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DOC)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1. 传播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过程,即把一个或少数人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传播发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得以实现的另一前提条件是双方要有共同的语义空间,即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
第三、传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受传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传播,即“通过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一个信息或态度、感情的流动过程。
2. 内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或内在传播,即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系统(语言、动作、表情)。
内向传播是个人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在同一人体内进行,是一个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活动;从不受外部势力干涉而言,它是一种最自由的传播活动。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行为。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人际传播有两个特点: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传受双方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多种手段传递信息,方法灵活;2)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它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双方可随时根据双方的反应来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对传播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或改换传播方法。
因而,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尤其在说服或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互动形态,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也起着中介和过滤作用。
4. 组织传播组织指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有机整体。
3.文化传播学-符号与传播(1)
主讲人:李艳葳
1.传播的最小单元是符号——信息是传播的材料, 信息也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语言学、信息学、形式逻辑以及结构人类学等学
科所取得的成就,又为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2.语言与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明显地反映在该民族运用的 语言的各个历史时期之中。
——洪堡特 中国人的思维与文化模式 日语的敬辞较多 使用英语国家较多
3.语言系统: 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词义、语言规则 1)语音: 语言就像一张纸。声音是纸的这一面,观念思想 是纸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只拿起纸的这一面,而 不要另一面。
请分析“益达”或“士力架”广告的成功因素。
B.类像符号:一种与指涉对象之间存在相似,类 比关系的符号。如地图、照相、口技。与具体对 象有相似、类比关系。
C.象征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没有必然、内在的 联系,完全是依据某种规则或惯例而成为某种对 象的再现。如交通标志。
请用象征符号理论,解释“鸿茅药酒”宣传策略。
当今世界,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随之,与 之相关的传统、创造、思想、历史和文也都不复存在。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 Eg:21世纪初,3.8亿人口将英语作为母语,2.5亿人口
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2050年,一半人会熟练使用英语。
60国家-官方语言;85%国际组织;75%邮件;80%出版物 和互联网信息。
请用身边的案例说明。
4)要了解主体间的互动,首先要了解“主体间 性”的特征。
语言学与文化传播
语言学与文化传播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承载着文化的遗产、历史的波澜以及人类的智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交融、融合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样本和素材。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语言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更为高效的方式和手段,这些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捷。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文化是指特定社会中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传统习俗、信仰、思想等。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责传递和传播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着彼此。
在语言中,很多词汇、表达方式、语法结构等都承载着某种文化信息,表达了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认同等。
例如,中国的“家和万事兴”反映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美国的“patriotism”(爱国主义)则表达了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的价值观。
语言中的文化成分,可以通过语言学研究被揭示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
反过来,文化也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亚洲国家通常比欧美国家更注重礼仪,这使得中文、日语等亚洲语言中的敬语体系非常复杂。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功能性,英语、法语等语言中的时态体系简单明了。
此外,文化还可以影响语言的音韵、语调、节奏等方面。
例如,英语中重音比较常见,这是因为英语语音系统中的音节强弱对于理解和发音非常重要。
而汉语则以轻声为特征,这种音调的变化与汉语语法和意义密切相关。
二、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如何有效地传播语言与文化是语言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变得更加密切,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与互联网的兴起扮演了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墨尔本大学的语言学教授Michael Clyne在其著作《多元文化社会的语言与文化》中指出,全球化使得语言和文化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并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会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种交流和融合,既有积极的效应(如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也有消极的后果(如文化的冲突和误解)。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文化传播学(DOC)
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 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 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 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 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 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 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 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 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 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和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和进化功 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 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 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 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文化传播学(子)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 观点』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 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 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 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文化传播学考试试题
文化传播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不包括()A 商业贸易B 人口迁徙C 教育D 政治活动2、以下哪项不是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A 创造文化B 传递文化C 共享文化D 丰富文化3、互联网的发展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是()A 使文化传播的范围缩小B 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速度C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 减少了文化传播的内容4、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A 商业贸易活动B 人口迁徙C 教育活动D 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5、春节期间,许多外国人也会参与到庆祝活动中来,这体现了文化传播的()A 继承性B 稳定性C 开放性D 包容性6、下列属于传统的文化传播手段的是()A 大众传媒B 口语C 网络D 电视7、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这被称为()A 文化传承B 文化融合C 文化创新D 文化冲突8、当一种文化传入一个地区,当地文化会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融合,这反映了()A 文化的稳定性B 文化的多样性C 文化的地域性D 文化的民族性9、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属于文化传播中的()A 教育活动B 现代信息技术C 人口迁徙D 商业贸易10、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A 全盘继承B 全盘否定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 顺其自然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社会中,________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________的过程。
4、文化传播能够促进________的发展和进步。
5、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________为基础。
6、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
7、大众传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我们要尊重文化的________,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完整word版)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测试题(带答案).doc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测试题(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A 1、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A 2、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
这表明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C 3、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A 4、北京奥运会得到我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
申奥宣传片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诠释以及中国人民热情与真诚的笑脸征服了世界。
这表明①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盛会②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③北京奥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④奥运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C 5、“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年8月8 9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北京奥运会将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包容精神。
这是因为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③各国都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B 6、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文化与传播
文化与传播一文化传播(Culture Communication)与人的精神交往活动充满了许多让人费解的谜,以致有学者把它称为20世纪哲学最大的难题,即“主体际困境”。
主体际何以可能成立?人与人之间何以可能交流?人与人何以可能通过交流建立多极主体共在的共同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智慧的哲学家们。
人之为人从传播起。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正如美国文化传播大家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
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
”〔美〕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3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
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文化传播。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Terence Hawkes)认为,“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2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当代人对社会生活的阐释,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都与传播息息相关。
文化传播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
我们谈论文化传播,也就是谈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上人们彼此是如何交往的?文化传播的本质及其特征何在?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有何内在关联?是媒介在控制人还是人在控制媒介?如何理解文化传播的功能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什么?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况如何?如此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文化传播研究也必然要表现出自己的关注和思考。
文化传播何以可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
20世纪人类最大的嬗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
文化传播学派
第三章文化移动和传播一、传播论学派(一)背景1、19世纪早期的进化论派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缺乏佐证材料,有先验论之嫌。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者是不愿意继续进步的,也不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地进步,即把资本主义文化传播或移动到殖民地国家。
传播学派恰好成为反进化论的先锋。
以上是重要时代背景。
(二)以传播的理论来解释文化,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的《原始文化》一书于1871年发表以来,便广为人类学家所用。
有的欧洲人类学家论证说,全部文化开始于一个或多个特殊区域,然后向全世界传播,这种认为所有文化有一个共同起源的观念,通称为传播主义。
(三)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最为盛行。
传播学派一般被称为德澳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分成三支,一支以弗罗贝纽斯为首,一支以格累布奈尔为首,一支以施米特为首。
其理论核心: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学派便从传播角度重构了人类文化史。
二、拉策尔(F.Ratzel,1844—1904)1、拉策尔原是地理学家,后转而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据巴斯蒂安的地理环境概念,发展成地理环境学说,或称人类地理学派。
(1)著作之一《人类地理学》(1882-1891)一书,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
(2)拉策尔认为,不考虑运动性这一本质问题的人类学研究,都将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东西。
(3)拉策尔试图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1)拉策尔特别重视物质文化,认为它保持的时间长;2)认为研究文化的地理分布对于研究各族历史有特殊的价值。
3)如果在分隔很远的两地域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特质,则两地文化必定存在着历史上的同根关系或某种联系。
(4)我们认为拉策尔的上述理论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如单凭文化特制的相似来确定其历史上的同根关系,证据似嫌不足。
文化传播学 要点整理
文化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强调信息的传递;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与物质、能量共同形成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广义的信息,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他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有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具有系统性,其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文化传播学通论
文化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化传播的内涵1、文化传播的定义—文化传播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通过人的符号操作,转化为精神产品,并借助一定的传播渠道向社会扩散,以期影响到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2、文化传播的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是文化传播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化在传承中的特有价值体现。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文化传播的认识功能:文化传播的认识功能主要指两个方面:( 1)认知功能。
文化传播活动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具有反映社会发展和表达人类思想观念的功能;( 2)认同功能。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着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进而强化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引力。
2、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载体及其特征(一)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载体—人类最早发明的传播工具:语言、手势。
(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载体—现代社会的媒介载体—视听。
视听兼备,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双向交流。
(三)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载体—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载体—大众传播工具:电话、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等。
电视、广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
(四)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载体—近代以来的媒介载体—印刷品。
大众传播的载体—图书、报纸、期刊等,逐渐在报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二节文化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一、文化传播学研究对象(一)文化传播学研究对象: 1、文化传播学的对象( 1)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文化;( 2)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整体;( 3)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的“内容”。
(二)文化传播学的学科性质(三)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二、文化传播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一)基础研究: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传播学概论、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
(二)应用研究:文化传播学研究实务。
文化传播策略、文化传播效果测评。
(三)应用学科:政治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
应用学科包括:新闻学科、法学、广告学科、教育学科等。
第三节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反馈调节原则。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传播
(2)伯明翰学 派(文化研 究):R·威廉 斯、S·霍尔, 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
28
(3)意识形态 “霸权理论”
29
(4)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综 合的合理性
30
文化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 1、理论:网络、思想、影视、
大众 2、应用:政治、经济、文化、
区域
2
第一节 文化
一、界定 1、定义:余英时——160多种 (1)广义: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3
(2)狭义: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机构。
2、属性: (1)整体性(社
会生活模式)
4
(2)阶级性(阶 层)
(3)民族性 (4)区域性:大
河、海岸、森林
5
(5)稳定性 (6)流动性 (7)历史连续性 3、构成 (1)物质文化:前
提、基础,最活 跃,最易变动
6
(2)制度文化: 协调、保证,中 介环节,最敏感 最具弹性
7
(3)精神文化: 核心与根本,最 核心最稳定、最 不易变动
三、文化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161、定义: (1)文化传播:人
们社会交往过程 产生于社区、群 体及所有人与人 之间共存关系之 内的一种文化互 动现象。
17
(2)文化 传播学: 研究社会 文化信息 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 的科学。
18
2、特征 (1)社会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19
(4 )互动性 (5)永恒性 (6)开放性 (7)多元性 (8)融合性
8
4、功能 (1)传播 (2)认知 (3)教化 (4)协调
9
(5)创新 二、分类 1、内容: (1)高雅文化—
文化传播学-符号与传播(1)
1.语言的分类: 狭义的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功能和规则的
日常语言,包括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 广义语言:指代人类文化的每一种形式,如神话、 宗教、艺术、科学等。
2.语言与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明显地反映在该民族运用的 语言的各个历史时期之中。
——洪堡特
和误解,特别是对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同样, 这也是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
符号的功能: 1.认知功能:符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理性思考,
把握事物的本质 2.传播功能:在社会公约的基础上,符号额可以
作为信息的载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和 情感交流。
一、符号与文化
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信息符号。
2.文化与符号: 符号系统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符号的行为: 1)人类文化的进化依赖于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
类的经验和成就。
二、符号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1.现代符号学的分支: 1)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它所指称的外部世界关系
羽化、登仙
贡献3:把不同的语言形式分为语言和言语(书 面语和口头语)
语言:以共时性为特征,书面语,稳定 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口语,变化 语言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3.皮尔斯的现代符号理论 1)贡献: 不仅关注语言的内部结构,还注重把外部世界纳
入他的理论视野;对符号学的分类,打破了索绪 尔的“符号(能指)——意义(所指)”二元符 号模式,把符号表现为一种符号自身、对象和阐 释三者之间合作的符号化过程。
3)人类置身其中的世界,不是由纯粹事实组成 的经验世界,二是由符号形成的意义世界。人们 总是由一个符号系统进入另一个符号系统,不停 地对符号进行编码和译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和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和进化功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第二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2、符号的特点:(1)符号是信息的携带者,是信息载体,是传播的工具。
(2)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人赋予符号以意义。
(3)符号的形成与意义上的联系完全是人为的。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即信息的发出者通过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是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来的符号中读取或理解的意义。
(3)情境意义:来自于传播情境。
传播情境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第三章:1、主我—自主的方面:是由特立独行的自我意识所构成是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
2、客我—他主的方面:是由社会互动的他人看法所构成代表他人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
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在人类传播的过程中,个人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
4、“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成为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5、群体的定义:指的是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6、群体规范的定义: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社会认同的定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8、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9、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运用先进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单向性强,互动机制较弱。
(6)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信息环境:也称为拟态环境,指的是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1、信息环境的特点:(1)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2)一般发生在媒介组织内部,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信息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对待。
1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人们有时不能亲自接触到客观环境,经常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采取与环境相适应的行动。
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四章:1、大众文化的定义:(1)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2)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它主要是指新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2、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类型性、娱乐性、日常性。
3、大众文化的传播特点:(1)大众文化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大众文化:象征性权力的创造。
(3)大众文化是一种多媒体合力形成的传播活动。
(4)大众文化形成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五章:1、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并不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
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在作为社会集团或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二是“能动的解释”。
(2)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等。
但具有局限性(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媒介监督权2、受众的选择行为: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成为受众接受信息的第一道“闸门”和“筛子”。
(2)选择性理解:影响选择性注意的结构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同样影响受众的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由于人类传播活动往往是多次反复的过程,一次信息互动,会给下一次信息互动带来影响。
3、“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更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4、沙发土豆:指的是那些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描述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词最早诞生在美国。
指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躺在床上睡觉、或者抱着电视机守上十来个小时的人。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长时间坐在沙发上,就如土豆一样一动不动,时间长了,人就像土豆一样胖胖圆圆的。
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胆结石甚至心理孤独等疾病,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5、媒介对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如“媒介依存症”;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电视人”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容器人”概念: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6、媒介意义与局限性: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7、媒介技术具有两面性:(1)一方面是它把交流自由的潜能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
(2)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
第六章:1、“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A.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B.电视媒介在人们现实观形成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很容易产生“培养”的效果。
a、电视拥有更多的观众,接触量最大;b、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c、现代人从幼年期就生活在电视影响的世界里;d、视听觉结合一起的目击感、现场感、冲击力;e、难以区分电视节目虚构部分与现实的生活差别。
2、“沉默的螺旋”假说:(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教养理论(涵化理论):(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4、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