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与感悟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体验与感悟中学习
———《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
石润玲
课改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
现将我对“9加几”几次教学实践的反思举例如下:
[方案一]:
首先我上课时创设“两盒夏进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5=?接下来就“9+5=?”进行算法探究。
师:9+5=?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学生思考几分钟。
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的:1、2、3……9,再数10、11、12、13、14。
生2:我是顺着数的:9、10、11、12、13、14。
生3:我是把5分成1和4,1和9组成10,10加4等于14。
生4:我是把9分成4和5,5和5组成10,10加上4等于14。
生5: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10加5等于15,所以9加5等于14。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你轻轻地告诉同桌。
经过反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方法。
[反思]
上完课后,我为自己学习新课标后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而
高兴,认为自己的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精神。
但是,细细琢磨,觉得不对劲。
如果我们总是任凭学生自主地发展,让掰手指的学生永远去掰手指,让数数的学生永远画图去数的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另一个班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方案二]
同样我还是创设了“两盒夏进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5,接下来就9+5=?进行算法探究。
学生仍然得出了多种算法:有看图数数的、有掰手指的、有推理的、有凑十法的,甚至还有用减法来算加法的。
对‘9+5=?’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这说明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这些方法都很好,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这种先把9凑成10再加4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以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学会这种方法。
请大家把这种方法互相说一遍好吗?”
[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既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又进行了算法优化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但是仔细推敲,又发现我所进行的优化是强制性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接受学习状态,优化的过程被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经验剥夺了,这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认识到某些方法的局限
性呢?怎样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实现算法的内在优化呢?
[方案三]
我请9个同学站在讲台的左边,5个同学站在讲台的右边。
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讲台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讲台左边的同学比右边的同学多几个?
生3:讲台右边的同学比左边的同学少几个?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一共请了几位同学来做游戏。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先数左边的同学,1、2、3……9,再接着数右边的同学,10、11、12、13、14。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左边有9个同学,从右边过来一位同学,左边就有10个同学了,再加上右边剩下4个同学,就是14个同学。
生3:(迫不及待地)请讲台左边的5个同学到讲台右边来,这样右边就有10个同学了,再加上左边剩下的4个同学,就是14个同学。
生4:左边有9个同学,我把他们先看成10个,这样就多了1个,加上右边的5个就是15个,再减去1个就是14个。
师:好,游戏做完了。
现在大家想一想,9+5=?
生1: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生2:把9分成5和4,5+5=10,10+4=14。
生3:因为10+5=15,所以9+5=14。
[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的几次改进,我得出以下启示:
一、算法多样化不是学生已有经验的简单重复。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的过程。
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
因此,我们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尽善尽美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方案一由于对学生的交流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观点的融合,缺乏经验的提升,缺乏新的智慧的生成。
这样的学习,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二、算法优化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的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质疑和辩论中促进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算法优化教学的本质功能。
但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
方案二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不符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精神。
三、学习是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方案三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悟出了“凑十
加法”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因此,我们要把算法优化的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把优化的过程作为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