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瘫痪被称痉挛性

合集下载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联合反应
对称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为相同运 动模式
相反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不同运动 模式
①对侧性联合反应: A上肢(对称性):
健肢的屈曲 患肢的屈曲, 健肢的伸直 患肢的伸直。
B下肢:
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对称性
健肢的内收、患肢的内收(和内旋) 健肢的外展 患肢的外展(和外旋)
屈伸相反性,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偏瘫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可见于脑卒中、脑 外伤等多种疾病和外伤。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 2.倒置安排 3.运动的精细水平与机
能代表区大小的关系 肌运动愈精细复杂,其 机能代表区愈大。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运动柱
四、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是指偏 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 一种随意活动。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 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 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 现。
基本的共同运动类型
共同运动包括了随意性和不随意性两个 方面。
共同运动的影响
静位性反射主要包括:
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等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被动将头部转向 一侧,则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 肢屈曲。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被动前屈头部,则 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被动后屈头部,则上 肢伸展下肢屈曲。
紧张性迷路反射
指由于头在空间位置不同,致使内耳的 传入冲动变化,而调整躯体肌紧张性的 反射。
剪健手指甲;
⑤用患手系健侧衬衫袖口的钮扣。
根据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手的能力 级别,包括废用手、辅助手C、辅助手B、辅助 手A、实用手B、实用手A六个能力水平。

神经外科学(医学高级):椎管内肿瘤考点(题库版)

神经外科学(医学高级):椎管内肿瘤考点(题库版)

神经外科学(医学高级):椎管内肿瘤考点(题库版)1、单选?女性,4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咳嗽、喷嚏时诱发,夜间及平卧时明显,未给予特殊治疗。

3个月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向上发展。

查体:胸8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江南博哥),左下肢肌力Ⅲ级,其他无异常。

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为()A.脑脊液检查B.脊柱X线平片C.MRID.脊髓造影E.CT平扫正确答案:C2、填空题由于肿瘤进行性压迫而损害脊髓和神经根,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刺激期、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瘫痪期3、单选椎管内肿瘤最常发生于()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尾段E.圆锥马尾正确答案:B4、单选对脊髓的描述正确的是()A.直接被软脊膜包裹B.由灰质、白质组成C.直接被脑脊液包裹D.终丝由神经纤维组成E.直接被蛛网膜包裹正确答案:A5、单选楔束传导()A.温度觉B.痛觉C.味觉D.精细触觉E.轻微触觉正确答案:D6、单选对脊髓外形的描述正确的是()A.腰骶膨大不明显B.前正中裂浅C.前后正中的纵沟将脊髓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D.脊神经前、后支分别附于前、后外侧沟E.前外侧沟明显,后外侧沟不易分辨正确答案:C7、单选硬脊膜外隙位于()A.蛛网膜与硬膜之间B.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C.脊髓圆锥周围D.软脑膜周围E.硬脑膜与颅骨之间正确答案:B8、判断题椎管内肿瘤主要病理类型有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及脂肪瘤。

() 正确答案:错9、单选关于椎动脉的叙述,哪个正确()A.穿第6~1颈椎横突孔B.起自腋动脉第1段C.经椎间孔入颅D.主要营养脊髓、小脑、间脑、脑干和大脑后1/3E.主要营养脑干、小脑和大脑前2/3正确答案:A10、判断题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确答案:对11、单选薄束()A.与同侧下肢本体觉传导有关B.传导同侧下肢浅感觉C.传导对侧下肢精细触觉D.仅存在于中胸脊髓节段以上E.上行至楔束核换元正确答案:A12、判断题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自颈髓至马尾的任何节段,其中腰椎最多。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精神神经系统》模拟题1 (1)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精神神经系统》模拟题1 (1)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精神神经系统》模拟题1(总分:39.00,做题时间:90分钟)A11.下列哪项体征对鉴别肢体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最有价值(分数:1.00)A.瘫痪程度分级及范围大小B.有无肌肉萎缩C.肌张力增高或减低D.腱反射亢进或消失E.有无病理反射√解析: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于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最确切体征是(分数:1.00)A.显著的肌萎缩B.肌束震颤C.肌张力增高D.肌张力减低E.Babinski征(+)√解析:上运动神经元是指锥体系统。

起自火脑额叶中央前凹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经由放射冠后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部下行。

锥体系统病损引起对侧肢体单瘫或偏瘫,其特点是: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其中最确切的体征是出现病理反射,即Babinski征(+)。

3.右侧角膜直接反射存在,间接反射消失,病变在(分数:1.00)A.右侧三叉神经B.左侧三叉神经√C.右侧动眼神经D.左侧动眼神经E.左侧面神经解析: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

间接反射是指刺激一侧角膜,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

角膜反射通路: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1、什么是截瘫?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痉挛的名词解释

痉挛的名词解释

痉挛的名词解释痉挛是一种突发性的肌肉收缩,表现为肌肉无法自主控制、短暂而强烈的收缩,常伴随着疼痛或不适感。

痉挛可发生在任何肌肉组织中,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

痉挛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与神经、代谢、药物、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骨骼肌痉挛骨骼肌痉挛是最常见的一种痉挛,通常表现为肌肉突然收缩,持续时间通常在数秒至数分钟之间。

骨骼肌痉挛通常发生在运动或剧烈运动后,也可能是由于骨骼肌的疲劳、缺水、电解质紊乱、神经损伤等原因引起。

骨骼肌痉挛常见于腿部、腹部和背部等部位,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碍。

心肌痉挛心肌痉挛是一种心脏疾病,表现为心肌突然收缩,导致心脏血管狭窄,血液供应不足。

心肌痉挛的发生原因包括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心肌痉挛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也可能由于心脏疾病、药物过量等原因引起。

平滑肌痉挛平滑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痉挛,通常发生在平滑肌组织中,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

平滑肌痉挛的发生原因包括神经、代谢、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平滑肌痉挛常见于胃肠道疾病、支气管哮喘、尿路结石等疾病。

其他痉挛除了上述三种痉挛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痉挛。

例如,痉挛性斜颈是一种颈部肌肉痉挛,表现为头部向一侧倾斜,常伴随着肩膀的抬高和头部的旋转。

痉挛性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突然的抽搐和肌肉痉挛。

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和痉挛。

总结痉挛是一种突发性的肌肉收缩,可能发生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组织中。

痉挛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与神经、代谢、药物、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不同类型的痉挛有不同的症状和后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和僵硬而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该病常常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如肌肉间的神经传导障碍、神经肌肉连接异常或神经细胞损伤等。

痉挛性瘫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肉的短暂、周期性的不自主收缩,这些收缩通常发生在肌肉休息或运动暂停时。

这种不自主收缩常常伴随着肌肉的强直和僵硬,影响了肢体的正常运动和姿势。

痉挛性瘫痪可以影响全身的肌肉,但更常见的是影响四肢和躯干。

痉挛性瘫痪可以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痉挛性瘫痪是由于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引起的,如家族性痉挛性瘫痪。

继发性痉挛性瘫痪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中毒等。

继发性痉挛性瘫痪通常在之前是正常和有力的肌肉,而原发性痉挛性瘫痪可能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就出现症状。

痉挛性瘫痪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因个体而异,从轻微的肌肉收缩到完全瘫痪都有可能。

症状通常在运动中出现,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肌肉收缩和瘫痪可以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缓慢恢复正常。

在短暂的收缩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治疗痉挛性瘫痪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

药物治疗常常包括抗痉挛药物、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以便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手术治疗常常用于严重痉挛性瘫痪无法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缓解的患者。

虽然痉挛性瘫痪目前无法治愈,但有效的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复诊和检查。

此外,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痉挛性瘫痪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痉挛性四肢瘫痪的护理查房

痉挛性四肢瘫痪的护理查房
添加副标题
痉挛性四肢瘫痪的护理查房
刀客特万
目录
CONTENTS
01 痉挛性四肢瘫痪概 述
02 病例汇报
03 护理诊断
04 护理措施
05 健康宣教
痉挛性四肢瘫痪概述
定义和疾病特征
定义:痉挛性四肢瘫痪是一组以肌肉痉挛性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 病。 疾病特征:通常在出生后或婴幼儿时期发病,表现为四肢肌肉的持续性、 阵发性或强直性收缩,导致关节僵硬、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
家属宣教
疾病知识:向家属介绍痉挛性四肢瘫痪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护理要点等知识 日常护理: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的饮食、穿着、日常起居等,强调保持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向家属介绍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应对方法,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与关爱 及时就诊:告知家属如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并发症预防
保持肢体功能 位置
定期翻身、拍 背
预防压疮、肺 炎等并发症
及时处理异常 症状
健康宣教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让患者了解痉挛性四肢瘫痪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护理 要点
日常护理: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和自我护理
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提高生活 质量
功能锻炼
被动运动:关节 活动范围受限时, 由医务人员或家 属进行的被动运 动。
主动运动:在医 务人员指导下, 由患者主动进行 的活动。
抗阻运动:在主 动运动的基础上, 加上阻力进行练 习。
按摩:促进血液 循环和肌肉松弛, 缓解疼痛和不适。
心理疏导
建立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情绪管理: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情绪 家庭支持:与患者家庭成员建立联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痉挛性瘫痪评定方法研究进展

痉挛性瘫痪评定方法研究进展

痉挛性瘫痪 即控制主动协调运 动 的神经 丧失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不 ]
能 协 调 运 动 , 上 运 动 神 经 元 损 害 综 合 征 的 一 部 分 [ , 表 是 1其 ]
现 为 肌 张力 升 高 、 肉 僵 硬 、 搐 性 痉 挛 等 。严 重 的痉 挛 造 肌 抽
1 3 关节活动度测量 .
性受到一定影响 , 由于其 简单 易行 , 但 勿需 其 他附加 的设备
和技术处理 , l 晦床应 用最广 泛 其他 如 Co u ln s评分 法 、 临床
痉 挛 指 数 ( S) 等 也 作 为 参 考 指 标 。对 于 痉 挛 评 定 的 时 C I口
器 的客观测量 , 用具体数值表示痉挛程度 , 如神经生 理学和生 物力学方法 , 后者又包括摆动试验和被动牵张的方法[ 。 1 ]
11 Asw r . h o t 挛 量 表 评 定 是 通 过 对 患 肢 肌 肉 紧 张 程 h痉
度进行测试得 出 0 —4级评分[ 。测试 时患者处 于舒适 的坐 1 ] 或仰 卧位 , 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肢体双 向运动 中牵 张反射 和肌 肉紧张程度进行 评分 。在 临床 工作 中为 针对某 一类 型 的痉 挛作 出更 合 理 的评 定 , 展 了若 干 修 正 标 准 , 为 改 良 的 发 称
一般用 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的角度 ,
由于测量时主要取决于测量者 , 且欠 准确 , 临床较少应用。 1 4 电生理指标 上运 动神 经元 损伤 后, 髓 中枢失 去上 . 脊 位 中枢 的控制 , 导致 电生 理活 动发生相 应变化 。肌 电图检查 是 临床常用的电生 理 检测指 标 。用 肌 电图测定 急性 脑卒 ] 中患 者上 下肢肌肉体感诱发 电位 , 对预测 患者运动 功能 的恢 复具 有一定 价值 ]但 电生理 指标 只能反 映神经 兴奋 、 , 传导 特性 以及 神经互相抑制的情况 一 些学者指 出 , 挛机理 可 痉 能涉及更 复杂 的 因素 , 不 仅是 神 经活 性 和传 导 特性 的改 而 变, 至少一些类型 的痉挛 与神 经活 性改 变没 有直 接关 系, 因 此 电生理指标只能从一个侧面对痉 挛程 度给出参 考性结论 。

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理论与术式

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理论与术式

【综 述】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理论与术式孙轶博,张 洋(辽宁省友谊医院外科,辽宁 沈阳 110015)【关键词】 脑性瘫痪/外科学;痉挛;肌电描记术[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69(2008)03-0241-0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脑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病损则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即痉挛型脑瘫。

脑性瘫痪又称L ittle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无法分类型、混合型等类型,其中痉挛型占60%左右,混和型中大部分为痉挛合并手足徐动型。

这两型患者约占全部脑瘫病例的2/3左右,外科手术主要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患者[1]。

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早期行为干预、运动疗法、药物、矫形器、各类手术及康复治疗等,手术治疗总的原则为:全面临床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通过解除痉挛、纠正畸形为康复治疗提供条件或起辅助作用[2,3]。

外科治疗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肌肉痉挛或过高的肌张力、平衡肌力,预防畸形的发生与发展、矫正畸形,以及调整肢体负重力线、改善运动功能,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术前全面临床评估是决定预后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避免引发新的缺陷或畸形。

评估应由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儿科、精神科、麻醉科、物理康复科医师合作进行[4]。

针对临床症状、体征、相关肌肉肌力、牵张反射(痉挛程度)、肌张力、智商及学习交流能力、耐受手术情况等进行全面测评。

在此基础上为每例患者制订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并决定有无手术指征和施行何种外科手术。

综合来讲,手术适应证为:(1)、痉挛型脑瘫或部分以痉挛型为主的混合型脑瘫,肌张力2级或以上,痉挛较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

(2)、身体随意运动功能尚好,无明显肌无力、固定关节挛缩和不可逆性骨关节畸形。

(3)、痉挛状态已趋于稳定。

瘫痪的定位诊断

瘫痪的定位诊断

瘫痪的定位诊断瘫痪是指肌肉的收缩无力至完全不能。

根据其无力程度分为不完全性瘫痪,(轻瘫、肌力检查为1-4度)和完全性瘫痪(肌力为0度)两种。

产生瘫痪的原因有三种:(一)神经原性瘫痪:根据运动通路受损的部位又分为: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瘫痪。

特点是:①瘫痪范围较广泛。

②由于锥体束损害后牵张反射的释放,瘫痪肢体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瘫。

但急性期(休克期)肌张力低下,呈弛缓性瘫。

③正常受抑制的腱反射被释放,出现腱反射亢进。

④正常被抑制的原始反射又复出现,即病理反射阳性。

⑤除久病后瘫痪肢体呈废用性萎缩外,无肌肉萎缩。

⑥电检测无变性反应。

皮质运动区损害引起的瘫痪虽也属上运动神经元生瘫痪但临床表现多不全同(详见后文)。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损害后引起的瘫痪,其特点是:①瘫痪多较局限。

②由于牵张反射弧的中断引起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呈现弛缓性瘫痪。

③反射弧传出通路的损害导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④不出现病理反射。

⑤因运动神经兴奋传导障碍至一部分肌纤维废用,加之末梢部位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致使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肌肉萎缩明显。

⑥电检测呈变性反应。

(二)肌原性瘫痪:肌肉本身或神经肌接头部位病变所引起的瘫痪。

(三)功能性瘫痪:为癔症引起的瘫痪,详见精神病学。

瘫痪的定位可根据临床上肢体瘫痪的部位和范围,按单瘫、双下肢瘫、偏瘫和四肢瘫分别进行定位诊断如下:(一)单瘫(指一个肢体或一个肢体的某一部分的瘫痪)的定位诊断:1.大脑皮质运动区(前中央回)损害:司掌躯体各部位运动的锥体细胞,在前中央回呈特殊的倒入状排列,故其下部病变出现对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如病变在优势半球累及额下回后部Broca 区时,还可伴有运动性失语。

上部病变出现对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变如局限于皮质时,瘫痪始终为弛缓性,与一般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后期为痉挛性者不同。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精神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概论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精神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概论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精神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概论[单选题]1.脑干病损时瘫痪的特点A.完全性均等性偏瘫B.单瘫C.截瘫D.交叉性瘫E.伴明显肌肉萎缩(江南博哥)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一侧脑干病损既可以损伤同侧、同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又可以累及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故引起交叉性瘫痪,即:同侧、同平面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3.导致腱反射亢进的病损部位为A.脊神经后根B.脊髓前角C.脊髓后索D.锥体束E.锥体外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正常情况下锥体束对深反射起抑制作用,深反射增强是一种释放症状,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束受损伤时,故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重要的深反射有:肱二、三头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均亢进,甚至可以出现阵挛的表现。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4.某患者自觉左侧肢体似有蚂蚁爬行,此种感觉障碍为A.感觉过敏B.感觉倒错C.感觉过度D.感觉异常E.感觉减退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感觉异常,比如说,明明没有虫子在身上,但是自我感觉有;感觉过敏是指有小虫在身上,但是病人却觉得有好多小虫在身上。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5.同向性偏盲病损位于A.同侧视神经B.视交叉C.对侧视束D.对侧颞叶视辐射E.对侧顶叶视辐射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产生同向性偏盲的病损部位可见于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等部位的病损。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6.运动系统不包括A.下运动神经元B.丘脑C.上运动神经元D.锥体外系统E.小脑系统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选B。

教材中有如下描述:运动系统由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组成。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7.患者右下肢无力3个月,伴左下半身麻木。

查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觉减退病变为A.胸髓3水平横贯损害B.右侧胸髓3水平半侧损害C.左侧胸髓3水平半侧损害D.右侧胸髓3水平后索损害E.左侧胸髓3水平后索损害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这个题目应该是选择B项,不是选择D项,脊髓半侧损害时产生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题干中的右膝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及深感觉障碍(题干中的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即震动觉)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题干中的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

痉挛性瘫痪的原理是

痉挛性瘫痪的原理是

痉挛性瘫痪的原理是
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神经肌肉紊乱的疾病,其原理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正常情况下,神经系统负责向肌肉发出指令,使其收缩或放松。

这个指令的传导依赖于神经细胞中的神经递质,例如乙酰胆碱。

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到达肌肉细胞的神经肌接头。

在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突触间隙可能存在异常。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突变、毒物作用、炎症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受到抑制,或者导致神经肌接头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

由于这种神经传导的异常,肌肉接收到的指令可能会受到干扰。

如果神经递质的释放不足,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频率可能降低,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动。

另一方面,如果神经递质的释放过多,肌肉可能会过度收缩,产生痉挛。

总之,痉挛性瘫痪的原理涉及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和神经肌接头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动或过度收缩。

痉挛性偏瘫

痉挛性偏瘫

4. 维持患侧上下肢的体重负荷能力,促进分离运动,使缩短的肌肉伸展,增加其正常关节活动以 及下肢分离动作。 (1)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位于后方,一手扶持患儿健侧下肢膝关节,使其伸展,另一只手控制患 侧骨盆带,使患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90°, 在此体位上进行患侧下肢负荷体重、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2)患儿膝立位,使其保持对称姿势。在提高下肢的运动性、支持性的同时,促进患侧上肢、手的使用 及手眼协调能力(图3-162).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运动疗法
目录
CONTENTS
1 临床特点 2 治疗原则 3 运动疗法
5
01 临床特点
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及侧脑室扩大患儿一般情况下表现为: 1. 瘫痪肢体自发运动减小,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 2. 患侧感觉异常,运动迟缓,乳儿期可见到患侧的手常为握拳状态,主动抓物
困难,正中位指向发育障碍,久之,会形成腕、肘关节的屈曲与挛缩; 3.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独立步行发育延迟,由于健侧的过剩活动或代偿活动易导
(3)患儿立位,治疗师位于患儿身后,握住患侧上肢的肘部并将上肢上举,牵拉短缩的躯干,促通 抗重力伸展,姿势对称的同时使患儿体验体重的左右移动,并促进患侧上下肢的体重负荷能力(图3163)。
(4)患儿站立于平衡板上,一名治疗师在其后方控制,左右晃动平衡板,患侧负重时倾斜时间多于 健侧,另一名治疗师在其前方对患儿抛球,让其主动双手接球,可促通其立位左右平衡,体验重心 转移,改善患儿手眼协调,诱发患侧上肢主动运动。
(5)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在其上方或前方,用玩具诱发患儿双手去取玩具 ,促通患儿躯干对称及诱发双侧性的正中位指向运动。
2. 缓解患侧体干、上肢、下肢的痉挛性,促进患侧躯干充分伸展并进行牵伸,使其姿势对 称。 (1)患儿患侧在滚筒上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控制肩关节,另一手控制髂前上棘。借助滚筒 前后移动来伸展躯干,缓解患侧躯干的痉挛性,促进姿势的对称(图3-156).

病例解读:痉挛性脑瘫致残疾

病例解读:痉挛性脑瘫致残疾

病例解读:痉挛性脑瘫致残疾*导读:脑瘫患儿尤其是重症患儿因为没有较好的头部控制功能,加上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想翻身时躯干没有旋转,故需对脑瘫患儿进行翻身训练。

……病例导读:静静,今年6岁,家境贫寒,早产,孩子非常懂事,活泼可爱,但是身有残疾,没有与同龄人一样的站立行走,到底怎样挽救呢?【病例】动作发育迟迟不来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七个月早产,出生体重1100g,剖腹产,生后被动有哭声,三个月不会抬头,五个月抬头不稳、不会翻身,一岁时不会坐,三岁时不会独站独走。

检查结果检查示:腰椎侧弯,双下肢肌性硬性伸展,呈对称性姿势,肌张力高,尖足,足外翻,腱反射亢进,走路不稳常跌倒。

医生诊断为痉挛性脑性瘫痪(双下肢)。

【医生解析】1、何为痉挛性脑性瘫痪?痉挛性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

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

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治疗以综合性为主应早期实行智力、心理的教育和训练。

宜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智力和语言训练,理疗、体疗、针灸、按摩、支架及石膏矫形。

矫形手术仅适用于痉挛型、智力尚可、年龄在5岁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手术目的是减少痉挛、改善肌力平衡、矫正畸形、稳定关节。

3、如何对脑瘫患儿进行翻身训练?脑瘫患儿尤其是重症患儿因为没有较好的头部控制功能,加上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想翻身时躯干没有旋转,故需对脑瘫患儿进行翻身训练。

(1)针对脑瘫患儿不能翻身的障碍原因,首先要进行头部控制能力训练和对称性姿势保持训练,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如前所述,对称性姿势保持是要使头保持中立位,双上肢自由姿势具体可以参见正确的抱姿、卧姿。

这两种训练是翻身的基础。

(2)翻身训练有很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几种:①逗引翻身法:先让患儿侧卧,叫他自己翻成仰卧,然后再叫他向侧面翻身。

以后用发声玩具逗引,使其追逐再仰卧。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二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二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二姓名学校分数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Wernicke失语:2、脊髓半切综合征:3、癫痫持续状态:4、Wernicke失语:5、延髓背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二、简答题(共25分)1、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区分.;2、简述一般意识状态的分级划分;3、简述腰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问答(每题25分,共50分)1、男,6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小时入急诊室,一小时前看电视时突然倒地,右侧肢体无力,意识清楚,不能言语,常用左手触摸左侧头部,立即被送来急诊室。

查体:血压210/90mmHg,意识清楚,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伸舌偏右,右上、下肢肌力3级,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征(+),右半身痛觉减退,余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合作。

请讨论定位及定性诊断,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

2、P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答案:1、Wernicke失语:又称感觉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患者对别人和自己的话均不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命名、阅读等不同程度受损,病变累及优势半球的Wernicke区。

2、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见于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3、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min意思,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期间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至通常水平。

4、Wernicke失语:又称感觉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患者对别人和自己的话均不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命名、阅读等不同程度受损,病变累及优势半球的Wernicke区。

5、延髓背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小脑下后动脉闭塞或部分梗死,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小时;同侧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horner综合征、对侧偏身痛觉、温度觉障碍。

1.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挛性瘫痪被称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在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或)脱髓鞘,以胸段最重。

痉挛性瘫痪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呈剪刀步态。

目录
1 概述
2 饮食注意
概述
编辑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饮食注意
编辑
1、注意膳食纤维,增加胃肠蠕动,食物不可过于精细,以预防便秘发生。

2、多饮水并常吃半流质食物,瘫痪病人常有怕尿多而尽量少饮水的心理,这对病人是不利的,瘫痪病人应有充足的水分供应,病人清晨饮1-2杯淡盐水可预防便秘。

3、应供给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品,必须满足蛋白质、无机盐和总热能的供给。

4、根据引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

如脑中风病人应控制食盐、胆固醇摄入,增加含丰富B族维生素的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