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合集下载

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重庆市铜梁二中文德才教材观就是人们对教材的一种习惯性的、本能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教材、教参在教学与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师、学生对待教材、教参的一种态度。

不同时代的教材观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呢?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定论、共识或某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是铁的法则,不允更改。

因而,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不论北方或是南方,无论是东部或是西部,全国只能使用统一的教材,按统一的教材目标、内容上课,按统一教材所讲内容考试。

久而久之,教师、学生离不开教材,进而迷信教材,崇拜教材。

教材就成了“法典”,只能“按章办事”;教材成了“圣经”,只能“深信不疑”。

那怕教材的内容早已过时了,甚至错误也不易改变。

笔者在三年前,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些内容提出过质疑,形成了几篇文章,寄给了编辑,希望得到修改,结果石沉大海,以致于现在的教材“涛声依旧”,以讹传讹,甚至一些考试题还以过时的或错误的教材内容为依据来拟参考答案。

笔者深感教材是多么的权威和不可动摇啊!教材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必然导致教师只能依赖教材,教教材。

教师即使有离开教材的时候,只不过用其他材料说明、论证教材的观点、原理罢了。

教师成了教材的传话筒,只能亦步亦趋地、小心翼翼地照着教材和教参上课。

教师用不着创造性去工作,只要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

如果教师没有完全按教材上的东西上课,对不起,你讲的就不具有“科学性”了;如果教师没有“复制”完教材上的东西给学生,对不起,你的“光荣任务”就没有完成。

教学一切都是“预设”的、现成的,只要你忠实按教材的指定教学目标、内容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学生只要照单全收不误,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教师关心的主要是学生是否达到了教材的要求,关注学生掌握教材的速度和质量,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人格、情感等可以不问。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材运用的前提。

地理教材的运用是在地理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建构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逻辑。

在如何运用教材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念:一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一种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新教材力求创新,融入当今地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生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难点问题。

但无论教材编写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反映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念,对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

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

地理教材虽然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也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在客观上还是与地理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的编制者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教材观要求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建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

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教学观逐渐形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以及评价与反思。

首先,学生中心理念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新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合作学习的理念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增强学习的效果。

最后,评价与反思的理念也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评价应该多元化、全面化。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以及评价与反思。

这些理念的贯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

关于新课程的教学观,谈一下你的理解,论述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800字

关于新课程的教学观,谈一下你的理解,论述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800字

关于新课程的教学观,谈一下你的理解,论述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800字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的教学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合作、探究和实践,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转变不仅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

首先,新的教学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主动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其次,新的教学观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观下,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物理课上讲解重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重力现象,甚至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三,新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品质。

在新课程的教学观下,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第四,新的教学观重视评价与反馈的作用。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方向。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评价与反馈环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和反馈,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

最后,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谈谈对教材的一些看法

谈谈对教材的一些看法

谈谈对教材的一些看法《谈谈对教材的一些看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

“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

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

“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指教。

谈谈对教材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共2488字。

谈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谈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谈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摘要:教学中必须要用到教材,而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对教材的使用和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握好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的关系及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最终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材料,将课堂变成开放性课堂,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文中说明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利用,目的是为课内教学服务,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与群体合作式学习的结合,讲求实效。

关键词:教材;使用;处理;资源;学科教学没有“教材”的介入是不可思议的,那教材又是甚末呢?新教程给了教材最普遍的,广义的定义:“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即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

”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概念、法则),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伦理道德信念。

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它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给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树立新课程意识。

教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效果。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突出重点。

在教材处理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选择等处理,以减轻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

第三,摸清学情,以教定位,把教材加工定位为“学材”。

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

即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要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第四,挖掘教材内涵,达到整合效果。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
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2.建构主义学习观: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
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
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评价观的转变:新课程理念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
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评价方式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5.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新课程理念注重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信息
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注重技术与课程
的整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与研讨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与研讨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与研讨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材内容的解读与研讨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一主题的观点:
1.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材内容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调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

教材内容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3. 关注学科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教材内容应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4. 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教材内容应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5. 强化教师培训与合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解读和有效实施。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材内容的解读与研讨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核心素养、关注学科融合、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强化教师培训与合作等方面。

这些观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教材内容的改进和完善。

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 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因此, 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得失。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们正遇到传统与变革的困惑: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 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 像以往那样捧一本教材去灌输 , 是不能达到标准了, 并且标准不像以往大纲那样对知识的描述具体、精确, 而是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面对新教材, 旧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效用。

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及学生观的全面更新,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依然用传统的观念审视教材, 视教材为知识, 普遍存在教教材 , 而不是用教材的现象, 在这种惯性教材观下, 教学方法的选择只能是生搬硬套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模式。

准确认识教材的功能, 是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

[ 1 ]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变化, 并未使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功能的理解有深入的认识, 在实践中穿新鞋, 走老路的教师不在少数。

有的教师依然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 。

1 / 13这种认识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不利因素之一。

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 必须实现教材观的超越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

一、教材的价值取向与教材观我国的课程与教学传统, 深刻地体现在教和学的行为规范中,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学生则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这里的课程是作为权威经典被规定的, 而教学则因此具有了附庸的性质, 这种传统延续下来就形成为以掌握教材为目的, 而不是以使用教材培养能力和发展素质为目的的基本特征。

新课标下的教材观

新课标下的教材观

新课标下的教材观
首先,教材注重多元化。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文化背景。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多元化,包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教材注重实用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教材编写应该注重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教材注重创新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创新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开展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材注重发展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发展性,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发展性,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 1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二、 “ 用教 材 ” “ 生 的 作 业 ”等 各 种 现 代 意 义 上 学 学 的 文 本 ,也 可 以 是 教 学 过 程 中产 生 的 文 本 及 各 类 现 成 形 式
1. 师 是 “ 教 用教 材 ” 的主 体
和 归 宿 ,但 教 材 毕 竟 反 映 了学 科 知 识 的 基 础 和 重 点 , “ 用
需 要 教 师 来 组 织 并 实 施 ,那 么 教 师 便 成 了 “ 教 材 ”的 主 性 ”是 其 根 本 的 特 征 , 要 实 现 教 学 目标 ,还 需要 对 教 材 内 用
体 , 是 最 为 重 要 的 人 力 课 程 资 源 。这 与 新 课 程 强调 的 发 展 容 进 行 适 当 的 优 化 整 合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应 灵 活 地 调整 教 学 学 生主 体 对 知 识 的 建 构 并 不 矛 盾 , 因 为 若 离 开 了教 师 的 经 内容 和 讲 授 技 巧 ,使 教 材 上 所 讲 的 知 识 变 得 更容 易 理 解和 验 、指 导 、 讲 授 、 开 发 ,学 生 的 建 构 活 动 必 然 是 盲 目的 、 定程 度 上 决 定 了 “ 教 材 ”的 水 平 及 发挥 的效 益 。 用
潜 藏 的 资 源 得 到 较 好 的 挖 掘 ; 其 二 ,教 师 应 根 据 学 生 的 情 具 有 教 育 意 义 的 社 会 资 源 等 , 以 丰 富 教 材 的 教 育 教 学 资
况 ,对 教 材 中 的教 学 资 源 进 行 利 用 和 开 发 。也 就 是 说 , 教 源 。
的文 本 。可 以说, “ 用教材 ”的教 学行为使教材与教 学达
2. 师 应 对 教 材加 以适 当的 优 化 整合 教
新 课 程 虽 然 不 再 将 教 材 视 为 唯 一 的 凭 借 、 教 学 的全 部 到 了有 机 融 合 。 教 材 ”也 意 味着 以教 材 为 依 据 进 行 教 学 ,这 一 活 动 过 程 也 教 材 只 是 为 教 学 提 供 了 基 本 的 凭 借 和 参 考 , “ 例 范

新时代教材观的内涵

新时代教材观的内涵

新时代教材观的内涵: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

新时代
教材观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内容之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教材观强调要适应
时代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新时代教材观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
融合,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需求。

新时代教材观强调要根据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教材资源和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5.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教材观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

总之,新时代教材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不仅是对传统教材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教材不再只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一、新教材的特点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数学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和发展给予具体指导。

体现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选择性教材。

2、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思品知识,引导学生应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本科教学知识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学习思品是有用的,我应该学,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教学时讲到生命,学生学到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生命与生命之间应互相关爱,我们要保护其它的小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保护生命,并学会了珍爱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用课堂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注重生活应用实例,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思品中,经常会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政治在社会进步、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教科书中在《阅读与思考》环节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深深体悟到政治发现美、严谨美、更感动于政治家们对人类文明史上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4、教与学之间,更能体现创生性在新课程中设置了很多教学探究以及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成因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当中,并且在教学中也努力实践着,但由于理解水平的差异和教学方法策略不同导致在新棵程实践中效果也不同,课改研究协会将进入新课改的老师分成四类,“穿新鞋,走新路”,“穿新鞋,走老路”,“穿老鞋,走新路”,“穿老鞋,走老路”,可以看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们所体现的参差不齐,差强人意,针对教师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下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一树立课程“三维”目标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传统教学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

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

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正确的教材观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

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

针对具体的思品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资源,这样才能使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教材发下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感知教材,如教材设置了哪些内容系列,每个系列中设有哪些内容等等,以便有目的的开发课程资源。

比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时,让学生搜集反映家庭温馨的照片;在学习“我爱你,中国”时,布置学生搜集体现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片,诗句。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思想品德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思想品德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思想品德教材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使用教材。

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打破教材神圣和教材依赖,做到教材之上“看”教材,教材内外“理”教材。

1. 树立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打破教材依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者,是教学的研究者——基于教学实践的校本行动研究者。

教师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

用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教材,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甚至死抠课本。

新课程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经,只是教学媒体之一,教科书、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都是教材。

教师不能只依据一本教科书进行教学。

教师应把握教材、驾驭教材、超越教材,带领学生就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地延伸、质疑、创新(再创造),让教师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

如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问题,历来都是经济常识教学的重点,也是经济生活教科书中的内容,但由于世界上两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市场的这个弱点其实正是市场经济的优点。

而国内目前许多的经济学教科书也已采纳了这个观点,再把一个理论界有争论的观点作为重点来教学和考试,那么正确答案是什么,因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必须做灵活处理。

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教科书等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整合、提炼,将教科书内容生活化、地方化、校本化,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给知识以生命,而不是照本宣科。

要打破教材依赖和崇拜,克服惯性和惰性,不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

教师要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不断提高处理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当然,超越教材决不是不要教材,而是不拘泥于教材。

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最重要载体,教科书中的主要观点在教学中是一定要落实的,但实现的途径则是多样化的。

2. 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等作为教学的最重要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编写高考《考试大纲》的依据之一。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1.教材是“教学材料”,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毫无疑问,教学首先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事实上,课程标准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行动惟一指南,而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

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所以,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课程理念,切实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2.教材是“范例性的中介材料”,不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的客体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观出现了重大转向,其根本特征为“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全盘接受的认知对象和内容。

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材料,是案例或范例。

因此,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

在这种全新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显而易见应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的充分发挥。

3.教材是一种富于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教师必须恪守的律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这就导致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讲深讲细教材“知识点”赶时间、赶进度疲于应付教学的现状。

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

那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学进度的安排、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不再会是令教师不安的事情。

结合现行语文教材,谈谈你的教材观

结合现行语文教材,谈谈你的教材观

敬爱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们: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下,我们不仅要重视教材的内容,更要注重教材的编选理念和教学价值。

接下来,我将结合现行语文教材,谈谈我的教材观。

一、坚持以立德为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语文教材应该以立德为先,注重篇章内容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而现行的语文教材在编选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情感。

这种以立德为先的教材理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的编选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增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如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中,除了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外,还增加了一些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一些生活化的内容,如实用文、广告、漫画等,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充分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教材的编选应该充分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如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现行的语文教材在编选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篇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种充分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倡导素材取材贴近生活,符合学科特点教材的编选应该倡导素材取材贴近生活,符合学科特点。

新课标的教材观 教学观 学习观

新课标的教材观 教学观 学习观

新课标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一、新的教材观义教小学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教材内容是学生未来需要的,具有现实背景、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

教学内容注重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尽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富有儿童兴趣的学习素材,教材编的吸引孩子愿意学,自己动手学,主动动脑学。

同时,教材还编入了不少让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的意图,以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新的教学观由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的根本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观的改变。

所谓教学观,就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做朋友,创建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新的学习观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是开放而多样的。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旋律,力求学习方法开放而多样。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特别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地尝试,并应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猜测、创设问题情景等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其次,要大力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激励每个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让他们在动中促思,玩中长智,乐中成才。

总之,随着教改实验教材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建立新型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以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
重庆市铜梁二中文德才
教材观就是人们对教材的一种习惯性的、本能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教材、教参在教学与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师、学生对待教材、教参的一种态度。

不同时代的教材观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呢?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定论、共识或某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是铁的法则,不允更改。

因而,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不论北方或是南方,无论是东部或是西部,全国只能使用统一的教材,按统一的教材目标、内容上课,按统一教材所讲内容考试。

久而久之,教师、学生离不开教材,进而迷信教材,崇拜教材。

教材就成了“法典”,只能“按章办事”;教材成了“圣经”,只能“深信不疑”。

那怕教材的内容早已过时了,甚至错误也不易改变。

笔者在三年前,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些内容提出过质疑,形成了几篇文章,寄给了编辑,希望得到修改,结果石沉大海,以致于现在的教材“涛声依旧”,以讹传讹,甚至一些考试题还以过时的或错误的教材内容为依据来拟参考答案。

笔者深感教材是多么的权威和不可动摇啊!
教材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必然导致教师只能依赖教材,教教材。

教师即使有离开教材的时候,只不过用其他材料说明、论证教材的观点、原理罢了。

教师成了教材的传话筒,只能亦步亦趋地、小心翼翼地照着教材和教参上课。

教师用不着创造性去工作,只要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

如果教师没有完全按教材上的东西上课,对不起,你讲的就不具有“科学性”了;如果教师没有“复制”完教材上的东西给学生,对不起,你的“光荣任务”就没有完成。

教学一切都是“预设”的、现成的,只要你忠实按教材的指定教学目标、内容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学生只要照单全收不误,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教师关心的主要是学生是否达到了教材的要求,关注学生掌握教材的速度和质量,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人格、情感等可以不问。

一句话,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学生围绕教材转,师生成了教材的奴仆。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除了教材、教参外,还用得着去学习其他知识吗?我知道的一个堂堂高中文科教师,一年没有看过报,没有看过一本其他书,只看教材、教参,做练习题,居然还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自己成为优秀教师,这就不足为奇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部智能机器,成了解剖别人命题及解释论证教材现成观点的高手。

他们缺乏实践和综合能力,更没有创新能力,遇到实际问题只能纸上谈兵,按本本
办事,学习的书本知识成了一堆没有价值的废物。

“高分低能”正是这种写照。

一个高中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居然不会写借据,学了十几年的数学不会算个人所得税,学了五六年的外语,耳不能听,口不能说。

这些难道不是这种教材观给他们带来的苦果吗?
庆幸的是,新课程给我们指明了这样的方向:教师不再以“我讲得详不详,对不对”为教学指导,也不再单纯以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掌握与否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今天的教育应满足明天学生发展的需要,教材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是什么?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的中介,是师生交流的“话题”,是一种知识的载体。

通过这种“范例”、“中介”、“话题”、“载体”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信念和追求,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独立分析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学生完全接受的内容和对象。

现在的“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高考已见端倪。

因此,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

以纸印刷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传统观点认为,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以致于人们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
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堂课所涉及的知识表现为: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地增加。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参与、批判、吸收和内化知识,并与教师对话产生新知。

教师的主要工作从讲明白,讲清楚教材知识转变为设计过程,提出问题,提供资源,组织活动,解答疑问,引导迁移。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环境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课内外观察,思考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方面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因而,在新课程下的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

当然,新的教材观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材观,而是辩证否定传统的教材观。

教材仍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范例和资源,只不过要摆正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师生给教材做臣仆的时代将要过去了。

教材将多元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版本。

我们的教学不能从教材出发,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使用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