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考情分析】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散文类1(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C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5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35文学类文本阅读__散文含解析
专题3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燕飞飏李春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风行》。
其中有佳句如斯,极尽燕地苦寒和战事残酷之意。
轩辕台,今何在?恰好位于举行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
这一带,皆属燕山。
燕山,系华北地区北部的天然屏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等均为长城重要关隘,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
最东端之山海关,更是咽喉所在,号称“天下第一关”。
常常的,凝视着燕山的燕字,我疑云满腹。
燕之名,来自谁?为了打开这团疑雾,我查阅不少史书。
令人意外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文史资料极其稀少。
经过反复比对、相互佐证,得出了一个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曾有一个匽国(也作郾国)。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召公奭于此地,史称燕国。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十分吊诡的是,查询现有记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国,在当时并非此名,而是“匽国”或“郾国”。
史书何时始称燕国呢?六国统一之后。
为何改称燕国呢?据多数专家推断,“医”“郾”与“燕”字音义相通,相互假借。
《说文解字》曰:“匽:匿也,妟声”,“妟,安也,从日、女”,其本意为“黄昏时与女眷相聚而欢”。
比喻幸福安逸。
“燕”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即燕子貌相:鸟头、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
这种候鸟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内呢喃相亲。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
周朝开国时,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奭。
那么,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奭封于距离都城最远的燕地呢。
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
既希冀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
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但是,两千多年来,燕地,恰恰是苦寒、战乱之地。
秦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构思特色题 课件(共36张PPT)
构思=谋篇布局: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情感技巧的总体设计基 本Fra bibliotek构思技巧
考 虑
整体构思
技 巧
谋篇布局
写什么:内容方面/选材方面 为什么写:情感主旨方面
这两方面一般嵌入技巧里答
①线索
②层层深入
组材方式
③抑扬 ④虚实 ⑤对比 ⑥叙述安排(同小说)
怎么写
原则:优先
⑦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 ⑧详略(答得少)
突出事物的特征,揭露事物的本 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
举出实例,说明用意, 分析好处
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
不禁
续表
特点
释义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语言平实沉
①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 ②常用古语、成语;③多用专有名词、
举出实例,说明成
庄重典雅 稳,严肃庄重 术语;④多用长句、复句;⑤庄重严肃,
说明,多采用平实的陈述性语句。
描写
描写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 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抒情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表达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 抒情 感情的句子,是散文中最根本,也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往往与叙述、
描写、议论配合运用。
语言活灵活 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 举出实例,分析其生动 生动形象
现,具体形象 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活泼;④注意 形象的成因或表现
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语言自然质 朴素自然
朴,少雕饰
①发自内心,出于至诚,感情真挚; ②清新自然,不堆砌,少修饰,不做 作;③真切平实,通俗易懂
举出实例,说明表现(白 描、口语、大众化),概 说好处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
第2节 散文阅读 二轮任务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散文阅读的答题中,得分率普遍低于小说。
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找不到切入点,句段作用分析不透。
2.散文语言:语言之妙赏析不透,语言特色界定不准。
3.散文特定信息归纳概括:概括不准,要点不全。
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意蕴解读不全,内蕴理解肤浅。
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重点强化散文阅读和解题能力。
特别是上述几个常考点,要从审题、答题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突破,以做到审题更加精准,答题更加规范。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我了解二者的区别,因此遇到散文阅读题我不会紧张“√”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我知道对散文思路结构的考查侧重于整体的谋篇布局,行文线索是考查的重点3.对于分析句段作用的题目,我会从它的内容特点、位置特点及表达特点三个角度去思考4.遇到概括主旨类的题目,我会特别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对比较含蓄的文章,我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进而提炼中心主旨5.对词语的赏析,我会分析用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对句子的赏析,我会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6.我知道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小说中是基本一致的7.我知道散文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它是作者抒情讲道理的主要载体8.我知道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除了赏析散文的语言本身的美之外,还可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9.我知道散文的意蕴不等同于散文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10.分析主旨意蕴,我会立足于文本,借助于标题、关键词句、作品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第一步:审标题,明对象,掌握解读钥匙。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原卷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原卷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阿来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③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
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④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
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
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很多地方。
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
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⑤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
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⑥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⑦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构思特色题提升练(原卷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构思特色题提升练(原卷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水弄堂①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
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
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
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
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②我此刻便是如此。
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③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
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④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
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
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⑤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
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
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
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
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
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
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
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
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皇帝大林清玄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
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
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
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
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
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
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
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
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拓展与延伸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拓展与延伸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谢枚琼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
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
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
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
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
母亲偶有念叨,今天怎么了?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师版小说——专题03 散文化(诗化)小说
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考题分类探究:散文化(诗化)小说一、文体介绍1.文体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文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
诗化小说,是散文化小说的更进一步。
其特征主要有三:一是诗化小说的环境特点:独立审美,诗化意境。
二是诗化小说的情节特点:淡化因果,减少冲突。
三是诗化小说的人物形象:单纯写意,褒奖人性。
四是诗化小说的主旨倾向:表层诗性,内蕴丰厚。
2.教材链接二、考题探究除常规知识点考题外,散文化(诗化)小说的一个重要考题是:探究小说的散文化或诗化特征。
三、直击高考(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
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
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
12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各类题型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精准突破一熟记典例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人类与机器的和谐共存,创造了奇迹。
第三步:看结构——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与作者情感◆题目呈现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答案】C。
“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曲解文意。
由第10段“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
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可知,原文只是说这些人“完全不懂得诗”,并没有说其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6分)【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
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的激发,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
【解析】文章由新宁铁路上车过潭江的见闻出发,从不同角度写“机械的诗”。
文章不仅写了轮船过江时的机械美,还分析了机械为何是有诗意的。
文章写“机械的诗”时,不是只写机械,还写工人的神态、精神等。
二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工人劳作时的神情、精神状态与“机械的诗”是相互映衬的,这是根据文章的三处内容归纳而来的,第一处是“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任务突破练12 散文阅读(探究类题)
任务突破练12 散文阅读(探究类题)(赋分30分用时40分钟)一、(江西萍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照见李庄沈念①李庄,人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②到达李庄的当夜,我在大自然的声音中醒来。
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
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
水流制造的声音里,掺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有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沓沓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
③蒙眬中有光。
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
它们也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
④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
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
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
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
⑤来李庄的人,无一例外,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全木结构的八角楼阁,牌匾上“奎星阁”三个大字浮凸夺目。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奎星阁,立在小镇景区的东北顶角处。
因为高,它就成了我们判断方向与位置的标志性建筑。
可以升降的地面路障,也从它身旁将李庄划成了两个世界——过去与现在,俗世与理想。
盘楼而上,江面、小镇尽揽眼底。
江流蹉跎,人流熙攘,奎星阁是从宜宾到上海沿江保存最好的亭阁建筑。
这话最早出自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口。
⑥凑巧,次日正好撞上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抗战时期,梁思成带着妻儿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
他的年谱上如是记载:⑦1940年11月,营造学社迁往李庄;1941年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1942年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1943年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约瑟赴李庄访问,在《中国科学与文化》一书中称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
⑧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位宗师藏进了李庄的寂静之中。
李庄的寂静是天生的,长江在侧,逝者如斯夫,它的历史也有1400多年了,谁还有理由静不下来呢?梁思成定是深深喜欢李庄的,读过《中国建筑史》的人都会生发一种感觉,他的访古和研究,呈现和留存,有如江水远途跋涉、上升汇聚,有着与时间水乳交融的精神气息。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
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心理变 化”“心理感受”“感情发展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词。
必备知识:
• 1.高考对结构思路的考查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 • 一是直接考查,梳理结构思路; • 二是间接考查, 梳理人物情感(心理)变化。 • 2.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理清思路 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
如何寻找文章线索:
(1)区分散文类别,思索不同线索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 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 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 主旨。 (2)标题显线索 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3)反复出现的语句 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 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
哈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
森·索尔
故事
兹伯里
(节选)》
萧红 《“九一八”致弟弟书》
废名
《放猖》
王小鹰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 时候》
文类
书信体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 散文 纪实 散文
书信体散文 叙事散文
文化游记散文
①就体裁看, 以叙事散文与 文化游记散文
为主。 ②就作家作品 看,多选现当 代代表性作家
作品。 ③就题材看, 选文贴近生活, 注重人文精神 和文化内涵。
散文线索类型
情感 线
时间 线
空间 线
思绪
线 行程
游踪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选择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选择题【考核方式】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散文阅读选择题的三个导向】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4选1”“不正确的一项”,这样设题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读文的导向信息。
具体体现在3大方面:(一)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并且错误的1项也仅是部分错误,仍有正确成分。
(二)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选项对应的段落位置;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
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能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据。
(三)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大都明确高考小说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写法”。
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
【解题方法】(一)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回归原文,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三)排除错误,定答案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指点迷津(一)散文阅读客观题设误角度设误类型错点设置辨析方法推理错误选项故意摘取原文语段,违背原文推仔细阅读原文,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过程,得出与原文内容相反的结论。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系列训练:散文阅读之散文的语言特色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系列训练:散文阅读之散文的语言特色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竹影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
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
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
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
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
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分)永恒的文赤壁曹矞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
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词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
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
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
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
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
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
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房子。
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
而今虽涛声依旧,但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
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这里,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
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
谪居黄州期间,苏轼挥洒自如,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
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也是在黄州。
据悉,在数量上,他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
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
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
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
这些都是黄州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
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
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过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
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
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
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当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作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了不朽的词赋,并使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一生中最有影响力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 B A.“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C.“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
D.“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2.答案①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
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的事迹的描述。
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写苏轼的雕像的作用,这属于概括题。
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对苏轼的雕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三、四两段,可结合“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等句子分析即可。
对他外貌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的事迹的描述;情感上的作用就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答案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苏轼自身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情绪,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
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
从文章的第六段“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开始,后文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一生中的作用,可结合关键句子来分析。
如“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创作源泉”“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文化遗产”“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
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行整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分)江南的春天陈荣力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
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
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
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
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
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
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
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
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
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鲜亮,如此蓬勃,如此溢满生机和活力。
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
我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
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
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我甚至都不会呼吸了。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如小家碧玉般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