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中的六大误区殆害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贤教育中的六大误区殆害孩子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性。撰写本文,不代表笔者不承认圣贤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代表笔者不推崇圣贤思想。笔者不仅非常推崇圣贤文化,而且非常重视圣贤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对一个家族的未来,对一个国家的命运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这样,笔者才认为我们必须全面重视圣贤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积极的、正面的要重视,消极的、负面的更要重视,否则,无疑于边建高楼大厦边挖自己的墙脚,高楼大厦建成之日也是它倒塌之时。
现在圣贤教育很热,很多家长都指望着圣贤教育能够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性,从此变成圣贤之人。但是,笔者在少儿心理训练及家庭教育培训的实践中,经过长期对比观察和思考,发现我们现在的圣贤教育中存在六大误区。这六大误区的存在不仅使圣贤教育收不到家长和老师们所预期的效果,反而为孩子未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个问题很严重,现在提出来,从大家参考并力诫之。
第一个误区:求全。孩子一旦接触到圣贤教育,无论是在圣贤教育机构里,还是在家里,孩子都受到圣贤标准的约束。老师、家长动辄用《弟子规》、《孝经》里的行为规范在衡量孩子的行为。稍有不慎就被家长或老师在自己面前背一通《弟子规》教训一番。结果,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求全状态下。这样一来孩子可能产生两种人格走向:
1、乖孩子:孩子顺从家长和老师,严格按家长和老师希望的标准要求自己。结果是:个性受到严重压抑,孩子成人化使孩子变得没有思想,没有趣味,乖是乖了,创造性也丧失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和家长及老师一样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学了圣贤文化了,就成圣成贤了,结果变得轻飘飘而得意忘形的。可是,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所以终有一天,他会看清自己而跌回到乖孩子的层次。这样的人将来做个书呆子、明哲保身也许尚可,要有什么成就恐怕万难。
同时,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在开始学习圣贤文化之后,往往对社会普遍现象与圣贤教育的标准要求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疑问和困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中也常发生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的情况,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却找不到原因在哪里。然而这一问题却很少引起圣贤教育者们的注意和重视。由于得不到家长或老师的及时引导,孩子也很少会主动和老师沟通,更不会主动和家长沟通。,因此,长期压抑而无法化解,使得所谓的乖孩子中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郁闷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2、坏孩子:经常被家长或老师无意识地告知自己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孩子往往无所适从。结果,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对圣贤教育感到厌恶,变得了阳奉阴违,甚至自暴自弃。
第二个误区:贪快。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思想准备,圣贤文化教育者又多要迎合家长,双方都在追求立竿见影。孩子从开始学习圣贤文化,到
理解和感受圣贤文化,最后到接受履行圣贤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育成的过程。就象一颗种子从下地到发芽,再到开花结果有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一样。可是,我们的家长不这样想,错误地认为孩子既然学习了圣贤文化了就应该象个圣贤人,否则,就白学了。圣贤文化教育者(包括机构和老师)呢?当然希望孩子上午学了,下午就成圣成贤,效果看得见,好吸引更多家长把孩子送来学习圣贤文化。结果,孩子无形之中就处在了一种高压状态下,欲速不达。这种成圣成贤的高压比学业方面的高压更伤人,因为孩子一是旧习难改,二是自治力尚弱,突然要成圣成贤当然常常做不到,于是就经常处于被批评(家长老师虽然多不直接批评却会用圣贤语录或其他言行来教训)状态中。即使家长老师没有任何反应,孩子也会因为自责,而经常被动或主动地在否定自己,这种被否定的打击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极大。一个人没有了自尊,他还会有什么?
第三个误区:外向要求。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在圣贤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的多于要求自己的。我们知道有一句调皮话是说:马列主义的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孩子常处在成圣成贤的“电筒”照耀下,而他们的家长或教他们成圣成贤的老师却是灯下黑,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孩子接触圣贤文化往往是家长已经拿孩子没有办法了,或者孩子已经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家长着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多少家长反省过自己?却指望着把孩子交给圣贤文化教育来改变,将自己的责任却推得干干净净。
再就是,从事圣贤文化教育的老师多是停留在读过圣贤书,或参加过圣贤文化教育培训的人,他们自己对圣贤文化的精髓了解了多少?把握了多少?又做到了多少?尤其是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后果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多少?在存在这么多不确定因素的状况下,急于求成,又怎么来确定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如果只是以为孩子变乖了就是好,或者孩子变好了就是圣贤教育的结果,孩子没有变好或变坏了就是学校或家长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不客观而且相当危险的。
第四个误区:重形式轻本质。现在在圣贤教育领域里,也和普通教育领域一样存在着以貌取人,重表象而轻内涵的倾向。对成圣成贤的要求很高,对圣贤的评价标准却很片面。能背贤圣经典,会说圣贤语录算不算是学好贤圣文化了?我们还经常听到一些教圣贤文化的老师夸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这个孩子彬彬有礼,很乖。却很少(也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听到哪个老师说:这个孩子有他自己主见,有抱负理想。
鞠躬、问候,礼貌只是一种形式。日本鬼子也鞠躬,也有礼貌,可他照样杀人放火。孩子有一个苹果给长辈吃一半,就是有孝心?如果他给长辈一半苹果却是为了换取更多的赞美或苹果,那是孝心吗?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北大一年级学生熊某是个很乖的孩子,可是他却把烫开水(还是硫酸?我记不太清楚了)泼向了动物园里的熊猫。而他的动机只是:好玩!
如果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们只是乖人,只是懂礼貌,八面玲珑的人,那
么,真的天下皆圣贤了!可为什么近三千年来,只出了寥寥无几的几个圣贤人呢?
重形式轻本质的危害在于:一是降低了圣贤的标准,这就让圣贤本身就贬了值。圣贤就是这么个样子,有什么好学的。二是误导了孩子的成长方向,这就可能让孩子们走错了路。既然乖就是好孩子,懂礼貌就是圣贤,那么我就压抑自己装得乖,做给家长或老师看。形式主义,敷衍应付,唯唯诺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投机取巧,甚至郁抑成疾,或轻生自杀,这样的孩子虽然学富五车,而他的未来难道不值得担忧吗?这样的学生,恐怕孔子也不会喜欢吧。
第五个误区:儒学万能。宋朝宰相赵谱是在皇帝的要求下才开始读书的,并不是靠《论语》起的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说法本身就不科学而有夸大其词之嫌,任何学说都存在一个系统性、渐进性和完整性的问题,一知半解何以治天下?也根本找不到立得住脚任何事实根据。《弟子规》、《孝经》是儒家学说,是成圣成贤的基础之一不错。但是,儒学充其量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它只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整个浩瀚海洋中的一瓢、一浪而已,绝不是全部。我们现在把儒学笼统地取中华传统文化(或国学)而代之,错误地认为只要学习圣贤文化(实际是儒文化),做到了《弟子规》里的108条行为规范就是圣贤了,就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天大的偏差。事实上自古而今,乱国臣子中并非没有大孝子,贪官史、豪取强夺之做恶之人也不都是不孝子。对儒学的偏颇推崇,容易导致迷信,教学中容易步入排斥异见,唯书是从的岔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的不讲。千百年来,若大一个中国,号称是世界的中心国,为什么却连年遭受到象日本这样的小岛国的欺负和凌辱?就是现在,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家仍然在为所欲为地欺侮着我们,而不是尊重、礼遇我们这个号称礼义之邦的文明古国。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儒而不兵,屈忍的奴性应该是最重要的思想根源。
大文豪章太炎就说过:“儒家不兼纵横难取天下。”纵横学、兵学都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都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崇和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今天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践复兴中华的宏图大业,有什么理由执一叶而障天下!
太平盛世下儒学文化见治民之功,乱世逢欺非兵学不可以自保,国家建设非纵横不可以强大。修身可以自治,而未必能够治他。齐家也许可以治国,却未必能平天下。“方便出下流,慈悲生祸害。”仁爱如果失去了原则,仁者见仁,恶则愈恶,那么,跟父母溺爱孩子,国家姑息犯罪有什么两样?
第六大误区:恐惧毁誉。本来每一个有志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行圣贤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成圣成贤的有志之士,并身体力行去做到才是真的。而圣贤并非是赞美叠加的结果,也不是恭维吹捧的成果。在成圣成贤的漫漫过程中,可能往往是挫败多于成功,忧愁多于宽心,痛苦多于愉悦,抵毁多于赞誉。孔子