴儿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可受环境温度、活动情况或疾病的影响而有较大的波动。女人在月经来潮时体温可上升约0.2℃,至排卵日(经后第14天)又再上升0.2℃左右。这可能是雌激素的作用。排卵后体温逐渐下降至经前水平,这是孕激素的影响,临床上常据此来了解妇女是否排卵。剧烈的肌肉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刺激也可使体温升高1~2℃。在酷热或严寒环境中暴露数小时,体温可上升或下降1~2℃。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1.2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1.3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1.4 机体散热的因素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 预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

低体温

低体温 I.案例 你被呼叫到急症室内看一位体温只有32℃(89.6℉)的病人。 II.首先要了解清楚的问题 A.患者有无可能的感染灶? 败血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体温低下。寻找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菌血症的证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低体温的患者中有41%的患者合并严重的感染。 B.有无其他疾病病史? 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以及肾上腺机能低下等疾病都可以表现为低体温。酒精能促成环境诱导的低体温的发生。 C.诊室的设备如何? 患者是否有暴露在寒冷环境的病史或保暖不够?非常年幼和高龄的患者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发生低体温。 D.患者有无服用药物? 巴比妥和吩噻嗪类药物能损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酒精是一种血管扩张剂,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因此增加了人类暴露环境后发生低体温的风险。胰岛素、甲状腺药物或类固醇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阻滞剂和可乐定可损害人体对低体温的代偿能力。 III.鉴别诊断 A.败血症 必需除外菌血症。 B.环境暴露 患者是否在室外或无暖气供应的房屋内发病?这些患者通常合并酗酒,药物成瘾或精神疾病。 C.代谢异常 1.黏液性水肿:体温调节异常导致的低体温通常与甲状腺机能减退有关,可以同 时伴有昏迷等精神状态的改变。通常存在诱因。

2.低血糖:很多情况都可造成低血糖(见低血糖)。低血糖也可能与严重的败血症 或慢性酒精消耗引起的糖原储备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有关。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以急性或慢性。患者通常有类固醇服用史。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可以继发于转移性肿瘤或原发。 4.尿毒症:通过检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可容易地排除。 5.垂体功能减退: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以造成低 血糖。 D.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1.脑血管意外:寻找神经定位体征,如行动乏力或感觉缺失,单侧反射亢进或Babinski 试验表现为跖伸反射。 2.头部外伤:病史以及头部、眼、耳、鼻和头颈部的体检可以提示近期的任何头部外 伤 3.脊髓横断:体检时发现截瘫或四肢瘫痪这些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容易发生低体 温。他们本质上是不定温(非恒温)的。 4.Wernicke’s脑病:该疾病的特征为:眼肌麻痹,精神状态改变,共济失调。常继发 于由于进食减少引起的VitB1缺乏,后者在美国多发生于慢性酗酒的人群。 5.药物成瘾:见II.D 6.其他:其他需要考虑的诊断可归纳为红皮病,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以及神经性厌 食症。 IV.临床资料汇总 A.体格检查的关键 1.主要生命体征:通过直肠或膀胱的温度仪正确地记录中心体温;务必确认该 体温计为小刻度的体温计。标准的温度计可能无法测量低于34.4℃(93.8℉) 的数据。需牢记的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常导致低体温。 2.皮肤:寻找冻疮、弥漫性红皮病、烧伤或胰岛素注射部位等证据。色素沉着 (尤其在手掌上的皱褶处)提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心脏:心音遥远、缓慢或听不到。 4.肺:呼吸浅慢。寻找肺炎的证据。

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在术中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据统计,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1],临床上般将体温在34℃~36℃称低体温[2,3]。低体温的发生对患者生理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恢复有诸多不利。如何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关键词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原因的分析低体温的预防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成为治疗多种病变较可靠的一种治疗手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也不断提高,低体温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由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麻醉药物及麻醉设施的使用,手术室温度的设置,消毒液的挥发,术中器官或肢体长时间的暴露,大量体液的丢失,较低温度液体和血液的输注,反复的冲洗以及无菌单的浸湿等原因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更易发生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药物代谢率降低导致对肾脏和肝脏的损害、延缓患者的复苏、降低免疫力、由此术中感染率大大提高、影响伤口的愈合。可见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的平稳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加快术后的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1、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原因 术前患者因恐惧手术而紧张,导致患者精神差、食欲差、睡眠质

量差,再加上大多手术术前长时间的禁饮食,以及患者对于手术室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和对手术的担心与忧虑,往往患者会表现为紧张、寒战、四肢冰冷,患者体内储存能量会被大量消耗。加之冬季保暖不到位,热量无法保障,因而出现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老,机体含水成分较少的老年人和机体发育不完善的小孩,更易发生体温的下降。 1.2术前准备和麻醉药物 1.2.1术前患者被接入手术间,环境的改变,周围人员的陌生,以及术前静脉通路的建立和术前尿管的留置,无论疼痛还是对操作人员的陌生都是加剧患者紧张的因素,都会导致散热加快,使患者体温的下降。 1.2.2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麻醉前患者身体大面积的暴露,较低温度的消毒液和消毒液的挥发都会加快皮肤的散热,同时麻醉药物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使全身血管扩张、肌肉松弛,致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的状态下,低于体温的药物和冰凉的气管导管插入以及干燥寒冷的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3手术环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体温过低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 低体温的危害 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人体的体温36.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免疫大罢工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36.7摄氏度左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研究显示,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基础代谢量就减少12%,免疫力下降37%。可见当体温过低时,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有多么脆弱。肥胖比起体重与体内脂肪的变化,体温才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体温上升1摄氏度,新陈代谢也会上升12%,因而不限制饮食也能够轻易瘦下去。此外,身体一旦变得更加温暖,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肿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很容易瘦下去。小心癌细胞当人体的器官组织都因为低温而倦怠时,只有癌细胞开始变得活跃。国外的研究显示,当人体体温低于35摄氏度、免疫力开始下降时,癌细胞会被“激活”。因此,常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的女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C至38°C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C,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C至35C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C至34C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C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 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C,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

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对策_邹艳云

244? 临床研究 ? 1.3 方法 先行进行产科常规检查,后重点观察胎盘情况。适度充盈膀胱,采取仰卧位,根据子宫、附件等所在的部位进行纵、横、斜断面多方位的扫描。 2 结 果 225例晚期妊娠阴道出血病例中,超生诊断为前置胎盘148例,胎盘早剥42例,子宫破裂2例,超生检出率为85.3%(192/225)。上述三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6%(140/142)、85.7%(36/42)、100%(2/2)。前置胎盘中有2列为假阳性其中1例为不规则宫缩引起的子宫下段索复欢。另1例产后证实为子宫肌瘤。有2例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出血被误诊为胎盘早剥。有4例漏诊。2例子宫破裂为完全性子宫破裂。 3 讨 论 妊娠晚期出血可由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胎盘或脐带血管发育异常以及产妇外阴、阴道或宫颈局部病变引起。临床常见于胎盘前置胎盘、早期剥离,所致妊娠晚期出血。经调查分析得出的数据与之相符。 妊娠晚期,无原因、无腹痛、反复发生的阴道出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特征。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能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前置胎盘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子宫内膜不健全、孕卵发育迟缓植入子宫下段、盘面积过大。 超声检查声像图:胎盘完全覆盖子宫内口为完全前置胎盘;胎盘部分覆盖子宫内口为部分型前置胎盘;胎盘下缘距子宫内口<7.0 cm 者边缘型前置胎盘(低置型胎盘)当发现前置胎盘时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应根据胎龄长短及出血量多少,采取期待疗法或立即终止妊娠。在不严重危及孕妇健康的条件下,尽量延长妊娠期,进而获得尽可能成熟胎儿。若妊娠已达到36周,胎肺已经成熟,一般不必等待,出血稍多则可以终止妊娠。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才能从宫壁剥离而排出,在胎儿娩出前胎盘已发生了剥离现象叫胎盘早剥。胎盘早剥一般伴有腹痛,以及因剥离部位不同而表现出阴道出血或不伴有阴道出血。胎盘早剥分轻型和重型的两种轻型的以阴道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一般不超过胎盘的三分之一,可伴有轻度腹痛,在胎盘早剥面相应的腹部有轻压痛。胎心率多正常,对母儿危害较轻。重型以胎盘与子宫之间的内出血为主,往往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这时孕妇因出血多可以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汁、脉弱。如胎盘剥离面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胎儿往往因严重缺氧而死亡;孕妇得不到及时抢救也会有生命危险。 胎盘早剥超声检查:胎盘位置正常,绒毛板向羊膜腔内隆起,胎盘增厚,胎盘后出血形成血肿时,胎盘后可探及液性暗区。由于出血缓急多少都不相同、出血局限性和广泛性不同,超声检查显示的图像也呈现出多样性,如胎盘形态失常、回声或强或弱。胎盘完全剥离时,不规则光团和不规则暗区间隔间隔出现,似大海中密集岛屿[2]。调查分析中发现漏诊轻型胎盘早剥4例,出现的原因可能有:早剥临床症状不明显,对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情况检查者忽略了;显性剥离或出血量少时,剥离面不明显,检查者疏忽没有发现。 引起晚期妊娠阴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还有宫颈病变,如宫颈息肉、糜烂,子宫颈癌等。因此,发生妊娠晚期阴道出血后,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必要时手术抢救,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常规行超声检查,包括必要时短时间内复查,进而提高超声诊断率,使临床医师及早找到妊娠晚期出血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处理。 超声是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手段,由于其无放射线辐射,可反复观察,并能实时动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孕育、胎儿的子宫及附件的解剖结构还可以观察子宫、胎盘、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超声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对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超声诊断是妇产科疾病及孕期胎儿检查首选且常常是惟一的检查方法,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超生检查已经成为晚期妊娠阴道出血首先和必要的检查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加先进的医疗仪器的出现,超声检查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华,张蕾,姜晓红,郭瑞君.妇产科超声诊断教学体会[J].中国病 案,2010,11(11):55. [2]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0:130-138. [3] Ghosh G,Breborowicz A,Brazert M,et al.Evaluation of third trimester uterine artery flow velocity indices in relationship to perinatal complications[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6,19(9):551-555. [4] 王燕勤,王瑞雪,庄淑欣.超声检查对妇产科某些出血性疾病的 诊断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02,9(3):231-232.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对策 邹艳云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手术室,广东东莞 523275)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保温措施,降低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采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抽取60例患者为对照组,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被单遮盖、室温液体输注等常规措施,随机抽取60例患者为保温组,术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状况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良好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保温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保温组全麻患者完全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寒颤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手术部位长时间按暴露、麻醉、低温液体输注等是术中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可采用相应保温措施来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低体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22-0244-03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50%~70%[1]。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会导致减慢麻醉药物代谢,引起凝血障碍,抑制免疫功能,造成心肌缺血、术后出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易感染和寒颤等术后并发症反应[2]。因此,维持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是减少术中、术后及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危害,本研究旨在探讨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复温方法,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16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综合复温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低体温;复温;预防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患者在手术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麻醉剂的作用、体腔长时间的暴露、术中大量的输液输血等原因,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为了测量方便,对手术操作影响小,采用的是测量鼻咽部温度为主,能迅速反映体温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8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86岁,平均(56.35±10.25)岁,其中年龄>65岁者有51例;手术时间4~8 h,平均(5.62±1.06)h。选择同期手术类型相同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保温方式:采取单纯体表保温,使用热水袋、加盖被单,常温液体进行输液。1.2.2 观察组保温方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加强术前访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调节好室温;事先铺置好加温水毯,将温度调至36~40℃;手术所用仪器、设备准备充分。②术中:加温输液;库存血复温后输入;术中使用加温后液体冲洗胸腹腔及切口;医务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麻醉开始时、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部温度变化:在麻醉开始时两组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在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9±0.5)℃、(36.8±0.1)℃、(36.5±0.3)℃,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5±0.4)℃、(36.0±0.3)℃、(35.3±0.6)℃。两组患者体温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能保持术中体温的恒定,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而对照组有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3.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①自身因素:低体温与患者年龄、情绪、病情有明显相关性,术前紧张、焦虑,会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②“冷稀释”作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未加温血液、以及术中应用大量未加温的腹腔冲洗液,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2]。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3]。③机体散热:手术开始时使用皮肤消毒剂;胸腹手术时,体腔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手术中常规用湿盐水纱布包裹肠管、擦拭血迹;使用大量室温液体冲洗体腔,均可致散热增加。④术中的低温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4]。⑤麻醉的影响: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又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机械通气时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未经适当调整等均可使体温降低。⑥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在进行各项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在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护理的常见问题。 一、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因素: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在损害中枢温度调节的同时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得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病人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硬膜外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这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小时以上可下降3-4℃。 4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有报道,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5~1℃。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此外,若患者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1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2 ])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 ,4 ]。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5 ]。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6 ]。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 ]。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9 ]。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6 ]。有报道[10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术中低体温危害教学内容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剖宫产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剖宫产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有效的保温方法,预防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9月发生术中低体温的308例剖宫产产妇进行观察,找出相关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剖宫产产妇进行针对性保温,有效的减少了其低体温发生率。结论环境、麻醉、消毒剂、失血、冲洗液等诸多因素是导致产妇术中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术前术中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可大大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标签:剖宫产;低体温;原因;分析及对策 临床上一般将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称为低体温,而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是常见的并发症。产妇常表现为控制不住的颤抖,说话哆嗦、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严重者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会减慢麻醉药物代谢、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抑制免疫功能、造成心肌缺血、术后切口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1],延长了术后恢复时间。因此,维持产妇术中正常体温尤为重要,我们通过针对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原因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8月剖宫产产妇560例进行观察,产妇术前温度正常,术中发生低体温的为308例,占55%,其中3~6月211例,占68%,7~8月99例,占32%。手术室室温均为21℃,相对湿度50%~60%。麻醉方法均为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时间1~2h,术中均测量耳膜温度。 2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2.1环境和季节的影响手术室室温的设定多决定于身穿手术衣的手术医生,而忽略了产妇的处境。从产妇感受上室温往往偏低1~3℃。术中因产妇躯体的大面积暴露,手术室空气净化层流,对流速度快。尤其在冬春季节,手术时间越长越易发生低体温[2]。 2.2麻醉药物的影响椎管内阻滞麻醉后,麻醉药物对大脑中枢的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有研究显示[3],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未采用保温措施的情况下,分别在入室、麻醉后15min,手术开始后15、30min,测得体温分别为(36.9±0.4)℃、(36.5±0.4)℃、(36.4±0.5)℃、(35.8±0.7)℃;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 2.3消毒液及冲洗液的影响剖宫产手术切口大,术前消毒范围较广,大面积躯体的暴露和挥发性消毒液的使用,使辐射和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体温迅速下降。其次,术毕关腹前大量生理盐水的冲洗,产妇身上的无菌被单被血液、羊水、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 低体温的危害 我们一直迷惑,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 high 的样子 ?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 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 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 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 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 1C,人体抵抗疾 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 30%。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 种各样的异常状况。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 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人体的体温 36.5 C 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 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 ?以下 5 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 他们 但是 1. 容易疲劳 每下降1C,酶的活力便会降低 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 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C,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 比较容易感冒。 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 3. 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 可能与此有关。 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 4. 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 谢量会减少 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 易发胖。 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 1C,基础代 5. 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 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 血液自然不易流通, 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 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明明不 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另外, 干燥等也 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 只有一步之遥”了。 低体温让身体 大罢工”肠胃消极怠工 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 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 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 要能量物质一一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免疫大罢工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 36.7摄氏度左 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 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研究显 示,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基础代谢量就减少12%,免疫力下降37%。可见当体温过低时, 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有多么脆弱。 肥胖比起体重与体内脂肪的变化,体温才是身体健康的 重要指标。因为体温上升 1摄氏度,新陈代谢也会上升 12%,因而不限制饮食也能够轻易 瘦下去。此外,身体一旦变得更加温暖, 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肿的下半身和凸出的 小腹,也很容易瘦下去。小心癌细胞当人体的器官组织都因为低温而倦怠时, 只有癌细胞 开始变得活跃。国外的研究显示,当人体体温低于 35摄氏度、免疫力开始下降时,癌细胞 会被激活”。因此,常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的女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身体乏力、偏头痛 ..... 减肥困难、肌肤 意味着你距离生病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doc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 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

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和对输血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