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腮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位于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上起于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关节间,下到下颌角。

•通常以下颌支后缘/下颌后静脉或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部分。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后缘。

•腮腺肿瘤中恶性较少,约20%,80%为良性。

•较常见的有恶性混合瘤、黏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泡细胞癌和乳头状囊腺癌。

•男女发病率、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别,年龄分布较广泛。

•临床上表现为较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部分伴有疼痛,边缘不清。

•肿瘤侵犯面神经、咬肌、翼肌、和颞颌关节等,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等。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以放、化疗,需注意的是腺样囊性癌切除时需同时切除受累神经。

•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轮廓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

•肿瘤生长迅速,可出现中央坏死,呈低密度。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平扫上T1WI为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弥散受限。

•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与腮腺混合瘤十分相似。

•以30~50岁多见,临床上为固定无活动的无痛性肿块,浸润性生长。

•一种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兼有柱状细胞、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多呈不规则分叶状,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晰,高度恶性者边界模糊。

•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一般无钙化。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表现为早期强化的特点。

男性,15岁,发现右腮腺肿物1月余。

•又称腮腺圆柱瘤,是成人腮腺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2%~5%,4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上表现为腮腺内质地较硬的肿块,可表现为面神经麻痹或和面瘫,1/3患者有疼痛。

•病理类型分为筛状型、管状型、实质型。

•可分为假包膜型、弥漫浸润型。

•假包膜型境界清楚,可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影形成筛孔状改变。

弥漫浸润型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增高。

•MRI上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至高信号,病灶中央可见囊变、坏死信号,增强呈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呈早期强化。

腮腺肿块鉴别诊断

腮腺肿块鉴别诊断

腮腺肿块鉴别诊断
1.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来源于唾液腺上皮组织。

生长缓慢,病程长者可达几十年,肿瘤表面多呈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

2.腺淋巴瘤-病程较长,呈进行性肿大,但少有直径超过3~4cm者。

好发于腮腺下极部位,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肿块柔软,周界清或炎症发作时边界不清。

核素99m扫描为热结节,具有诊断特异性。

3.黏液表皮样癌-临床最多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约占唾液腺肿瘤的10%。

病理上分高、中、低度恶性三类,但低度恶性的较常见。

病程长,质地硬,与皮肤粘连,有压痛。

发生于口腔粘膜小唾液腺者,有时粘膜下呈蓝色。

朱慧星-腮腺混合瘤

朱慧星-腮腺混合瘤

• 3、伤口观察:注意创 口的渗血、出血情况, 保证伤口敷料加压包 扎的正确与松紧度, 正确适度的局部加压 包扎可促进残余腺体 萎缩,减少涎瘘的发 生。包扎期间随时观 察患者的棉布血供及 循环是否正常。
• 4、用药护理: • 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炎、
止血、营养神经、消肿 等对症治疗,从手术当 日起,每日遵医嘱给予 阿托品针肌肉注射,连 续一周,抑制腮腺分泌, 预防涎瘘形成,予浓替 硝唑漱口液漱口,保持 口腔清洁,防止口腔真 菌感染。 • 注意:阿托品使用后可 能会出现口干、面色潮 红、心跳加快等情况, 如自觉不适请及时告知。

• 人员的了解、手术的方 法介绍、疾病的宣教等, 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完善术前准备:指导患 者充分认识配合完善手 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做 好各项常规检查。
• 做好各项检查前的解释 和指导工作,配合医护 人员完成各项检查。
• 1、卧位:全麻未清醒 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局麻术后 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减 轻头部充血、局部肿胀、 有利于伤口分泌物、积 血、积液的引流。2、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 色、口唇颜色、有无烦 躁不安。
• 推荐食物: • 宜多吃具有抗涎腺肿瘤
作用的食物:如文蛤,海 蜇,泥鳅,黄颡鱼,蛇,猫肉, 香椿, 藕,青蛙,蒲笋,蕹菜, 芋艿,无花果,甜瓜,猕猴 桃,杏仁,乌梅,胡桃,魔芋 • 宜吃止痛,抗溃疡的食物: 泥鳅,对虾,海带,青鱼,黄 瓜,牛蒡菜 ,乌梅, • 宜多吃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机能的食物,如扁豆,绿 豆,小麦,茅根,芦根,杏仁, 蓟 菜,百合,香菇,木耳,荠 菜,猕猴桃,山楂,鹅血,鲨 鱼,鲟鱼,鲐鱼,银鱼,海参。
•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 彻底切除为原则。肿瘤的 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 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 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 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 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 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 并切除,术中要注意保护 面神经。

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文章目录*一、腮腺混合瘤的概述*二、腮腺混合瘤的典型症状*三、腮腺混合瘤的病因病机*四、腮腺混合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腮腺混合瘤的并发症*六、腮腺混合瘤的防治方案腮腺混合瘤的概述1、定义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来源于腮腺上皮。

肿瘤内除上皮成分外,还常有黏液、软骨样组织等。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人。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2、别称多形性腺瘤3、发病部位腮腺4、传染性无传染性5、高发人群青壮年人6、科室口腔颌面外科腮腺混合瘤的典型症状1、腮腺混合瘤的典型症状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

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其间有较软的结节。

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

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

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2、腮腺混合瘤的分类无分类。

腮腺混合瘤的病因病机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

具体病因不明。

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

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

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

腮腺混合瘤虽为良性,但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因此临床上将腮腺混合瘤视为“临界瘤”,即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种肿瘤,约有5%一10%可发生恶变。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1【概述】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腮腺混合瘤。

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和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70%~80%,多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性别无明显差异,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或体检时发现。

预后较好,但如切除不彻底,术后易复发,少数可恶变。

2【病理】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cm,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

切面呈灰白色,可见浅蓝色软骨样组织、半透明的黏液样组织以及小米粒大的黄色角化物,囊变者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镜下肿瘤由上皮及其产物,即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成,10%可恶变,组织松软易碎,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3【临床表现】早期为腮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病史较长。

发生在浅叶者易被发现,而发生在深叶者,常在肿物很大时才被发现。

肿物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界限清楚,硬度不一,囊变处触之有波动感。

一般不引起面神经麻痹。

当肿块增大迅速、粘连固定以及出现疼痛或面瘫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4【影像学表现】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边缘清楚。

1.X线表现平片一般无阳性发现。

X线造影摄片现已很少应用。

2.CT表现表现为腮腺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少数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小时病灶位于腮腺实质内,肿瘤增大可占据整个腮腺。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合并囊变、钙化(图6-17),增强后强化明显。

图6-17 左侧腮腺混合瘤图A、B为同一患者。

A:横轴面CT平扫示左腮腺浅叶类圆形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边缘清楚;B:横轴面CT增强示病灶实质部分强化,但囊变部分无强化3.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常可见周边T2WI低信号包膜影,T2WI信号增高且广泛信号不均匀常提示本病(图6-18)。

腮腺恶性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1.腮腺淋巴结核和结节型SjÖgren综合征。

2.颌下凹原发性肿瘤颌后凹出现肿块可极其酷似腮腺深叶肿瘤。

典型症状有耳咽管受累的耳部症状如耳鸣、耳闷感以至听力障碍。

下颌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开口偏向患侧或开口困难。

X线下颌支侧位平片常见乙状切迹变深,喙突受压变形;鼻颏位片见患侧上颌窦受压变小,喙突变形。

CT或MRI检查会有助于诊断。

3.颈椎横突过长第1颈椎又称寰椎,其横突正位于乳突尖端至下颌角连线中点、下颌支后缘处。

发育过长时可以触及。

附着其上的肌筋膜常有炎症而酸疼不适。

触诊硬而固定并行压痛。

颇似腮腺深叶肿瘤,触诊突起及压痛均较局限。

确诊办法可以用5号针头或针灸针对准痛点刺入,投照张口后前位X线平片,可见针尖正对准横突。

同时作B超检查以除外腮腺内占位性病变。

4.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腮腺为好发部位,临床特点是95%以上为男性,青年或中年人。

腮腺区有单发或多发结节,有消长史并伴局部或胫前部皮肤瘙痒。

末梢血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高达1000/mm3以上,具诊断价值。

本病一般对放射线敏感,小量照射即可治愈。

5.转移性肿瘤头皮、眉额、眼部及鼻咽部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腮腺内淋巴结。

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临床时有所见。

锁骨以下脏器如肺、肝癌转移至此亦偶有所见并为首发灶。

对腮腺下极深面肿块例行鼻咽
部检查是必要的。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

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

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

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

腮腺混合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混合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图 4 腮腺表皮样囊肿 . 面团征 ” 示“
3 讨

() 1 混合 瘤多为 单发 , 而腺淋 巴瘤 多 发多 见 , 可双侧
3 1 混合瘤是涎腺中最 常见 的肿瘤 , . 占涎腺肿瘤
总数 的 5 % ~ 9 , 8 7 % 发生 于大涎腺 的 8 % 一 0 0 9 %见 于腮腺 ¨ 。腮 腺混合 瘤亦 称 多形 性 腺瘤 , 发 生 于 J 多
料与病 理结果 对照 。
图 2 恶 性肿 瘤 : 出 彩 色 血流 . 1. 1 检 R0 9
2 3 腮腺 其他 肿 瘤 的声像 图 4例 腺 淋 巴瘤 6侧 .
2 结 果
2 1 腮 腺混合 瘤 8例 声像 图 . 二 维 超声 示 : 常单 发, 肿块形 态规则 , 圆形或 椭 圆形 , 界清楚 , 呈 边 包膜
腮腺 混合瘤是 腮腺 最常 见 的 良性肿瘤 之 一 。如
何提高腮腺肿块中混合瘤的诊 断准确率, 及与其他 腮腺肿块鉴别 , 仍是临床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 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 2 例 , 0 分析探讨腮腺
混合 瘤 的诊 断及鉴别 诊 断。现 报告 如下 。
呈不均质性低 回声 , 部分见斑点状钙化灶 , 后方 回声 衰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 : 5例恶性肿块均检 出彩 色血流信号( 见图 2 。 )
侧, 以右侧多见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最小的发病 年龄可 见于新 生儿 , 大者 8 最 O余岁 , 以 4 左右 但 O岁 居多 J 。肿 瘤生 长缓慢 , 多数呈 圆形 或椭 圆形 。

胞腺瘤 、 囊腺瘤 , 与腮腺混合瘤在声像 图上较难鉴
别。
32 腮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与 恶 性 肿 瘤 可 从 肿 块 的 边 .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表面光滑呈结节状。

具有结缔组织包膜,包膜较完整,可有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偶可出血、液化、坏死、囊变,有时可见钙化,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

腮腺混合瘤检查: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CT: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周围及皮下脂肪层清晰,咬肌、翼内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等均清晰可见。

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腮腺混合瘤鉴别诊断: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

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

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

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

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

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

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

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

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

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

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见一层明显的强回声包膜光带,内部回声为液性暗区。

腮腺混合瘤—搜狗百科

腮腺混合瘤—搜狗百科

腮腺混合瘤—搜狗百科
腮腺混合瘤[1]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来源于腮腺上皮。

肿瘤内除上皮成份外,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①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2]等。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

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

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

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腮腺混合瘤腮腺手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据报道,以下方法可以准确无误的在手术中寻找到面神经主干:以乳突前缘和鼓板后缘形成的切迹为标志,此切迹位于鼓乳裂的最下方,按腮腺手术常规作切口若悬河和翻瓣,将胸锁乳突肌肉前缘和腮腺后缘分离并后拉肌肉,将食指伸入切口内触摸切迹,在切迹周围及切迹内作分离直到清楚显露并能触及切迹为止,确定二腹肌后腹和腮腺后缘的位置,在乳突前内缘内侧近1cm处,即茎乳孔的位置,即可以寻找到面神经主干。

注意分离不要过深,茎突应始终位于手术视野内。

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是什么文章目录*一、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是什么*二、腮腺肿瘤的治疗误区*三、腮腺肿瘤吃什么好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是什么1、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是什么1.1、B超应作为腮腺肿块病变个选的腮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般良性肿瘤呈均质性回声,边界清楚,后壁回声可增强,囊性病变尤为显着,恶性者呈不均质性回声,后壁回声减弱或消失。

但淋巴结炎症如结核也有类似改变,因此,其定性诊断性能不足。

1.2、CT及MRI:可确定肿瘤位置,大小,深浅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浸润等,特别对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及其与颈部大血管关系显示较好,恶性者表现形态不规则,境界模糊,密度不均。

1.3、活体组织检查:对腮腺恶性肿瘤除已向皮肤破溃和晚期不能手术而又必须明确组织病理诊断者外,一般都不宜采用活体组织检查。

1.4、腮腺造影:适用于临床未能确诊者,造影可示肿瘤压迫所致的导管系统排列紊乱,导管扭曲,移位,中断以及腺泡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肿瘤侵蚀导管时造影剂外溢形成大小不一,点片状影等变化,此检查间接地反映了病变的存在,但对鉴别肿瘤的性质帮助不大。

2、腮腺肿瘤的临床表现腮腺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叶组织者居多,约占80%以上。

绝大多数腮腺肿瘤患者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出现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

病期不定,长者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腮腺肿瘤的表现为疼痛尤其持续性痛并进行性加重,或面神经功能障碍或麻痹,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都有此症状。

恶性肿瘤合并面神经麻痹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增加,预后也较差。

约10%的腮腺肿瘤发生在腮腺深层组织。

由于位置深在早期不易发现,达到一定体积时,可见患侧扁桃体后上方软腭膨出。

3、腮腺肿瘤的病因间叶组织良性肿瘤主要是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其次为脂肪瘤,少数为发生自面神经的神经纤维瘤,腮腺内也可原发恶性淋巴瘤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均少见。

多形性腺瘤呈膨胀式缓漫生长,腮腺肿瘤可巨大而无面瘫。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类圆形,界清
信号混杂,T2WI高 弥散受限,囊变多
信号

类圆形,界清 易囊变
不规则,界欠清
信号欠均,T2WI信 号多偏低
渐进性强化
“快进快出”
明显持续性
不均强化
年龄及性别 部位 数目
形态及边界 信号 增强表现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腮腺恶性肿瘤
中年,无明显性别 差异
浅叶多见
中老年男性,长期 吸烟及反复消长史
浅叶后下极多见
中老年多见,女性 好发
浅叶多见
中老年多见
深叶或跨深浅叶生 长
单发
可多发
单发
单发
类圆形/分叶状,界 清

医院口腔科多形性腺瘤混合瘤诊疗常规

医院口腔科多形性腺瘤混合瘤诊疗常规

医院口腔科多形性腺瘤(混合瘤)诊疗常规
【诊断】
1.生长缓慢,可长达几年或十几年;短期内突然迅速增大疼痛,甚至面瘫,应考虑发生恶变。

2.多发生于腮腺、腭腺、颌下腺,少见于其它小涎腺;
3.肿块隆起明显,质硬、边界清、呈结节状、与皮肤及基底不粘连,活动性好(腭部除外);
4.肿物大小不一,较大者可有明显面部畸形;恶变者可发生粘连、固定、疼痛破溃甚至面瘫。

5.腮腺造影表现为占位性病变(渐被Ct及b超取代);深部肿瘤,必要时可行CT检查;对小的腮腺混合瘤常与腮腺淋巴结核以及低度恶性涎腺癌不易鉴别,B超检查可能有所帮助。

【治疗原则】
1.对腮腺混合瘤应保护面神经,行瘤体及腮腺浅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

2.对颌下腺混合瘤应行下颌下腺一并切除;
3.对腭部肿瘤应同时切除肿瘤区的粘膜及骨膜;
4.对小涎腺混合瘤应在肿瘤外0.5cm作切除。

腮腺常见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淋巴瘤:腮腺淋巴瘤是腮腺恶性肿瘤的 0 2 第二位,占腮腺恶性肿瘤的10%左右
转移性肿瘤:腮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 0 3 如鼻咽癌、甲状腺癌等
肉瘤:腮腺肉瘤较少见,如纤维肉瘤、 04 横纹肌肉瘤等
交界性占位
1 定义:位于腮腺浅叶和深叶交界处的占位性病变 2 病因:多种原因,包括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3 临床表现:腮腺区肿块,可伴有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4 诊断: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5 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清晰,无浸润性生清晰,有浸润性生长
03
影像学检查:交界性占
位多为低密度影,恶性
占位多为高密度影
04
病理学检查:交界性占
位多为良性病变,恶性
占位多为恶性病变
腮腺占位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腮腺炎:腮腺肿大, 疼痛,发热,全身 不适等症状
腮腺肿瘤:腮腺肿 块,疼痛,压迫症 状,部分患者有恶 变可能
04
检、细胞学检查等
尿液检查:尿常规、
02
尿生化等
03
影像学检查:X线、 CT、MRI等
良性占位与恶性占位的鉴别
病史:良性占位病史较长, 恶性占位病史较短
生长速度:良性占位生长缓 慢,恶性占位生长迅速
边界:良性占位边界清晰, 恶性占位边界模糊
质地:良性占位质地较软, 恶性占位质地较硬
活动度:良性占位活动度较 大,恶性占位活动度较小
腮腺占位与其他疾 病的鉴别: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 影像学检查等综合 判断,明确诊断。
取材:腮腺 组织活检或 手术切除标 本
切片:石蜡 切片或冰冻 切片
观察:显微镜 下观察组织结 构、细胞形态 和排列方式

腮腺混合瘤该如何鉴别诊断

腮腺混合瘤该如何鉴别诊断

腮腺混合瘤该如何鉴别诊断
一、概述
人们只要听说到肿瘤就觉得非常恐怖,现在,故称混合瘤,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不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其实相对于恶性肿瘤疾病来说,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例如腮腺混合瘤就是一种良性肿瘤,它又称多形性腺瘤,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良性肿瘤虽然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及时治疗的话,
二、步骤/方法:
1、肿瘤的生长位置一般于耳垂下方的,腮腺混合瘤疾病的肿瘤
是呈硬结节状的,腮腺混合瘤疾病是多见于青少年的,但有时其中的一部分发生囊性的病变这时候肿瘤也会较软软的结节的,在肿瘤生长较大的时候会延伸到颈部的,
2、大家可以做一些检查来诊断,比如说最常见的检查就是B超了,他可以很好的判断出肿瘤的大小,还可以做一些ct检查,它可
以很好的判断出这种形态的形态,然后再根据这些诊断,做一些相关的治疗,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了。

3、然后尽量少使用生硬的食物,有利于之前的创面恢复的,腮
腺混合瘤疾病患者在手术之后的饮食,腮腺混合瘤的患者手术之后,是首先要注意的,生硬的食物可以减少面部肌肉的活动,首先要注意不要食用辛辣的食物,
三、注意事项:
首次手术是否彻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严格遵守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原则,一般术后很少复发,混合性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第一次手术的术式对于成功的治疗至关重要,。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提高公众对腮腺混合瘤的认识
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腮腺混合瘤 的认知和理解。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其减轻 焦虑和恐惧情绪。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 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指导,帮助 其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日常护理。
颈部神经鞘瘤多见于青壮年,生长缓慢,质地中等,常伴有神经受压症状,与腮腺混合瘤的质地和生 长速度均不同。
与全身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腮腺炎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腮腺肿胀、疼痛,多 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 细胞计数增高,而腮腺混合瘤则无炎症 表现。
VS
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累及腮腺,导致腮腺 肿胀或肿块,但通常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和 实验室检查异常。
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如腺癌、恶性淋巴瘤等生长迅速,常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影像学检查多有骨质破坏等恶性 征象。
与颈部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多有原发肿瘤病史,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差,可有多个淋巴结融合,而腮腺混合 瘤则多表现为单发的、活动度较好的肿块。
颈部神经鞘瘤
THANKS
感谢观看
04
CATALOGUE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与预后
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切除
腮腺混合瘤最常用的治疗 方法是手术切除,通过彻 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 ,以降低复发风险。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进行 冰冻病理检查,以确定肿 瘤的性质和边界,确保手 术的彻底性。
术后病理检查

腮腺区常见病变的CT鉴别诊断专家指导

腮腺区常见病变的CT鉴别诊断专家指导
正常解剖
• 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 • 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 • 下缘—平下颌角 • 前—邻近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 • 后—邻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
• 不规则楔形,底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 • 分为浅、深两部
专业资料
1
正常解剖
专业资料
2
正常影像学表现
• 一、CT
• 1、腮腺是脂肪性腺体密度
• 概述
• 一般包括慢性复发性和慢性阻塞性 •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发生和逆行性感染相
关,多见于儿童 • 临床主要表现为腮腺反复肿胀,间隔期
不等
专业资料
32
腮腺炎症 parotitis
• CT表现
• 腮腺体积弥漫性增大,正常腺体的低密 度脂肪影可为不规则增生的软组织影所 代替,叶间间隔和包膜可有增厚。
专业资料
20
• 同一患者,10个月后复 查
专业资料
21
粘液表皮样癌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 鉴别诊断
• 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 肿瘤合并感染时,需与炎性病变如脓肿
鉴别
专业资料
22
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 概述
• 多发生于小唾液腺,如腭、颊、上颌窦 和腮腺
专业资料
10
• 单侧腮腺混合瘤
专业资料
11
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 鉴别诊断
• 较小而密度均匀的多形性腺瘤影像学表 现一般没有特征性,不能和其它唾液腺 良性肿瘤鉴别
• 腮腺深叶的多形性腺瘤应和咽旁间隙肿 瘤鉴别
专业资料
12
Warthin瘤 adenolymphoma

涎腺混合瘤如何鉴别诊断?

涎腺混合瘤如何鉴别诊断?

涎腺混合瘤如何鉴别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

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

全程约10~14天。

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

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

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2:下颌下间隙感染:临床表现,牙源性感染病程发展快,全身高热,下颌下区肿胀明确,皮肤充血、发红,有时发亮,有凹陷性水肿和压痛,早期即有脓肿形成,可扪及波动感;腺源性病程发展较慢,初为炎性亲润的硬结,逐渐长大,穿破淋巴结被膜后,呈弥散性蜂窝织炎,症状同牙源性感染,但晚期才形成脓肿。

3:下颌下区囊性水瘤:常见于婴幼儿,穿刺检查可见囊腔内容物稀薄,无粘液,淡黄清亮,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

各类型混合瘤需与一下疾病鉴别:1.腮腺混合瘤的鉴别(1)腮腺囊肿:生长缓慢,表面皮肤正常,体积小,界限清楚,柔软,可抽出清亮的黄色液体。

(2)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好发于腮腺,常呈单侧或双侧多发性肿物,生长缓慢。

早期多为软橡皮样,逐渐变坚韧,边界不清。

肿物区皮肤有色素沉着,干燥而粗糙,与肿物紧密粘连,并常有肿物溃破后遗留的浅在瘢痕。

表浅淋巴结可肿大。

血象中嗜酸粒细胞增加。

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 影像诊断与鉴别
诊断
概述
❖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来源于腺 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 位涎腺组织。
影像学表现
• 好发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偶见于颌下腺、鼻咽及口唇。 • 多见于50岁以上高龄男性,与长期吸烟有关。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 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 的强化特点,“贴边血管” 或“包绕血管”征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 50岁以上男性,双侧多见,男性,吸烟史。
❖ 浅叶下极。
❖ 周边囊变、血管贴边征,DWI明显受限,增强快进 快出。
结节和边缘显著强化; 部分病例动脉期可见纡曲强化的小血管影。
谢谢
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 • MR表现:实性区T1呈等或稍高信号,T2呈高或稍高信号,易囊变
(哪怕病灶很小都出现囊变),囊变区(多为片状或裂隙状)。 • T1呈低信号T2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实性区明显强化(部分实性
区强化不均匀),囊变区无强化;有包膜(大部包膜完整)。 • 动态曲线,多数为C型(速升平台型),部分为B型(速升下降
型)。 • ADC值介于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之间。
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
• 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腮腺混合瘤。多见于40 岁左右。腮腺浅叶多见。
• 有包膜,3-6cm,囊变多位于中央,延迟强化(渐进性强化),如果出 现速升速降则为恶变。
鉴别诊断-肌上皮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别的疾病为
①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 囊腺瘤,是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的腮 腺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吸烟人 群。5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腮腺下极和下颌角区。生长 缓慢,瘤体一般较小。增强扫描多
②腮腺混合瘤恶变:恶变时包膜消 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 性生长,若表现为周边环形强化, 中心低密度区则提示有恶变可能,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腮腺解剖
❖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上致颅 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关节之间,下至下
颌角,是茎突前咽旁间隙重要器官 ❖腮腺是脂肪性腺体,CT呈低密度
❖腮腺内血管显示清楚
腮腺混合瘤(Mixed tumour)
❖又称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 瘤之一。 ❖来源于腮腺上皮,肿瘤内除了上皮成分外, 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肿瘤可有坏死和 囊变区,一般有完整的包膜。
可有淋巴结转移。
总结
1、腮腺混合瘤多为腮腺内的类圆形肿块, 密度高于腮腺。可有囊变坏死区。强化 特点为渐进性的强化。 2、良恶性鉴别主要是肿瘤边缘是否清晰, 有无周边浸润。 3、与腮腺腺淋巴瘤的鉴别:腮腺腺淋巴 瘤增强扫描特点为“快进快出”。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临床特点
❖可见于任何年龄,40岁左右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为1:1.4; ❖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或不明显; ❖大小不定(与病程有关); ❖多为圆形或结节状,质硬,界限 清楚。
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
1.多位于浅叶,边缘清楚,类圆形肿 块,少数分叶状,分叶与肿瘤多中心 生长有关,边缘仍较清楚。 2.肿块密度一般高于腮腺,大部分密 度较均匀,少数不均匀低密度区,为 肿瘤囊变或粘液组织。 3.增强CT:渐进性强化为特征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